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豬豬438

    西南是西藏,西藏在清朝時才歸附,南面是當今雲南,而云南在明朝時才被朱元璋滅了歷史文化,段氏徹底退出雲南,西北是撤裡吉一堆少數名族,誰給的好處多聽誰的。

  • 2 # 聽盡芭蕉雨

    蜀漢西邊是青藏高原,現在你上青藏高原都費勁,更不用說古人。另外青藏高原人都沒幾個,環境惡劣,難不成讓諸葛亮去扶貧?

  • 3 # 巴陵人說歷史

    蜀漢政權建立之後,不向西南或西北方向繼續擴張領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2、西邊主要是現在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間存在極大的地理阻隔,當時從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沒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歷史上第一次將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時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漢不可能向西擴張。青藏高原直到元朝才正式納入中原統治政權的版圖之中。

    4、政治上蜀漢立國的口號是“匡扶漢室”。通過北伐曹魏,不僅有利於樹立蜀漢的正統地區,更有助於佔據人口密集、農業發達的中原地區。

  • 4 # 剛毅52784083

    有幾個原因,一是政治原因:早期提出的興復漢室的口號確定了蜀國要向東發展。二是南、西、北三個方向的地理不行,那些地方都沒有什麼人口,往那幾個方向去發展的話。等於是去開荒,那個時候的人口本來就少,就算是佔領了那些地方也沒有什麼價值,三是蜀國的人口不多,往那三個地方發展了後,得有人去管理,去生產,這些都得要人,而且是要大量的人,據史料查證,蜀國建國初期才90萬左右的人口。當時的蜀國,要想向外擴張的話,只能是到人口稠密的地區發展(也就是進擊魏吳兩國)。如果當時蜀國要想求勝,就得做長期的打算,發展農耕、修生養息,向南、西、北拓展,等到國富民強之後,再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目標。

  • 5 # 使用者113199433044

    孔明不是不想呀!他們前邊打,魏吳後邊撿,好像老老鼠生小老鼠給貓生的食呀I日本想佔領全世界,德國想吃掉蘇聯都無條件投降,當處日本連美國都看不到眼裡,二顆原子彈把日本嚇倒了,無條件投降,現在還…。

  • 6 # 紅糊

    蜀國為什麼沒有向西南或西北擴張?諸葛亮〖出師表〗:故五月度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己定,兵甲以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以舊都。此臣以扳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首先南方,西南,西北是不毛之地,人少地荒。蜀國的主要目的興復漢室,還以舊帝,恢復大漢帝國正統。

  • 7 # 谷老師

    三國時代,諸葛亮曾率領大軍討伐南中,佔領了大片土地,也就是今天緬甸和寮國的中北部,以此作為蜀國的戰略把後方蜀國大將,因此說,蜀國不像西南的雲南方向發展是錯誤的。

    蜀國大將,漢中太守魏延堅決主張以漢中為基地北上,佔領甘肅地區,然後揮軍東進,佔領長安。遺憾的是,諸葛亮一直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原因是諸葛亮對魏,蜀兩國實力作了悲觀的估計,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不敢實行大膽的進攻戰略。

  • 8 # 歷史飛凡觀

    蜀漢的西北是青藏高原,西南為雲貴高原,在冷兵器時代交通不好的情況下攻打極為費力,而且打西北要面對高原反應,西南高原反應小但是又有瘴氣,更重要的是兩處地廣人稀,沒什麼財富,佔領那裡對蜀漢是負擔多於所得,所以蜀漢只是專心經營益州就好

  • 9 # yc毛豆爸爸

    這個很好理解,以當時蜀國的人口來說,蜀地尚且不能耕種完全,怎麼會有其他人口來開疆擴土呢,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歸根結底打的就是人口,連年征戰,青壯勞力全部被徵兵,婦幼種地,而且種地的技術水平和現在完全是倆回事,牛。馬,都是戰爭資源,只靠人力能種多少地?魏國得中原地帶尚且不能開疆擴土,何況只是天下一州的益州!總結其原因,就是人口太少了,諸葛亮深知我不打人,別人就來打我,實在是無力去開發當時還是未開化的蠻荒地帶!

