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法外狂徒小明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禮之儀”,始於周代。《禮記》、《唐律》、《明律》規定,六禮屢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

      即使是皇帝,也不免“買賣婚姻”之俗。明神宗朱翊鈞大婚,僅織造費就用了九萬多兩白銀;清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花了兩千多萬兩白銀。

      大婚的同時,用金冊、金寶(證書和印鑑),冊立皇后;冊立皇后的同時,選一至四名妃子。

      不是每個皇帝都能趕上大婚這種風光體面事兒的。登基前已經成年娶妻的皇帝,當上皇帝后,只舉行冊立皇后大典,不補辦婚禮。

    一個漂亮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上皇后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后的孃家人隆重地送上門。

    《禮記·王制》,以“冠、婚、喪、祭、鄉、相見”為“六禮”。其中的“冠”,為“成年禮”;沒到成年,沒舉行過“成年禮”,就結婚,那就是“非禮”。《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

    一、納采,即送禮、議婚,請媒人去探探口風、虛實。古人認為,大雁“夫唱婦隨”,感情專一,值得學習;因此,納采時拿一隻大雁作見面禮。明清時期,見面禮可就豐盛了,互相攀比,再也不能光拿只大雁去矇事兒了。

    男女兩家,在議婚前相互瞭解,確認對方家庭清白,身體健康,品貌端莊,家教良好,門當戶對時,由男家備酒、肉、面,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女方家收下禮品,就算是允諾議婚,雙方就可以進一步接觸了。

      二、問名(即詢問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  透過“納采”女方允諾議婚後,男方家主動將寫有男子姓名、出生年月日時的《庚書》,請媒人送往女家,並詢問庚書。雙方庚書互換後,男方請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合適。合則開親,不合則作罷。如:

    男方寫:乾造生於丁丑年五月十四日午時健生    恭迎

    女方接男方庚書後,應馬上回復,女方庚書內容如下

       庚書(女方)    坤造生於庚申年十一月一日丑時賦生   恭復    大德望x老大人雙福臺前   眷弟x X X    偕室XX x

    三、納吉(即送禮訂婚) 男女二人“八字”相合,男家就正式備禮請媒人持《聘書》登門求婚。聘書內容為:

    百世姻緣,自古牽於—紙,

    二姓好合,從今致於此言。

    恭維玉諱

    乃因月老之言,允結朱陳之好。

    右啟

    大德望x府

    親家大人雙福!

      女方若接聘書並收下禮品,就算是允婚。當回覆書,以為憑證。允書內容為:

       聘 書

    伏 以

    紅葉值此結朱陳,

    一諾千金永不移,

    上事宗廟慰先祖,

    下繼後世福子孫。

    右 致

    大德望x府

    親家大人雙福

    愚姻家x x x

    偕 室X X X

    拜覆

    四、應徵(即送聘禮正式訂婚)  男家收到女家允書後,擇吉日攜禮物由媒人陪同男家父子到女家拜認親家正式訂婚。女方則回敬未來的女婿雙數的禮錢,女子透過媒人回贈男人以自己親手縫做的鞋子或繡帕等為訂親信物。此時,詞婚的男子、女子是不允許公開會面的。  男女雙方正式訂婚後,家境寬裕的人戶,男方還要備辦酒席,以《團書》告知親友訂婚成功,並宴請親朋好友。團書內容如下:

       團 書  謹 卜 八月十五日 潔治喜酌   恭 迎   一門盛族四境嘉賓   謹具團書用申謝悃   右致  大盛族x府老幼尊親統鑑   百拜

      五、請期(即議訂婚期)  結婚日期由男家請人擇訂,婚期擇定之後,由男方以父母的名義書寫《請書》派媒人專程送達女方。請書內容是:

    請 書  謹佔於x月x日為小兒與令媛完婚  千里良緣惟憑月老  二姓合好全賴柯人  仰承玉趾惠顧蚤臨   右 致  大冰洋x xx雙福臺前   愚姻弟X X X    偕 室X X X   再拜

    女家得到請書,若對婚期無異議,雙方便商議男家應過彩禮若干及娶親有關事項。廣元民間婚嫁彩禮一般在迎親前送到女家,當然也有個別在迎親時一併送去。男方送彩禮時,以男方父母名義書寫《禮書》隨彩禮送去。禮書內容是:

