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沉船

    秦國把巴蜀當作糧倉擁有的大前提,是秦國擁有關中平原的富饒之地,本就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巴蜀之所以能作為糧倉是因為遠離中原戰亂之地,百姓可以集中於生產工作,而關中的百姓還需要承擔兵役,相對生產比重不如巴蜀,這是從戰略格局而決定了巴蜀專門產糧的地位,並非巴蜀產糧高於其他的地方。

    根據《漢書 食貨志》描述,劉邦初統一天下時仍有饑荒,劉邦允許百姓販賣兒女,就食於巴蜀,這都是因為巴蜀遠離戰爭的緣故。

    其實秦漢時期對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很低,過了長江以南都沒什麼經濟高度,巴蜀的經濟實力整體還不如關中、河東、河內等地區。

    秦朝四十八郡,以長江為界,南方就只有十四個郡,北方有三十四個郡,差不多的佔地面積,北方受政府控制人口是南方的兩倍還要多。就算到了東漢末年,南方經濟仍不如北方,南方只有荊、揚、益、交四州,其中荊州北部還屬北方。北方有司隸、涼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兗州、幷州為九州。

    巴蜀和江南經濟高度提升恰恰就是在三國時期,因為北方戰亂,大量人口湧入巴蜀和江南之地,帶來了北方農業科技和人力,諸葛亮和孫權提高了當地發展水平才足以跟中原抗衡。

    蜀漢和秦國相比有很大先天性不足,蜀漢沒有關中為戰略前線,只能以漢中為戰略前線,但是從漢中到西側的武都、陰平一帶是沒什麼人口的。當年曹操征討漢中張魯,得十萬戶人口,約為益州二到三成人口,也包含不少北方遷移而來的流民。

    曹操對此實施了影響重大的大規模移民。先是張既勸說曹操抜漢中數萬戶充實關中人口。又徙武都的氐族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曹操留夏侯淵駐守漢中,經過安撫開導,又徙八萬人口到洛陽、鄴城。

    張郃率軍入巴東、巴西二郡,雖被張飛所敗,卻又掩護了當地巴、賨夷帥樸胡、杜濩、任約等遷移漢中,根據《晉書》記載其中一支部族被遷移到略陽以北,正是五胡亂華之時成漢的建立者李氏一族。

    總而言之,劉備昔年徵漢中只得其地不得其民,而人力在農業社會中是最大的生產力,由於漢中的人口基本已被曹操所移走,蜀漢所擁有的漢中也僅僅是一塊戰略前線。諸葛亮無法在漢中建立經濟區,要在前線依靠屯田維持糧食,同時要遠從巴蜀運糧到漢中,再運糧隴西前線。蜀漢有一個官職名為督農,這在三國之中為蜀漢獨有,就是負責督促自巴蜀到漢中的糧草供給。

    相當於蜀漢的基本條件連劉邦做漢王時期都不如,劉邦那時的漢中還具有相當的人口。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就必須透過加強徭役,才能維持得了前線糧草補給。不僅士兵要吃飯,運糧之人也要吃飯,若是糧道越長,消耗就會越多,所以蜀漢的北伐消耗更大。

    回到原來的觀點,選擇什麼地帶做糧倉還是依照戰略格局而定,只有遠離戰爭的地區才適合經濟平穩發展,在經濟區之前必須要有戰略前線作為緩衝。

    巴蜀之地北有劍閣,東有瞿塘峽,秦國只要防守好東部的三峽口,就足以讓巴蜀不受侵擾。劉邦與項羽交戰時,連關中也成為戰略補給地區,因為有函谷關和臨晉為天險,關中只要努力產糧即可。

    劉秀爭天下之時,派寇恂坐鎮河內,依靠傍臨黃河,北有太行山的優勢,且戶口殷實,成為劉秀供糧的戰略要地。朱鮪在劉秀北上之時曾經偷襲過河內,被寇恂所擊退。由此可看出屯糧之地,最需要人口殷實、易於防守這樣的優勢。並會隨著戰略格局而改變,並非特指某地產糧效力更高。

