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agles華夏
-
2 # 四庫全叔
不請自來,答如下:
嚴謹的來說,目前夏朝還沒有被完全證實,只能說考古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非常有可能是夏文化。二里頭文化的命名,是因為發現地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其主要分佈於以河南省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目前已經發現的遺址有500多處,進行發掘的有100多處。
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沙盤
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從1959年開始發掘,至今已經累計發掘了4萬多平方米。發現了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群、宮城城垣、城內的道路;青銅冶煉作坊、綠松石製作作坊等,以及墓葬400餘座。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典型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紋飾以繩紋為主,器型主要有深腹罐、圓腹罐、鼎、甑、鬲等炊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等食器;鬹、盉、爵、觚等酒器,以及深腹盆、大口尊等盛貯器。
陶爵,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陶大口尊,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二里頭文化的嵌綠松石銅牌飾,是在鑄造出主體紋飾的青銅牌飾上,以細小的綠松石片進行鑲嵌,組成以獸面紋為主的紋飾。牌飾的整體形狀近似於圓角長方形,兩側邊上下各有一穿鈕。二里頭文化第二期銅牌飾,是迄今為止所知年代最早的銅牌飾。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1975年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二里頭的鑄銅作坊,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鑄造遺址,在中國考古學、冶鑄史上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中青銅爵是二里頭文化最早出現,也是數量最多、最具特色的器物;這個時期的青銅鼎雖然個頭矮小,紋飾簡單,卻奠定了後世繁盛的銅鼎文化根基。此外樂器方面還發現了青銅鈴,武器則有戈、鉞、鏃等。
乳釘紋青銅爵,1975年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方格紋青銅鼎,1975年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青銅鈴,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以上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文物。
-
3 # 澳古說歷史
說起夏文化,就必然會提起二里頭遺址。作為多數學者認可的夏朝都邑斟鄩的所在地,這裡不僅發掘出宮殿、灰坑、水井、鑄銅作坊、圍牆等文化遺存,更是出土了大量的屬於夏文化的國寶級文物,如青銅工具、象牙器、綠松石器、陶器、象牙等等,而其中發掘出的陶器,品種可謂是數量繁多,有著深腹罐、圓腹罐、折沿深腹甑、捏口罐、平折沿帶鋬深腹盆、大口尊、小口甕、侈口繩紋鬲、折沿淺腹粗柄豆等多種器型。
而在二里頭遺址所出土的文物中,尤以以下幾件文物最為著名:
一、乳釘紋青銅爵。該器物是夏人飲酒所用,高22.5釐米,寬31.5釐米,流、尾長31.3釐米,壁厚0.1釐米,現藏於洛陽博物館。它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青銅酒禮器之一,其年代之久遠,製作之精美,世間少有匹敵者,堪稱國之重寶。
乳釘紋青銅爵,其外形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錐足細長,可謂是細腰瘦腹。一側有便於端握的把手,方便酒客敬酒倒酒所用,而因其杯口呈現出“窄長流、尖長尾”的形狀,所以在斟酒時,酒會從長流中緩緩流出,是好不愜意。此外,乳釘紋青銅爵的腹部有凸線兩道,兩線之間橫列著五枚乳釘裝飾。所謂乳釘,據高蒙河在《銅器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所說:“乳釘紋,突起的乳突,排列成單行或方陣式”,乳釘紋就是由一系列突起的乳突有規律地組成排,並構成一定陣式的紋飾。
二、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牌飾。此文物出土於二裡頭遺址11號墓,長約16.5釐米,寬8至12釐米。它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之一。在二里頭遺址中,中國一共發現了3件,其形制大致相同,只有在細微上有些許區別。
