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方論談

    醫學上叫癲癇

    概述】

    腦部興奮性過高的神經元突然、過度的重複放電,導致腦功能突發性、暫時性紊亂,臨床表現為短暫的感覺障礙,肢體抽搐,意識喪失,行為障礙或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稱為癲癇發作。可分大發作、小發作、侷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等,具有間歇性、短時性和刻板性的共同特點。癲癇系多種原因引起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俗稱羊癇風或羊癲風。中醫文獻:《神農本草經》卷一:“[蛇床子]利關節、癲癇、惡瘡。”

    [編輯本段]【分類】

    癲癇系多種原因引起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發生癲癇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原發性(功能性)癲癇和繼發性(症狀性)癲癇。

    (一)原發性癲癇:又稱真性或特發性或隱原性癲癇。其真正的原因不明。雖經現代各種診查手段檢查仍不能明確。

    (二)繼發性癲癇:又稱症狀性癲癇。指能找到病因的癲癇。見下述常見病因。

    根據發作情況主要可分為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和侷限性發作。

    ( 1)大發作,又稱全身性發作,半數有先兆,如頭昏、精神錯亂、上腹部不適、視聽和嗅覺障礙。發作時(痙攣發作期) ,有些病人先發出尖銳叫聲,後既有意識喪失而跌倒,有全身肌肉強直、呼吸停頓,頭眼可偏向一側,數秒鐘後 有陣攣性抽搐,抽搐逐漸加重,歷時數使秒鐘,陣攣期呼吸恢復,口吐白沫(如舌被咬破出現血沫)。部分病人有 大小便失禁、抽搐後全身鬆弛或進入昏睡(昏睡期),此後意識逐漸恢復。

    ( 2)小發作,可短暫(2~15秒)意識障礙或喪失,而無全身痙攣現象。每日可有多次發作,有時可有節律性眨眼、 低頭、兩眼直視、上肢抽動。

    ( 3)精神運動性發作,可表現為發作突然,意識模糊,有不規則及不協調動作(如吮吸、咀嚼、尋找、叫喊、奔跑、 掙扎等)。病人的舉動無動機、無目標、盲目而有衝動性,發作持續數小時,有時長達數天。病人對發作經過毫無 記憶。

    ( 4)侷限性發作,一般見於大腦皮層有器質性損害的病人表現為一側口角、手指或足趾的發作性抽動或感覺異常, 可擴散至身體一側。當發作累及身體兩側,則可表現為大發作。

    [編輯本段]【癲癇病因病理】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癲癇特別是大腦皮質的病變一般認為與下列四種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在一些有癲癇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臟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現癲癇;

    2腦損害與腦損傷在胚胎髮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線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髮育不良可以引起癲癇;胎兒生產過程中產傷也是引起癲癇的一個主要原因;顱腦外傷也可引起癲癇;

    3顱腦其它疾病腦腫瘤腦血管病顱內感染等;

    4環境因素;男性病人較女性病人稍多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另外發熱精神刺激等也是癲癇發生的誘因。

    一、西醫病因病理

    西醫根據癲癇病因不同分成特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症狀性)癲癇兩大類。前者指這類患者的腦病並無可以解釋症狀的結構變化或代謝異常,而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症狀性癲癇因於多種腦部病損和代謝障礙,如先天性疾病、產前期和圍生期疾病(產傷是嬰兒期癲癇的常見病因)、高熱驚厥後遺、外傷、感染、中毒、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癲癇的產生與神經元異常放電相關。人體休息時,一個大腦皮質錐體細胞的放電頻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間,而在癲癇病灶中,一組病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可高達每秒數百次。癇灶細胞群高頻重複放電,使其軸突所直接聯絡的神經元產生較大的突觸後電位,從而產生連續傳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癇性周圍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活動,膠質細胞對興奮性物質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機構的參與)使發作終止。由於傳播途徑及範圍不同而引起各種形式發作。癇性活動可能僅牽涉一個區域的大腦皮質而不再擴散,引起單純部分性發作;興奮在前中央回或後中央回透過放電後細胞外鉀離子的增多而傳導到鄰近神經元,造成傑克遜(Jackson)癲癇;癇性活動常由大腦皮質透過下行投射纖維傳播到丘腦和中腦網狀結構,引起意識喪失,再由彌散性丘腦投射系統傳佈到整個大腦皮質,產生繼發的全面性強直一陣攣發作。

