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都不知道支教是什麼,突然被要求去支教,都是偏遠的山區麼?不是我害怕,或者逃避不想去,主要是我得提前有個心理準備。到底去哪裡還沒定。會有什麼危險麼?
3
回覆列表
  • 1 # 都怪你太浮誇

    作為一個剛剛從山區鄉村考察回來的普通群眾來說,如今的山區鄉村教育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邊是已經與我們記憶中截然不同的鄉村學校現狀;而另一邊,這些貧困地區學校所面臨的新困難也依舊需要我們持續不懈的去幫助。

    鄉村教育現狀,師資力量已經替代硬體設施成為主要問題

    曾幾何時,我們都為貧困地區學校捐過款,送過書。那時候,我們看到的多是簡陋破敗,四處漏風還漏雨的校舍。而如今,隨著中國鄉村在基礎建設上的更大投入,許多原先校舍破舊的學校都已經蓋起了混凝土結構的教室,並且有著平整過的小操場。即便是條件很差的貧困地區,也早已不是印象中那種土木結構的小屋,雖說磚瓦校舍也許看上去不夠氣派,但許多村小都相應配備了電腦和網路。

    幾周前的一次考察,去了江西贛州地區,親眼見到了位於寧都縣小布鎮的徐會教學點。作為村小,只有2個老師和8個孩子這樣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了。學校的硬體設施和城裡比雖說還有完善的空間,但已經算是配備齊全的了。在和兩位村小老師的交談中瞭解到,當下鄉村學校的新問題——師資力量。

    條件再好的學校,也是需要老師來教的,孩子們的求知慾望再強烈,也是需要老師去引導的。而素質教育在鄉村依然困難重重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那裡的老師既是數量的缺乏,也是專業科目的缺乏;同時,年輕老師們是否能堅持留在鄉村,也是這一問題的關鍵。

    徐會教學點的陳老師告訴我,給村小配備的師資力量肯定是先滿足主要課程的,其他音體美等素質教育只能忍受老師的缺乏。同校的林老師坦言,自己既不懂音樂,也對美術方面知之甚少,之前勉強帶領學生們做做運動,也算有了名義上的體育課。對於這8個孩子來說,這種情況下談何素質教育?村小不及更高一級的鄉鎮中心學校,少則個位數,最多也就幾十人的規模,全部配備音體美的專業老師,對於全國範圍來說,這缺口太大。

    年輕教師是否能堅持留在村小也是師資力量的問題之一,許多老師都在鎮上或者縣城居住,長期紮根偏遠鄉村是需要勇氣的,不僅是生活條件的艱苦,更多是需要長期與家人分開。雖然當地教育部門做出規定,老師在完成了一年村小工作的任務後,才可以去更好一些的中心學校工作,滿5年後才可以透過考試去縣城更高級別的學校工作,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老師繼續留在村小發揮力量的源動力。鄉村教師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問題,縣城學校有更多的培訓進修和晉升的機會,在幾十公里外的縣城裡也有他們的家人,選擇山裡那些求知慾旺盛、同樣可愛的孩子們,還是保全自己的家庭和前途,是個兩難的問題。

    傳統的鄉村支教已經無法繼續有效幫助,必須改變

    既然教師的力量已經逐漸成為當下鄉村教育的關鍵短板,那麼一定會有人提出,支教是否能改變這一現實問題,畢竟這看似是一種最直接的向鄉村輸送師資力量的方式。但傳統支教送去的老師並不會在村小久留,對於孩子們的長期發展來說,並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所以鄉村支教也必須改變,否則怎麼才能有效的提供幫助呢?傳統鄉村支教解決的是一個鄉村教育從無到有,從零到60分的問題。當下的鄉村支教,則需要更多鼓勵年輕老師們主動在鄉村留下來,鄉村的娃娃需要更多本地老師,有延續的完成學業。

