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因為孫權憎恨關羽嗎?
6
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因為殺于禁會得罪曹魏,放了于禁則能更好地緩和兩國的矛盾。而且因為荊州的關係,所以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關羽和于禁兩個人,雖然都是被俘,但個人層面不一樣。

    于禁不能殺,關羽必須死

    于禁作為曹魏五大外姓將領之一,是曹操的心腹大將,從他被派遣來救援樊城和統領七軍來看,于禁在曹操心中的信任度完全不壓於夏侯惇等人。

    雖然于禁最後兵敗了,可他並沒有投降,他沒有為關羽帶過一兵一卒,他是屬於被生擒的。而當時的孫權正向曹魏稱臣,于禁是老大的手下,論地位,于禁和孫權是平起平坐的。所以孫權是沒有權力處置於禁,反而要好酒好肉伺候,把他安安全全地送回北方老大手裡,至於于禁回國後會被如何處置,那就不是孫權該管的了。

    而關羽則不同,自從劉備稱漢中王之後,孫權就一直在曹操和劉備兩方搖擺。荊州事件爆發後,孫權和劉備已經撕破了臉皮,孫權公然向曹魏稱臣,就是表明了態度:劉備集團是不合法的。關羽作為劉備集團的第一大將,自然也就是江東集團公認的亂臣賊子了,所以孫權有權力可以處置關羽。尤其是如果孫權放走了關羽,一方面得罪曹魏不說,另一方面關羽是肯定要奪回荊州的,那既然荊州問題就擺在這,不管是劉備還是關羽,大戰是在所難免的了,又何必給對手送回一員大將呢?別忘了關羽可是有“威震華夏”之稱的,這時候儘量地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減弱劉備集團的人才儲備才是最重要的,又怎麼可能把關羽送回去呢?

    當然孫權也給自己留了後路,他並沒有給派出去的軍隊下達“擒羽必殺”的命令。關羽最後在臨沮被馬忠擒獲,父子屬下全數被殺。可之後馬忠也就銷聲匿跡,史書上就再也找不到這個人了。

    既然死無對證,孫權最多背上一個“管教手下不嚴”的責任,劉備也沒得話說了。

  • 2 # 張細水

    關羽狂妄自大,本事不大脾氣不小。聯想之前罵過東吳提親的諸葛瑾。可想而知這個牛哄哄的老匹夫,不戰到力竭不會被抓,不罵到別人發火腦袋不會掉!

    其實無論是于禁還是關羽,這麼重要的人物被東吳抓到是不會隨便殺掉的。扣做人質、勸降、拿條件交換都是很優的選擇,殺頭是下策。

    但在已經由於奪取荊州和劉備撕破了臉,關羽又一再頑強抵抗,只能殺掉他,以向曹操表明和劉備對抗的決心。這樣曹操肯定坐山觀虎鬥,暫時不會出兵荊州。而東吳此時將只須面對蜀漢一面之敵,應對得當可以用時間換空間。

  • 3 # 靈魂的感觸

    殺關羽是孫權謀定天下而走的一招“險棋”,至於後來放于禁,則多少也在為先前的“險棋”買單!話說孫權在拿下荊州三郡後為何還要置關羽於死地呢?這裡我們得從孫權謀定天下的戰略說起。

    孫權的雄心遠志

    適逢亂世,作為一方霸主的孫權沒有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雄心是不可能的。那麼孫權是怎樣謀劃他的偉業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從當年魯肅所提出的“榻上策”中便可以看到一個基本雛形:

    “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依魯肅所言,時曹操勢力強大,不可與之硬拼,唯有在江東站穩腳跟,然後慢慢向西擴張疆域,直到最後佔據江南四州(荊,益,交,揚),方可與北方的曹操爭霸天下,一較高下。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魯肅“榻上策”提出時,劉備還處於寄人籬下的窘迫境地。由於後來劉備的橫空出世,孫權的大略也不得不作出了調整,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聯劉抗曹”,在“聯劉抗曹”的基礎上,也一面尋求西擴的道路,畢竟在亂世當中,只有永恆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朋友!

