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軍中馬前卒
-
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只能算是一種傳說吧。
唐以前並無曹操“七十二疑冢說”,這個說法是自宋代開始流傳的。
《明一統志》卷28《彰德府志》記載:“曹操疑冢在講武城外,凡七十二處。”雖然不知何據,但它卻是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記載。其後,南宋詩人范成大在《攬轡錄》裡又記載說:“過漳河,入曹操講武城,周遭十數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數里間。傳雲操冢正在古寺中。”
曹操“七十二疑冢說”在元、明、清三朝廣為人知,有些學者還以實地的考察見聞,來證明曹操“七十二疑冢說”並非虛傳。如元代學者納新《河朔訪古記》卷中《魏郡部》裡就記載說:“魏武高平陵在鄴鎮西南三十里,周圍二百七十歩,高一丈六尺。十二月予登銅爵臺,西望荒邱煙樹,永寧寺僧指示餘曰:‘此曹公之西陵也。’曹操疑冢在滏陽縣南二十里,曰講武城。壁壘猶在,又有高臺一所,曰將臺。城外高邱七十二所,參錯佈置,巋然相望,世雲曹操疑冢。……冢間有曹公廟,殿屋甚華麗。”
曹操“七十二疑冢說”流傳到清代,又有了三種新的說法:一種是曹操疑冢被髮掘說,“曹縣王中丞叔武(崇文)《雜說》雲:正德十一年,河北旱,饑民發曹操疑冢,凡十三處。皆有屍及銀花、燭臺之屬。內一冢磨甓為室,屍臥土床,無棺槨。青巾,黃衣,黃鬚,黑髮,宛如生者。蓋用水銀以殮,故不腐也。然其為操疑冢與否,亦不可考。”第二種是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說,康熙時《堅瓠續集》卷2《漳河·曹操墓》:“國朝鼎革時,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窺之黟然。疑其中多魚聚,乃由隙入。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第三種則是曹操冢在許城河下說,見於蒲松齡《聊齋志異》卷10《曹操冢》:“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這些說法,是對曹操疑冢傳說的新演繹,反映了曹操“七十二疑冢說”由精英士大夫的記載向民間故事的轉向。
-
3 # 指動濟南
曹操這個人確實太奸詐了,死前還讓人修建了七十二疑冢。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如此感嘆。事情真是這樣嗎?這樣的傳說又是怎麼來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沒有建過七十二疑冢。那麼為什麼憑空會出現這一“奸詐之舉”的說法?說起來,是跟曹操被醜化、臉譜化有關。
1、曹操墓只有一個,在“高陵”
史書中並沒有曹操建七十二疑冢的記載。《三國志》載,曹操66歲死於洛陽,下《遺令》說,天下尚未安定,不能遵古制視死者如生的大操大辦。安葬後就不要再穿喪服,帶兵的將領,不要離開駐地。所有官吏各盡其職。
這表明曹操希望喪禮從簡,不可能花巨資修建七十二疑冢。曹操遺囑中還要求:“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裝殮入槨時就穿我平時的衣服,不要陪葬金玉珠寶。《三國志》還明確記載,曹操是“安葬在高陵”。
關於高陵在何處一直有爭議。在2009年的那次知名的考古結束後,高陵被公佈位於現在的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不過,根據網上段子“曹操墓出土一具兒童屍骨”,被磚家認定是曹操“小時候的屍骨”,由此可知這次考古成果引發了多麼大的爭議。
2、曹操七十二疑冢說法起源何時
曹操死後“安葬在高陵”,史書如此確切的記載,為何抵不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野史、民間傳說?要說起來,這個賬要記給南宋王朝。靖康之難後,康王趙構跑到臨安偏居,北方中原故土包括國都開封被佔領,金人先後扶持兩任傀儡皇帝。
在南宋看來,自己才是中原正朔,代表授命於天的正統。為了強化這種觀念,就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憑藉武力爭霸天下的行為進行醜化,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被開始抹黑,變成了篡漢的奸雄。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至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這首寫於南宋、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詩,也許能深刻反映當時社會的普遍心理。
3、明清兩代,曹操形象徹底臉譜化
南宋之前,曹操的形象大體是積極的、正面的,儘管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 深鄙其為人”,但總體還是持肯定的態度。南宋為表明所謂正統、非正統差別,把曹操樹成了一個靶子,還編造出七十二疑冢的說法。
“抑曹揚劉”被完全固化是明清兩代,尤其是“毛本”《三國演義》在清朝流傳後,曹操就徹底臉譜化了。這正是所謂的“阿瞞伎倆慣瞞人,七十二墳無一真。人死猜疑心未死,兢兢無地可容身”。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蒲松齡也有個記載——