    多留下一個老師,村小裡的師資力量就越充分,就能讓鄉村的孩子們和縣城裡的小夥伴一樣擁有平等的看世界的機會,這是當下鄉村教育支援的新任務。

    給老師更多激勵,並且用網際網路把有趣的課程送到大山裡

    鄉村師資力量的匱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一重又一重的大山,阻隔了老師和孩子們連結外面世界的機會。但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以及全國鄉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更多的村小裝上了電腦和網線,這為一個勇敢變革創造了機會。於是,在這次考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雙管齊下的高效操作。“互加計劃”旗下的兩個公益專案“青椒計劃”和“美麗鄉村網路公益課堂”,就創新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嘗試解決鄉村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一方面,“青椒計劃”讓廣大鄉村老師可以透過網路課程參與各種培訓,讓處在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們也能享受來自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感受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孩子的成長和鄉村的美好明天帶來希望,透過自身的提高幫助廣大農村的孩子透過網際網路來認識外面的世界。舉個例子,在偏遠山區,不少村小的老師其實只有幼教的資質,而因為師資短缺,都被拉來開始教小學一、二年級。現在,透過網路,許多村小教師都得到了很多培訓,包括上課有趣生動的技巧,師德的培養,村小老師們當然更自信。同時,那些積極參與網上培訓並且留在鄉村努力為孩子們帶去知識的老師們,也會收到各種獎勵。

    而另一方面,“美麗鄉村網路公益課堂”則透過網際網路課堂模式,把有趣的音樂、美術、舞蹈、閱讀等課程送到偏遠的山區和鄉村,許多網路課堂都是由大城市資深的老師來授課,並且可同時讓幾個甚至幾十個鄉村小學收益。這意味著,無論照顧他們的老師會不會唱歌、跳舞、畫畫,孩子們都能透過網路課堂享受和城裡孩子們一樣的各種興趣課,培養自己的愛好,這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孩子們的歡笑,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小布鎮徐會教學點採用前面所說的模式才一個月,年輕的林老師提到網路公益課堂就相當滿意,他說道,“我們這兒最缺音樂、美術這類專業課的老師,透過網路公益課程,孩子們就算學的不夠深,也足夠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僅僅一個月,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令人驚訝的效果!兩位不怎麼會畫畫的男老師也能在網路課堂上幫助孩子們學會用色,牆上孩子們第一次的作業和最近的相比,你能見到長足的進步;在手工課上,孩子們製作自己的風車,然後在操場上盡情奔跑讓它們轉起來;甚至透過強大的網際網路,孩子們能一邊學習舞蹈動作一邊和授課老師或其他線上收看的同學們互動。

    我們從孩子們認真學習的表情上看到了“青椒計劃”和“美麗鄉村網路公益課堂”的價值所在,從孩子們上手工課的積極勁頭看到了在這些山區小學用網際網路傳播平等教育機會的意義。孩子們會很大聲的對你說,我喜歡手工課!每一次回放音樂課或者舞蹈課的內容,孩子們都微笑著認真模仿,似乎整個人都與面前的螢幕融合,置身於真正的舞蹈教室中。

    最後,讓我們瞭解下一個用網際網路給老師和孩子們帶去機會和希望的新計劃

    無論是“青椒計劃”中積極擁抱網際網路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的鄉村教師,還是“美麗鄉村網路公益課堂”中嘗試用網線連線外部世界帶領孩子們開拓眼界的鄉村教師,都是中國鄉村教育勇敢變革的創新者,而所有的勇敢開始都值得被讚賞、被鼓勵。為激勵這些鄉村教師繼續探索網際網路教育的創新之路,凱迪拉克品牌攜手互加計劃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聯合發起了鄉村教師助力公益專案——“小獅子計劃”,旨在為那些主動學習網際網路+教學的優秀鄉村教師,為那些主動透過網際網路進行教學的優秀鄉村教師提供獎勵金支援,最終改善鄉村教育現狀。凱迪拉克稱這個計劃為“小獅子”,就是希望所有第一線的年輕鄉村教師們如小獅子一樣勇敢,推動正在不斷進化的鄉村教育。

    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這些正在使用網際網路給孩子們帶去平等教育機會的人,都是勇敢的;而最終這些努力所得到的結果,必定是偉大的。我想用固厚鎮鳳凰小學劉老師的一句話來總結:“當我們透過網際網路,第一次把非常專業的小學美術課送到孩子們的面前,我們突然發現,就在身邊,出現了一個對繪畫極有天賦的孩子,天哪!這在以前,恐怕他就要被埋沒掉了呢!”