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牌飾以青銅和綠松石為主要材料,青銅為主體,數百片綠松石則是鑲嵌其中,由其銅牌兩側的兩組穿鈕來進行固定,同時鋪嵌成饕餮紋圖案。其所鋪之饕餮雙目正圓,稍凸起,鼻與身脊相通,上脣向內捲曲,對鉤“T”形角,兩角長而上延,捲曲似尾,與今時今日所見之饕餮,是大為不同。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牌飾剛出土時,其是完好無損,綠松石歷經數千年都未有任何鬆動,由此可見其當時工藝的精湛。從這件文物,我們就可以看出夏朝綠松石鑲嵌技法,及青銅器鑲嵌工藝已是相當成熟。
三、綠松石龍形器。此文物出土於二裡頭遺址宮殿區中的3號宮殿基址中的一個貴族墓中,現藏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它是中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器物,其製作之精之巧、用綠松石片之多,是目前所出土的中國早期的龍形象文物中絕無僅有的,堪稱國之魁寶。同時,屬於夏文化的綠松石龍形器的出現,更是證明了中國龍圖騰的文化早在夏朝就已然形成,讓中國的龍圖騰文化有了最為直接、正統的根源,可謂是國寶中的國寶,是為“超級國寶”。
綠松石龍形器,其龍形器長約67釐米,是在一個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組合成的,據考古學者的統計,整個紅漆木板共粘有2000餘片直徑不大於0.9cm,厚度0.1cm的綠松石,並置有一銅鈴。龍形器的龍頭隆起於託座上,略呈淺浮雕狀,由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鼻、眼以白玉和綠松石填之。而其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以綠松石組成的菱形為麟片,分佈於全身,龍尾則呈圓弧隆起,是栩栩如生。
以上三件是出土於二裡頭遺址中最為知名的文物,這三件個個都是國之重寶,每件拿出來都可為一個省的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
-
4 # 蓉兒是妹紙
陶寺遺址分佈範圍均分在汾河和澮水流域,正是夏墟之地。
遺址年代,經碳14測定,約相當於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經歷600餘年,夏紀年相當符合,夏紀年應從公元前24年到前18世紀,此地和早期的夏有很大的關係。
看下陶寺的這個
毛筆硃書字樣,尤其結構與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說明當時文字已經產生。
這是我囯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硃書文字。
銅齒輪形器 ↑
這件青銅器文物的外觀,幾乎和現代的工業齒輪一樣。它的中間是一個規則的圓孔,周圍有28個齒,直徑大約有12釐米。
如果不是出土於4000年前的古墓,很容易讓人相信是現代物品。
銅齒輪形器是戴在墓主人手臂上的。
大型的城市遺址,兩級分化的墓葬,王者之器鉞,瓊,璦等都有,加上青銅器,文字
那些所謂的國家構成元素都有了!
夏是個國家沒有問題。
內底銘文10行98字,銘文的釋讀: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徵,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貴)唯德,民好明德,寡 顧 在天下。用厥邵 紹 好,益幹(?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經齊,好祀無 (廢)。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釐用考,神複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侮)。它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及德治的最早文獻記錄。專家認為這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
《周禮》傳說為周公旦所創,它延承自夏禮,其中記載“春祠夏礿,祼用雞彝鳥彝”。《禮記》中記載:“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雞彝是夏朝的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禮器,甲骨文也出現彝字,就是捧雞進獻,進一步證實有雞彝這種東西存在過
當代著名考古學家鄒衡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封口盉就是夏朝禮器雞彝,是由龍山文化中的陶鬹演變而來。因源於山東地區的東夷,因此又被稱為雞夷。
-
5 # 常行居士
三星堆遺址就是夏朝遺址,為什麼這樣說呢?