  • 10 # 涼風起將夕

    雲南那裡不是漢朝的領地,而且雲南是多民族地方,歷來就不好統治。

    甘肅是魏的土地,司馬懿鎮守庸涼就是那裡。

  • 11 # 尚沃蠍子

    無需長篇大論,八個字:無利可圖、弊大於利。

    第一,政治賬:

    蜀漢政權建立,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基本實現,終極目的就剩下統一全國了。所有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統一全國上,這是主要矛盾!與西南、西北不同的是,南方孟獲造反,不得不平叛,而且還是收服為主!西南、西北對政權不構成威脅,是次要矛盾,師出無名,沒必要去!等曹魏政權一滅,西南、西北可傳檄而定!

    第二,經濟賬:

    蜀漢政權雖已建立,但實力太弱,同曹魏、孫吳政權相比,是最弱的!必須集中全力,個個突破,不能分散實力!即使西南、西北能打下來,也必須分兵去佔領,這必將分散蜀漢政權原本就拮据的力量!

    第三,人情賬:

    其實,這個因素很關鍵。眾所周知,蜀漢政權建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諸葛亮主政。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也是他提出來的,統一全國、恢復漢室也是他夢寐以求的。可是,這條路並不好走,他《出師表》中明確有王業不能偏安、不北伐要亡,孰若伐之的意思,可謂逆天而行,勉為其難。

    況且,年齡不饒人,古時候得享花甲、歲至古稀的又有幾人?即使一切都如諸葛亮所構想的那樣,吞滅曹魏需要時間,穩定北方需要時間、吞滅孫吳政權需要時間,重新統一全國需要時間,留給諸葛亮的時間還多嗎?諸葛亮自己心裡能沒數嗎?可是,有口難言,不得不以攻代守。西南、西北問題,他根本無暇顧及,也的確沒必要顧及!

    歷史絕對不能拋開人情而單單去論事理的!

    我們必須現在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設想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去舍北伐而先去伐西南、西北嗎?

  • 12 # 依稀說史

    熟悉三國曆史的讀者一定聽過蜀漢北伐。從諸葛亮到姜維,蜀漢進行了十幾次北方。蜀漢政權一直咬著曹魏不放,卻不向其他地方擴張領土。蜀漢政權一直向北打,為什麼不向西南、西北,或者其他方面擴張領土呢?

    劉備建立蜀漢的目的不是偏安於西南一偶,而是興復漢室,重建大漢一統江山。既然需要重建大漢一統江山,那麼就一定要出師北伐,剷除滅亡東漢的曹魏政權。蜀漢政權為了實現大漢統一,為了重建大漢一統江山,那麼出師北伐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對於蜀漢統治者來說目標是攻滅曹魏,逐鹿中原,建立統一的大漢朝才是最終目標。如果蜀漢向西南和西北進攻的話,則和既定的國策相違背。時間一長,蜀漢政權比有可能會被邊緣化。蜀漢政權越是和在西南和西北地區發展,距離中原越遠,最終極有可能完成政權完成地方化。

    漢朝其實並沒有嚴格的國界概念,漢朝認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但是對於“漢土”卻有劃分,一種就是郡縣直接統治的範圍,一種是通過“都護府”、“將軍府”管轄的區域,一種是通過藩屬國統治的形式,一種是文化影響的形式。蜀漢政權沒有進一步向西北遊牧地帶和西南擴張,也是受到漢朝的影響。

    南中各郡本來就是漢朝郡縣之內,尚且難以管理,更不說那麼從來被設立郡縣的地方。如何攻佔這些地方,不僅無法實現財政收入增加、兵員增加,還極有可能是蜀漢的政治負擔,破壞蜀漢內部穩定。對於蜀漢政權來說,保證西北和西方地區基本穩定,集中力量北伐才是最佳選擇。

  • 13 # 三維策論

    蜀國之所以沒有趁此機會向西南或者西北擴張領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早在稱帝的時候,劉備就提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北伐中原不但是軍事行動,也是政治需要。

    蜀漢以漢室正統自居,如果不能及時出兵北伐中原,日子久了中原的百姓就會向魏而不向漢了。因此必須要趁著漢室餘威尚在,抓緊時間收復中原才是王道。

    因此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一心北伐,蜀漢幾乎所有的資源都用在了北伐上,因此也就沒有餘力去向西南或者西北擴張了。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劉備提出的口號)