    青山遠水層疊嶂

    一路追雲

    小村今別樣

    驕子好學勤努力

    吾輩添翼

    網聯公益課堂

    青師如獅

    崢嶸頭角

    至此深山蛟龍勇往

    有朝日

    華夏遍地讀書朗朗

    若問破天荒 惺惺相惜 杯水扶傾勝文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你也想讓山區的孩子們多見識這個世界,有更多平等的機會享受更全面的教育,請訪問如下連結。

    http://ssl.gongyi.qq.com/m/weixin/detail.htm?showwxpaytitle=1&et=fx&pid=38205

    你的綿薄之力,正讓一張鮮活的笑臉綻放。

  • 2 # CC講壇

    2015年,畢業於華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康瑜放棄了保研,轉而在雲南開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涯。

    從立志要讓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到轉而去用詩歌點亮更多孩子生活的光。

    康瑜收穫的不僅是思想的轉變,還有兩萬多名孩子,和他們豐富心靈的小詩。

    在開始所有的故事之前,我想要先跟大家分享一首小詩,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開闊的思念。

    《天》天高萬丈,山是一半。這是雲南山村裡面一個八歲留守孩子寫的詩,他在很小的時候,他的媽媽離開了家,爸爸必須長期的在外打工維持生計,他的奶奶長期癱瘓在床,只有年邁的爺爺偶爾陪他聊聊天。

    他在日記裡面寫到,他每天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放學之後早早地跑到山頭上坐一會兒,他說他要等待,他說他要等他爸爸回來,也等可能再也不會回來的媽媽。

    於是便寫下了這樣的詩歌:天高萬丈,山是一半。詩歌讓苦難和悲傷不再與同情並列,它開始變得和天地一般的開闊寬厚。其實像這樣的孩子大山裡面還有很多。

    2015年的6月份,我從華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畢業,那個時候退出了保研,一心要去支教,於是從2015年到2017年,一直待在雲南的一個小山村裡面。

    剛剛去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我說:康瑜,這兩年裡面,你一定要每一天都非常努力,你要讓這些孩子走出大山,有機會考上大學。

    直到有一天,我的校長跟我說了這樣一句話,他問我說:“康瑜你知道小鎮的未來是誰的嗎?是那些走不出去山的,只能留在山裡面的孩子們。他們現在怎麼樣,未來的小鎮就是怎麼樣的。”

    這樣一段談話幾乎影響了我之後關於鄉村建設、鄉村教育所有的實踐,也幾乎在同時我發現了他們手裡特有的光亮。

    印象很深刻,那是在2016年的10月份。那一天剛好山裡又在停電,我趕緊跑去宿舍,拿來了小音響,像這樣我就舉著那個紅色的小音響,路過班裡的每一個孩子的周圍。

    突然角落裡面有一個小姑娘吧嗒吧嗒掉眼淚,我走過去看到她在桌子邊上,放了一張紙,她寫了一首詩: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後的太陽只照射在我一個人身上,溫暖我;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世界上有個角落能在我傷心時空著,安慰我;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媽媽的愛屬於我。

    小姑娘自私得讓人心疼,我想像這樣表達出來會不會對他們更好一點?