許昌城外有條大河,盛夏時人們跳入洗澡,忽有刀斧聲傳來,“屍斷浮出”,另一個人也是如此,大家很驚異。鄉令聞訊派人“閘斷上流”,放水見底。在崖壁下發現一個深洞,洞口有一個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把轉輪拆掉進入,內有寫著漢篆的石碑。仔細閱讀後得知是“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蒲松齡感嘆:“儘管後世人說‘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卻不知七十二冢之外還有一墓?阿瞞真是奸詐啊!但歷經千餘年朽骨無存,再奸詐又用何用?唉!阿瞞的智慧也是阿瞞的愚蠢!”可見,曹操到了清朝,形象已是一塌糊塗。
-
4 # 潛龍在淵7891
曹操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目前已經發掘完成,墓中有兩具屍骨,一具屍骨是小孩,考古專家說是曹操的小時候。另外一具是老年屍骨,專家根據老年屍骨復原了曹操的樣貌,曹操後人對復原的曹操樣貌表示認同。
-
5 # 大美自然
據我所知,也報道到過曹操的墓找到過,但是沒有確定。曹操設立了七十二疑冢,我認為也有可能,一曹操是為了怕盜墓,二曹操在世得罪的仇家太多,怕有報仇的,三曹操認為自己封為魏王就是逼老劉家的,怕老劉家報仇鞭屍。所以曹操設立了七十二個墓迷糊眾人,曹操在歷史上有奸雄之說,想找到很難,具體在什麼地方這還是個迷。
-
6 # 曉評三國
按照曹操本人的疑心的慣例,以及喜歡盜掘墳墓看,曹操設立疑冢的可能性很大,因為西漢末年以及東漢末年都有大規模盜掘墳墓的現象,上到皇帝,下到普通官員的墳墓,幾乎無一倖免,曹操對防止別人盜掘自己的陵墓有考慮,並做一些安排,我認為很正常。
-
7 # 約定9521
曹操根本沒有設七十二疑冢,在宋朝,尤其是南宋以前,曹操的墓人們都知道在那兒,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憑弔過曹操的高陵。可見在宋朝以前,曹操還是個英雄,而不是奸雄。那以後曹操的高陵確成了歷史之謎,這是由於五代十國的亂世,至使有明確歷史記載的高陵,淡出人們的視線,到了南宋,由於偏安一隅,自認為是正統的蜀漢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把劉備奉為英雄,而貶低曹操,並編排出了七十二疑冢的故事,把曹操從頭到腳罵了一個遍。由於篇幅有限,只講個大意,曹操有個義子,曹對他很好,曹操臨終之際,對義子說,我用七十二口棺材從四個城門發殯,你抬著那口棺材才是真的,將武葬在事先挖好的墓穴中,但你要記住一點,出,不許你帶孝,不許哭,只許笑,就連世子問你,也不許說我的葬身之地。義子答應了,七十二口棺材分別從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抬出,只有義子不哭不帶笑,反而大笑,曹丕知道這些都是他父親生前安排的,所以並不生氣,等松葬隊伍會來後,他找個沒人的地方問義子父親埋在那兒,義子始終不說,曹丕想起父親對他說要防著你這個義弟,只有他知道父親葬身之處,他若不對你說,就是他準備盜掘父親的墓,曹丕想到這兒,一劍斬殺了義子,從此,曹操葬身之處成了謎。宋俞應符有詩題之為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既休,何用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其實明白人只要看看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誄文就知道曹操的葬身之地了,曹操葬在鄴城西。晉人陸機和陸雲兩兄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中詳細記載了曹操的喪葬情況和墓田的情況,在三國志和晉書中也記載了司馬懿,賈逵夏侯尚等人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事情。七十二疑冢曾經挖掘考古,他們是北魏一個貴族世家的墓葬群,和曹操一點關係也沒了,河況曹操的高陵自2009年被髮掘,墓中有殘留的頭蓋骨和兩具女人的屍骨,經碳十四簽訂,墓主人年齡在六十多歲,與曹操死亡年齡相當。所以曹操沒有欺騙世人,這髒水也該撤掉了。該還人家一個公道了。
-
8 # 農夫看天下
曹操設立七十二疑冢是不是真的?對!是真的!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中曾寫道:
“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建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後人開掘故也。”囑畢長嘆一聲,淚如泉湧,頃刻氣絕而死。原來曹操是害怕有人挖掘他的墳墓而設立了七十二疑冢。
但是現在考古學家發現,所謂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其實是北魏代王拓跋猗盧的生母——皇太后文昭皇后的陵墓。據說當時下葬時儀式龐大浩瀚,竟有二十萬人之多參加。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疑問,為什麼說是七十二疑冢,然而實際上卻有一百三十四座墓葬呢?難道魏代王竟然一口氣為文昭皇太后修了一百三十四座疑冢?這似乎不太可能吧?