    第二、無利可圖。

    蜀國本來就地處中原文明的西南,蜀國的西南和西北更是蠻荒之地,非常貧瘠。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為了收服孟獲安定南蠻。但是平定了南蠻之後諸葛亮卻沒有駐兵在南蠻,仍然讓這些部落自制。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地方過於落後。

    如果將西南部落納入蜀漢政府的直接管轄,不但不能向中央政府“輸血”,還要消耗中央的資源來建設地方的基礎設施並且長時間得不到回報,得不償失。

    (蜀漢西南的橫斷山脈實景圖,這裡並不適合經濟發展)

    第三、受地形限制。

    蜀道難,難以上青天。從地形上來看,蜀國不但通往北邊的道路艱難,西南和西北也是遍佈崇山峻嶺。

    雖然益州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但是想要打出去同樣很難。在益州本地作戰補給線還可以支撐,但是一旦軍隊深入西邊或者南邊的大山和叢林裡面。那麼給養的運送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大軍很難征討這兩個方向。

    (益州的周邊,特別是西北和西南都是崇山峻嶺)

    第四、受人口限制。

    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之中,蜀國的人口本就是最少的。

    四川盆地的沃野千里尚且沒有開發完全,蜀漢哪裡有能力去開發大西南或者大西北呢?因此就算蜀國西南和西北兩個方向的蠻族難以抵擋蜀國大軍。蜀國不費吹灰之力的得到了大片的領土,但是這對蜀國的國力並沒有有效地加持,相反,因為勞師遠征會消耗蜀國大量的糧草,駐守這些新得到的領土要耗費大量的兵力。

    這在無形中削弱了蜀國對魏國和吳國的防禦能力。一旦邊關有警,兵力分散的蜀國軍隊未必能夠及時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蜀國的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

    綜上所述:

    因為蜀國的政治需求,蜀國主力必須要進行北伐,因此沒有餘力去出兵深入到地形複雜的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擴張領土。而西部荒蕪,不能產生較大的經濟價值,蜀國又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可以投入到“西部大開發”中去。就算得到了這些地盤也如同雞肋一般有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所以蜀國建立以後,沒有向西南或者西北擴張。

  • 14 # 歷史深度揭祕

    姜維不是不給力,是獨木難支啊!有蔣琬,費禕在,他還進退自如。大將沒大將,智囊沒智囊,完全靠他一個人硬撐。就是諸葛亮再世,也是難上加難。蜀漢的敗,還是國家內部天生殘缺造成的,人口稀少不說,還要處處提防,不能勁往一處使,還又配個昏庸的劉禪,當年赤壁之戰前,孫權處境也一樣,可他劉禪連舔孫權腳的資格都不配啊。苦了這班忠心耿耿的老臣們。

    終劉(蜀漢)一朝人口不過100萬,常備軍65000,後備軍40000。劉蜀傾國10萬兵,與魏國交界就有500多公里。重要的是人口,說明什麼蜀國內部不穩需要藉助戰爭來維穩,最好的就是北伐。所以說蜀民苦,90餘萬人口要養活10萬兵,近萬官吏。蜀漢沒有大力鼓勵生育,向南方大力移民開發南疆拓展疆域,才是北伐不得成功的關鍵!諸葛亮不思開發拓展南疆,發展人口充實國力,只是一味地用有限得人口資源,謹小慎微的出師北伐,患得患失,小心翼翼,怎麼可能成事!大力移民南疆鼓勵生育開發建設南疆,徵調南疆彪悍之民,隨徵北伐既有利於南疆開發又利於南疆穩固,何樂而不為!

    西南多山川密林,蛇蟻猛獸眾而人煙稀少,道路阻決而民不附。益荊世家之患隱而待發,蠻氐羌桐梟時與之亂。當此之時可用之兵不過兩川,守北尚不易豈能用兵西擴?蜀漢之敗亡實乃人竭地困之故,以一州之力抗中國之軍若中原無變何來大勢?弓久而力弛爾。諸葛亮要的是後方穩定,不想拉仇恨。蜀漢國策就是北伐,也只有北伐,不北伐只有等待被伐。蜀漢3股政治力量組合一個國家,不北伐,騰出時間來窩裡鬥啊。。曹魏不一樣啊,軍事人口土地都比蜀漢多。有精力收拾烏桓。