    孩子們寫的詩越來越多,距離我離開的日子也越來越快了,他們捨不得我離開,他們開始大量的寫詩,他們說,老師,如果你是礁石就好了,那我可以變成海浪去擁抱你;可是你是天上的星星,我們抱不到你。

    他們也非常的懂事,他們說,老師,我們想像風像雲像大鳥,你去讀書了,我們就跟著你越過太平洋。離開的這一天終究到來了,在去年(2017)的7月份,我離開了雲南的漭水,我支教的那個小學。那一天下著大雨,我在日記裡面寫,我不知道老天爺和我誰哭得更兇一點。

    在7月到9月,我一面忙碌著出國的申請,一面繼續幫著山裡面的老師挑詩歌課,在9月初的時候我突然生病了,那段時間我心裡特別地著急,但是那個時候其實我不清楚,是因為我沒辦法繼續英語複習,還是我沒有辦法再給他們挑詩歌。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這封信幾乎又把我推到了同樣的一個選擇,跟兩年前一樣的選擇題是:我要繼續出去讀書深造,還是再一次回到山裡面?

    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叫做《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幾乎每個假期都會翻一翻,上面寫到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天命的,當我們意識到天命的時候,我們生命的所有意義就實現了。非常幸運的是在我人生25歲的時候發現了我的天命。

    我開始有了這個想法,然後迅速地組隊,那個時候我們有了九個人的隊伍,取名為“是光”,就是希望透過詩歌,讓孩子們發現他們就是大山裡面的光。

    等我再回到山裡面的時候,校長的那句話一直都在耳邊迴響,他說未來小鎮的模樣就是現在孩子的模樣,是光有幸在點亮著這些小鎮上的孩子,也從這些詩裡面看到了未來小鎮的模樣。

    這是一首小情詩,我願和你自由地好著,像風和風,雲和雲。

    這首詩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事實上它是我在校園裡面,撿到的一張小紙條,在當年的詩歌課上,我偷偷地把它投上去,參與了評比,幾乎是同時所有的在場的評委拿到這首詩的時候,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去感嘆:原來我們在那個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於是我們開始去反思,是不是早戀對孩子們的定義有問題?除了強行地拆散,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那一年這首詩被評為了二等獎。其實真的就是這首簡單的小情詩改變了山裡面的一大幫老師,純粹的愛值得被歌頌,愛情、友情、親情,人生的所有的喜怒哀樂都透過詩歌變成了孩子的出口和寄託。

    我不知道我教的這兩萬多個孩子裡面最後有多少會成為大詩人,但是我希望,一定會有這樣一個情景:三十年後,田裡一個勞作的父親指著水田對周邊的孩子說,你看,這裡有無數的星星在河裡流動。像這樣的父親和孩子,又怎麼會未來即使生活再迫窘去作惡呢?

  • 3 # 別人家的孩子2333

    支教的意義取決於你自己

    在探討支教是否有意義之前,不妨認真地透過這三個問題來審視一下自己。

    1.你為什麼要去支教?

    你去支教的目的是純粹的嗎?僅僅是想去幫助孩子嗎?還是夾雜著自己的私心:想著可以公費旅遊,或者體驗貧苦生活,又或者出於一種偽善的心理,還是獵奇嚐鮮......如果報有這樣的想法,我勸你還是不要去支教了。這樣的你去支教了,支教的後果你是承擔不起的。直接後果是你使支教活動變得沒有太大意義,浪費你和孩子們雙方的時間。但是更深遠的影響和破壞力是未知的,也是不可估量的。我個人想去支教的原因就是幫助他們打破固定的下沉螺旋模式。下沉螺旋模式即農村的孩子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這是一個不斷迴圈的代際效應。他們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去打破這樣的固定模式,所以這時往往需要我們用外力去幫助他們。我認為支教最大的意義也在於此,而不是去傳授知識。

    2.以你的水平有資格去支教嗎?

    你去教語文,自己聲母韻母都搞不清;你去教英語,自己的發音都不標準;你去教美術,自己的繪畫功底都不紮實......你自己的知識水平,素質技能都達不到一定的要求,你能夠有能力去教別人嗎?如果你真心想要去幫助他們,就去提升自己的水平吧!所以,馬雲說讓中國最優秀的人去做教師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3.你有能力去承擔責任嗎?

