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健康

回覆列表
  • 1 # 生活望遠鏡

    中國在建國前把裝甲車,坦克的車輛統稱戰車,因此,把對付這一類的火炮(一般都是加農炮)稱為戰防炮,全稱:戰車防禦炮。

  • 2 # 諸神的黃昏研究會

    戰防炮就是反坦克炮,民國時期國軍從德國引進該類火炮時,直譯了德語Panzerabwehrkanone,即戰車(坦克)防禦炮。

    反坦克炮主要是用於射擊、摧毀坦克或其他裝甲目標。特點在於炮口初速高,炮身較為低矮以降低被發現的機會

  • 3 # 紅旗菸灰缸

    戰(車)防(御)炮

    等同於反坦克炮,特點是小口徑高初速,主要用於對裝甲目標的反擊,順帶執行對火力點的攻擊

  • 4 # 紅色手電筒

    反坦克炮屬於外來語,意思是用來摧毀坦克的火炮或者是用來抗擊坦克進攻的火炮。在民國時期,很多的的軍事文獻來自於日本,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利用日語中的漢字,而且意思大部分中中國人一看也明白。象日文中tank,日本人就是翻譯成戰車,這樣翻譯也沒有什麼問題,在從日文資料中翻譯的時候,tank這個詞就直接用戰車了,到現在臺灣那邊的坦克還是叫做戰車。

    反坦克炮屬於加農炮,身管相對比較長,初速快,彈道比較低伸,一般用來直射目標。首先用途肯定是反坦克,而除了反坦克反坦克炮還經常用來發射榴彈,用來射擊對方的土木工事,火力點之類的目標,尤其是在反坦克火炮的口徑還不大的時候,象二戰初期的37毫米反坦克炮,由於重量比較輕,炮手班可以很方便的移動,在步兵團裡邊反坦克炮經常是作為輕便的伴隨火炮,跟隨步兵摧毀步兵遇到敵方火力點。

    不過隨著坦克裝甲的加厚,反坦克火炮的口徑也在不斷加大,德軍的50反坦克炮的重量還能夠讓炮手班勉強推著走,但是到了75炮的時候,單憑著炮手班就已經無法移動火炮了,肯定是要加人或者馬,要不就上汽車來牽引火炮了。不過,用來支援步兵的任務沒有改變。

  • 5 # 槍騎兵Lancer0115

    戰防炮最先出現於歐洲,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反坦克炮。由於中文和歐洲屬於不同語系,所以起初一些西方的新鮮事務被引入到中國時,很多不知怎麼稱呼的東西便隨了日本的語言習慣。比如航母之前叫做空母,坦克、裝甲車一類裝備都被稱作戰車。這些詞彙都是後來才改成現在的樣子的。而早期的反坦克炮就被冠以了“戰車防禦炮”的稱呼,簡稱戰防炮。

    戰防炮一般都採用長身管加農炮管,炮彈初速高,穿透力強。戰防炮在戰場上的位置通常都是在前沿陣地上。為此會針對性的採用比較低矮的外形,以及堅實寬大的炮盾。在沒有遇到敵方坦克的時候,戰防炮也可以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戰防炮的彈道地平且精準,用來攻擊暴露的步兵,碉堡,機槍陣地等再好不過。但也正因為距離敵人太近,所以這東西也是高危耗材。

    中國最早接觸到的戰防炮來自德國。抗戰開始前,國民政府便從德國引進了一部分PAK35 37毫米戰防炮,配發給幾個精銳德械師。這也是所謂德械師除了頭盔以外,為數不多的原裝德國裝備之一。就是數量比較坑人,每個師只能分到……四門。戰防炮畢竟是一種被動防禦的武器,不可能推著它們追著敵人的坦克打,沒有足夠的密度就無法真正對敵人坦克構成威脅。所以當年在淞滬戰場上只能用作要點的防禦。淞滬會戰之後,無法得到的補充的戰防炮兵們基本都下崗成步兵了。

    說道這裡,不知大家還記得《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那個總是追著團長,要“打一炮”的克虜伯不?(但願沒看過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們不會對此產生什麼誤會)。

    他就曾經是一名PAK35戰防炮的主炮手,而且真正打過日軍坦克。所以這胖子的含金量還是蠻高的。根據他的描述,他擊中鬼子坦克時,“筷子捅豆腐————穿了”。可見這些戰防炮口徑雖然不大,但對於日軍的坦克還是很有效的。可惜就是數量太過稀少。

    後來炮灰團又得到了一門繳獲日軍的九四式反坦克炮(這裡我們也統一把它稱作戰防炮)。此類戰防炮也是德國PAK35的仿製品,所以對於胖子來說也算熟門熟路了。不過比較坑的是,這門炮只能從炮筒裡瞄準。

    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也能打坦克嗎?其實真實情況並非如此,無論是戰防炮還是迫擊炮,原本都是該配有瞄準鏡的,只是鬼子在撤退的時候把瞄準鏡都拆走了。要知道,火炮的瞄準鏡是精密儀器,在設計上都可以方便的拆卸。所以這也是當年日軍在戰場上的老習慣了:炮可以扔下,瞄準鏡一定要拆走。所以在影視劇中,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的炮手,在開炮時都是豎著手指頭在那瞄。這是當時戰場的真實寫照,誰讓我們當時不會造瞄準鏡。同樣是用迫擊炮,人家美軍經常一兩炮就能幹掉目標,而我們只能用土辦法瞄準,四發都不一定打的中。而我的團中,胖子克虜伯用這門繳獲來的,連瞄準鏡都沒有的戰防炮,一炮就幹掉一個機槍陣地,也足當慰之半斤地瓜燒了。

  • 6 # 漩渦鳴人yy

    這個東西就是反坦克炮,只不過在中國換了另外一種名稱叫作戰防炮。

    很多人覺得奇怪,說反坦克炮這個東西為什麼要叫作戰防炮?其實這和反坦克炮早期的處境有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提出了一種自行火炮的概念,也就是利用車輛的載具將火炮坨起來,然後移動到戰場的任何一個方向上,這種使用理念我們現在看來很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實用,但是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旗或者是在這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來講,這種火炮的使用方式簡直就是一種奢侈!