    蜀漢當時的口號和目標是光復漢室,這一點就已經決定了蜀漢的主要敵人是其他政權(如東吳,北魏)而並非異族。還有就是一種戰爭思想。自己的對手就已經夠多了沒必要在樹敵,精力還是要放在國內(指漢朝版圖)。個人認為後三國時期蜀漢南征圖還不準,諸葛時期對西南少數民族影響深遠至今,形成少有的諸葛文化,如果有人專門研究蜀漢南征,把至今有紀念諸葛亮的地區組成一片區域內,即為後漢蜀南征控制範圍。至古來湘黔接廣西邊廣大區域有大量諸葛文化存在並非空穴來風。

    諸葛亮只有北伐是好的出路,一是執行匡復漢室的軍政路線,二是蜀漢一旦向西南發展很可能被東吳奪去荊州或被曹魏奪去漢中,當然他們兩家聯合就麻煩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伐是劉備定下的國策,北伐所到之處畢竟是華夏文明傳統疆域,這樣可以贏得蜀漢政治擁護的民心。 但是諸葛亮在北伐失利情勢下也有黷武的嫌疑,還拖垮了蜀漢經濟,諸葛亮也不注重人才培養,凡事大多親力親為,不願放手讓下屬去做,魏延出兵岐山小道這樣的好計策都被否定,更信用楊儀制造身後動亂致魏延身死,也就為蜀漢滅亡埋下了禍根。所以凡事也要量力而行,不可逆天行事把自己搞垮了

    不可能再西南征的,耗不起啊。到時人少、糧少、防線長,不用司馬去打,自己都耗死自己。而且那些都是蠻夷之地,你需要花費太多的物質、兵力去感化、教導他們,蜀國耗不起的。當年出師表中,有五月度瀘,深入不毛的描寫,就知道當年西南邊陲在統治階級的地位,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一片未知領域對於以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蜀漢政權來說無疑是歪門邪道,不務正業!我覺得如果向南發展,軍事和人口都不是問題,關鍵是作為戰術還是戰略,諸葛亮南征只是作為戰術行動而沒有作為戰略佈局。如果作為戰略佈局,向北防禦,向南拓展。用100年或者更長時間來持續拓展,就有足夠人口來完成。

  • 15 # 歷史區的旅法師

    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蜀漢其實是個理想主義政權,他的統治地區明明在四川,但是掌權的卻是荊州派,但實際上荊州派也不都是荊州人,他們其實都是多年以來顛沛流離的劉備從各地蒐集而來的人才。

    他們只有一個目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六出祁山如此,姜維九伐中原也是如此。

    說白了,蜀漢打的就是一股精氣神,他就是要一統天下的,偏安一隅遲早完蛋誰都知道,前面的公孫述後面的王健孟昶哪個憑藉天府之國割據超過百年的?

    說白了北方才是古中國的中心,一旦中原王朝建立起來割據政權只能等死。

    但是蜀漢這還有希望,漢室四百多年餘威尚在,朝中仍有心向漢室之人,劉備又是漢室宗親,如果不趁著這一二十年曹魏氣勢未成的時候北伐,求一個一統天下的機會,那蜀漢就徹底完了。

    況且那是近兩千年前,中原才是一個王朝的基本盤和正統性所在,你向西向北發展人家可以直接在政治上說你是蠻夷,而那時候的諸侯對邊疆地區是鎮撫大於征服的。

    西北是高原,西南是煙瘴之地,多為少數民族,你覺得為什麼蜀漢的生產力和人口有能力長期統治這些地方呢?直到明代改土歸流,蜀漢以南的一些地區才被完全控制,蜀漢湊出十萬兵極限了,何必和大山高原裡的人爭搶,不如北伐,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要是真的找到機會殲滅了一直曹魏的重兵集團,打下長安,那可就是天下震動了,北方再一亂就是蜀漢的機會了。

  • 16 # 歷史評說

    其實諸葛亮也曾經向西南方向用過兵,那就是著名的七擒孟獲,在諸葛亮大棒加胡蘿蔔的政策之下,孟獲這個蠻族老油條終於心悅誠服的臣服於蜀國,南中宣告平定。

    可是南中地區也就是蜀漢帝國擴張的極限了,他們再也沒有在西南以及西北方向繼續擴張。這是為什麼呢?