      家寒禮薄,不堪臚列,  叨唸朱陳,海函是幸。  大福德x府親家大人雙福閣下   再拜

      女方父母在接到男家《請書》後,應以《期書》回覆男告知嫁妝備辦及有關事宜。期書內容是:

       期 書   佔 於  X X年X月X X日伐木  x月x x日下鋸  X月X X日下剪  x月x x日完婚   右申  大德望x府親家大人雙福   愚姻弟x x x    偕 室X X X   拜覆

    六、親迎(即由新郎親自迎娶新娘)  親迎是“六禮”中最後一禮,所以又稱“完婚”。屆時,男女雙方家均要貼對聯,張燈結綵,宴請賓客。結婚的當天,男家由押禮先生、娶親孃子、嗩吶班、彩禮運送人員組成迎親隊伍,前往女家迎親。當然,路程較遠的人家迎親隊伍也可頭一天出發前往女家。  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後,出嫁姑娘告別親友,以紅綾蓋頭覆面,上轎前往男家。迎親花轎回至男方門前,新郎在眾親友陪同下,親自迎新人下轎並進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然後送入洞房。至此,“六禮”完成,男女雙方才正式結為夫妻

      在明朝,到了納采、問名這一天,禮部官員擬定了禮儀程式和規範,又和一大幫太監、宮女,忙前忙後,佈置典禮會場。按“常儀”,陳設儀仗於乾清門外,設女樂於乾清宮丹陛上。乾清宮正殿內,臨時設定兩張桌子,鋪上杏黃色緞子桌布,一桌上面放“節”,另一桌上面放“問名”詔書。準備送往親家的禮物,也一水兒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

      大婚的禮儀,皇室成員、朝廷命官也難得一見,也許一輩子就遇到這麼一次。別看禮部官員咋咋呼呼的,其實,他們也是根據典籍、檔案的有關規定,“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學習。其他中央機關來觀禮的官員,都覺得新鮮,光顧著看熱鬧,忘了遵守紀律。鴻臚寺(掌禮賓)的官員好容易逮著個露臉的機會,指手劃腳地整頓觀禮隊伍,維持秩序,惹得好多“賣呆兒”的官員,對他們側目而視。

      欽天監官員說“吉時已到”之後,皇帝在內大臣、侍衛、太監簇擁下,隆重登場,在樂曲聲中步入乾清宮正殿,升座。王公大臣伏地叩拜,高呼萬歲。宣制官奉詔書,站在東側丹陛上,高聲宣詔,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錢尚書家納采,問名。樂曲聲中,兩位天使奉節、奉詔。禮成,皇帝退朝。

      正使持節,副使捧問名詔書;儀仗隊、鼓樂隊在前開路,送禮官員跟在二使屁股後頭,自乾清宮出發,吹吹打打、浩浩蕩蕩地奔向迎娶的府邸。

      國丈在大門口跪接使者,奉旨,接受禮品,謝恩。就開始舉行問名儀式,把寫著女兒姓名、簡歷、生辰八字兒等項內容的“表”,呈交天使。禮畢,盛宴招待使者。儀仗隊、鼓樂隊員,就只能吃“盒飯”了。

      酒足飯飽,使者率隊回紫禁城。進午門,在太和門外打住,將“節”和“表”,交給司禮監太監,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司禮監太監持節、表,到乾清宮復“皇命”。皇帝向王公大臣“詔告”納采、問名情況。

      皇室擇日為皇帝舉行隆重的“上中禮”,即《周禮.王制》所說的“冠”禮。

      這個儀式類似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區或民族仍在實行的“成年禮”,以此宣佈某男某女業已成年,並象徵性地為他(她)穿戴上成年人的衣帽。從此,他(她)便有了社交和談婚論嫁的自由。

      皇帝(明的)在“上中禮”上,帶上了一種名為“通天冠”的帽子以示成人。太皇太后、皇太后等皇室長輩,臨場觀禮;王公大臣三跪九叩,表示熱烈祝賀。禮成,皇帝去祭祖,再到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寢宮,跪謝養育之恩。

      據說,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皇太子或小皇帝,進入青春期後,皇室都要派專人(也稱師傅)教以人倫;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勝任“上以事宗廟,下以續後世”的重擔。這種性啟蒙教育,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活潑;既傳授理論知識,又透過“春宮圖”和模型,展示操作方法。