  • 2 #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巴蜀就是一個圍牆裡的農田,圍起來就提供糧食,是不錯的,但遇到戰爭,要提供兵員,巴蜀人身體素質就不行了,直到抗戰時期,兵員身材不重要了,靠意志了,巴蜀人的優勢才顯現出來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說到了巴蜀地區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及戰略地位問題。

    我們研究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現象。在亂世的時候,如果一個政權,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區,同時它又擁有巴蜀地區,這樣的政權往往能夠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如果一個政權只擁有中原地區,或者只擁有巴蜀地區,這樣的政權,通常可以建立一個割據性的國家,但是卻很難統一全國。也就是說,必須要中原和巴蜀強強聯手,以中原為主,統一全國才可能成為現實。

    (秦軍進攻巴蜀)

    只擁有巴蜀地區而沒能實現全國統一的非常多,比如三國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東晉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漢政權、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等等,前後有接近十個。不過都沒有一個能實現全國的統一。

    擁有中原,同時還擁有巴蜀地區,最後實現了全國統一的政權也非常多。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以關中之地為基礎,又佔領了巴蜀,這讓秦國最終實現全國統一。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以中原地區為基礎,拿下巴蜀,最後實現統一。

    三國時期的魏國,如果後來沒有拿下巴蜀,要實現全國統一,也很難。而劉邦擁有漢中及巴蜀,後來他也是透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才擁有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最後實現天下統一。如果劉邦沒有三秦之地,他基本上就死在漢中了。

    至於只擁有中原,卻未能實現全國統一的政權,實在太多了,在此不贅。

    為什麼必須要同時擁有這兩個地區,才能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呢?

    (諸侯爭霸)

    首先,中原地區一直是古代的政治中心。所謂“逐鹿中原”,這裡的“鹿”,在春秋時期,是一種只有諸侯王才有資格打的獵物。“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在中原地區競爭諸侯王之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原一直是政治中心。

    政治中心就是人心所向,為什麼三國時期魏國的人才最多,就是那裡是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在統一的過程中,底氣就會足一些。蜀國偏居巴蜀,就不是政治中心。不是政治中心,而蜀國還能獲得天下人認可,根本原因在於劉備是打著漢朝皇室後人的旗號的。如果他沒有這個旗號,那麼別人對他的認識,可能就和前蜀、後蜀這樣的割據政權一樣,不當回事了。

    但是,光有政治中心,沒有經濟支撐,要統一天下也很難。比如春秋時期的晉國,屬於政治中心,但經濟支撐不住,就不能實現統一。

    (天下分割槽)

    在古代農業社會,作為經濟中心,關中之地、巴蜀之地、江南之地,這三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秦國當年不是政治中心,但他擁有關中之地和巴蜀之地,有雄厚的經濟支撐,再加上它軍事力量強大,所以最終就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 4 # 我是趙帥鍋

    巴蜀地區,也就是我們現如今的成都平原地區,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在秦朝統一天下的百年征戰中,巴蜀地區基本遠離戰亂,加上這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非常適合開墾種植,所以當秦王朝征服巴蜀後,這塊安全地區就被當做糧倉使用,為秦王朝征服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

    但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巴蜀早就不是當年的巴蜀,首先劉備當年入川之時,和劉璋在持續打了三年多的硬仗,這對巴蜀地區的破壞是非常大的;緊接著,劉備又和曹操在漢中整整對峙了一年,期間所有的糧草供給都來自於蜀中,這個消耗也是非常驚人的,雖然曹操最後被迫撤出漢中,但臨走時卻把漢中地區的所有人口全部遷徙到魏國。沒有人口的漢中平原,即便土地再肥沃又有什麼用!