    關羽北伐,孫權西擴的機遇

    公元219年,劉備於漢中大敗曹操,同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大敗於禁。蜀軍一路勢如破竹,曹魏一時難抵其鋒芒,不得不向孫權一方求援。而這對於孫權來說則是一個與劉備“決裂”的良機,一個千載難逢的西擴機會。

    趁關羽北上之際,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襲取荊州,時荊州守將糜芳傅士仁望風投降,關羽一時間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窘境,迅速落敗,逃至麥城,後被吳軍擒殺於臨沮。據《三國志》記載: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那麼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了關羽呢?

    這就要看看孫權殺關羽後所做的那件事了,什麼事呢?便是將關羽人頭獻給曹操,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呢?那便是要聯合曹操一同討伐劉備,欲乘勢覆滅西蜀。而獻關羽首級與曹操則是向曹操表達了自己和劉備已經徹底決裂!為什麼說孫權有西進滅蜀的想法呢?《三國志·周泰傳》中的一段記載寫得清清楚楚: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還未西進就先拜周泰為漢中太守,可見孫權欲圖西川的野心。時曹劉交惡,孫權也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下了與劉備決裂的決心,本想著曹操會與自己一同伐蜀,怎料曹操竟更樂於坐山觀虎鬥,以王侯之禮厚葬了關羽,給了孫權一計重拳。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隨後發起了對孫吳的復仇之戰。

    同年孫權放于禁回魏國,並上表曹丕蜀國伐吳之事,希望曹丕能出兵救援,不過自己種下的惡果終還是自己嚐了!吳蜀交戰,不過成就了曹魏罷了!

  • 4 # 揮揮手全是狗

    本人認為題主這個問題是錯誤的,因為“殺關羽”的不是孫權,而是呂蒙!為什麼這樣說呢,容我分析一下:

    首先關羽是什麼人?劉氏集團的核心創始人之一,雖然之前他有羞辱孫權,但是以政治方針以及孫權作為一個明君的基本認知來說,要殺掉關羽這種重要政治人物,孫權是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的。若他殺了關羽,劉氏集團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孫劉聯盟破裂,曹操盡收漁翁之利。而且劉備必定復仇,自己將會受到莫大損失!關羽死後也確實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孫權的政治能力也這個時候凸顯,他送了關羽首級給曹操,意思就是丟鍋給曹操,但是曹操也不傻,顯然不買賬,厚葬了關羽。孫權也厚葬關羽以平息劉備怒火看出,他並不想殺他。更至於後來孫權又向曹操稱臣以牽制劉備的政治手段等等。劉備的怒氣也確實讓孫權吃了不少苦頭,不是夷陵一戰,劉備失誤,江東還不知道如何收場。

    然後我們看呂蒙,呂蒙是什麼人。他開始就是一個白丁小將領,幸得魯肅慧眼舉薦。並且這個人也比較聽魯肅話,從目不識丁半路出家硬生生啃書本到有勇有謀,而且呂蒙讀書還有個特點就是能夠快速理解,雖然讀書時間不長但是能夠融會貫通加以靈活運用,這樣人才也實屬難得。但也正是這種讀書較晚,戎馬一生,導致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鼠目寸光:其實他捉住關羽完全可以放他回蜀國,以關羽脾氣,回去要麼羞憤自盡(這樣你孫家就沒太大責任,當然有人會說奪取荊州結下樑子,我會後面分析)要麼就憤怒復仇。倘若關羽復仇來,不僅師出無名,而且與劉氏集團連吳抗曹的政治方針相悖,不僅劉備那邊沒人支援還會落得被人恥笑,也就不了了之。可惜,呂蒙這二愣子硬是殺了關羽,給孫家帶來滅頂之災。(呂蒙之死一直是一個謎,按道理說不可能那麼短時間就病斃,最大可能就是孫權殺了他以平息劉備怒火,並且孫權在夷陵之戰之前也提過劉備痛恨的人都死了應該不會再進軍,這裡“該死之人”就有呂蒙)最後我們看看于禁,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俘獲敵方主將,曹仁也快堅守不住!威震華夏好不威風。這個時候,孫權眼看荊襄要地馬上落入劉備之手,怎麼不急?所以讓呂蒙白衣渡江,其目的估計效仿諸葛亮趁火打劫,若被發現就打著攻打曹操誤傷盟軍旗號,能撈多少撈多少。但是他萬萬沒想到關羽的“傲”導致後方守將那麼脆弱,糧草後援一斷,關羽如猛水推沙,一下就崩潰了。這結果劉備關羽沒想到,畢竟昨天都還捷報連連。曹操更沒想到,當時都快遷都了,能保下曹仁都不錯了。于禁當時屬於關羽俘虜,殺他完全沒必要,孫權放走他,其目的也是跟送關羽人頭一樣,拉攏曹操來面對即將發生的狂風暴雨。