    支教是教育領域的一個討論話題。教育是一個只能容許少數錯誤的領域,你作為老師的行為和言語對於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極端的說法,你可能一句話,一個行為改變的就是別人的一生。你不僅要考慮你來不來支教的問題,你結束支教活動帶來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或許你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比較先進,那麼在你走後如果當地教師與你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相沖突怎麼辦?孩子們會因此產生排斥和厭學的心理嗎?你又該如何解決呢?

    我自己的做法是上課前會和當地老師做好詳細的溝通和對孩子進行相關的心理建設。告訴他們,每一位老師會有不同的風格,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上面也說了我不認為知識的傳授是最重要的,更多的我是對孩子們進行眼界的開闊,學習方法的傳授,思維的鍛鍊。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方案,僅供參考。你也可以有你關於這個問題更好的解決方式。

    以上,我覺得能夠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支教活動都是有意義的!

  • 4 # 尚德機構

    當然有意義!看到這個話題,忍不住超想打個公益小告:杉樹支教需要想當老師的你啦~

    在公司內部,一直有兩個做了很多年還在支援的公益專案,但一般只有公司的人知道。

    一個是“尚進生”專案,簡單來說,就是為自考提升學歷的人群中,最弱勢的群體提供免學費學習的綠色通道。不少自考學歷的人,都是這個社會最基層甚至底層的人,他們早年因為各種原因與學習、學歷失之交臂,又因為沒有學歷無法實現工作穩定,生活溫飽,還有些是因為身體特殊原因(如殘疾)而無法上學。尚進生專案,就是給這些身處生活經濟困境,仍追求上進的人,一個繼續接受再教育的機會。

    但這裡想說的,是另一個在支援的公益專案——杉樹支教。

    杉樹支教並不是我們發起的,但我們一直在支援。關於杉樹支教,可能有些人也聽說過,公司之所以與杉樹支教結緣,也在於公司裡有許多老師。平日裡,網際網路是線上教育行業老師們教書育人的平臺。而線下,則結緣了另一個平臺——“杉樹支教”。

    每年,我們的老師們都會到涼山去,為杉樹支教公益專案添磚加瓦。當看到山裡孩子們純真淳樸的笑容時,一切的辛苦與累瞬間化為感動。

    我想,這也就是公益最深處的力量吧,也是為什麼,我們民族會將“善”這個理念堅持了數千年。

    所以,看到這個話題後,就忍不住想給“杉樹支教”公益打call了!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教師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有些人當了人民教師。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最終走上三尺講臺;每個人都渴望獲被認可,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但有的人卻終其一生尋找未果。

    可是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奔赴山區,站上講臺,成了夢寐以求的教師;他們投身公益,為涼山孩子的未來奉獻青春。而兩年的教學實踐,也讓他們得以在職業素養提升上勝人一籌。

    來杉樹支教,參與支教夢想成為老師的年輕人能收穫什麼呢?

    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管培生標準下的長達1253小時的培訓與學習,

    系統學習職場能力,考取終身有效的涼山州支教證,獲得杉樹支教系統畢業證和服務證,

    如果你覺得上面聽起來虛虛的,那麼,和一群治癒性的孩子,一片與世無爭的支教環境,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這樣的滿足感,可能是你前所未有。

  • 5 # Pss123

    這裡想先分享一下大二期間與我的一群小夥伴一起前往四川瀘州支教的經歷。

    其實在大衣期間我的那群小夥伴便已經去過那邊進行支教,因為大一支教活動效果較好,那邊的小學生們都非常想念,因此在大二的時候決定再次去那邊進行支教。略過體的支教環節,在支教結束後,這些學生都紛紛反映有好多自己都不知道的知識,每次的支教活動都為他們帶來了外面世界的創新知識,並且有個別的學生還與我們約定說,一定會好好讀書,走出大山,到時候來我們的城市看我們。

    或許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儘管在支教的過程中收穫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是給了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以及學習的目標,同時我們也收穫了一段美好的經歷。