    二、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腦為至清至粹至純之腑,為真氣所聚,維繫經絡,協調內外,以主元神。腦清則神識清明,主持有度;腦為髓海,水谷精微及腎精所藏。清靈之臟腑喜靜謐而惡動擾,易虛易實,是故神傷竅閉為其病理基礎。清竅被擾.元神失控,神機散亂,則昏僕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養,腦神乏機,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滯等。

    心藏神,腎藏精主髓,脾運中焦,肝主疏洩而調暢氣機,可見腦與心、肝、腎、脾諸髒功能相關。

    先天因素 命門伏邪,或由於父母稟賦或孕產調養不當,胎氣受損,或者髒氣不平,或者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脾腎虛而生痰,肝氣旺而生風。

    痰濁內生 飲食不節,過食醇酒肥甘,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或氣鬱化火,火邪煉津成痰,積痰內伏,一遇誘因,痰濁或隨氣逆,或因火炎,或隨風動,矇蔽心神清竅,發為癇證,故有“無痰不作癇”說。不潔飲食,蟲阻腦竅,因蟲而致風動,也是引發癇證之因。

    七情失調 主要責之於驚恐。突受大驚大恐,造成氣機逆亂,進而損傷臟腑,肝腎受損,則致陰不斂陽而生痰生風。脾胃受損.

    [編輯本段]【中醫對癲癇的治療歷史】

    中醫治療效果較好的藥物是礞石滾痰散,該藥物在清朝時期曾為朝廷秘方用於治療清朝末期皇室成員的癲癇和精神疾病,後經當時註明中醫加以新藥配伍,治療癲癇的有效率很高。後來清政府被推翻,礞石滾痰散的藥方只有山東膠東半島濰坊地區一中醫有記載,此方在建國後治癒過很多癲癇患者,那個姓張的大夫也曾轟動一時,後經,此中醫被打成“右派”至農村務農。

    三、常見病因

    1.先天性疾病:如、遺傳性代謝障礙、 腦畸形及先天性腦積水等。

    2.外傷:顱腦產傷是嬰兒期症狀性癲癇的常見原因。 挫傷、出血和缺血也能導致區域性腦組織軟化,日後成為癲 癇灶。成人閉合性腦外傷後約有5%發生癲癇;重症及開 放性腦外傷發生癲癇的更多,可達30%左右。

    3.感染:在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膿腫急性期的充 血、水腫、毒素的影響及血液中的滲出物都能引起癲癇發 作,痊癒後形成的疤痕及粘連也可能成為癲癇灶;寄生 蟲,如腦血吸蟲病、腦囊蟲病常引起癲癇。

    4.中毒:鉛、汞、一氧化碳、乙醇等中毒,以及全 身性疾病如肝性腦病、高血壓綜合徵、急進性腎炎、尿毒 症等,均可引起癲癇發作。

    5.顱內腫瘤:30歲以後發生癲癇的病人,除腦外傷 外,腦腫瘤是常見原因,尤其是緩慢生長的膠質瘤、腦膜 瘤、星形細胞瘤等。

    6.腦血管病:除血管畸形產生癲癇發作時年齡較輕外,腦血管病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腦 血管病均可引起癲癇。病後1年左右開始發生癲癇的約有 5%。

    7.營養代謝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缺乏症等均可引起癲癇發作。

    8.變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等也 常見有癲癇發作。

    9.高熱驚厥:兒童期嚴重或頻繁的高熱驚厥容易造 成區域性腦缺氧或水腫,日後形成癲癇灶而致病。

    不是所有癲癇都能找到病因。有些癲癇病人在目前現 有的檢查條件和診斷水平下,從腦部及全身找不到可以解 釋腦部病症的結構變化和代謝異常,而和遺傳有密切關 系,這一類病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原發性癲癇。但是,有些 以往診斷為原發性癲癇的病人,現在又發現了腦部的病 變。因此,原發性癲癇是症狀性癲癇中目前還無法查出原 因的一種特殊型別。在癲癇的診斷治療過程中,強調查詢 病因,積極進行病因治療,無疑是必要的,但暫時找不到 病因者,也應及時進行症狀治療,即服用有效抗癲癇藥, 以控制癲癇發作,待以後複查時進一步查詢病因。

