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郊外

    吳三桂之所以敗,有三點原因。

    一是戰略失誤,吳三桂起兵之初,南有三藩,東南有臺灣,明朝遺老尚可持刀槍,眾降將皆在觀望。加之,吳準備已久,清廷倉促應對,可以說一鼓作氣越長江跨黃河,直取北京未嘗不可。然而,吳三桂,取長沙之後踟躕不前,顧慮重重,意圖穩定後方儲存實力,實乃想劃江而治,再圖北方。錯失戰略良機,苟存於一隅。

    二是策略失誤,吳為弒君叛將,繼而在叛新主,失道義在前;又因興刀兵而無正名,伐四方而不思仁,失民心於後,士農工商無一奔波而效命。三藩反而心不和,臺灣鄭氏與之仇讎,前朝舊將不用亦不撫,後繼乏力不能繼續。

    三是八旗尚勇,康熙初年,八旗兵勇還未刀槍入庫放馬南山,兵悍將猛可戰四方。加之清廷剿撫結合,各個擊破,遏住形式,掌控局面。民不思亂,減租免賦獲取民心。

    歷史就是如此,勝負往往在一念之間

  • 2 # 賀灝

    三桂蛇鼠兩端,想著自已留在北京的長子吳應熊,想憑籍自已的軍事實力與康熙劃江而治,其實他從未想過自已能否問鼎天下。

    他的如意算盤被康熙擊的粉碎,正是英年的康熙毫不遲疑的磔死了吳應熊,表明清廷的力戰決心,在氣勢上已勝三桂多矣。

    1673年吳三桂叛清大江南北重燃戰火,起事之初三桂兵鋒甚銳,打的滿八旗軍滿地找牙,傾刻間似有飲馬長江,一統河山之勢。但吳三桂的反清復明大業卻得不到漢人士紳的擁護,這也許是三桂心中永遠的痛。當時漢人士紳對三國的起事持冷眼旁觀的態度,保持中立。這跟他多年前殺的一個人有直接關係。

    1662年緬甸執永曆帝獻於三桂。清廷本是叫三桂獻俘於京城,吳三桂上書清廷稱,若將永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義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朱由榔於當年的6月1日被三桂縊殺於昆明篦子坡。

    三桂從這一刻起已是明朝遺民心中十惡不赦的公敵,恨不食其肉,寢其皮。待到吳三桂再次反清,漢人士紳對這個反覆無常之人不會有任合好感,自然也不會支援他的造反事業。沒有漢人土大土的支援,三桂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苗,1678年吳三桂病死郴州,三年後三藩之亂始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4慘敗後張本終於低頭了,採訪中承認王楚欽實力完全比自己高,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