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橫店明日哥

    楚人項羽推翻暴秦,分封天下。楚人劉邦更勝一籌,抓住項羽的弱點,烏江邊逼死項羽,一統天下。從此有了漢,漢人,漢語,漢族。

  • 2 # 楚狂接與

    戰國時期楚國其實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

    七雄中秦最強,齊最富,楚最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戰略機遇期,楚國當然也有。

    而提升國家實力就要變法圖強,正是這個時候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早就聽聞吳起的本事,所以多次接觸後任命吳起為楚國令尹主持變法。

    楚國疆土廣袤,而國力並不強,是明顯的虛胖。究其原因是因為老世族的權威過大,控制著國家的財富、軍力,讓這些力量不能直接中央所用。而吳起的變法正是要讓楚國先瘦身再練出一身肌肉。所以他“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養戰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變法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史載“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這個勢頭如果持續下去楚國未必不能一統天下,掃平四海。

    可惜以法治國,裁撤官位,拿奉養貴族的錢強兵這樁樁件件無不觸及了世族利益。而楚國的世族勢力較之秦等國更加強大。比如令尹這個楚國獨有的官職,集政治、軍事、司法、外交大權於一身,權威僅此於楚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令尹共46人,其中有楚國王室血統的就有39人,權力封鎖的情況相當嚴重,並且地方上貴族的實力也十分強大。

    所以在楚悼王死後楚國大貴族屈、陽等氏迫不及待就闖宮要殺吳起,吳起知道自身難保,臨死前撲在楚悼王遺體上大喊“群臣亂王!”這些貴族恨吳起入骨,亂箭射死了吳起,也誤傷了楚悼王的屍身。吳起死後這些人還不解恨,還把他碎屍萬段。

    各國變法圖強主持者皆不得好死,血染的法家非虛言也!

    之後楚肅王繼位追查傷害前王屍身的貴族,凡兵器觸碰到先王屍體的處死,並且罪及三族,最後70多家貴族滅門。

    經此變故,楚國世族勢力被削弱的同時變法也夭折了。楚國國勢又轉衰弱,失去了崛起的最好時機。

  • 3 # 君山話史

    楚國在春秋時代是個超級強國,然而,到了春秋末期,差點亡於吳國之手。此後,楚國的國力再也恢復不到鼎盛時期的水平。

    進入戰國後,楚國表面上實力不弱,實際上已經失去春秋初期那種銳意進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一往無前的氣概,王廷顯得暮氣沉沉。曾經精簡的政府部門如今人員冗雜,辦事效率低下,為什麼會這樣呢?當一個國家的歷史越悠久,它所揹負的包袱就越沉重。

    那是一個貴族擁有繼承權的年代,當一個王室家族經歷了十幾代的裂變後,無所事事的貴族越來越多,什麼事也不幹,就憑自己的特殊身份領國家的俸祿,繼承祖輩的爵位,成為社會的蠹蟲。你想想,當權力都落在這麼一群無所事事的閒人手中時,你能期待他們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嗎?

    但楚國仍有希望來改變現狀,楚悼王把希望寄託在吳起變法上。可惜的是,變法尚未成功,楚悼王便去世。在變法運動中利益受損的貴族發動叛亂,殺了吳起。吳起之死,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楚國的悲劇。在吳起死後,保守派勢力再度猖獗,楚國永遠失去了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楚國幾乎沒有過令人激賞的表演,它之所以還勉強維持七雄的地位,那完全是吃春秋時代的老本,只不過印證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罷了。

    在戰國七雄中,楚國是最守舊的國家,這與它在春秋時代的形象截然相反。楚國地大物博,兵力眾多,有遼闊的國土,有一百萬的軍隊,這些都很嚇唬人,可問題是楚國的政治很混亂,又沒有雄心壯志。自吳起變革失敗後,國家權力都把持在老貴族、老官僚手中,政治效率低下,腐敗嚴重。

    我們來看一下秦國戰神白神白起是如何評價楚國及其軍隊。

    公元前279年,秦以白起為伐楚兵團總司令,率領數萬大軍,攻入楚國。楚國有百萬軍隊,而白起只有區區數萬人,秦軍是否過於薄弱了呢?白起以為不然。為什麼呢?他對楚國的局勢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以下是他的原話:“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楚國內政混亂,奸臣當道,民心不附;軍事上更糟糕,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破舊的城池也沒有得到修繕。這樣的楚國,還談一統天下,簡直是作夢。

    再來對比一下秦軍與楚軍。白起這樣說:“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戰,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這足見秦軍訓練之有素,在戰場上視死如歸,當然也是白起帶兵有自己的一套辦法。秦軍的榮譽感很強,只要殺敵建功,就可以進爵,這也是他們勇往直前的動力。

    相比之下,楚華人又是怎麼樣呢?在自家門口作戰,難道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勇氣與大無畏的精神嗎?很可惜,並沒有。白起後來評論說:“楚人自戰其地,鹹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志。”楚國軍隊各自為戰,各自只顧自個的家,沒有凝聚力,沒有鬥志。如此軍隊,安能不敗?

