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翸剎荸

    只能說這是沒辦法的事

    如果不北伐一起發展的話巴蜀偏僻之地拿什麼和中原人口以及經濟對抗呢?魏國可不會停下來等你發展,堅守不出的後果只能是被滅國。諸葛的戰略很清楚,取下荊州,以它作為跳板進攻中原。但可惜的是關羽並沒有守住這塊要地。放眼整個蜀國後期北伐可以說是一種掙扎的表現。蜀路崎嶇,運糧不便,戰勢一波三折。諸葛不斷北伐的作用我想更像是在創造一種契機: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雖然諸葛亮的野戰軍讓魏國畏蜀如畏虎,但並沒有生變。只能說這是天數了。諸葛亮的戰略沒有錯,方法也沒有錯,但丟了荊州可以說是滿盤皆輸了。從蜀地打到中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俱全,放眼歷史也沒幾個人能做到。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安史之亂時肅宗曄變不肯入蜀了,都知道入蜀便出不來了~

  • 2 # 河東三叔

    正式回答之前,先來一段資料:東漢末年由於長年戰亂,導致全華人口銳減,截止三國時期全國僅約1000萬人口。

    三國實力如下:

    蜀漢,定都成都,主要控制益州(蜀地),國土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94萬人,兵力約10萬,等同於全民皆兵。

    魏國,定都洛陽,主要控制北方九州,國土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37萬,兵力約40-50萬。

    孫吳,定都建鄴,主要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萬人,兵力約20萬。

    分析完三國實力,很明顯,蜀漢最弱。夷陵之戰後蜀漢徹底丟失戰略主動權,隆中對中所需要的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北伐一統天下的策略無從實現。

    公元218年,劉備攻取漢中,實力達到頂點。

    丟失荊州之後三國鼎立,隆中對無從實施。

    切割線完成,蜀漢實力最弱、隆中對的戰略企圖又無從實施。我們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置之死地而後生,同時又佔據道義高點的蜀漢政權以恢復漢室為已任。所以,除了不斷北伐才能有一線生機,否則只能佔據一偶之地,等著魏、吳兩國佔據分割。

  • 3 # 市場守望者

    我也很疑惑,諸葛亮在劉備夷陵之戰時,為什麼不協助劉備奪取荊州,反而在劉備死後卻要去進行所謂的北伐。原因有三:第一、諸葛亮個人認為,如果不在他有生之年北伐,恐怕他死後沒有第二人。先主劉備帶去益州的基本上都是中原或者北方人,在冷兵器時代,作戰要靠體力,所以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也歷數將士凋零的慘狀。第二、常論是諸葛亮以守為攻,畢竟調到了魏軍主力約20萬人在西線作戰,進退失據。看似攻,似是守。第三、如果再過三十至五十年時間,會有兩代人出生一代人可以補充兵源,魏國的人口基數大,又佔據農耕成熟的中原和關中地區,糧食補給也很充裕,這也是諸葛亮要奪取關中的原因,到那時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北伐可能更為困難。

    最後也是諸葛亮認為,他是漢政權的正統,不過時過境遷,沒有人這樣認為了。至於北伐能不能夠成功,那只有天知道了。

  • 4 # 大學生追夢者

    我認為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有一下四點

    蜀漢政權是最弱的,天下十三州,魏國佔領九州,孫權佔領三個,蜀國只有一個!雖然益州被讚譽為天府之國,但是說到底地方還是最小的。即使諸葛亮不選擇北伐最後也會被魏國給耗盡的?這點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也有證明:“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伐之”。乾等著不北伐,也是被吳魏兩大政權耗盡被滅亡。與其坐以待斃不去主動出擊!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在《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是為了實現劉備恢復漢室統治的願望而做出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之舉同時也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為了消耗魏國的力量!當時魏國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並且魏國的土地和人數都是最多的,只要給魏國一定的時間那麼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那麼人數和糧食儲存,那麼消滅兩國得到最後的統一不是問題,雖然曹操透過北征烏桓消滅了了一部分的北方遊牧民族,但是還是經常會受到騷擾。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以及《隆中對》也提到了要“天下有變”才可以出兵,如果天下沒變,那麼創造條件也要讓天下有變化,那麼如何創造變化呢?那麼就選擇出兵北伐,讓天下有變化!而且當時魏國的兵役制度是一戶一兵,並且當這個人陣亡了,他的妻子會馬上強制改嫁嫁給別人,這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強制實行的對恢復人口有一定的好處而且兵源也有了保證。但是這會讓百姓有怨言,諸葛亮一北伐魏國就要選擇出兵抵抗蜀國的北伐!這樣百姓就要有怨言而且還會消耗魏國的生產力,消滅魏國的發展力。為了給蜀國培養有生力量!只有戰爭才能找到並且會選擇出厲害有能力的將領。當時蜀國的五虎將已經相繼離世,蜀國已經沒有可用的人才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件事姜維就是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發現的人才,在北伐的過程中一點點發現能堪大用的,抵擋一方的人才。
  • 5 # 紫氣東來—天圓地方

