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身體健康的王朗為什麼被諸葛亮罵一頓就死了?
3
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罵王朗出自《三國演義》第93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朝”。主要內容是:228年,諸葛亮出祁山伐魏,降服姜維,取天水、安定、南郡三城。曹叡大為震驚,命曹真為為大都督,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起東西兩京二十萬人馬抵禦蜀軍。

    王朗原是漢朝老臣,現為魏國司徒,年已七十有六,自詡口才了得,想要陣前說服諸葛亮歸降,結果反遭諸葛亮於三軍陣前痛罵,以至理屈詞窮,羞愧難當,墜馬而死。

    最近幾年,因為“我從未講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的火爆,老王朗又成為了國內饒舌界的領軍人物。還有不少文章一本正經的分析,王朗是因為年事已高,又遭到諸葛村夫輪番的人身攻擊,導致心臟病發或中風而猝死的。

    可實際上,王朗和諸葛亮這對一生之敵,卻是從未見過對方。只能說王朗去世的時間非常不湊巧,剛好是228年11月,正是孔明出祁山伐魏的這年,然後就在千年後被羅灌水給安排了。

    歷史上,王朗生年不詳,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拜為郎中,任菑丘縣長。185年,楊賜去世後,王朗棄官為他服喪。喪滿後,被舉為孝廉,但拒絕了朝廷的徵辟,之後被陶謙舉為茂才。

    193年,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代表陶謙進京向漢獻帝表忠心,陶謙因此被升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王朗治理會稽四年,196年,小霸王孫策開始橫掃江東,屬下虞翻認為我們打不過還是逃吧。王朗認為自己是漢朝官吏,守土有責,於是舉兵和孫策對抗。結果被打敗,從海上逃到東治,又受到孫策的追擊大敗。但孫策認為王朗儒雅,就沒有加害反而禮遇他。

    後來,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徵召王朗,王朗從曲阿,經歷多年才到,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後又歷任少府、奉常、大理,王朗治獄採取寬恕,一般有疑點的都從寬,因此在治獄上和鍾繇齊名。

    220年,曹丕篡漢後,王朗被任命為司空,封樂平鄉侯。期間王朗對曹丕多有勸諫,221年,夷陵之戰爆發時,曹丕想起大軍支援東吳順便滅蜀。但王朗認為應該等吳蜀相持不下的時候,派持重的將領攻擊蜀軍要害。現在吳國都還沒發兵,而且最近經常下雨,我們不應該輕舉妄動。

    227年,曹叡繼位,王朗任司徒,進封蘭陵侯。次年去世,由兒子王肅繼承爵位。243年,因功配享曹操。

    王朗的家族在其之後非常的顯赫,兒子王肅是著名的大儒,唐代時作為二十二先賢配享孔子。孫女王元姬嫁給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與齊王司馬攸。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王祥可能是王朗的侄子。當年曹丕讓王朗將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將他的一個兒子封為列侯時,王朗卻為王祥請封,因此後世認為正是王朗導致了東海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崛起。

  • 2 # 往事如夢已成空

    答案:假的。

    第一:三國演義是本歷史小說,忠於漢室正統

    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羅貫中編寫的與歷史不符。例如:三氣周瑜、草船借箭、三英戰呂布……

    第二:諸葛亮與王朗一生從未見過面,王朗投靠曹操後一直在做學問、理財。從未帶兵上過戰場。

    第三:大家想多瞭解真實的三國,可以去看看《三國志》。

  • 3 # 農夫看天下

    不!王朗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王朗此人,王朗是東海郡郯縣人氏,郎中縣科舉孝廉出身,當時的“孝廉”相當於“舉人”。

    王朗此人博學多識,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三十多卷書,是歷史上有名的經學家。

    王朗中舉後在刺史陶謙手下任“治中”之職,“別駕”趙昱和他是同僚。後來升任大理寺司法之職,他為官之時常常主張“務在寬恕,罪疑從輕”,此人在當時社會頗有讚譽。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兵北伐,心思縝密、精通兵法的諸葛亮威名傳遍四面八方,進軍路上使得對手望風披靡,一路上兵不血刃,連收三城,還得了一個如意大將姜維。