古籍記載:堯眉八彩(堯帝的眼眉是彩色的),舜目重瞳(舜帝的眼睛有兩個瞳仁),禹耳三漏(禹帝的耳朵有三個洞)。
三星堆裡的銅像就符合三位帝王的特徵。
這個銅像是堯帝,眼眉有被畫過的痕跡,符合“堯眉八彩”的特徵。
這個銅像是舜帝,只是把“重瞳”變成了“縱目”,符合“舜目重瞳(縱目)”的特徵。
三星堆裡有許多文物正好對應了《山海經》裡的神話,為“三星堆遺址就是夏朝遺址”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夏”是“華夏”、“虞夏”、“有夏”的簡稱,而華夏、虞夏、有夏這三個詞都是Ugar(聯盟)的音譯。
“華”古音uk,“虞”古音guk或uk(多音字),“有”古音u(會唱閩南話歌曲的人一定知道閩南話的“有”就是發“烏”音)。
“夏”古音hat(har)或gat(gar)。
所以“華夏”、“虞夏”、“有夏”都是古阿爾泰語Ugar的音譯,而古阿爾泰語Ugar就是“團結”、“聯盟”的意思。所以,“夏(有夏、華夏、虞夏)”就是各個民族團結起來,組成聯盟的意思。
夏朝的祭祀:
夏朝的農耕:
-
6 # 雨送黃昏669
題主好!要拿出夏朝的文物,實在是少的可憐,根據史書推算,夏代形成的時間已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三,四世紀。這一時期正是馬家窯文化後期,半山文化興盛期,所以反映這一時期的文物主要是彩陶和玉器。
一九七八年於湖北省隨縣發掘的曾侯乙墓,其出土文對二十八宿形成的年代準確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紀。《尚書、堯典》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據天文學家推算,"日中星鳥"即"星宿"在春分這天昏中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紀,也就是夏初年代。因而估計二十宿即萌芽於這時期。
夏代己產生天干記日法。就是用甲、乙、丙、丁……壬、癸十個字來記日,據史料記載,夏代後期的幾個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號。最有力的證據是在河南安陽縣西北小屯村,發掘的殷墟卜辭甲骨文,有一塊武己時期(公元前十三世紀)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這說明夏未商初這一時期己有文字出現,甲骨文剛好印證了夏的存在。從此,華夏文明由陶製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
7 # 若水話文史
夏朝的文物有很多,比如灰陶三足盤、二里頭青銅爵、瓜稜灰陶杯、鑲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等等…
眾所周知,二里頭遺址是最有可能是夏朝的遺址的。而二里頭遺蹟分佈較為廣泛,包含了現今河南、河北以及山西的某些地區,在二里頭遺址中出土了不少的文物,但幾乎都是沒有寫文字的文物。二里頭遺址是在1959年開始挖掘的,遺址內發現了宮殿、居民區、墓葬等遺蹟,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銅器等。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些屬於夏朝的精彩。
(1)灰陶三足盤
灰陶三足盤收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於河南鄭州洛達廟遺址,高13.2釐米,口徑22.5釐米。泥質灰陶,敞口平底,三個寬瓦狀足,通體磨光,用於盛食具,是二里頭文化中典型的陶器之一。
(2)陶氏遺址扁壺
陶氏遺址扁壺出土于山西省襄汾縣的陶氏遺址,該遺址被考古學家推斷為堯舜故都,而在其出土的陶器扁壺殘片中的兩個字經專家識讀為“文”“夏”,並判斷為用紅色顏料書寫的帝王名號與國號,也從旁證實了中國上古時期存在著的史官制度。
(3)二里頭青銅爵
二里頭青銅爵是中國青銅文化中最早出土的青銅器之一,也是最早的青銅酒器。其青銅爵共同的特點是:長流、短尾、平底、束腰,其腹橫剖面為橢圓形,口沿上有突起的稜,三足作三稜或四稜形,呈扁體。形體簡樸,鑄造粗糙,是商周青銅容器的早期形態,也為商周時期精美的青銅文化奠定了基礎。
(4)瓜稜灰陶杯
瓜稜灰陶杯,1955年出土於河南鄭州,杯高13.9釐米,陶杯的表面以較為均等的瓜稜凸起為裝飾,從被子可以發現當時已有了等分的概念和處理等分的方法。
(5)“龍”形狀綠松石
在夏朝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有兩千多塊綠松石拼接而成的龍型寶石,被譽為“中國第一龍”,在這個龍形器中,每個綠松石大小僅有0.2至0.9釐米,厚度僅有0.1釐米左右。距今約有3500多年的歷史,堪稱“超級國寶”。
(6)鑲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
1984年秋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該物高16.5釐米,寬11釐米,為盾牌形。面微凸起,出土於死者胸前,現收藏於洛陽博物館。此物設計精美、鑄作精湛、鑲嵌精美,歷經三四千年依舊完好無損,體現了古人高超絕倫的工藝技術以及令人難以想象的智慧。
-
8 # 跪射俑
考古隊卻在夏朝的遺址中出土了一件奇怪的東西,那是一幅由足足2000多片綠松石拼成的圖案,而圖案上的東西正是一條有模有樣的“中華龍”
-
9 # 東方尋寶運營官
1.第一件文物是夏朝的“馬克杯”。這件文物出土於洛陽附近的夏朝遺址,其質地為灰陶,是夏朝人喝水的實用器,目前是洛陽博物館的知名文物。作為陶器來講,它的製造工藝並不先進,卻有一副現代器物的造型。如果您經常去西式咖啡...