說明曹操所修的疑冢必然混在其中。那麼曹操為什麼那麼害怕後人會挖他的墳墓呢?原來曹操是做賊心虛,怕後人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來對付自己。大家都知道曹操是靠打壓黃巾軍起義而發家的。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張角起義爆發。但是沒過多久,張角旋即在廣宗病死。鑑於西漢戰亂年代盜墓之風正是猖獗之時,張角手下高階將領在下葬張角的同時又在廣宗設立了疑冢多處。
曹操為了能夠及時補充消耗過度的糧餉,於是下令手下發掘張角的墓葬。但是當他將所有立有“大賢良師石碑”的墳墓全都開了個透,也沒有找到張角真正的墳墓。
曹操大怒,立刻抓了一些張角手下嚴加拷打,終於從他們的口中挖出了張角墳墓的具體地址。原來張角的墳墓在他的老家鉅鹿的老樟河畔。
曹操指揮手下挖了張角的墳墓,砍了他的頭顱帶去領賞,又將屍體投入了樟河。帶走了價值相當可觀陪葬品。
這一次盜墓曹操嚐到了甜頭,使得他的軍隊整整給養了大半年。從那以後,曹操成立了專門司職盜墓的部隊,管理的將官稱為“摸金校尉、發丘中尉等”,他們到處搜尋,滿地開挖。
由於西漢時期有一段極為繁華的時期,稱為“文景之治”。當時的古人害怕到了陰間沒有錢花,又憧憬來生能夠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所以極其重視財物陪葬。這剛好被曹操大發了一筆橫財,整整養了部隊三年。
曹操由於自己做了許多虧心事,自然就非常害怕死後自己的墳墓被人挖掘。於是臨死前特地下令進行薄葬。據《三國志》內容記載:
公元218年,即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釋出《終令》其中就有這麼幾句:
“古之葬者必居貧瘠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曹操因為欣賞西門豹在鄴地“投巫開渠”的英明舉措,仰慕他流芳百世的美名,所以想要偎依著西門豹下葬。又有《遺言》道:
“吾死以後,葬於鄴之西南,與西門豹祠臨近,無藏金玉珠寶。”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安邑人氏,鄴城:即今河南省安陽一帶。
那麼曹操的墓現在是否找到了呢?根據蒲松齡的文著判斷,曹操的墓葬早已找到,並且已經被髮掘。請看下文:
“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暗。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此。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闡斷上游,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異史氏曰,後賢詩云:‘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寧知盡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復何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耳!”原來曹操的墓葬是藏在水下的岩石洞中被找到的。這個典故是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在《輟耕錄》中的記載,而將其錄入到《三國志通俗演義》之中。
你也許會說,這是野史不足為信。不!在正史未能明確的前提下,野史的準確度往往驚人的確定。
現在考古學家已經把曹操墓鎖定在河北磁縣與河南安陽交界之間,共約五平方公里的範圍以內,但是還是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
問題回答完畢!請大家提出不同意見。
-
9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話說曹操是三國最具爭議的人物,他一生亦奸亦雄,既雄才大略,又殘暴狠毒,據說,他臨死前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而做了一個驚人之舉。在出殯的時,百姓看到神奇的一幕,鄴城裡所有的城門同時開啟,七十二具棺木分別從各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就這樣,曹操的屍骨究竟葬於哪裡也就成了謎團,從面誕生了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說。
關於曹操的疑冢,古人的詩歌中經常被提及。王安石有《疑冢》詩:“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 這是在銅雀臺遺址寫的,說明了有疑冢,但是並沒有說明是七十二。
而宋代的俞應符寫詩說:“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至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這首詩是說曹操生前算計漢室,死後還算計別人,想用七十二疑冢來迷惑別人。
那麼,真正的曹操墓究竟在哪裡,眾說紛紜,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臺之下,屬於典型的七十二座疑冢之中。第二種說法騍曹操葬於水下,墓穴在漳河的河底設有暗道、機關,以防止盜墓,只有在河水乾枯的時候,才能看見傳說中的暗道。這個故事被寫進了《聊齋志異》。第三種說法是曹操死後並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生前所頒《終令》,要求自己的陵墓要“因高為陵,不封不樹”,即陵基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能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他在西門豹桐的西邊高原上建起陵寢,名叫“高陵”。同時,當年曹操曾寫過一篇叫《讓縣自明本志令》的文章,裡面曾經提到他想要在自己死後,在神道里頭立一塊碑,上面寫“漢徵西將軍曹侯墓”字樣。
新中國成立後,有一位考古專家在河北臨漳發現了一個古墓。這個8個字:“漢徵西將軍曹侯墓”!