    由上可見,楚國雖然地大物博,軍隊龐大,卻根本不可能一統天下。

  • 4 # 百里不奚

    楚國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春秋末年遭吳國之禍後失去了向北發展的勢頭 ,帶著尚未恢復的國力進入了戰國之世 。 戰國時的 魏 、齊 、趙 、燕 、秦五國都曾有一個強盛的時期 ,但楚國卻一直走著向下的道路 。 這一狀況的出現有如下一些原因 :

    第一 ,吳起在戰國初改革夭折 ,使楚國錯過了一次恢復和發展的良機 ,當時晉國分而為三不久 ,秦齊尚未崛起 ,各國的內蘊力大體相當 ,相互間的制約力不是很強 ,楚國若能改革成功 ,在內政及軍事上除弊興利 , 再次強盛的可能還是較大的 。 及熊疑逝去 ,守舊勢力反撲而來 ,不僅斷送了這次圖強運動 ,而且摧毀了後代改革的勇氣 。 同時 , 其他國家後來逐日強大 ,也嚴重製約了楚國的發展 。

    第二 ,楚國 一直存在著政治腐敗的問題 ,從貴族們起鬨圍殺吳起 ,到靳尚 、熊蘭等讒害忠良 ,再到黃歇 、李園等互相傾軋 ,反映了楚國政治的一般狀況 。 楚國地域廣大 ,可以受封的王室親貴太多 ,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勢力 ,國家的主要執政者不但無法消除這一社會贅瘤 ,有時反而要依賴它來維持權力 ,這就使國家的政治長期處於 病態狀況 ,最後終於危及到了國家機體的生存 。

    第三 ,王室親貴階層的專政阻塞了人才的進用之路 ,使傑出人才無法擠入高層決策圈 ,即使偶爾擠進個別 ,也終會被這個階層清理出去 ,吳起 、屈原等人的命運就昭示了楚華人才的某種必然性歸宿 ,這一現象又 反過來促使列華人才遠離楚國 ,使楚國的興盛不具備一些最起碼的條件 。

    第四 ,由於人才的匱乏和王親貴族的專權 ,楚國沒有出現專門的軍事人才 。 魏有樂羊 、趙有廉頗 、齊有孫臏 、燕有樂毅 、秦有白起與王翦等 ,都是戰國時一流的將才 ,而楚國還沿用春秋時令尹或大夫領兵作戰的舊習 ,這些人沒有軍事上的專門才能 ,既不具有高超的戰略戰術手段 ,也不善於練兵訓武 ,使楚國在軍事上長期處於弱勢 。 吳起在戰國初就向悼王熊疑提出過兵弱的問題 ,後來秦國張儀評價說 :楚國“其卒雖眾多 ,然而輕走易北 ,不敢堅戰”。 廉頗晚年奔楚後嫌楚國兵卒太弱 ,深感不得其志 。 呂不韋攻打五國聯軍時專選黃歇所領的楚兵先打 ,這些情況都表明了楚軍戰鬥力確實低劣 ,這一嚴重狀況一直未被改變過來 。

    第五 ,楚國在外交上沒有積極的戰略 ,在齊秦楚的三角關係上常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 。 春秋時他們和秦國同時與晉國爭利作對 ,後來受吳之害 ,又賴秦而復國 ,戰國時政局大變 ,但他們對秦國仍有一種依戀 。 他們畏懼秦國 ,又時時對秦國存有幻想 ,喪失了獨立的外交原則 ,結果數 次受騙於秦 。 由於這些原因 ,一個大國終於沒有振作起來 ,最後走向了滅亡 。

  • 5 # 人心之光

    優勢?

    以後歷史發展都是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

    而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是蠻荒狀態,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硬實力沒辦法和富庶的關中地區相比。

    而且楚國守舊勢力頑固不化,國家缺乏生機國力,想要和經歷了商鞅變法的秦國掰腕子完全沒有資格。

  • 6 # 祁廳長

    楚國萬年老二,春秋時期有晉國壓制,戰國前期有魏國壓制,中後期秦國壓制。並且楚華人少而且沒有人才。比北方大國差遠了。

  • 7 # 鳥言夷面

    楚國發源於中原之南端,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從春秋到戰國時期北進無望,只能向南吞併眾多南蠻小部落的蠻化之地,曾有楚武王大啟群蠻。不知你這所謂的歷史上處於優勢地位體現在哪裡?地盤大,蠻民多……也算優勢?