    隨後沒多久,劉備又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這場戰爭又前後持續了大半年,消耗和損失的戰略物資數不勝數。這前後七八年的戰爭打下來,即便巴蜀再富裕,也早被消耗得一乾二淨。更何況,劉備入川時帶了好幾萬人的軍隊,還有這些軍人的家屬隨後也都遷徙到蜀中,面對眾多的外來人口,巴蜀地區物資自然越發緊張。

    所以,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巴蜀地區成為貧弱狀態再正常不過!

  • 5 # 劇組演員拍攝濤哥

    首先肯定是因為時代不同,在秦朝那時候秦始皇是沒有戰亂的,而巴蜀之地也相當富饒所以他們當地老百姓是根本不缺吃喝的,而到了諸葛亮的三國時期,則又完全不一樣了,那時候到處都在打仗爭奪天下,老百姓根本沒有心情好好重莊稼,而都想著逃命去了,所以又加上連年打仗,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我諸葛亮時期諸葛亮曾今五比北伐,六出岐山逗大大的勞民傷財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他為了國家大局生死存亡又不得不考慮這些夜不得不做這些,所以這也是沒辦法的時代!

  • 6 # 歲月石痕

    巴蜀本來就不弱好嗎?

    巴蜀之地基本就是現在的四川省和重慶,四川省可是擁有八千萬人人口的大省,重慶也是四個直轄市之一。巴蜀自古以來都是個糧倉,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的來歷就是古代在當地的八條河流。在秦以前,當地就有了高度的文明,著名的三星堆遺址就是代表。

    秦惠文王時,秦國乘巴蜀兩國交戰之際,一舉攻入巴蜀。其後派李冰父子前去擔任太守,治理當地。李冰父子興修水利,改善良田,使得巴蜀之地成為富饒之地。而秦國在統一戰爭中,兵源主要來自關中,所以巴蜀之地只需要提供糧草即可,生產力並未遭到破壞。

    即使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巴蜀依然是富饒之地。曹魏滅蜀漢時,蜀漢呈上的人口簿記載,益州有百姓90萬。同時期的曹魏人口有450萬,東吳有230萬。曹魏可是佔據了9個州啊,平均下來每個州才50萬人而已,東吳佔據了荊州、揚州的大部,整個交州。平均的話每個州才80萬人左右。益州的富饒絕對名列前茅。

    那麼何來蜀中貧弱的說法呢?可能是因為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一句“今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需要結合時勢來理解。蜀漢政權的建立頗具傳奇色彩,劉備本是涿郡(北京附近)人,在亂世中受盡磨難,最終跑到成都站穩了腳跟。鼎盛時的劉備集團跨有荊益,北據漢中,已經成為曹操和孫權的巨大威脅。所以二人聯起手來,共同消滅了關羽,孫權奪取了荊州。劉備為了洗雪前恥,大張旗鼓討伐孫權,結果在夷陵被陸遜大敗,劉備集團大起大落,蜀漢徹底淪為了三足鼎立中的最弱者。諸葛亮所說的意思是,咱們現在跟那兩條狗比,差太遠了,想要一統天下,難度很大。所以才有了諸葛亮的諄諄教導,希望劉禪可以不辱先輩遺業。

    導致蜀漢集團貧弱還有諸多原因,比如北方的漢中沒有老百姓,諸葛亮北伐都得從成都運糧,糧草供給艱難。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因為糧盡而退,並非巴蜀缺糧,而是蜀道艱難,糧食難以及時運到前線。還有內部矛盾,蜀漢內部各種派系傾軋,徒徒損耗了國家財力。總之,巴蜀從古至今都是天下糧倉,只是蜀漢集團不是北伐就是內鬥,最終使得百姓皆有菜色,蜀漢被曹魏所滅。