    魏明帝曹叡接到前線戰報後大驚失色,命令曹真率領大軍火速前往迎敵,並委任自告奮勇的司徒王朗充當曹真的軍師隨軍出征。

    兩軍對壘之時,各自佈陣已畢,王朗自恃才高,當即在曹真面前誇下海口,意欲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孔明來降。待得出陣之時,對著孔明說道:

    “……倒戈御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孔明當即大怒,對著王朗罵道:

    “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其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其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汝即為諂諛之人,入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 ,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

    王朗氣得渾身顫抖,指著孔明罵道:

    “諸葛村夫,你,你……”

    墜落馬下而亡。

    王朗真的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嗎?不!不是的。這是作者羅貫中為了表現出諸葛亮的博學多識、能言善辯而刻意取材杜撰而成,當然這是為了創作的需要。

    太和二年,也許是公元228年,在諸葛亮北伐的同一年,王朗剛好病逝於魏國首都建業。此史實《三國志》裡有詳細記載。

    作者羅貫中利用了這個死亡時間相同的邏輯,創造性地寫出王朗被諸葛亮罵死的故事情節。其實此前在王朗未死之時,諸葛亮還沒有進行北伐之時。

    曾經發生了一場魏國臣子用書信勸降蜀臣許靖、諸葛亮等,而進行的一場“翰墨戰爭”。

    原因是由司徙許靖而起,魏國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和許靖交情深厚,於是就寫信勸許靖歸順魏國,建功立業,成不世之功,不料遭到許靖婉拒。

    而後魏國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又連連發送書信勸諸葛亮歸順魏國,不失封侯之位等云云:

    “……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

    諸葛亮曾經回覆了一封名為《正議》的回信:

    “……子桓淫逸,繼之以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騹兜滔天之辭,欲以汙毀唐帝,調解禹、稷,所謂徙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所不為也。……”

    這一次的當時最高階的文人才華大戰,剛好被羅貫中利用成為諸葛亮痛罵王朗的素材,完成了一篇千古美談。

    作者寫書是站在作者自身的愛恨情仇來書寫的,羅貫中是站在維護劉姓漢室的忠君思想立場來寫《三國演義》的。

    因此他必須頌揚諸葛亮,貶斥王朗,這是他的立場。然而我們後人應該以理性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問題。這謹代表本人自身的觀點。

    宣告: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 4 # 夏洛特玲玲

    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諸葛亮罵王朗的對白:

    王: 來者可是諸葛孔明?

    諸葛:正是。

    王: 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諸葛: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王: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諸葛:曹賊篡漢,霸佔中原,何稱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命所歸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 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 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諸葛: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 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清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 ,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王: 你……諸葛村夫,你敢……

    諸葛: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我、我、我……

    諸葛: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 你、你……啊……(墜於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

    諸葛亮曾隔空痛罵王朗

    在歷史上,諸葛亮曾隔空痛罵王朗。劉備死後,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稱魏國取代漢室江山是順理成章的,蜀國應該向魏國稱臣。自然,諸葛亮不會答應並大罵王朗。大意如下:

    過去,西楚霸王項羽對民不施仁德,力量再強大,再有帝王威勢,最終身敗名裂,被漢室取代。如今魏國不吸取教訓,效仿項羽,即使曹操有幸不死,其後代也必然滅亡。你們這些傢伙,如同蘇秦、張儀一樣憑三寸爛舌,顛倒是非,詆譭聖君,枉費心力,這也會被君子所不齒。

    《軍志》說:“如果萬名戰士,以必死決心面對一切,就可以天下無敵。想當年軒轅皇帝率數萬勇士,擊敗四位帝王,一統天下。何況蜀國有幾十萬勇士在替天行道,你們這些有罪之人怎麼能是我們的對手?

    諸葛亮罵王朗的要點:

    1、王朗本是漢室朝臣,但是卻依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還說出了天下本應該是有德者居之,成為了反賊的朝臣。

    2、當時漢室衰落,宦官朝野,民不聊生,之後又是戰火不斷,生靈塗炭,而在這個時候,王朗身為王司徒卻沒有任何作為。

    3、王朗是出身文藝世家,初舉孝廉坐上了官,本來應該輔佐漢室,但是卻做了反賊的走狗,幫助反賊謀權篡位。

    在家天下的專制主義一手遮天的時代裡,權力完全掌控在腐敗糜爛的統治集團手中,而統治者卻藉助自己手中掌握的政治權力,無端而又肆意地敗壞民族,敗壞文化,敗壞社會,敗壞國家,敗壞風俗,敗壞人心。