    據《萬曆野獲編》記述,明代紫禁城中供奉的歡喜佛,就是對皇太子或小皇帝進行性啟蒙教育的教具之一。歡喜佛為男女合一佛像,成互相摟抱狀。佛身上設有機關,控制男女性器;按動機關,佛就作交合之狀。初入佛殿,必須舉行一個儀式,老師帶著學生燒香,上供,叩拜。然後,老師講解,演示。得到老師允許,學生才可以觸控佛身,甚至操作、演練。“上課”時,師生都必須“端莊”,“嚴肅”;嘻嘻哈哈,打打鬧鬧,以“兒戲”對待,那是絕對不行的。

    清代皇家的性啟蒙教育,據說比明代更規範,更系統。結婚前,小皇帝上過“理論知識課”之後,有關方面選出八名俏麗而年齡稍長的宮女,作小皇帝的“司門”、“司帳”、“司寢”等,掌管小皇帝的“床笫事務”,為他充當夫妻生活的參謀、顧問,陪他“實習”,積累實踐經驗

    明時期,國丈府中自納采,小動;自納吉,大動;告期以來,全府總動員,上上下下,誰都不能閒著,整修宅院,大搞環境衛生;雖然不能“僭越”,搞得像皇宮一般輝煌,但是,也得光彩奪目,儘量讓人看著有“門當戶對”的感慨。單是闔府上下、全家老小,置辦裡外三新的行頭,就忙得夠嗆,何況,還得張燈結綵,張羅喜筵,廣泛散發“喜帖”呢!

      為新娘子沐浴之後,還要反覆地用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護膚劑、西域香水,揉麵擦身;再用蜂蜜、玫瑰花瓣等原料製成的洗面奶塗面,用朝廷大臣都難得一見的高階紙膜,輕輕地擦拭;又用羊脂、白色素馨香等原料製成的護膚霜,反覆塗抹。最後一道工序是,在臉上撲香粉,畫眼線,塗眼影,描青眉,抹紅唇;再在兩個臉蛋子上,鼓搗出兩塊“頰紅”來。

      至於髮式,當然要按規定的幾種樣子,選擇處理。那是有“級別”的,整得像妃子、貴妃,那就糟了。不管是浪漫的“飛天髻”,還是新穎的“朝天髻”,既要考慮帶鳳冠的方便,又要適合新娘的臉型。兩綹鬢髮,無論如何也要“自然下垂”,有如飄逸的蟬翼,讓皇帝女婿一見,就兩眼發光。

      說時快,那時慢。經反覆推敲,反覆試驗,反覆論證,反覆彩排,直到迎親的頭一天晚上,才最後“定盤子”。最要緊的,是“端莊”。

      

      準國丈率全家老少,在大門口跪接迎親隊伍。迎親使者高聲宣詔。鼓樂聲中,錦衣衛轎伕把皇后禮輿、龍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監抬到後院的“繡樓”前,按欽天監官員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新娘著皇后禮服,戴鳳冠霞帔,閃亮出場,跪受金冊、金寶,回“樓”等待吉時。

      吉時一到,新娘子升輿啟駕。大隊人馬經前門,沿御路,過大明門,入天安門、端門,到午門,城樓上鐘鼓齊鳴。隊伍從午門正中門洞進入紫禁城,經太和門,到乾清門。皇后儀仗入乾清門,太監、宮女列隊夾道,拍巴掌“熱烈歡迎”。在丹陛下,迎親使者還節覆命。鼓樂聲中,禮部官員奉皇后金冊、金寶,交有關人等陳列於乾清宮後面的交泰殿。新娘子坐的禮輿,由誥命夫人、女官、宮女,或引,或抬,或扶,或隨,送到坤寧宮去拜天地,行大禮。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寧宮舉行。坤寧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后的寢宮,清朝時將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奠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后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嬪進宮,只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

    晚清母儀天下的慈禧太后,也未能從大清門走進來,這成了她一生中心頭的痛。慈禧當初僅是嬪妃,公元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先稱貴人,後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公元1854年進封為懿嬪。雖然母以子貴,親兒子載淳後來做了皇帝,但也改不變了她與咸豐皇帝那段的婚史。所以,後來,兒媳婦阿魯特氏,也就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僅僅是“奴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的一句話,便惹惱了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死後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殺殉葬。