    其次西南環境惡劣

    三國時期的西南地區和現在的美麗西南完全不同,當時的西南地區開發度很低,環境極為惡劣,沿途還有瘴氣,來自其他地區的士兵,進入大西南之後,往往會水土不服,將要面臨極大的非戰鬥減員。

    第三點,蜀漢帝國內部鬥爭激烈

    蜀漢帝國內部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在這個國家有兩大勢力,第一就是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這是益州土著集團,還有一個就是諸葛亮所在的荊州派,這是外來勢力。這兩個派別之間的矛盾很深,劉備在的時候,他能夠處於一個超然的地位,有效的制衡兩派。

    第四、得不償失

    諸葛亮對於南中地區的評價就是不毛之地,他之所以南下是為了維護蜀漢帝國後方的穩定。南中地區已經物資很貧乏了,在諸葛亮的認知中,南中再往南或者再往西將會更加貧瘠,所以繼續選擇擴張諸葛亮認為得不償失,所以蜀漢帝國在平定南中之後也就停下了擴張的腳步,進而開始北伐。

  • 17 # 貓眼觀史

    三國時期,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入川佔領成都,從此發展出自己的蜀漢政權,當獻帝被迫退位後,劉備就以劉氏宗親的名義稱帝,把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當成宗旨。他的畢生願望就是想征服北方的魏國,以圖天下大統一。有人問,蜀國為何非要統一北方,當初為什麼不對西南地區繼續擴張呢?

    蜀漢以成都為政權中心,它的西南方向則是安南、暹羅、緬甸等地區。

    在三國時期,安南(越南)的北部地區屬於吳國管轄,而當初劉備跟吳國孫權曾結盟一起打退曹操的軍隊,因此兩者屬於盟友關係,如果出兵侵佔安南,則是侵犯了吳國的領土權,那麼等於是向對方宣戰。

    比如當年的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就向西南地區擴張過,他派蒙恬將軍領兵30萬鎮守萬里長城,驅趕匈奴。又派趙佗將軍率50萬秦兵,深入百越之地,想圖安南,不料趙佗過去後,就泥足深陷,被群山峻嶺所困。

    直到秦朝即將滅亡,等著趙佗班師回朝,挽回大局之際,未曾想趙佗的軍隊卻被百越的部落武裝勢力纏鬥在山林之間,並錯失了回去拯救秦朝的時機,最終導致秦朝滅亡。故此三國的蜀漢政權可能也考慮到這些原因,因此不想向西南、西北地區擴張。

    那麼緬甸地區相對比近弱,蜀漢軍隊為什麼不去攻佔呢?

    這裡有很多歷史事件可參考,公元1271年,元朝入主中原,皇帝忽必烈信心爆棚,就派使者到緬甸會見那裡的蒲甘國王,想要緬甸成為元朝的附屬國。

    蒲甘國王,假裝答應,敷衍了元朝使者,後來雲南的元朝使節又來緬甸協談,不料反被蒲甘國王殺害,接著緬甸軍隊就開始攻擊周邊歸順元朝的部落村莊,這訊息被忽必烈知道後,就開始派兵前往西北地區攻擊緬甸。

    公元1277年,元朝軍隊翻山越嶺來到雲南的南邊地區與緬甸軍交戰,此時的緬甸士兵精通馴獸之術,驅趕著八百匹大象迎戰,並且出動了6萬人,遠道而來的元軍約有12000人,加之沒見過大象打仗,頃刻之間就被嚇得潰不成軍落慌而逃。

    不過負責指揮的元軍將領比較有經驗,之後快速組織軍隊把馬匹捆綁在樹林內,憑藉濃密樹木的優勢,用箭把大象射殺。最終元朝以1.2萬訓練有素的精兵重挫緬甸的6萬士兵。

    本來元軍想順勢攻佔緬甸,擴張自己的國土,可惜在當地遇到了極端炎熱的氣候,還有熱帶雨林的各種瘴氣跟疾病,而元兵都是北方人,完全受不了這種氣候環境,導致傳染病頻繁,為了不讓傳染病繼續擴張,元軍只能放棄攻佔緬甸的想法,從此班師回朝,忽必烈當時的軍事實力比蜀漢要強,都還是這種結局,可想而知,如果當時劉備這樣行動,即使取勝也會損兵折將。

