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海發
-
2 # 尹志良285714
王陽明要好一點,因為他的理念已經有點接近於道家了,而朱熹亂評四書五經,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渣,他的理學禍害了千年啊!
-
3 # 永世的靈魂
雖然我極度討厭朱熹,但從儒學角度來講,朱熹將儒學帶到了一個新高度,這種高度大部分雖然讓我極度反感,可你不能因為他的偏頗就徹底否定他的研究;王陽明的高度是因為哲學的高度,這種高度的基礎雖然來源於儒學,但知行合一總得來說是從易經的陰陽觀發展而來,從道的角度昇華,所以單從儒家來對比王陽明和朱熹其實沒有可比性。
-
4 # 無憂草2775
王陽明與朱熹不是同條道,朱熹是儒家學說,是唯心主觀思想。王陽明的心學不能與儒學相提並論。王陽明是開明人士,他集合提取了儒學,佛學,道學,之精華,加於實踐創新與改進,得出自已的一套理論。王陽明的心學宗旨是修養心理素質,品德行為,實事求是,客觀看世界。不為唯心論,不為神學論,不為佛學,不為道學。王陽明心學是以唯物辯證法加實踐得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心學理論。是一個人在社會行為,思想品德,意識形態,應該怎樣處世為人的學說,行能行之事,不為我得者不得,行之有道,取之有道,是修心學。但不為迷信。也就是思想品德修養,是進步的,有益社會和諧,有益社會發展。王陽明是哲學家,思想家,是唯物論,是修心,是以客觀看待社會,理論聯絡實際,從中得到真知,行可行之事,可行之事必要行。不可欲之事決不欲。最主要一點是,不受世俗偏見,傳統觀念約朿。朱熹是儒家的唯心論,是縱心,主觀主導,是守舊落後文化。思想水平不可比。古代有些學說,都是在打迷語,一語有幾個說法,含糊不清。因此不要過於執著,作為參考領會就行,還應以現代實事求是,唯物辦證,求得真知。
-
5 # 吃茶去的平常心
先回答結論,一般說來,儒學方面的成就,朱熹大於王陽明。
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 進士及第,朱熹19歲,王陽明27歲。也許有人要糾結王陽明晚的原因,這很難說,也說不清,所以這裡不談。只能說,兩人都是天才級人物。朱熹活了70歲,王陽明活了57歲。
2. 著作
先說說兩人所處的朝代吧。宋朝是中國對文人最寬鬆的時代,相比宋朝,明朝對文人嚴厲多了,比如朱棣殺方孝儒。我想,在明朝,學者們寫書的積極性,肯定不如宋朝。
朱熹
現存著作共25種,2000萬字左右。儒家經典主要有《周易本義》、《四書集註》、《詩集傳》。古典文學著作有《楚辭集註辨正》、《韓文考異》等。道家著作有《陰符經注》、《參同契注》等,不過,這兩本書沒用真名。
王陽明:無。
如果一定要說有,也只有《大學問》、文章書信及一些摺子。《古文觀止》上有王陽明3篇文章,明朝最多。
《大學問》是由王陽明口授,錢德洪記錄。因為王陽明要出征廣西CIVIC、田州打仗。廣西少數民族暴亂,都御吏姚鏌平了很久,搞不定。明世宗嘉靖皇帝讓王陽明督同正在平亂的姚鏌一同打仗。但這時,王陽明的身體極差,有人說是肺癌晚期。所以,王陽明幾次上摺子要辭掉這份差事,嘉靖皇帝不肯。最後,嘉靖把原來的都御吏姚鏌給免了,讓王陽明一定要去。王陽明無奈,只好前去。他自己預感到,去了可能回不來了,所以同意把《大學問》刊印出來,因為這是他哲學思想的全貌(馮友蘭)。
最有名的書《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弟子記錄王陽明的語錄,不到10萬字。
目前出版的王陽明全集,95萬字。
如果按現在的職稱標準,朱熹可以上院士,王陽明大概只能是一所普通學校的講師。
3.研究涉及的內容
朱熹學問淵博,研究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面。從本體論到宇宙生成論,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形上到形下,從理到氣,從一般到特殊,可以說,朱熹無所不及。有人攻擊說,朱熹近道。其實,這是對的。因為朱熹要討論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他就必須研究道家學說。因為早期的儒家如孔孟是不討論這些問題的。當然,儒家也有人討論這些問題,如周敦頤研究過道家學說,寫有《太極圖說》。朱熹與周敦頤是一脈相傳。周敦頤做過二程的老師,而朱熹認為自己是接續了程門之傳。朱熹的老師李侗,曾從學於羅從彥,羅從彥學於楊時,楊時是二程的高足。
王陽明研究的內容也很雜,但主要的還是道德哲學,致良知。有人說,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這有點問題。因為“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早年提出的,到晚年,王陽明只提致良知。
4.對國家的貢獻。
如果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肯定是王陽明的大。
從做官的大小上,就可看出兩人對國家的貢獻。兩人都不願做官,也多次辭官,但王陽明辭官的次數更多。王陽明去世之前做的官,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使,提督兩廣及江西、湖廣等處地方軍務。
此外,孤身平寧王謀反,說是一個奇蹟,也不為過。贛南平匪寇,明朝廷花了20多年的時間,還動用了廣西的狼兵,一直搞不定的事,王陽明只用了1年多時間就搞定了。