    皇后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后與皇帝結婚的洞房並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寢宮內,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皇后與皇帝的洞房比平常百姓家的要高檔豪華多了,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床前會掛“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了一百個神態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床頭懸掛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希望“多子多福”。隋唐時,皇宮大內的洞房不僅要鋪設地毯,而且要設定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面有布幔,可見,當時皇宮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設在坤寧宮的東暖閣,牆壁都是用紅漆及銀殊桐油髹飾的。洞房門前吊著一盞雙喜字大宮燈,鎏金色的大紅門上有粘金瀝粉的雙喜字,門的上方為一草書的大“壽”字,門旁牆上一長幅對聯直落地面。從坤寧宮正門進入東暖閣的門口,以及洞房外東側過道里各豎立一座大紅鑲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巹和“開門見喜”之意。

    洞房內金玉珍寶,富麗堂皇。東暖閣為敞兩間,東面靠北牆為皇帝寶座,右手邊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簷通連大炕一座,炕兩邊為紫檀雕龍鳳,炕几上有瓷瓶、寶器等陳設,炕前左邊長几上陳設一對雙喜桌燈。東暖閣內西北角安放龍鳳喜床,喜床上鋪著厚厚實實的紅緞龍鳳雙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黃緞和硃紅綵緞的喜被、喜枕,其圖案美麗,繡工精細,富貴無比。床裡牆上掛有一幅喜慶對聯,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圖,靠牆放著一對百寶如意櫃。現在故宮開放了,有機會大家可以去看看這間皇帝的洞房。

    皇后與皇帝的大婚自然沒有鬧洞房的規矩,但禮節是少不了的。那皇后與皇帝入洞房後,首先要做什麼?在民間,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地上床了。皇后與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動進行完畢才能共度春宵。

    據《新唐書.禮樂志八》卷十八“皇帝納皇后”條款的記載,唐帝、後的大婚相當複雜,入洞房後先要祭拜神靈,向天、地、祖宗表達敬意。實際上,這種祭拜活動在進洞房前就開始祭了,要入同牢席,婚後數天也都要進行不同性質的祭拜活動。

    在新房東房間的西窗下設有餐桌,桌前列有像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籩、簋、籃、俎,這意思與民間“以後吃一鍋飯”是一個意思。進入洞房後的祭拜活動在行合巹禮前進行,是夫妻倆一起祭。這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飯,這樣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飽了,不至於食色兩飢了。因為飲了點酒,還可以把雙方的情趣調節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種調情手段。

     所謂的“合巹禮”,就是民間所謂的“喝交杯酒”。巹即“瓢”。“合巹”,本意是把剖開的瓠合為一體,古時多用之盛酒。把帝、後各自瓠內的酒摻和到一起,共飲,即是“合巹”

    古時,把一隻葫蘆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執其一,喝交杯酒,取“合二而一”之意。

    合巹宴開。皇后皇帝在坤寧宮裡相對而坐。新娘斟酒一杯,遞給新郎;新郎抿一口,交給新娘,新娘一飲而盡。新郎斟一杯酒,交給新娘;新娘抿一口,還給新郎,新郎一口喝乾。

    然而,俗話又說:按下葫蘆起來瓢。這東西似乎不大吉利,後來人們多用杯子喝交杯酒。明末,帝后有了特製的“青玉合巹杯”——兩隻連體圓筒杯,高約75釐米,外側有凸雕、鏤空的龍、鳳,以及兩首詩。

    當然,行合巹禮後,就是喝了交杯酒後,下面該上床了。但是皇帝當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隨隨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後順序的。唐朝皇帝納皇后入洞房是這樣上床的:尚儀北面跪,奏稱:“禮畢,興。”帝、後俱興。尚宮引皇帝入東房,釋冕服,御常服;尚宮引皇后入幄,脫服。尚宮引皇帝入。尚食徹饌,設於東房,如初。皇后從者餕皇帝之饌,皇帝侍者餕皇后之饌。

    宮的洞房之夜,新婚的皇后與皇帝喝了交杯酒後,皇帝被侍寢的宮人帶到房間,脫下冕服,換上便衣;而皇后先被宮人引入帳內,宮人先將她的禮服脫了,這才把著便衣的皇帝引入內,與皇后睡到一張床上,共度花燭良宵。

    在清朝,皇帝大婚入洞房上床前講究更多。清皇是滿族,信仰薩滿教,但祭拜神靈也是少不了的,如還要跨火盆什麼的。上床前要到洞房西旁的神堂祭拜神靈。祭奠儀式,由一名薩滿老婆子主持。