    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面對極度黑暗同時又“山險水惡”的政治社會,怨憤得不到正常的渠道發洩,就只能藉助小說的形式以屈求伸了。

    諸葛亮也一樣,痛罵王朗,就算使用的詞彙,比“皓首匹夫! 蒼髯老賊”再嚴重一些,也不過就是快快自己的心志。除此之外,或許還有警醒人心的效用,倘使人心還可以警醒的話。

    王朗起初說了一番話想來說服孔明,孔明不以為然,稱王朗的這番話是“粗鄙之語”——其意是王朗身居要職,卻說出這等無水平的話,實在是名不副實。此時,王朗的怒氣已略有所動。

    接下來,孔明指出“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顯然將王朗歸於狼心狗肺之輩和奴顏婢膝之徒。再往後,孔明直接指出王朗在國家危難之際,不思報國,反而助逆賊篡位。

    凡人聽到這番言語,胸中怒氣,一般都會爆發;更何況在眾人面前死要面子的王朗。王朗此時已然氣的渾身哆嗦,幾乎說不出話。

    再往後,孔明罵王朗的言辭,可謂字字見血。“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說明天下之人,都痛恨王朗。“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意為王朗的所作所為皆為見不得光的下流之事。

    “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此番言語,想來使王朗既愧且懼。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此話一出,王朗所有的尊嚴頃刻掃盡!於是乎在這番如此有威力的罵詞面前,王朗被活活氣死了

  • 5 # 史事求是君

    諸葛亮罵死王郎,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杜撰,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王郎是正常逝世,逝於公元228年。

    王郎是曹魏的三朝重臣,王朗是一個以德立世、才器兼備,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曹丕:“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曹植:“英辨博通,見傳異慶。德實充塞於內,知謀縱橫於外。解疑釋滯,剖散盤詰者,王司徒也。”

  • 6 # 小濤說天下

    在《三國演義》當中有著不少經典片段,“諸葛亮罵死王朗”便是其中之一。按《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年事已高,與大都督曹真等人迎戰諸葛亮,陣前與諸葛亮一番舌戰,結果被諸葛亮犀利的言辭駁倒,一氣之下從馬背上衰落而死被。不過這段雖然精彩,但卻只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歷史上並未發生過。

    諸葛亮是如何罵死王朗的

    且說得知諸葛亮率軍前來之後,王司徒向大將軍曹真誇口道,“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不知道王司徒是自信過頭,還是真的有些小看了諸葛亮,至少看來王朗是有些自負的。

    兩軍對陣之時,王朗令士卒上前叫陣“請對陣主將答話。”諸葛亮見對面出來個文官王朗,便猜到是要先禮後兵了,於是同樣令士卒傳聲道,“漢丞相與司徒會話”。諸葛亮這句話高明,以身份壓住對方,丞相無疑要比司徒的分量重多了。

    接下來便是舌戰了,王朗先道,“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王司徒意思是說,諸葛亮北伐乃是無名之師。諸葛亮答道,“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言辭不可謂不犀利。

    王朗也算機靈,準確抓住了諸葛亮言語重點,緊扣“奉詔討賊”四字展開反駁,“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先是說王朝更替乃是自然之禮,接著又說“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上……”表明漢末以來天下大亂的形勢,然後再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表明曹操、曹丕等人功績,然後再以勢壓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王朗這一大段說辭不可謂不經典,先是擺事實,說明漢朝末年天下大亂的形勢,再緊扣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一點,說明曹操尊天子掃除天下逆賊乃是正理,更是暗中表明王朝興替乃是天道,大漢滅亡已經不可逆轉,曹魏興起乃是水到渠成。如此一來,諸葛亮的“奉詔討賊”自然站不住腳,表明諸葛亮的北伐才是真正的“犯上作亂”。

    接下來便是諸葛亮的反駁,他先是以“吾以為漢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對王朗的大段說辭蓋棺定論,說明王朗以上全是胡言亂語,接著進行反駁,“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諸葛亮這段同樣極為精彩,不與王朗討論王朝興替的問題,甚至避過不談曹魏掌權以來的功績,直接就將曹操劃到了董卓、李榷、郭汜等一個行列,接下來直接就開始了人身攻擊,意思是天下大亂、王朝危機之際你王司徒在做什麼?你身為漢臣,位居司徒高位,本應該匡扶社稷,卻反而去相助和董卓、李榷、郭汜一樣的曹操,你這就是“不忠”,直接大帽子扣上。