  • 5 # 靈山禪師

    ♥殺關羽的不是孫權,是呂蒙。孫權不敢殺于禁,也不敢殺關羽。因為這兩位在各自的陣營裡,其地位都不同凡響,殺了任何一個,都會給東吳招來複仇大軍,這是孫權絕對不願得到的結果!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曹操把殺關羽的利害關係告訴曹彰,命令曹彰必須保持距離擊鼓追擊,把關羽留給東吳,讓呂蒙殺關羽,把劉備的的復仇大軍帶給東吳,果然如曹操所料!因為關羽侮辱孫權、周瑜、呂蒙太甚,呂蒙對關羽的恨,到了必殺之而後快的程度,殺關羽甚至是呂蒙的一個堅定信念。孫權怕呂蒙殺關羽,派陸遜追趕呂蒙,制止呂蒙殺關羽,呂蒙還是盡力擺脫陸遜的追趕最終殺了關羽,還以關羽首級告慰周瑜在天之靈。孫權不敢殺關羽,就像當年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都不敢殺曹操是一個道理,都怕為自己招來複仇大軍!

    ♥關羽的死,表象看是呂蒙殺的,其實這個結果都是由於他的狂傲造成的。對外,他撕破了孫劉聯盟。先細看一下關羽的作為,除了水淹七軍,擒得於禁還像一位統帥的作為,其餘諸如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戰長沙等等,說是匹夫之勇實不為過。也正是這些經歷,特別是水淹七軍以後,威震華夏,更使得他極度膨脹目中無人,完全忘了劉備和諸葛亮“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方針,拒絕與孫權聯姻,說“虎子豈能娶犬女”,使孫權及東吳上下蒙羞,侮辱呂蒙為“吳下阿蒙”,視東吳皆為“鼠輩”,撕破孫劉聯盟。♥在蜀國內部,除了劉備和張飛,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包括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時,要不是諸葛亮搬出劉備,差點使不動他。劉備去東吳聯姻,諸葛亮和關羽、張飛留守荊州,他和張飛差點氣走諸葛亮。華容道阻擊曹操時,和諸葛亮叫板同時立軍令狀……視黃忠為“老卒”……在駐守荊州時,馬良輔佐他,他完全不聽馬良的建議,……可以想象,他在荊州完全成了“孤家寡人”,以至攻打樊城腹背受敵時,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近在咫尺分別駐守的上庸、房陵的劉封、孟達都不願出兵相救!

  • 6 # 八斗客

    有3個原因

    孫權也想奪天下,關乃萬人敵早晚殺

    孫被關羽罵過,氣不消

    關被殺送人頭於曹操,有後路

  • 7 # 殘暴安妮

    在弱肉強食的三國,孫權必須釋放于禁,但是一定會殺掉關羽,無論是誰站在孫權這個位子上,這個取捨沒有多大的變化,這樣的取捨都是基於現實的需要而不是來自個人的情感,那麼孫權為何一定要釋放于禁而必須殺掉關羽呢?