    啥意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時候,德中國人有另外一個別稱叫做神聖騾馬帝國,這個字兒我沒打錯,意思就是騾馬,王蘭在德國軍隊內部,雖然號稱現代化的軍隊,但是在二戰前期存在著十多萬匹騾子!這些騾子是用來幹什麼的?就是用來馱送大炮物資的。

    為什麼德中國人不使用卡車呢?有是有,但是不夠用,如果人是在倉促之間趕鴨子上架,從波蘭戰役裡面德中國人使用的一號和二號蘿莉型小坦克,基本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步兵大部分使用的仍然還是騾子的一系列比較簡便的運輸力,運輸易門大炮,它的難度可想而知。

    就是這個時候,反坦克炮應運而生,坦克作為一種武器投入實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步兵由於缺乏反坦克武器經常導致坦克一面倒的屠殺,雖然那個時候坦克的效能確實不咋地,但架不住沒有應對它的天敵呀。

    就他這個時候,反坦克炮應運而生,坦克炮必須得滿足兩個條件,第一運輸方便坦克可能出現在戰場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這門大炮要隨時能夠準備激動起來,但與此同時坦克炮的威力必須能保證穿透敵人的裝甲。

    大炮的威力一般來講是有口徑和初速度決定的,口徑就是坦克的炮彈的直徑,都速度是由炮管的長度,以及發射方式決定的。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所有國家的反坦克炮也就是戰防炮,他的口徑就是37mm!這之後口徑略有增加,但總體來講沒有超過60mm口徑的反坦克炮,在這之後超過60mm口徑的全部已經稱作為自行火炮,或者是掛著防空名義的高射炮。而且隨著單兵反坦克武器的繼續開發,戰防炮也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大炮和單兵反坦克武器之間的區分開始日益顯現,作為二者之間通用的戰防炮,則漸漸的淘汰出了步兵武器的裝備序列。

    所以這第一批的反坦克炮也就成為了一代孤本,這一批火炮被拿到了中國戰場上使用以後效果奇佳,無論是對付碉堡內的敵人還是對付敵方坦克,都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在戰場上面哪裡有缺口就往哪裡補,此給了他一個別稱叫做戰防炮。

  • 7 # 老兵說軍事

    戰防炮就是二戰期間的反坦克炮,戰防炮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二戰結束後逐漸被現在的反坦克導彈等現代化火炮所取代。它是一種直接瞄準坦克和裝甲目標進行攻擊的火炮,當時射程2000米左右。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種車炮結合,能夠自行機動和發射的反坦克炮。可分為履帶式、輪式等,按防護能力又可分為全裝甲式和半裝甲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坦克第一次 “亮相”戰爭舞臺。其堅硬的外殼和強勁的火力讓德軍士兵無法阻止,那時德軍幾乎沒有什麼性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有時在坦克的帶領下可以輕鬆地俘虜三百多個嚇傻了的德軍士兵。

    反坦克武器同樣也是出現在一戰期間,在1918年德國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其實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而且連槍帶架重達41磅。配發部隊不久,德國軍方就發現這款反坦克槍就是 “槍手的殺手”,因為毫無後坐力措施,槍手受不了後坐力的創擊,基本上就是一槍換一個人。

  • 8 # 歷史知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解放戰爭我軍是用小米加步槍打敗國軍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早在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炮兵力量就相當強大了。

    所以,當我提出華野使用摩托化機械化和強大火力戰勝敵人時,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華野在抗戰初期就有四個炮兵團,粟裕在 12 月 2 日向華中 野戰軍營以上幹部作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們的裝備,比敵軍雜牌部隊要強,如團附有迫擊炮、重機槍,有的還有戰防炮”。雖然炮兵上敵強我弱,可是把火炮集中起來使用,照樣可以獲得區域性優勢。典型代表就是1946 年 11 月, 華野 6 師攻打桂系第 7軍駐守的某村莊, 以 100 多門火炮傾瀉千餘發炮彈。

    這樣的火力,面對華野最精銳的以第 1、第 4、第 6、第 8、第 9 共 5 個縱隊的圍攻,神仙也救不了他!

    實際上,74師不愧是國軍第一大主力,在三天三夜的抵抗中,遠超過其他國軍精銳。遼瀋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十萬人一遇上東野10個縱隊就土崩瓦解,裝甲和火炮優勢明顯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在平原上都撐不了兩天。

    孟良崮上,不僅人員消耗大,彈藥消耗也超出想象。3 天,華野就發射炮彈3.3萬 發、子彈200萬發,平均 1天1萬發炮彈和 60 多萬發子彈;若按殲敵總數 3.2萬人的戰果計算,則每消滅 1 人,必須消耗炮彈1發、子彈 62發。 而歷時 65 天的淮海戰役,殲敵 55 萬,同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第 5 軍和第 18 軍,也不過消耗炮彈20餘萬發、子彈 200 萬發,日均僅分別為 3 千發和 3萬發,每消滅 1 人才消耗炮彈 0.36 發、子彈 3 發。

    整編74師對山東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作為對手,在戰鬥力上值得尊重值得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老婆要換個5G手機,大能否推薦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