    所以說三國時期的蜀漢雖然有實力打敗緬甸、安南,但是當時的中原屬於三國鼎立的局勢,南北均有吳國魏國在虎視眈眈,因此坐鎮成都的蜀漢官員們,擔心首尾不能兼顧,並且都是以攻伐北方的魏國為主。畢竟北方才是中原的政治中心,人才濟濟,資源豐富,而西南、西北地區都十分荒涼,人煙稀少,多是山區跟野林,對於蜀漢的發展毫無益處。

  • 18 # 北疆同心

    一、蜀漢的西南面是外族政權,他們與中原政權在人口、文化以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都有著天壤之別。並且那個時代的惡劣交通條件,也不允許蜀漢政權翻山逾嶺,遠離本土去做某種冒險嘗試。

    因此要求蜀漢政權向西南方向開疆拓土,實在是強人所難。即便退一萬步講,蜀漢佔領了部份西南地區的外族領土,誰又能保證其可以持久統治下去?文化上的差異,就足以對蜀漢的統治造成致命的影響!

    再設想一下:當初諸葛亮費盡了心機,渡過瀘水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可最後不還得將其交付給當地人的首領孟獲自治嗎?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說到底還是因為缺人!不錯蜀漢是偏居一隅,顯得地盤狹小。可是相對的它的人口也是三國中最少的!因此其缺乏對外擴張的現實需求與動力。

    二、至於說想讓蜀漢向西北擴張,那就更不容易做到了!那時的西北是甘、涼之地,是曹魏的屬地。更是蜀漢幾次北伐戰爭的主戰場。

    試想:以諸葛亮才智之卓越,為人之幹練,尚且六出歧山而無尺寸之功。那麼還能指望其他人來替諸葛亮實現先佔甘、涼,再徐圖關中,而後再奪取中原的巨集願嗎?

    對於蜀漢來說:向西南拓展因受民族、文化、地理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實現,但是向甘、涼之地用兵,可是諸葛亮乃至姜維一直堅持的方針。

    蜀漢政權也無時無刻不在想要吞併甘州和涼州,以求將這裡和蜀漢本土聯接起來,以便達到改善不利的交通條件,以及利用這兩州豐富的物質資源,達到彌補蜀漢國力不足,部份緩解益州疲敝的現實情況。

  • 19 # 倒看世界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引發了天下大亂,而何進被殺、董卓亂政則徹底讓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割據,曹操、孫權、劉備相繼從眾多軍閥中崛起,逐漸形成三國鼎立。

    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蜀漢政權從建立之初到最終滅亡,經歷了四個階段:

    從赤壁之戰開始,劉備奪取荊南四郡,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開始有了自已的地盤,這也形成了蜀漢政權早期的雛形。之後劉備開始了一系列的對外擴張,向西打敗劉璋奪取益州,再向北擊敗曹操拿下漢中,到劉備稱漢中王時,關羽北伐前,蜀漢政權的發展及對外擴張達到了頂峰,這是蜀漢的穩步發展期。

    這個時候蜀漢的西南邊是盤越國,盤越國位於益州的西南邊陲,位置大概是今天的印度東北部的那加蘭邦、曼尼浦爾邦、米佐拉姆邦和緬甸北部的部分地區。這個地方離蜀漢的政治中心成都已經相隔數千裡,從成都到盤越國,中間還要穿過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蠻夷部落區,別說蜀漢不想向這裡發展,就是想向這裡發展,也無法發展,後勤補給、人員、裝備什麼都跟不上。還別說中間途經的原始部落會不會襲擊你。

    蜀漢的西北邊是涼州,這裡可是蜀漢政權一直想發展的地方,可是要想拿下涼州,就必須擊敗曹魏設在雍涼地區的軍隊,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劉備在拿下漢中後,國力極度疲乏,需要時間恢復,可是緊接著,無力再對外作戰,需要休養生息,儲備糧草物資,以便下一步的發展。可是這個時候關羽發動了北伐襄樊的戰役,蜀漢的關注點及發展方向就放在北方,而不是西南或西北地區。

    從關羽襄樊之戰失敗被殺,蜀漢勢力被趕出荊州開始,到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五萬蜀漢精銳灰飛煙滅,蜀漢政權的實力急劇下降,已經到了無力擴張,僅能自保的地步,再加上劉備的去世,南中的叛亂,可謂是雪上加霜,這是蜀漢的急劇下降期。