    釋放于禁

    作為一個雄霸一方,同時一直都想問鼎中原的諸侯孫權,他有沒有想過殺掉于禁呢?我想肯定是的有的,削弱對手就是壯大自己,這是三國中每個諸侯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孫權也不例外。但是殺掉于禁可不是現在需要乾的事情。

    第一, 孫權和曹操結盟在前。

    第二, 孫權需要討好曹操防備曹操偷襲。

    關羽被殺,荊州也被孫權順利的奪取,但是並不代表荊州穩如磐石,被殺紅了眼睛的劉備此刻沒有什麼反應,但是並不代表他會因此而吞下東吳丟下的苦果。這點連曹魏的劉曄都認識到了,據《資治通鑑》記載:

    侍中劉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矣。”

    我想此時的孫權肯定也意識到劉備一定會來報仇,以劉備目前剛剛奪取西川和漢中的力量來說,孫權還沒有足夠的把握來抗衡,他需要得到曹魏的協助,至少在和劉備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中,曹魏能夠做壁上觀,這點是孫權最低希望。

    那麼孫權除了向此刻已經稱帝曹丕遣使稱臣外,還把于禁歸還了,當然于禁手下三萬多的將士也會一併歸還,這在那個社會勞動力極度缺乏的時代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示好方式。孫權的一系列表示贏得了曹丕的回報,不顧大臣劉曄的反對,容許孫權稱臣,在後來蜀漢和東吳的鬥爭中一直都是按兵不動,企圖坐收漁利。

    所以對於孫權來說,釋放于禁有利於鞏固和曹魏的關係,就是常說的只要能夠把自己的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就是一種勝利。在這樣一點上,孫權做的還是很不錯的。

    殺掉關羽

    關羽和孫權之間的爭鬥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可不是曹操那種只想著把關羽趕走那麼簡單,孫權不但要把近在眼前的荊州收入囊中,還要把劉備一直依仗的大將關羽殺掉,這點在《資治通鑑》也有記載:

    權先使硃然、潘璋斷其徑路。

    連關羽的歸路也斷了,那麼孫權和關羽為何有如此深仇大恨,必須置他於死地呢?

    第一,奪取了荊州並不意味荊州就非常穩定。

    荊州雖然已經奪取了,大部分已經歸降或者強行攻下了,全境大體是比較安定,但是表面的安定並不代表這完全沒有隱患,要知道當初呂蒙略施小計就讓關羽軍心渙散,幾萬大軍一鬨而散,這些人大都是荊州人士,一旦知曉關羽沒有死,或者關押在東吳,那麼以關羽當初在荊州建立起來的恩信,引起荊州騷亂也是未可知。

    那麼殺掉關羽就有利於穩定荊州,讓那些不安定分子徹底斷掉希望,從而完全控制荊州,所以關羽甚至連荊州都沒有押過去就在捉住的當地被斬首,徹底斷了那些蠢蠢欲動的勢力的企圖。

    第二,可以極大的削弱劉備的勢力。

    劉備軍團在近幾年以來得到了急速的擴張,連下西川和漢中,三方的勢力均衡被打破了,大有氣吞山河之勢,這讓孫權感到十分的害怕,就一直努力恢復原來的平衡,在曹操那裡找不到便宜,就抓住劉備主力無暇顧及的時候,聯合曹操偷襲關羽。

    不可一世的關羽終於在章鄉被馬忠捉住,這對於孫權來說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呢?所以孫權連關羽的面也沒有見著就殺了,可見孫權殺關羽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

    關羽是劉備的左臂右膀,能夠單獨統帥兵馬駐守荊州為劉備撐起了半壁江山,在劉備集團之中可謂無人其右。如果殺掉關羽,對於劉備集團的打擊可謂直入骨髓,後來的一系列的遭遇表明,沒有關羽的劉備確實是左支右拙,愈來愈顯得力不從心了,可見失去關羽對於劉備來說是真的是傷筋動骨了。

    第三,關羽極度輕視孫權。

    孫權雖是一代梟雄,但是在關羽那裡得不到半點尊重,屢次被關羽折辱,要知道孫權可不是曹操,即使自己兒子被殺也能夠容許仇人投降,而孫權卻不是這樣的人。關羽對他的折辱,可是記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自始至終,孫權就沒有想過放過關羽,他所有的計策都是圍繞如何完全殲滅關羽集團展開的,甚至關羽敗走麥城後,連關羽的退路也想好了,完全是不死不休的地步。總而言之,于禁能夠被釋放並不是因為孫權有多麼的仁慈,而是礙於眼前的利益不敢而已;而對於妨礙他的關羽則是必須置於死地方休,至於以後的戰略方針對於他來說皆不重要,眼前利益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2跳躍提升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