由此可以大概判斷出曹操墓的一個位置。另外一些證據證明,曹操墓可能是臨近漳河的。但漳河曾多次改道當年的曹操墓很有可能已經被河水沖毀了。同時,民間也有傳言,傳說曹丕當初因為漳河沖毀了曹操墓,無處祭祀而悲痛不已。也許《聊齋志異》中的故事並非空穴來風。假設曹操墓真的在漳河附近,那麼當洪水沖走墓上的封土之後,剩下的結實牢固的磚石留在了河底。
當然,儘管如此,曹操墓還沒有得到最後的結論,還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謎團。
-
10 # 史無止境
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描寫成為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他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就要求薄葬,並給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這是真是假?如果是真,那麼,他真正的陵墓又在哪裡呢?這些問題,時至今日,我們又瞭解了多少呢?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求薄葬?
公元218年,曹操頒佈了一道《終令》道: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有不諱,隨時以殮,金珥珠寶之物,一不得送。”歷代帝王大多從登基日起,便下令建造陵墓,而且這些陵墓大多耗費驚人,曹操當時已經權傾朝野,為什麼卻力主薄葬呢?
有人說,這與曹操一生崇尚節儉是分不開的。據說公元217年的一天,曹操登上銅雀臺,環顧四周。突然,一個頭戴飾物、身著綾羅的青年女子出現於他的視線,曹操勃然大怒。原來,曹操曾制定了勤儉節約的家規,規定家中女眷衣服上不得織錦飾繡。得知此女乃曹植的妻子後,仍然重罰了她。當時天下鬧災荒,曹操頒佈了《屯田令》,動員曹操像士兵種田,解決了糧食問題。由於資財匱乏,曹操帶頭不穿皮革製作的衣服,儘管他患有頭風病,也不破例。在他的影響下,官員們都不戴皮帽子了。也有人說,曹氏力主薄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盜。據說曹操曾為軍隊籌集經費,幹過盜墓的勾當,最早見於《討曹檄文》。魯迅在《清明時節》一文中提到的曹操設定“摸金校尉”,專門做盜墓的勾當。200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代袁紹寫了討伐曹操的《檄文》中也指責這位老奸巨滑的曹阿瞞,除設立“摸金校尉”之類的官職外,還創立了同一型別的“發丘中郎將”官職,而這些官職都是主持盜墓的。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曹操確實幹過盜墓的勾當,甚至有人評論道:
“曹操無道,置發丘中郎、摸金校尉數十員,天下冢墓,無問新舊,發掘時骸骨橫暴草野,人皆悲傷。其兇酷殘忍如此!”也許曹操正因為親眼目睹了墳墓被盜後,屍骨狼藉的場面,所以不願重蹈覆轍,一再要求薄葬。
七十二座疑冢,哪座才是真的?曹操在力主薄葬的同時,還採取了設“疑冢”的措施。傳說,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72具棺木同時從鄴城的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抬出。如果是真的,那這72座陵墓都在什麼地方呢?而72疑冢中哪座為真?在鄴城以西的地方有北朝墓群,被傳為曹操的72疑冢。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傳說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72疑冢。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也寫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並將地點從鄴城移到許昌城外,位置從地下移到水底,並說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72疑冢之外。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更加撲朔迷離。還有人認為,曹操的陵墓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近來,一些學者也在不斷地尋找曹操墓地,雖然還不能確定曹操墓的準確位置,但基本上認定了大致範圍,即在河北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或河南安陽安豐鄉境內。他們的依據是:曹操生前對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確安排,《終令》中說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這裡方位與之相符。
另外,《終令》中還說要其後人時時登銅雀臺,望其西陵墓田。經實地考察,這一帶處在從銅雀臺一帶登高西望所見的最好位置;這裡地勢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質較差,至今這裡不少土地仍難以耕作,符合曹操《終令》中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而且《三國志》《晉書》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於這一帶的有關記載。
回覆列表
首先很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所謂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是假的。
考古成果早已表明,“七十二疑冢”墓葬群實乃北朝墓群。
所謂的“七十二疑冢”,位於河北磁縣城南和西南、漳河與滏陽河之間的平原和西崗一帶。
磁縣靠近曹魏的鄴城,這裡有很多豎立於地面以上的墳冢,分佈較為密集。當地的地方史志,比如州、府、縣誌,以及很多民間傳說中,都把這批墓葬認定為是曹操所設的“七十二疑冢”.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將此定名為“磁縣七十二疑冢”,而且將其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到這裡,您可能覺得這就板上釘釘了吧?既有地方史料、民間傳說的支援,當地政府也給予了確認,還有什麼問題嗎?