    內無良臣,外無守將;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從三國志當中觀諸葛亮之用人難當此任也。一武魏延尚不用;而用趙括式之馬謖――――知諸葛亮之不善察人也。

    千里馬之識惟伯樂識之,用錯其職猶駑馬之不如也!

    蜀國非無人材也,然亮之用人惟己不用;逆己者則貶之。非人盡其才之主者也……觀劉關張等而知蜀之敗亡。

    三國志史中之所述諸葛亮有謀士之材,獨難當大任也。觀幾次攻魏、內奸佞權臣當道、軍閥擁兵自重。

    諸葛亮惟北伐以託身主權,不致在蜀國內部成為權力的遊戲的犧牲品。

    欲成大事者莫不以天時地利人和而成王道者。民心所向乃無敵天下之至寶也!

  • 6 # 汐水柔情

    諸葛亮北伐是現代社會歷史學者最為爭議的問題,一派是諸葛亮屢次北伐,無功而返,勞民錢財,另一派是轉移內部矛盾,揮師北伐,以報先帝,消耗魏國,以攻為守。

    對於這種觀點,更多的支援後者,個人也支援後者,理由觀點如下:

    首先說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勞民錢財這一觀點,不符合歷史,也太絕對,諸葛亮北伐五次均以失敗而終,這個是事實,但是其中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北伐失敗=無功而返。諸葛亮北伐確實失敗了,但是他不等於無功而返,舉個例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馬謖失街亭,損失近兩萬軍隊,但是也收穫魏國幾座城池,收降姜維,為蜀國得到一位將才,這不算功?第二次,斬殺魏國大將王雙,這不算功?第三次,奪取陰武兩郡,遷入漢中,這不算功?第四次擊退曹真伐蜀,後曹真抑鬱而死,這不算功?第五次割司馬懿麥子,滷城之戰擊敗司馬懿,射殺張頜這不算功?第六次死後留下遺計保全蜀國大軍安全撤回漢中,這不算功?

    所以給予上述這些事實,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不代表沒有功勞,如果諸葛亮北伐不算什麼收穫,那麼魏國統帥對戰蜀國這麼多年,損兵又折將,糧草損失不計數量,又有什麼功而言?另外說諸葛亮勞命傷財,這樣太小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並非浪得虛名,在中國歷史上只有諸葛亮讓一個國家做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界,也開闢了中國歷史上作為臣子立廟第一人。試想一個勞民錢財的丞相,百姓飯都吃不起,屢次北伐勞民傷財,能稱為讓百姓這樣崇拜的人物?

    個人支援第二派觀點,諸葛亮北伐屬於不得已而為之,試想諸葛亮處於當時的形式,能不北伐嗎?第一荊州已失,隆中對戰略被打破;第二劉備夷陵慘敗,蜀國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大將損失無數,名將黃忠、關羽、馬超、張飛相繼死去,趙雲已老,名將只剩魏延,而此時魏國名將無數,吳蜀聯盟被破壞,蜀國腹背受敵;第三劉備根基不穩,經夷陵慘敗,命送黃泉,無能劉禪繼位,蜀國內部矛盾更加惡化;第四蜀國弱小,只佔十三州之一,魏國佔九州半,吳國佔兩州半,蜀國不北伐,三國各自十年發展,差距越大,魏國、東吳都是明君執政,國家越來越強大,蜀國昏君執政,只能拖累蜀國發展。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是最好的選擇,重新聯盟東吳,解決後顧之憂,全心轉移內部矛盾到伐魏,蜀國上下更加團結,利用弱小的蜀國不斷騷擾強大的魏國,阻礙魏國快速發展的程序,慢慢消耗魏國國力。這是最好的以攻為守戰略。雖然這樣的策略蜀國要消耗國力,但是魏國也要消耗,而且消耗的更多。

    諸葛亮利用北伐,也證明了奠定了自己的軍事地位,武廟十哲之一,中國儒將代表人物,中國十大出將入相之一,中國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二女生,被親媽反對談戀愛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