朱熹做過9年小官,最後做過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在朝不過40天。
如果要說思想對國家的影響,那肯定是朱熹。
朱熹的《四書集註》,從南宋宋理宗寶慶三年,成為科舉取士的標準,一直到清代。近千年來,朱熹的哲學,一直是中國統治者的官方哲學。
而王陽明的心學,一直受到打壓。要說流行,也就明中期以後大約150年。
-
6 # 清兮濁兮
凡有學說的地方,必有學派。
禪有南宗北宗,易有理與象數,儒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笑傲江湖》裡的華山派有劍宗氣宗。
學問,產生於爭鳴。
王陽明的起步,是從對朱熹理學的反思開始的。
由於立志做聖人的另類理想,他對朱老夫子‘格物致知’的倡導,不是簡單的記頌和了解,而是實驗。
於是他身體力行地對著竹子冥思七天,致知的目的沒達到,反而大病一場。
這之後又歷經磨難,乃至九死一生,終於龍場悟道,建立陽明心學。
我們以前常說,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會變成謬誤。
現在這句話似乎可以修改了,我們看到,當理學走了幾百年,到王陽明這裡走不通的時侯,它改道了。
它為什麼改道?
那就要了解它以前的道是什麼。
首先是存天理,滅人慾。
這句話乍一看是對的,慾望太多,不是社會罪惡的根源嗎?堅持正確的天理,消除膨脹的慾望,還不是一片朗朗乾坤?再說,孔夫子不也講過‘無欲則剛’麼?
但問題是,人慾能滅嗎?飲食男女是人慾,而人生而有之,它不也是天理嗎?
滅掉了人慾,天理不也跟著滅了嗎?
所以王陽明悟出,人慾即天理。
其次是格物致知,這句話,朱熹不是首倡者。《大學》裡面就有,我們平時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還有個前提,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這八個依次遞進的層次,沒毛病啊!
格物可以解釋為找出事物內在的規律、原理。透過直接經驗可以獲得,讀書明理也可以獲得。像西方科學實驗的方法,也是一種途徑。
但王陽明格竹子的方法,卻一無所獲。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朱熹是不能被全然否定的。
對於朱熹學說的破綻,他同時代的陸象山卻一語道破:朱熹的這一主張適合於做學問,卻不能讓人修行成為聖賢。
這對於一心做聖賢的王陽明來說,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三點就是朱熹對於易經進行了大量的註解。這一點王陽明沒有提及,倒是後來民國時期的尚秉和指出了朱熹對於爻變等的很多認識是片面的,並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糾正。所以朱熹的學問雖博,許多方面研究的不到家。
王陽明和朱熹,說白了是儒家的一體兩面,囿於朱氏學說則失之於較條,執而不能變。耽於陽明心學,又失之於放縱,缺少社會規範。
有句話說得很中肯:聖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釋道皆我之用,這才是大道。
連儒釋道都可以兼用,對於同歸儒家的理學和心學,還能不融通嗎?
-
7 # 觀滄海GCH
問題不錯。
前面這些老師回答的更不錯。
個人感覺,朱熹的貢獻,主要是規範,把儒家傳到他這輩的東西整理歸納格式化,看起來清清楚楚了,高大上。
可是,一規範,不合朱熹理念和胃口的,就邊緣化了,剩下的,朱熹老先生自己又加以注析說明,那就自古華山一條道,狹隘。
王陽明走的路,大不一樣。
他先前也是學,學而思,可憋壞了,功夫不到,憋不出什麼東西來,憋屈。
到了貴州,那地方生活艱苦,可就是王陽明的福地。龍場悟道成功,陽明心學盛大開啟
再往後,贛南是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大成之地,尤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經教育傳播,不僅影響贛南客家子弟,也推而廣之,影響了後世中國的命運走向。
憑心而論,純粹從儒家儒學來說,朱熹的功勞大,因為理論不能光靠口傳心授或各種理解開悟,理論化規範化系統化標準化,才能更廣泛地傳播,被更多的人認知和接受。
從開創性和對後世的影響力而言,沒得說,王陽明完勝。
都是先賢,都是值得學習的大儒。
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
回覆列表
朱熹是宋代理學大師,是缺德、愚蠢、守舊的封建文人,是儒家文化的背離者、篡改者、毀滅者!
因為朱熹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的荒謬思想,毒害中華民族八百多年!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大師,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聖人,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踐行者!因為王陽明主張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儒家文化主張的“存仁義、滅貪慾”思想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