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書院掃地生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即“愛人”,或“泛愛眾”、“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僅這一點就與奴隸主階級以及封建領主階級劃清了界限。孔子“愛人”有二個標準:即從積極的方面——“忠”著眼,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的方面——“恕”著眼,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完全以換位的思考,來推己及人。孔子特別要求統治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老百姓橫徵暴斂,並把統治者的虐民苛政比做吃人的猛虎,表現了對民眾的關心與重視,體現了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但孔子的“愛人”是有等次的愛,這個等次不是因人不同而將賦予人的愛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強調因施愛者地位的不同,對其施愛方式有不同的要求。體現這個等次的內容便是“禮”,孔子認為“禮”是“仁”的各種規範,“禮”必須服從“仁”,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離開了“仁”便無從談“禮”。禮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如人子敬愛父母謂之孝,人臣服從君主謂之忠,親親尊尊,長幼尊卑有別,孝是仁的出發點。但每個人所愛的人是多方面的,愛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孝只是人子敬愛雙親的一種標準罷了。孔子對君臣父子及所有不同身份的人都提出愛人的具體要求,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各的要求,從而達到整個社會的親愛和諧,以此為核心替新興封建地主階級治國理政設計了根本大法,為大一統封建社會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歷來的統治階級對孔子及其思想的態度,總是以是否有利於自己的利益為判斷標準,每當他們冒著“亂臣賊子”的惡名向舊統治者奪取政權時,就厭惡或反對孔子那一套理論。而他們一旦大權在握,就要防範新的“亂臣賊子”的出現,於是一改往日的態度,把孔子及其學說捧上了天,以此來維護自己已得到的政權,因為孔子為維護大一統封建社會長治久安提供了理論武器。當孔子逐漸成為世人公認的“聖人”之後,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孔子思想進行了有利於自己的曲解與篡改,對孔子思想最大的篡改,就是變“泛愛眾”為“唯愛上”,即從我愛人人亦愛我的雙向施愛變成你愛我我不必愛你的單向受愛。這一理論篡改首啟者是漢代董仲舒,他的“三綱說”,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只提倡對統治者或政治、經濟支配者盡愛的義務,而對被統治者或政治、經濟上被支配者的正當利益或人權,卻無視、漠視與輕視,繼而歷代統治階級以“忠孝節義”取代了“仁”的全部內涵,只提倡臣子盡忠、人子盡孝、妻子守節、下屬行義,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蠻橫霸道的謬論,與孔子仁的思想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孔子的思想本來“一以貫之”,是一個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理論體系,代表了當時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揭示了許多超越具體時空的普遍真理。但是他的思想經後世封建統治階級不斷補充與改造,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主體上成為維護封建等級制的工具,有的還成為封閉的、僵化的“神聖”教條,這是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所始料不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秋夜宴,賈赦為什麼誇賈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