2.第二件文物是夏朝的綠松石銅牌。銅牌是夏朝的代表性文物,目前國內博物館收藏有3件,國外博物館收藏有5件以上。圖中這件文物出土於河南...
3.第三件文物是一件造型怪異的陶器。這件文物出土於內蒙古草原,在內蒙古博物館被標明為夏朝文物...
-
10 # 我站螞蟻這邊
爭議按照考古學的標準,夏朝的真實存在性不能確認,或者說,在有力的文物出土之前(如證明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學術上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夏朝的存在僅現於
到今天為止,中國歷史記載的朝代,考古發現的最早朝代為商朝,即在河南殷墟發現的商朝古王城遺址。夏朝遺蹟、文物仍然沒有被發現。
回覆列表
夏代文物不少!
夏商周三代文物是差別非常明顯的!
青銅器,紋飾質地差別巨大!陶器,器型也不一樣,!玉器,工藝差距明顯!
青銅器
夏青銅爵和商代的爵、西周的爵造型不同!夏爵是長流,無紋飾,部分有提把,沒有篤柱只有小的乳釘,工藝粗糙,有鑄造留下的沙眼和氣泡!商代的爵短流矮身有篤柱非常顯著,像個小蘑菇的樣子,用來固定紗布或是濾網,紋飾華麗,有饕餮紋、鳥紋、螭龍紋等等!西周的爵,基本就是商爵的簡化版,造型要用商爵樣式,古樸簡單基本沒有紋飾,鑄造工藝提升光潔平滑!
夏代的觚,夏青銅觚源自陶觚,低矮,像蜂腰的杯子,小擴口無紋飾,不分段,小底兒,只比腰圍略大!而商代的觚則扇子面的大廣口,長徑比交大,高度是廣口的2-3倍,更加明顯的蜂腰,有大量紋飾,通體有三分段,段與段之間平滑過度,底兒的面積明顯增加,一般有腰圍的兩倍到三倍!同西周的觚,則更加高大,繼承者商觚,也是大廣口,明顯分為三段式,段與段之間顯著有分節,大量浮雕、紋飾和側翼、邊條,觚身中段有球形或卵形凸起,大底兒面積更加增加,能達到腰圍的5-10倍,甚至還出現了方型觚!
夏代的鼎,夏鼎全部是圓鼎,沒有出現過方鼎,紋飾簡單,三足居多,由於鑄造工藝相對落後,沒有拼接鑄造技術,無法造就體型交大或是工藝難度更高方鼎!而商代的鼎已經達到青銅器巔峰水平,有諸如:杜嶺方鼎、後母戊大方鼎、子龍鼎、後母辛方鼎等等超級王器!商代開始大規模出現方鼎,而且器型一個比一個巨大,紋飾豐富華麗,歎為觀止,而且出現銘文,文字才是價值最高的文物!西周的鼎繼承商鼎的樣式,但器型明顯縮小了很多,紋飾也大面積退化,但銘文數量明顯提升,而且出現了部分有上蓋兒的鼎,由於西周初期技術水平退化,遠遠落後於商代,基本沒有大方鼎,都是中小器型的圓鼎!
陶器
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