    [編輯本段]【癲癇影響因素】

    (一)遺傳:經譜系、雙生子及腦電圖研究和等,充分證明原發性癲癇有遺傳性,有的是單基因遺傳,有的是多基因遺傳,但不一定都有臨床發作。晚近認為外傷、感染、中毒後引發的癲癇可能也有遺傳因素參與。

    (二)年齡:年齡對癲癇的發病率、發作型別、病因和預後均有影響。癲癇的初發年齡60%~80%在20歲以前。新生兒中常呈移動性部分性發作,6個月到5歲熱性驚厥多見。兒童良性中央-顳棘波灶癲癇多在4~10歲開始,青春期後自愈。成年期多為部分性發作或繼發性全身性發作。病因方面,嬰兒期首次發作者多為腦器質性特別是圍產前期疾病,其後至20歲以前開始發作者常為原發性者,青年至成年則顱腦外傷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後顱腦腫瘤為多,老年者以腦血管病佔首位。

    (三)覺醒與睡眠週期:有些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患者多在晨醒後及傍晚時發作,稱覺醒癲癇;有的則多在睡入後和覺醒前發作,稱睡眠癲癇;覺醒及睡眠時均有發作者稱不定期癲癇。後者多為症狀性癲癇。嬰兒痙亦常在入睡前和睡醒後發作,失神發作多為覺醒期發作。 晚上發作要注意不要睡在較高的床上,防止從床上摔下受傷。

    (四)內分泌改變:性腺功能改變對癲癇有一定影響。全身強直-陣發攣性發作及部分性發作常在月經初潮期發病,有的在經前或經期發作加頻或加劇。少數僅在經前期或經期中發作者稱經期性癲癇。妊娠可使癲癇發作次數增加,症狀加重,或僅在妊娠期發作。後者稱妊娠癲癇。

    (五)誘發因素:

    1.發熱、過量飲水、過度換氣、飲酒、缺眠、過勞和飢餓等均可誘發癲癇發作。某些藥物如美解眠、丙咪嗪、戊四氮或突然撤除抗癇藥物,亦可導致癲癇發作。

    2.感覺因素:某些患者對某些特定的感覺如視、聽、嗅、味、前庭、軀體覺等較為敏感,當受刺激時可引起不同型別的癲癇發作,稱反射性癲癇。

    3.精神因素:某些患者在強烈情感活動、精神激動、受驚、計算、弈棋、玩牌等時可促癲癇發作,稱精神反射性癲癇。

    [編輯本段]【中醫對癲癇的認識】

    癲癇,中醫又稱癲疾、癇證。癲疾之名始於。雲:“人生而有病癲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癲疾也。”明確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諸病源候論·癲狂侯)對本病的臨床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癲者,卒發僕也,口吐誕沫、口渦目急、手足繚戾、無所覺知、良久乃蘇。”對癇症按五臟分類,指出:“此五癇應乎五畜,五畜應乎五臟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癇》中指出:“癇證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對痰濁與病症的發病關係進行了探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對癲癇癰症的主要症狀、發病過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覆性等特點,都作了較詳細的說明。程國彭在《醫學心悟·癲狂瘸》中指出:“經雲重陰為痛,重陽為狂,而瘸證則痰涎聚於經絡也。”虞摶在(醫學正傳·癲狂瘸證)中指出:“癇病主乎痰,固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宜乎吐……。”李用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證治匯補·癇病》中指出了陰癇、陽癇的分證方法,並提出了治則:“陽癰痰熱客於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聞驚亦作也,宜用寒涼。陰癇本乎痰熱,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法當燥溼溫補祛痰。”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病症進行了進一步闡發,認識到本病與氣虛、血瘀有關。

    痛證之形成,大多由於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造成臟腑失調、痰濁阻滯、氣機逆亂、風陽內動所致,風、火;痰、瘀導致心、肝、脾、腎臟氣失調、七情不遂、氣機不暢而致肝鬱,肝鬱克脾、脾虛生痰、痰迷心竅、痰可化熱、熱盛化火、火極生風、痰迷心竅而致神昏、風之動搖可致抽搐,但尤以痰邪作崇最為重要,正如《醫學綱目一痛癇》中說:“癲癇者,痰邪逆上也。”指出痰邪為病是癲癇的根本原因。

    總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調、外感六淫、飲食不節、腦部外傷、勞累過度、痰濁上擾、閉塞清竅、矇蔽心神、壅遏經絡,均可引起癲癇發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孩子今年8歲了,上一年級,不愛學習,寫作業不認真,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