  • 7 # Bowen26482961

    因為就在劉璋的老爹劉焉在190年前後透過賄賂太監當上益州刺史前後不久,蜀中就爆發了打著黃巾軍旗號的大規模暴亂,據說波及了四五十萬流民,對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破壞極大,是靠和董卓一起討伐過西羌的蜀中老將賈龍,率領幾千人政府軍先拖後打,打垮了二十多萬義軍主力(看數目就知道大部分還是流民),最終才把暴亂平息了下去。賈龍是張任的老師和提拔人,可是劉焉作為河北外來戶,害怕賈龍本土派實力太大,就把他害死了,結果一直就和蜀中地方實力關係很不好,時間和精力都拿去擺平地主和官吏,就很疏於恢復經濟了,這時候都是一九四年了,外面早都打成一鍋粥了,後來稍微好點就鬧起來了劉璋和張天師的爭鬥,所以直到劉備來,二十年也還是沒能恢復元氣。

  • 8 # 山水

    秦國後期至秦始皇時期的君臣乃大才也,看秦國修都江堰、修鄭國渠、靈渠,六國的人皆可用,用法家思想實行法制建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人才濟濟,勇於開拓創新,開疆拓土,官員克己執手,後世誰可比?

  • 9 # 目西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荊州沒了,關中沒有拿下你說個!

    秦國對付的是什麼?三晉,燕,齊,所以秦國一直連橫破壞合縱。你換成一個晉試試!

    劉邦對付的是什麼?三秦,齊,趙,代,楚等,所以劉邦也是一直分化瓦解項羽陣營。你換成一個楚試試!

    諸葛亮北伐對付的是什麼?一個魏國,這不就是三晉,燕,齊合一了嘛!能不貧弱嗎?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秦統一時把巴蜀做糧倉,是因為巴蜀只負責供應糧食即可;諸葛亮北伐時蜀中疲敝,是因為蜀中既要出糧食,還要出兵。

    巴蜀之地即今天的四川重慶,在很長時間其特點是,有大片良田沃土,水源充足,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獲得大量糧食等物資,但民風相對懶散。對外交通,除了水路到湖北(荊楚)外,其餘方向比較麻煩。

    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其基本盤是關中地區,沃野千里,民風彪悍,又有易守難攻的函谷關。而關東六國則是力量分散。可以說,秦國即使單憑關中這塊根據地,也能對六國構成巨大壓力。這種情況下,秦國奪取巴蜀之後,相當於額外獲得了一個大糧倉,既可以對征戰天下的糧食需求進行補充,同時從地理上又能夠順流而下攻佔楚國,對於統一大有好處。

    而諸葛亮北伐時代,情況卻完全歐不同。

    首先,諸葛亮時代只有巴蜀漢中的地盤,憑藉巴蜀這塊地盤,既要提供糧食,還要出壯丁當兵,一身兼二用,人口和勞動力非常匱乏。

    糟糕的是,這幾塊地盤裡面,漢中人口還全被曹操搬走了,等於是有地無人。而蜀中經過劉備三年征戰,以及漢中爭奪戰時候竭盡全力,本身損耗也很嚴重。所以,從人力充沛來說,完全沒法與秦時相比。

    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期間,主要問題就是人口不夠,人口不夠造成軍隊不夠,運力也不夠。蜀中糧食自給自足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要把糧食翻山越嶺運到秦嶺北面的關中前線,這個不但沿途損耗(畢竟運輸隊自己也要吃),同時也要擠佔勞動力。蜀漢滅亡時全華人口不過一百萬出頭,而蜀漢的軍隊就有十萬之眾,再要把這些軍隊吃的糧食千里迢迢運過秦嶺,算算需要佔用多少勞動力?

    諸葛亮時代還好,北伐的頻次和損傷都控制住。到了後面姜維,不但北伐比諸葛亮還頻繁,而且大開大合,經常損傷不小,一來二去,蜀中就民有菜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老公感情不好很想離婚,為了孩子支撐著,每天過著非常傷心的生活,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