樂極生悲( lè jí shēng bēi)
(1)人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2)出處: 《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3)造句 :誰知~,一朝觸犯了朝廷,闔門待勘,未知生死。(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七)
(4)近義詞: 興盡悲來、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5)反義詞: 否極泰來、苦盡甘來.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1)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2)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3)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捨
樂不可言( lè bù kě yán)
(1)快樂到了極點,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2)出處:戰國·楚·屈原《大招》:“魂乎歸徠,樂不可言只。”
(3)造句:小二聞聽,~,連忙把那邊的小二叫了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三十四回
(4)近義詞:樂不可支
幸災樂禍(xìng zāi lè huò)
(1) 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
(2)出處:出自於《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又《莊公二十年》:“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3)近義詞:落井下石、樂禍幸災
安貧樂道
(1)安貧:安於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安於貧窮,仍樂於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願處於貧困惡劣環境。
(2)出處:《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3)反義詞:為所欲為、胡作非為、不甘食貧
樂極生悲( lè jí shēng bēi)
(1)人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2)出處: 《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3)造句 :誰知~,一朝觸犯了朝廷,闔門待勘,未知生死。(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七)
(4)近義詞: 興盡悲來、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5)反義詞: 否極泰來、苦盡甘來.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1)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2)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3)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捨
樂不可言( lè bù kě yán)
(1)快樂到了極點,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2)出處:戰國·楚·屈原《大招》:“魂乎歸徠,樂不可言只。”
(3)造句:小二聞聽,~,連忙把那邊的小二叫了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三十四回
(4)近義詞:樂不可支
幸災樂禍(xìng zāi lè huò)
(1) 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
(2)出處:出自於《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又《莊公二十年》:“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3)近義詞:落井下石、樂禍幸災
安貧樂道
(1)安貧:安於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安於貧窮,仍樂於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願處於貧困惡劣環境。
(2)出處:《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3)反義詞:為所欲為、胡作非為、不甘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