    所以,大學生支教還是有意義的,但是這個的前提是支教活動是否真的有意義。

  • 6 # 丁路遙知事

    5月9日,在廣西支教的21歲女孩李莎不幸遭遇車禍離世。5月10日正好就是母親節,她提前錄製了一段音訊,沒想到卻成為了留給母親最後的聲音……

    事後,李莎的父親整理女兒遺物時,第一次看到了女兒那份人生的規劃圖——”李莎的生命線“。

    ”她把每個年齡段都規劃好了,她的人生願望就是要做慈善,成功以後去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去。”李莎的父親說。

    父親回憶,他從小就激勵女兒,農民的孩子一定要拼搏,女兒也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讀完大學有所成就後,可以回報家鄉,沒想到一場意外,讓李莎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支教的路上。

    一、支教是李莎“心之所屬”

    2015年,年僅16歲的李莎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進入大學後,她加入了學校的心理學社,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諮詢和幫助。除了社團,她還活躍在暑期社會實踐等各種志願者活動中。

    大三那年,李莎做了一個決定:畢業後要報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然後經過層層選拔,李莎成為了華南理工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之一。

    在畢業的典禮上,說起自己參加西部計劃的原因,李莎說:”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覺得我們的內心需要一個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屬,才能更堅定地向前走。“

    2019年,志願團就來到龍勝縣一個困難小學,為當地的留守兒童舉辦夏令營活動。支教團的成員吃住都得在這所偏遠鄉村小學,劈柴燒火、買菜做飯這些活都有李莎的身影。

    支教期間,李莎每天還要沿著崎嶇的山路送幾個住得遠的孩子回家。

    我想,為什麼李莎對支教這件事能做到如此執著,關鍵還是她內心賦予了這件事神聖的意義,她是從山區農村出來的,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大山裡的孩子,這也許就是她的“心之所屬”吧。

    二、這個時代需要更多李莎這樣無私的人

    李莎儘管平時生活樸實,但她卻想盡一切辦法去回報社會與幫助別人。

    在她父親整理遺物中找到的“生命線”中,最末的一行寫著:64歲孤獨終老,捐器官。

    這就是一個20多歲花季支教女孩生前的心願,讓人淚目的同時,也讓人有些心痛。

    回想當今時代,我們有許多人只關注個人利益,從不為他人或社會著想。

    比如疫情期間,就有少數海外的華人隱瞞自己的咳嗽、發燒等症狀,國家後硬生生感染給身邊的人。

    李莎的用自己支教的實際行動狠狠地打了這些人的“臉”,在她的世界裡,無私奉獻是第一位的!

    在她短暫的生命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正能量,只可惜走得那麼突然。但是她留下的精神財富,會照亮我們許多人的心靈。

    願生活中可以出現更多像李莎這樣無私的人。

    三、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樣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每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也是同款的熊父母。

    李莎毋庸置疑是個優秀的女孩,但拋開其自身努力,她的父母對她的教育影響一定很大。

    李莎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1999年李莎出生以後,父親就放棄了外出創業的念頭,沉下心來回歸家庭。

    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嚴格教育,並且十分注重培養其獨立自強的人格。每當李莎遇到挫折的時候,父親都會正面鼓勵。

    還是那句話說的,父母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榜樣,這並不是說父母學歷高、工作好就一定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最觀點還是得三觀正、品行好。

    四、人生無常,儘早去實現理想

    生命是無常的,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比如有些年輕人,大學才剛畢業就蹉跎了歲月,總覺得自己來日方長,有些努力可以等一等,有些事情可以放一放。

    但命運有時候就是那麼殘酷,可能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對於李莎意外去世這件事,作為局外人來說,我們除了惋惜,還能做什麼?

    我認為應該站在生命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假如有特別希望去落實的一些事情或者理想,那就趁早去做,免得留下遺憾。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懷著這種積極的心態去生活,相信我們這個社會也會更加溫暖。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使用護膚品的時候怎樣才算是吸收了?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