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現代消費者理論中,以商品價格向量P、消費束(商品數量向量)X、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三者為自變數的效用函式形式有兩類:一類是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式”U(X);另一類是以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為自變數的“間接效用函式”v(P,m)。
直接效用函式U(X)的思想是:只要消費者購買(消費)各種商品的數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關的經濟變數(如價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變動),消費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確定。即,確定的消費束X對應確定的效用函式值U(X)。
間接效用函式v(P,m)是建立在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式U(X)的基礎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一定,消費者在PX=m約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式U(X)的值,此時的最大U(X)值即是間接效用函式v(P,m)的函式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確定,消費者最大化其效用水平的購買消費束X並不要求唯一確定(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唯一確定的),但這些不同的向量X所對應的直接效用函式U(X)的值卻必須是唯一的“最大值”。
從直接效用函式U(X)的定義,和間接效用函式v(P,m)函式的建立及求解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兩類效用函式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間接效用函式v(P,m)是建直接效用函式U(X)的基礎之上的。即:無論是直接效用函式U(X),還是間接效用函式v(P,m),只要消費者最終消費的商品數量束X一定,消費者便有確定的效用水平。對於直接效用函式U(X)而言,自變數X對因變數U(X)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也是U(X)被稱為“直接效用函式”的原因。對於間接效用函式v(P,m)而言,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的決定作用,實際上必須透過消費者最終消費的、確定的商品數量束X(或商品數量束集合)來完成。所以,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是起“間接性的決定作用”。其求解過程表明,效用水平的大小實際仍由消費束X直接地決定。這也就是v(P,m)為什麼被稱為“間接效用函式”的原因。
2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倒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式,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噁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啊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對映,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麼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透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式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式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 part2,然後是B part 2 1/2...級數的概念有了應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揹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我們可以拓展到離開效用這個概念。讓我們看一個實際中的問題:
昨天打掃房間衛生,發現剛剛擦過的桌子一層灰又上去了,和旁邊的一個小支架看上去沒什麼區別。實際上,後者上次被美容的時候我還沒在南京……
一個東西從乾淨到漲很快,可是從髒到很髒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阿,指望考古隊?(儘管也有評價的因素)
大家還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點,“失去的才是真”。
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規律呢?經濟學的解釋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因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終的收益攤的太薄。再好的東西也有個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謂的各種高階操作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吃力不討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當然一些數學上的遊戲。
然而我覺得,這個現象的起源絕對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進步和發展。
想想,如果邊際效益遞增,我們還需要創新嗎?我們還需要堅持嗎?同志們,可愛多足夠了,不,涼水就行!魅力這個詞,永遠的就失去了意義。
1 在現代消費者理論中,以商品價格向量P、消費束(商品數量向量)X、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三者為自變數的效用函式形式有兩類:一類是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式”U(X);另一類是以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為自變數的“間接效用函式”v(P,m)。
直接效用函式U(X)的思想是:只要消費者購買(消費)各種商品的數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關的經濟變數(如價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變動),消費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確定。即,確定的消費束X對應確定的效用函式值U(X)。
間接效用函式v(P,m)是建立在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式U(X)的基礎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一定,消費者在PX=m約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式U(X)的值,此時的最大U(X)值即是間接效用函式v(P,m)的函式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確定,消費者最大化其效用水平的購買消費束X並不要求唯一確定(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唯一確定的),但這些不同的向量X所對應的直接效用函式U(X)的值卻必須是唯一的“最大值”。
從直接效用函式U(X)的定義,和間接效用函式v(P,m)函式的建立及求解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兩類效用函式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間接效用函式v(P,m)是建直接效用函式U(X)的基礎之上的。即:無論是直接效用函式U(X),還是間接效用函式v(P,m),只要消費者最終消費的商品數量束X一定,消費者便有確定的效用水平。對於直接效用函式U(X)而言,自變數X對因變數U(X)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也是U(X)被稱為“直接效用函式”的原因。對於間接效用函式v(P,m)而言,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的決定作用,實際上必須透過消費者最終消費的、確定的商品數量束X(或商品數量束集合)來完成。所以,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是起“間接性的決定作用”。其求解過程表明,效用水平的大小實際仍由消費束X直接地決定。這也就是v(P,m)為什麼被稱為“間接效用函式”的原因。
2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倒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式,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噁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啊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對映,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麼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透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式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式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 part2,然後是B part 2 1/2...級數的概念有了應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揹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我們可以拓展到離開效用這個概念。讓我們看一個實際中的問題:
昨天打掃房間衛生,發現剛剛擦過的桌子一層灰又上去了,和旁邊的一個小支架看上去沒什麼區別。實際上,後者上次被美容的時候我還沒在南京……
一個東西從乾淨到漲很快,可是從髒到很髒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阿,指望考古隊?(儘管也有評價的因素)
大家還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點,“失去的才是真”。
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規律呢?經濟學的解釋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因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終的收益攤的太薄。再好的東西也有個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謂的各種高階操作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吃力不討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當然一些數學上的遊戲。
然而我覺得,這個現象的起源絕對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進步和發展。
想想,如果邊際效益遞增,我們還需要創新嗎?我們還需要堅持嗎?同志們,可愛多足夠了,不,涼水就行!魅力這個詞,永遠的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