    皇后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至坤寧宮。揭去皇后頭上蓋巾後,皇帝與皇后同坐龍鳳喜床上,內務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銅盆,以圓盒盛“子孫餑餑”恭獻。這“子孫餑餑”是一種麵食,就是一種特製的小水餃。然後設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請帝、後相對而坐,由福晉四人恭侍合巹宴。合巹宴上,帝、後對飲交杯酒。這時殿外窗前,有結髮侍衛夫婦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禮成,然後坐帳。晚上,內務府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後吃長壽麵。面吃完了,皇后按規矩先脫光衣服上床,然後皇帝再脫衣上床,這樣皇后與皇帝才能開始享受男女的魚水之歡

      大婚禮成,餘波未盡。皇帝還要攜皇后祭拜列祖列宗;詣太皇太后、皇太后寢宮,行謁見禮;然後皇帝御乾清宮,“詔告”大婚禮成,皇后率妃子等,叩拜丈夫。太皇太后、皇太后在各自寢宮,向新婚夫婦贈禮,設宴祝賀。然後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祝賀。最後設宴款待皇后家人,賜禮物。

      明太祖朱元璋為後世子孫立下一個規矩:“皇后出自民間。”在執行規定過程中,“親民”變成了“擾民”。各地官吏奉旨,大肆徵選十三至十六歲未婚少女,送往京城,當地立馬雞飛狗跳,亂成一鍋粥。不樂意應選的,哭;想乘機跳龍門的,笑;捨不得離開父母和情郎哥的,投河上吊。

    皇帝彩禮對皇后的孃家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就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時權臣梁冀的女兒被選上皇后時,漢桓帝劉志“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了一倍。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禮。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隨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但是這並不等於百姓願意自己的子女入宮。

      萬曆年間,民間傳說“皇上又要選美了”。一時間,嫁閨女,聘女婿,忙得昏天黑地。浙江省青田縣一位老兄,正在旅途之中,為了爭取時間,也趕緊給女兒找了一個婆家。匆忙之中,手頭上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只好用一條腰帶,權當“信物”。那時候,人們難以互通訊息。他老婆在家裡,不知道當家的是死是活,啥時候能回來,情急之下,自作主張,把閨女許給了一個有錢的人家。當家的回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吵得一塌糊塗。那個大款聽到這個訊息,來個“近水樓臺先得月”,捷足先登,迎娶新娘子。這個閨女挺倔,僅遵父命,不從母意,在花轎中割喉自盡。

    天啟元年(1621年),熹宗朱由校準備大婚,廣選天下美女。訊息傳來,江蘇浙江一帶,許多當父母的,擔心女兒一旦入選,勢如永訣,就抓緊時間談婚論嫁。單身漢無論老少俊醜,身價陡增,甚至出現“拉郎配”現象——不問青紅皂白,從街上拉過一個男人,到家裡就強迫他與自家閨女拜堂成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鳳凰影業出品的彩色影片《搶新郎》,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類似的情景。

      數千名美女雲集京城,真是個花團錦簇,風情萬種,美不勝收。她們千里迢迢而來,許多人沒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兒是個啥樣子,在初選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肩負著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以極為挑剔的目光,審視著每一位姑娘,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頷、肩、背、腿、腳、音,只要有一處看著不順眼,聽著不順耳,當場“退貨”。

      “二審”時,太監拿著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態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三審”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姑娘單獨進入一間秘室,脫得一絲不掛,女官和宮女摸其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當然,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將來驚了駕,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千淘萬濾之後,所得“精英”不過數十名。

      

      “終審”一般由皇太后負責,有時皇上親自出馬。他們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將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其餘的,賜給親王、郡王、皇子、皇孫,或留在宮中當“女官”、宮女。明代內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后妃的“後備軍”。

      明嘉靖年間,為世宗朱厚熜選皇后時,禮部負責初選,張太后負責終審。她聽欽天監觀天象的官員說,河北大名府“有佳氣”,進入決賽的姑娘,大多數來自大名府。張太后端坐在一個青紗簾後面。姑娘們三人一組,“一正二副”,依次被傳入。張太后相中的姑娘,就賜一隻赤金鑲玉的手鐲,由宮女當場給她帶上,這個姑娘就被牢牢地“銬上了”。落選的姑娘,張太后讓宮女把幾枚銀幣,塞到她的衣袖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脆皮叉燒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