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丸子歷史
-
2 # 亢龍吒
陝西漢中市的留壩縣!從漢中的褒河谷 向四川方向走的路上!有一個地名叫張良廟古建築群,是漢代建築的遺留。一整套文傳古蹟。
-
3 # 茶舍表妹
張良墓今在何處?求高人指點?
一.據“漢書”記載,張良死後葬濟北“今山東濟水之北”谷城山下黃石。但他的晚年活動,因而鮮為人知。
二.他歸葬於何處,也眾說不一。在河南省蘭考縣縣城西南六公里的曹辛莊車站南側,有一座張良墓,高達10米,古柏環繞,鬱鬱蔥蔥,據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玩權。從此,張良託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省蘭考縣”西南的白雲山,死後遍葬於此地。
二.據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當初,劉邦封侯之時,曾許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然張良以始見劉邦於留城,而求封留。“以張良之老謀深算,擇留而棄齊三萬戶,似有避嫌之意”所以,此說當不廖。因而,張良墓或當在沛。
-
4 # 真君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張良墓在河南省開封市,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謀士,出生於南韓貴族,張良本姓姬,踏入官場後被韓王拜為相。
張良墓在哪裡
張良墓在哪裡
張良墓是蘭考縣境內的一處歷史遺蹟。
該墓位於蘭考縣城西6公里的三義寨鄉曹新莊火車站南側 張良墓,緊靠隴海鐵路。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祖為戰國時南韓人,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襄王和悼惠王。
建國以後,張良墓側尚存張良廟,有山門3間,大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呈四合院佈局。廟內外共有石碑6通,墓區內有柏樹209棵,楊樹16棵。在"文革"期間,廟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楊樹被砍伐做在桌椅。後來拆除廟宇的建築材料在三義建了一所中學。1978年在修築隴海鐵路複線時又佔去墓北邊塋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樹12棵,今剩有柏樹197棵,楊樹13棵。據對最大的柏樹年輪考察,樹齡約有230年左右。 現在,為了對張良墓這一歷史文物進行保護,蘭考縣有關部門已經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對張良墓區的樹木設定了保護標識,使整個墓區保護狀況良好。
河南蘭考縣再說位於河南省蘭考縣張良墓地。這一處的張良墓不象張家界的張良墓那麼神乎其神,"時隱時現",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的確有這麼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周圍古柏環繞,鬱鬱蔥蔥,似有一定來歷。關於此處的張良墓,當地有兩個傳說,一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故後人認為白雲山應是張良的歸宿,這似乎有些牽強,同時也和張家界的張良墓一樣,有點神話傳說的嫌疑。試想,以張良的謹慎,真要是見了劉邦,還不得倒地就拜,還敢跑啊?不為他自己著想,也得為子孫後代著想吧?真要惹惱了劉邦那可是要滅門的。一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託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於該地。這一說法更與史實不符,《史記》中有記載,地球人也都知道,漢朝的開國功臣中唯有張良是得了善終的,劉邦信任他,呂后也尊重他,死後不僅被封了文成侯,兒子張不疑也襲封為侯。說白雲山曾為張良的清修之處有可信之處,說白雲山為張良的避難之所,死後不敢回到封地葬於此,純屬無稽之談。所以,此處的張良墓,很可能是後人敬仰張良,為紀念張良曾在此留駐清修而建造的衣冠冢。
山東微山縣關於張良墓,至此只剩下一處,那就是張良封地留城附近的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位於微山湖中微山島"三賢墓"之一的張良墓。
廟內知客堂壁樹石碑四座,碑面滑亮如鏡,稱"透亮碑",松柏槐影,反射婆娑。至今廟址附近住戶姓張的居多,問之,回答說是張良嫡系後人,世世代代守著先人的陵墓與此,已經一千多年了。
時光荏苒,轉瞬千年。千年後的張良一如當年,沉默而淡然。相對於塵世的喧囂,偌大的張良墓顯得冷清孤寂。墓碑被風雨侵蝕,在時間的無情裡變得蒼黃;連綿離披的衰草,發出瑟瑟的聲響。從久遠的歲月一路走來,微山島上的這座張良墓能否還可以一如往日的安寧?聽說這裡已被山東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物件,濟寧市也制定了旅遊開發計劃,估計不久的將來,這裡也會如國內其它地方的張良墓一樣,遊人如織,熱鬧非凡了。因為受現代市場經濟的影響,各地大搞旅遊開發,本來已有定論的張良墓被後人搞的撲朔迷離真假難辯了。但願塵世的喧囂,不要過早驚擾了留侯安息的靈魂。
山東石匣村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他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退隱江湖。劉邦死後,呂后想起用他輔佐新主,張良卻藉口考慮考慮,一去無蹤。張良何時去世、死於何地至今難以確切考證,據說呂后曾下旨追殺他,國內一夜生出三千個張良墓。至今,安徽廬江、陝西漢中、河南蘭考、張家界都有張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在濟南歷城區仲宮鎮東溝村旁的銅壁山,有一個頗有名頭的景點--子房洞,傳說張良(字子房)曾在此修煉。而在子房洞一山之隔的山那邊(靠近柳埠鎮石匣村),有石砌方形古墓三座,傳說分別為"黃石公墓"、"張良墓"和"尹宗墓"。史載當年張良圯橋進履,拜黃石公為師並得到兵書後,黃石公曾和他有個約定:"後十三年見我於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谷城山位於平陰東阿鎮,石匣村距谷城山不足百里,張良與黃石公相會後終老於此聽起來也算靠譜。
在"張良墓"西側原存《金天眷元年(1138年)泰山元陽子張先生坐化碑記》石碑一通,《金石錄》收錄了這篇碑文。據碑文,原來"張良墓"三人中有一個號為元陽子的張姓道人。這個"元陽子"不貪名利,活了100多歲,最後得道成仙,其他兩個墓冢是否有張良就不得而知了。重要的是該墓還有清代光緒年間的墓碑,詳細記載了"張良墓"祭祀大殿的重修細節。
二是:張良在秦末的活動範圍一直是河北、山東、江蘇一帶,尤其是在東阿和沛縣的活動最為有名,東阿是黃石公的老家,後來與劉邦還在東阿戰鬥過,所以不可能回東阿,但有回山東的可能。
三是:韓信是張良的鐵桿親信,當年封為齊王就是張良的主意,山東有很多韓信的部下,張良隱退後,很有可能來到山東。石匣村所在又是泰山山脈的北延部分,是自古道家修煉之地。再加上石匣村一山之隔的子房洞,是宋代以來的道家之地,也是張良的修道之地,所以石匣村的張良墓,極有可能是真的張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