    接下來,諸葛亮又說“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這段簡直就是要命,先給王朗扣上了“不忠”的大帽子,然後再說你本就是個小人,憑什麼在兩軍陣前大放厥詞?小人說的話再有道理,那也成了沒道理。最後一句直接說,你就算死了,有什麼顏面再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朗畢竟是士人出身,透過舉孝廉入仕,最重的便是名節,如今在諸葛亮的一番言辭之下,王朗簡直就成了“卑躬屈膝、助紂為虐”的代名詞,怎能不讓王朗氣的吐血。諸葛亮一段話下來,直擊對方軟肋,言辭極為犀利,王朗在這種攻擊之下早就亂了方寸,根本無力反駁,氣急攻心之下落馬而死也就不難理解了。

    歷史上並無這一片段

    這段舌戰雖然精彩,但畢竟是虛構的,歷史上王司徒並未參加這一戰,自然也就無法與諸葛亮舌戰了,而且王朗去世雖然與諸葛亮北伐發生在同一年,但距離此戰結束事實上已經過去了半年之久,顯然不是被罵死的。

    對於諸葛亮此次北伐,《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中有載,“(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也就是說,諸葛亮此次北伐發生在228年春天,街亭之戰後諸葛亮便退走了,且曹魏方面並沒有關於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

    關於王朗的去世,《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同樣有記載,“十一月,司徒王朗薨”。由此可見,王朗去世之時,諸葛亮的北伐已經結束大半年時間了,顯然不可能是被諸葛亮臨陣罵死的。

    事實上,王朗在三國時期是個典型的名士學者,《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記載其有“《易》《春秋》《孝經》《周官》傳,以及奏議論記”等著作,並稱其“鹹傳於世”,後世更是把他註解裡的思想稱為“王學”,王朗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

    裴松之《三國志注》還引《魏略》所載,對其大為稱讚,“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

    由此可見,王朗乃是一個以德立世、才器兼備,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世人對其評價極高,顯然不是《三國演義》當中的那副形象。

  • 7 # 中孚鑑

    在《三國演義》中,王朗是曹操的心腹之人,曹操晉位魏公、魏王,王朗是做出貢獻的,之後又助曹丕篡漢建魏,如此王朗就是魏國的一個重要功臣。後來蜀漢丞相諸葛亮為恢復漢室而北伐,在諸葛亮一次北伐時,王朗不顧他七十六歲的高齡而迎戰諸葛亮,想憑他一張口、透過舌戰退敗諸葛亮。

    沒想到諸葛亮言辭更加犀利,王朗被諸葛亮之言駁倒,王朗一時悲憤落馬而摔死。當然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情節,那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罵死了王朗嗎?

    在歷史上,諸葛亮雖然確實北伐,但王朗卻非是被諸葛亮罵死的,《三國演義》裡的這個情節,只是文學藝術的手法。

    王朗,字景興,他是一個著名的經學家,所謂的經學家就是指闡述、註解、研究、宣傳儒家經書的學者,能有這樣的能力,亦可反映出王朗的才華,其曾著有《春秋傳》《周易傳》等。

    王朗曾為漢官,後曹操掌握大漢權利,對王朗頗為器重,故而王朗亦是盡力效忠於曹操,曾幫助曹操晉位魏公、魏王。曹操死後,曹丕繼魏王位,王朗為御史大夫,他進言要減輕刑獄、讓百姓修養生息。之後又幫助曹丕篡漢登基為帝、建立魏國,王朗是魏國的重要功臣,被封為司空。

    魏明帝繼位後,王朗升為司徒,封蘭陵侯。後來王朗在公元228年去世,他去世後,諡號為成侯,在243年,王朗因功得以和曹真、曹休、張遼、徐晃、典韋、龐德等人得到曹芳於曹操廟庭祭祀的待遇。

    王朗作為曹魏的經學家,說明他是博學多才的,其不僅才智過人,而且性格頗為嚴謹和慷慨,生活也節儉,又賙濟困苦,也算是一個才德之事,只不過出於文學藝術的需要,所以《三國演義》裡的王朗和歷史上的王朗有些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詞語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