  • 8 # 關中凡客

    楚國地處中國南部,從地勢上不佔優勢,中國自古以來從北往南統一容易,從南方政權取得勝利就朱元璋一人,這是其一。其二,楚國上下不能一心,自楚懷王開始,君主或昏庸,或平庸,尤其是楚懷王被張儀欺騙,被囚禁,軍事上又失利,從此楚國就已經沒有和秦國爭雄的機會了。又能才不用,屈原,黃蠍都是結局不好。其三,秦國變法圖強,國力蒸蒸日上,幾代君主為了統一不竭餘力,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是卻沒有廢法,說明君王的頭腦清醒,而楚國沒有。其四,秦國軍事實力很強,戰國四大名將秦國佔據其二,秦人的戰鬥實力一直很強,所以楚國沒有一統的實力。

  • 9 # 茯苓新語

    楚國在一開始因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確實實力較強。但後期各國開始變法,尤其秦國變法後開始強國侵略他國,實際增強。秦楚戰鬥多年,楚國實力一直被削弱,而且一直沒有明君,朝政混亂,奸佞執政,實力逐漸衰弱。

  • 10 # 劉一千五

    楚國只是大,幅員廣闊,剽悍輕怒。民風尚武,王室混亂。自開疆拓土以來,就不服周朝威德。少有賢明的君主。但在劫掠周朝分封在江,漢一帶的小國很是成功。自吳越爭霸,吳滅越亂石,楚國掠奪了東方原屬越國的大片土地,直接同齊,魏,韓,秦接壤,這地盤實在太大。 是戰國七雄中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他們沒有統一中國有其先天的原因。沒有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文明。王白室混亂內鬥。戰鬥將軍很少有出名能打的。軍隊往往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朝東方跑。遷都次數又多,遷一次衰落一回。

  • 11 #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楚國在戰國時期,論綜合實力一直處於前幾名。但最終也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而是被各國都瞧不起的秦國所滅。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楚國在最初封邦建國的諸侯中並不強大,究其原因是楚國當時地處荊湘之地,先秦時期還未有效開發,楚人被稱為“南蠻”,在中原六國甚至周王朝的心中並不承認。

    其二,楚國在經過楚莊王的強國利兵之後,一度成為諸侯霸主,但楚國的強大沒有維持下去,到了楚懷王時期竟然被幽禁至死這樣的事情。

    最後,楚國雖然也有驍勇善戰之士,但豐沃的水土和資源,使得楚人更相信鬼神,更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與之相比秦人更加務實,耕戰結合,努力進取這些是很多國家民眾都不具備的。

  • 12 # 津城沐雨

    津城認為楚國沒有代替秦國一統天下,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楚國在戰國後期,英明君主有限。

    楚國在戰國後期,自楚懷王開始衰落,沒有傑出的君主領導楚國,在秦國的打擊之下,不斷被削弱,國都被攻破,被迫遷都,統治中心下移江淮下游,在地利上已經輸秦國一程。

    第二,楚國變法不徹底,守舊勢力殘餘。

    楚國在戰國初期的變法,吳起變法,僅僅進行了兩年,就因國君去世,舊貴族趁機報復,吳起被殺,短短兩年的變法不足以徹底讓楚國煥然一新,這直接制約了楚國以後的發展。

    第三,地利上不如秦國。

    楚國雖然曾經一度是最大的一國,但是其統一北方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北方與中原各國接壤的秦淮一線,沒有險要的地形關隘,戰線過長,一旦北方諸國聯合攻楚,楚國東西難顧。

    第四,楚國地處南方蠻夷之地,發展有限。

    楚國地處南方蠻夷之地,雖然國土龐大,卻因為居民成分複雜,向心力不足,而當時中華文明的重心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還沒有得到開發,大多屬於蠻荒之地,國力並不紮實。

  • 13 # 行雲28536268

    中國歷史,不是誰地盤大,誰富裕誰就能贏得天下,更多的是光腳的打的過穿鞋的,小的,窮的民族或地區最後一統天下

  • 14 # 白衣卿相67

    我只想問,你哪隻眼睛看到的楚國處於優勢了,不僅僅是戰國,就整個春秋戰國來說,楚國也就楚莊王問鼎的前後2年略有優勢,其它時候都不是同期最強大的國家,而且是7雄裡邊凝聚力最差的一個,憑什麼一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人和你最好的哥們結婚了,你會到他們婚禮上祝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