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非常好!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非常普遍,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一個字看著看著,突然大腦一片空白,咦?這個字叫什麼來著, 突然之間就變得特別陌生。那麼這種現象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其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呢?下面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早在20世紀初,心理學家就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把這種現象稱為“語義飽和”,
到目前為止,在學界對“語義飽和”產生的原因有三個假說:(1)語義加工假說。(2)前語義(知覺)加工階段假說。(3)知覺表徵-語義連線假說。這三個假說各有實驗資料,甚至有腦電波研究做支撐,具體理論比較複雜。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科學家們對大家的認字能力究竟是在“看字形”階段出問題了,還是在“識別出字形所代表的意義”階段出了問題,亦或者是在兩大階段連線上出了問題,這些意見並不一致。
不過漢字作為表意程度比較深的文字,他的“語義飽和”原因比拼音字母更復雜一些,這是因為漢字的識別方式與拼音文字不同。相比字形與發音,意義同時結合的拼音文字,以表意為主的方塊漢字“字形-意義”這種選擇。也就是說,在閱讀漢字時,人們會對漢字進行整體識別,並從這個整體中識別語義。
其實不僅漢字,英語如此,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母語中,如果長時間的看一個單詞或者一個字,都會對它產生陌生感。
比如你長時間盯著水瓶的“瓶”字,連續看上30妙,肯定會不認識“瓶”了。不信你可以試試
簡單的來說,就是認識拼音文字需要經過“字形,發音,意義”三部曲來完成,而認識漢字卻可以少一個發音,就是直接從字形跳到意義。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格式塔”。
“格式塔”是德文整體音譯過來的,“格式塔”理論強調認知上的整體性,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在感知事物時,往往一眼就能看到整體的形狀和結構,然後才會注意到它的細節部分。
後來,一項針對兒童漢字識別的心理實驗揭示:兒童在辨認漢字的過程中首先會認出字形大致輪廓,然後才區分漢字內部結構的關係,而字的細節部分卻常常被忽略掉了,這再次證明人類在漢字識別中存在整體認知的格式塔心理。
1994年,臺灣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昭明用“字形飽和”和“字形分解”來描述長時間凝視漢字所帶來的陌生感。這兩個名稱表明,東方學者相比“語義的散失”,更在意“字形的崩潰”。
學者們進而發現,左右結構的漢字崩潰起來比獨體字要快的多,筆畫多的獨體字要比筆畫少的快的多,即使是那種極其複雜的字,看不久就會很陌生。
不僅如此,在長時間觀看漢字時,由於“以形的崩潰”直接導致對字型的陌生,但是對字型的語義卻沒有散失,這是中國漢字所獨有的現象。
說到這裡,筆者覺得中國的漢字,在組合上非常的奇妙,各種各樣的組合排列,品種繁多,全都認識起來還真不是容易事,不過這種現象還是挺有趣的,最後給大家多來幾張圖來看看,看到你懷疑人生
這個問題非常好!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非常普遍,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一個字看著看著,突然大腦一片空白,咦?這個字叫什麼來著, 突然之間就變得特別陌生。那麼這種現象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其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呢?下面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語義飽和”早在20世紀初,心理學家就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把這種現象稱為“語義飽和”,
到目前為止,在學界對“語義飽和”產生的原因有三個假說:(1)語義加工假說。(2)前語義(知覺)加工階段假說。(3)知覺表徵-語義連線假說。這三個假說各有實驗資料,甚至有腦電波研究做支撐,具體理論比較複雜。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科學家們對大家的認字能力究竟是在“看字形”階段出問題了,還是在“識別出字形所代表的意義”階段出了問題,亦或者是在兩大階段連線上出了問題,這些意見並不一致。
不過漢字作為表意程度比較深的文字,他的“語義飽和”原因比拼音字母更復雜一些,這是因為漢字的識別方式與拼音文字不同。相比字形與發音,意義同時結合的拼音文字,以表意為主的方塊漢字“字形-意義”這種選擇。也就是說,在閱讀漢字時,人們會對漢字進行整體識別,並從這個整體中識別語義。
其實不僅漢字,英語如此,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母語中,如果長時間的看一個單詞或者一個字,都會對它產生陌生感。
比如你長時間盯著水瓶的“瓶”字,連續看上30妙,肯定會不認識“瓶”了。不信你可以試試
格式塔簡單的來說,就是認識拼音文字需要經過“字形,發音,意義”三部曲來完成,而認識漢字卻可以少一個發音,就是直接從字形跳到意義。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格式塔”。
“格式塔”是德文整體音譯過來的,“格式塔”理論強調認知上的整體性,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在感知事物時,往往一眼就能看到整體的形狀和結構,然後才會注意到它的細節部分。
後來,一項針對兒童漢字識別的心理實驗揭示:兒童在辨認漢字的過程中首先會認出字形大致輪廓,然後才區分漢字內部結構的關係,而字的細節部分卻常常被忽略掉了,這再次證明人類在漢字識別中存在整體認知的格式塔心理。
1994年,臺灣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昭明用“字形飽和”和“字形分解”來描述長時間凝視漢字所帶來的陌生感。這兩個名稱表明,東方學者相比“語義的散失”,更在意“字形的崩潰”。
學者們進而發現,左右結構的漢字崩潰起來比獨體字要快的多,筆畫多的獨體字要比筆畫少的快的多,即使是那種極其複雜的字,看不久就會很陌生。
不僅如此,在長時間觀看漢字時,由於“以形的崩潰”直接導致對字型的陌生,但是對字型的語義卻沒有散失,這是中國漢字所獨有的現象。
說到這裡,筆者覺得中國的漢字,在組合上非常的奇妙,各種各樣的組合排列,品種繁多,全都認識起來還真不是容易事,不過這種現象還是挺有趣的,最後給大家多來幾張圖來看看,看到你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