    這個時期,蜀漢僅僅只能自保,更別說對外擴張了。

    從諸葛亮掌權,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可以稱為蜀漢的平穩過渡期。  

    諸葛亮掌權後,為了緩和蜀漢政權的形勢,首先與東吳孫權議和,接著為劉備守孝,同時勵兵抹馬積極準備平定益州南部的叛亂,經過幾年的準備和一年的征戰,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南中叛亂,也僅僅是平定叛亂而已,要說繼續向西南發展,不僅沒有這個實力,沒有這個能力,更沒有這個規劃。    

    這一個時期,開始進入諸葛亮掌權時期,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就是北伐,對於向西北方向的涼州發展,諸葛亮是興趣很大,而對西北,諸葛亮是毫無興趣。  

    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這一時期,稱為蜀漢的衰弱滅亡期。諸葛亮去世後,先後掌權的蔣琬、費禕對北伐興趣不大,對對外擴張興趣也不大,他們重視的主要是蜀漢的內部發展,這一時期蜀漢的主要精力放在對內發展,沒有對外擴張,即使偶爾有對外,也是針對北方的曹魏發生的戰爭。    

    姜維掌權後,算是繼承了諸葛亮的願望,持續北伐,姜維這個時候的北伐已經與諸葛亮時期的北伐不可同日而語,蜀漢國力已經下降太多,到了民生凋疲、窮兵黷武的階段,沒有多久,鍾會、鄧艾就大舉南征蜀漢,同年,蜀漢就滅亡了。  

    這一個時期蜀漢的國力持續衰弱,而且關注點主要也是在北方,別說擴張了,就是蜀漢生存下去也變得困難了。  

    你看可以看到,無論蜀漢處於哪一個時期,他的對外擴張都是向北方,為什麼呢?  

    因為北方是中國之地,是中原之地,是九州的中心區域,是華夏民族的正統,只有統治這裡,才能算是大一統的王朝。  

    而蜀漢集團的戰略規劃一直就是以北方為重點,無論是《隆中對》還是《漢中策》,蜀漢集團的有識之士都將向北方的擴張看成頭號戰略,這是民族的觀念約束,中華的正統約束,不以地理位置為轉移的。

    最後給大家科普一下“問鼎中原”一詞。

    “問鼎中原”這個典故來自春秋時期的楚莊王,楚莊王借北伐夷戎之機,把楚國軍隊開到東周都城洛陽的南郊,舉行閱兵式,並咄咄逼人的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當時藏在東周都城洛陽的鼎共有九個,相傳是夏朝的禹鑄造的,九鼎代表著天下九州,九州有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梁州,九鼎就是整個天下的意思。現在楚莊王作為諸侯,是不能問這個鼎的,但楚莊王仗著自已的強大,居然不顧禮儀來問鼎,顯示出楚莊王的野心,後世就以“問鼎中原”這個典故代表有奪取天下的意思。

  • 20 # 上策視覺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問?

    諸葛亮發動的平南戰爭就是向西南地區(南中),也即是雲南、貴州拓展疆土;而六出祁山的目標就是向西北地區,也即是雍州和涼州(陝西、甘肅)進軍,戰略意圖就是先佔領長安,使蜀漢政權“復還舊都”。

    但問題是,向這兩個方向發展,都沒有對蜀漢的國力提升產生太大的作用。

    首先,發動平南戰爭的目的是主要是歸化那些少數民族,避免因他們叛亂造成蜀漢政權後院起火,因此,諸葛亮聽從了馬謖的建議,以安撫為主,於是創造了七擒七縱南王孟獲的千古佳話。

    後來孟獲到成都任職(實際也是做了人質),南中各少數民族全面接受蜀漢的統治。但是當時雲貴地區山多人少,諸葛亮長期執行少數民族懷柔政策,只需他們乖乖的,既不向他們徵兵,也不向他們收稅,並且還派霍峻率領一支軍隊在當地長期駐紮,這樣一來,不但對蜀漢政權起不到什麼資源幫助,而且還佔用了一部分蜀漢本就不足的軍力。

    關於六出祁山,大家都知道結果了。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和兵力相對不足,諸葛亮發動的六次北伐曹魏的戰爭,最深入魏境的一次就是打到了渭河南岸,逼近長安。但到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姜維接任後,更是進行九次北伐,成果還不如諸葛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中真有潘金蓮嫁給武大郎的真事嗎?畢竟武大郎又矮又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