還真有。
1975-1977年,當地的考古工作者對這批墓葬群開展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墓葬根本不是東漢三國時期的,而是北朝時期東魏、北齊政權的王公貴族墓。
於是在1980年,河北省政府將這片墓群更名為“磁縣北朝墓群”,時代更正為東魏-北齊,總數也由72座更新為116座。
1985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在這片區域又發現了一批墓葬,由此總數達到了134座。這就是完整的磁縣北朝墓群,並且被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這些墓葬殘存的墓碑資料可知,在這片墓葬群中,除了東魏北齊的王公貴族,還有皇帝皇后。東魏皇帝元善見、北齊柔然公主、北齊神武帝高歡、文宣帝高洋以及非常著名的蘭陵王高長恭等人都埋葬在這裡。
(高歡義平陵殘餘封土)
(蘭陵王高長恭墓)
由此我們知道,磁縣的這篇墓葬群根本不是什麼七十二疑冢,而且總數也遠超過72座。
在文獻方面,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同樣不可信。研究歷史有一個基本原則,時代太晚的文獻,可靠性就比較差,不能當做絕對的證據來用。
打個比方,您肯定不相信《封神演義》裡頭說的就是商周歷史。同樣地,《三國演義》也不等於三國曆史。
關於曹操的下葬,史書記載,曹操於66歲時死於洛陽.遺命把其遺體運回鄴。《三國志》中明確記載有曹操關於如何給自己修墓的遺命,即:
“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很顯然,裡面並沒有所謂的設定疑冢之說。
那麼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又是起源於何時呢?
這個說法的興起遠遠遲於漢末三國。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證據,大概是宋代詩人俞應符的《 漳河疑冢》: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至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在宋代的時候,民間有了七十二疑冢的說法,並且為一些文人墨客所採信。但是這時候距離三國已經有好幾百年了,對於宋人而言,曹操是一個遙遠的古人,這樣的民間傳說並不可信。大概是老百姓都能看到古都鄴城附近有這麼一大片古墓群,可是又沒人去細究這些墓葬是北朝墓還是什麼時候的。反正就有某些好事者將它們和曹操聯絡起來,創造出這樣的說法來。
三國時期的文獻記載得很清楚,現在的考古證據也同樣表明,三國、西晉時期的高等級墓葬根本不修建封土,跟磁縣的這一大群“墳包”完全不同。
還記得當年安陽西高穴大墓剛發掘時,社會各界都很關心這個“曹操墓”的真假。我們說,西高穴大墓是不是曹操墓,的確值得討論。但是某些在媒體上很活躍的“專家”一開口就是以早已證偽的“七十二疑冢”為證據來反駁西高穴大墓為曹操墓的說法,這就顯得很外行了。
綜上,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是三國以後文人墨客的附會之語,而且早已被可靠的考古學證據所推翻,在今天就無需再去相信這個說法了。參考文獻:
康文遠:“七十二疑冢”辨偽。來自 鄉音雜誌社編. 《鄉音》20年文萃 1988-2008 燕趙風情[M]. 2008
馬忠理:磁縣北朝墓群——東魏北齊陵墓兆域考.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臨漳縣文物旅遊局編. 鄴城考古發現與研究[M].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