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木

    《帶著爸爸去留學》感覺是部鬧劇,槽點滿滿...

    1.讀大學了,不找學生公寓?不找合租公寓?還住寄宿家庭?劇裡不先交代為什麼偏要找寄宿家庭嗎?

    2.還有幾個月就十八歲成年了,出門套好安全帶,戴好安全套,不知道嗎?這父母一個個管得可緊了,不讓談戀愛的呆在一個房間裡,理由是年紀小不能發生性關係,怕搞大肚子。喲呵,那什麼時候才能發生第一次性關係呢?你十八歲沒有經驗,二十八歲就有了嗎?避孕難道不是基本的重要技能嗎?家長不教,還避重就輕,這不是家長失職嗎?

    3.發生性關係,就要承受相應代價,相應風險,當然也享受肌膚之樂,這和年齡沒有關係。十八歲是,二十八歲更是。父母不能因為怕代價怕風險就阻止,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獨立起來。一個不能承受代價不能承受風險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劇裡的家長看似關心他們,實際上都是在害他們。

    4.到底是什麼教育,讓孩子每天想著共處一室伺機發生關係的?戀愛有這麼猴急著談的嗎?這到底是談戀愛還是約炮啊?家長不從思想上了解孩子想法,棒打鴛鴦有什麼用啊?況且每次都雷聲大雨點小啊!從小到大,立過規矩嗎?沒有立過,那你等孩子快成年了再約法三章,有用嗎?

    5.上了大學,肯定週歲過十七了,談戀愛肯定不算早戀,發生性關係有沒有太早呢?我認為沒有。沒有研究證據表明,週歲十七歲發生性關係有害健康。況且,少年時代大多數男女生都有自慰經歷吧?自慰和發生性關係有什麼本質區別?劇裡父母們阻止孩子發生性關係的思想依據是什麼?我怎麼什麼都看不到?

    6.孫紅雷飾演的這位父親,讓我非常反感,因為他的父愛實際上是扭曲的,畸形的,阻止孩子獨立的。明知思想觀念有代溝,還不分青紅皂白干預孩子一切,父子不出矛盾才怪。他一直時刻不離孩子,開車接送,甚至上課都坐他旁邊,在校園做修剪綠化志願者只為了下課時多看孩子一眼,他國內沒工作的嗎?他老婆不要他照顧嗎?這事情放在國內,我相信大多數大學生都不會認同這種“陪伴”,上大學住宿舍,獨立生活自主決定,這些是毋庸置疑的,何況文化風氣更自由的美國?連文化都融入不了,還一心求學,勢必學得異常痛苦。

    7.華人在美國整天泡在一起,你在美國不多和美國同學交流交流,促進促進友誼,結交結交朋友,感受感受不同文化,練習練習蹩腳英語嗎?你語言關還沒過啊,過了也不代表你能毫無障礙和當地人交流,完全聽懂上課啊。帶著父母留學,還整天和父母泡在一起,看來社交圈朋友圈新夥伴都無足輕重對吧。

    8.翻美華人牆頭只為私會情人,你私會情人不能正大光明敲門嗎?知不知道私闖民宅在美國是罪啊?懂不懂法啊?等父母來幫著擦屁股,不反思反思自己的衝動嗎?做事不考慮結果嗎?每次私會時瞞父母的手段都拙劣無比,不知道父母發現後會引發大矛盾嗎?不會前期預防和規避矛盾嗎?不會存點錢到時候藉著看電影志願活動什麼的名義在廉價汽車旅館開個房間好好私會嗎?

    暫時列出以上這些。以上的問題,反問,背離正常人行為的設計,其實代表了邏輯硬傷,智商下線,價值觀“清奇到費解”,編劇和導演的價值取向“怪異”。對此,劇裡既沒有做出解釋,又沒有做出交代,卻把令人反感的思維和行為大肆描寫,對畸形父愛大肆宣揚,對非正常邏輯恭恭敬敬,我也是醉了。

    異國求學,本應有不同環境刻畫,不同經歷,不同火花,不同碰撞,不同風格人物,不同成長過程,不同文化色彩,這些都應該透過鏡頭語言展現出來。可惜,這部劇,我想把它搬到新疆演,西藏演,菲律賓演,新加坡演,歐洲演,義大利演,墨西哥演,非洲演,甚至國內演,恐怕都沒什麼要改動的。

    別談什麼脫離留學生生活實際了。好萊塢爆米花大片刻畫大學生,幾秒鏡頭都比這劇幾百分鐘強。指望中國資本投資下的電視劇反映真實留學生活,就好比指望這劇能“不帶”爸爸去留學,等到這事兒發生,太陽已經從西邊出來好幾年了。

  • 2 # z記憶娛樂

    《帶著爸爸去留學》這部由孫紅雷、辛芷蕾、曾舜晞、蔣依依、劉敏濤等主演的留學題材電視劇,從一開播就受到了很多關注,也許是因為一開始的高能情節,抑或是因為親子關係的聚焦。

    劇中孫紅雷飾演的黃成棟陪著兒子黃小棟到國外留學,路途中結識了辛芷蕾飾演的林颯和蔣依依飾演的武丹丹,一場關於親情之間的考驗也就此開啟。

    2018年熱播的《陪讀媽媽》也曾是類似的題材,同樣是講述親子關係,《陪讀媽媽》是聚焦於親子之間的互不理解,雖然題材新穎,但卻免不了一些看似狗血的劇情,讓整個劇的核心在表面與深層之間徘徊。

    而《帶著爸爸去留學》則更加聚焦兩代人的理解與新生,從預告片中來看,黃成棟與黃小棟會達成更多的共識,林颯和武丹丹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變得更好。

    而劉敏濤飾演的劉若瑜,會因為孩子的逆反與家庭變故而放棄再困在當父母的世界裡,試著重新找回自己。三對親子會從互不理解到互相理解,而這個過程,也是父母難以跨越的一道成長的坎。

    父母一輩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愈加兩極化,而父母想要做的,從最初的單方面束縛,變成了想要溫柔包容與理解。

    而受到年輕一輩的關注,往往是因為年輕一輩對於親子關係的一個逆反心理與困惑心理,他們想要的是能夠看到自己心中那個不受束縛的自己得到體現,也希望從中得知父母們的想法。

    親子關係在受到議論時,我們往往會說這些事“是孩子的錯”或者“是大人的錯”。

    但是對錯與否,其實並沒有一個準確定義,好比《帶著爸爸去留學》裡面,黃小棟從不希望黃成棟留下來陪讀,到後面與黃成棟互相理解,武丹丹一開始恨極了林颯,後面哭著說“不能再失去林颯了”。

    從最初的不合到相合,難免會經歷重重磨難,會伴隨著誤解和眼淚,甚至會因為不理解而分開。

    但親子關係的特殊在於,在與孩子同行的過程中,父母也在不斷地成長,他們以無私的愛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以他們逐漸成熟的心態去回覆父母,雙方在磨合中成長,也在磨合中重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向全世界撤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