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足球大玩家

    會費和註冊費。中國各級俱樂部、其他成員、加入中國足協需繳納一定額數的費用,這是所有協會組織的特性。社會捐贈。此前萬達集團給予中國足協每年1.5億的捐贈,已於2014年到期,似乎有新土豪續費成功。國家財政補助收入。國家體育總局給予足協每年3000萬元的財政補助。比賽收入,中國足協下轄各級球隊打比賽的出場費、贏球費用,例如參加亞洲盃、各種商業賽的賽事收入。比賽門票分成收入。出售廣播電視轉播權收入。包括直屬的各級國家隊賽事版權,中超版權由中超公司運作,足協旗下的福特寶公司是中超公司的最大股東,有最大一筆分成,中超80億版權為中超公司帶來每年數億的收入,足協提留部分。廣告贊助收入,以前是阿迪達斯,現在是耐克每年1億,還有其他贊助商。體育技術服務收入,這個不太清楚。體育業務相關收入,同上。無形資產許可使用、轉讓及其他派生收入,足協旗下有場地、樓宇出租、增值變賣。其他體育事業收入,例如罰款、轉會抽成(已取消)、調節費等。利息收入。足球聯賽彩票收入。其他合法收入

  • 2 # 人生若4有如果

    大家好,昨晚我做了個夢,夢見我成為了印度足協主席,於是我花天價請來了世界著名教練,他的收入一半偷偷的給了我,還有無數高官託我把他們的子侄弄進國家隊,給我的紅包都是八位數以上的,所以這些孩子踢得再爛也可以留在國家隊,還有無數廣告商都會給我送紅包,現在有許多人要我搞青訓,我可沒那麼傻,這不是給窮人孩子機會嗎?那還有誰給我送禮呀。其實我也不想這樣,誰叫印度人人傻錢多呢!

  • 3 # 足球記者陳永

    2016年度,中國足協收入高達7.64億,2018年度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

    國家隊乘坐公務艙前往西亞,一度引發了很多人的抨擊,在這些人看來,國家隊的成績又不好,怎麼能乘坐公務艙呢,走著去還差不多。

    其實這些人只是發洩對中國足球的不滿,國腳們乘坐公務艙肯定是毫無問題的,如果不乘坐公務艙,反而才是足協失職。當然,很多人也談及了錢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說一下足協怎麼賺錢。

    首先,中國足協現在並非政府單位或者事業單位,雖然個別人擁有國家體育總局的官員身份,但他們的薪資支出不在足協收入和支出之中。

    在2017年1月份舉行的中國足協第十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上,根據中國足協公佈的資料,2016年中國足協總收入7.64億,支出方面則有各級國家隊、青少年足球隊伍及賽事發展費用、女足賽事及發展費用、其他競賽費用、裁判員教練員培訓費用、足球推廣宣傳費用、協會在身運營管理費用、資本性開支等等。

    至於收入來源,其實國家隊贊助商的贊助費非常高,比如正裝贊助是傑尼亞,服裝贊助是耐克,中國之隊和耐克簽約12年,每年合作金額超過1億(服裝加現金),中國之隊主贊助商長安福特每年5000萬元,燕京啤酒、創維、馬牌輪胎等各贊助商,每年也都有1000到2000萬的贊助,中國之隊的商務開發在2億到3億元之間。

    這樣的贊助,國腳們為什麼不能做公務艙呢?

    此外,中國足協的收入還有其他各種收入,比如國家隊的轉播費用分成,還比如中超的分成,足協在中超公司的股份是36%,其餘16家中超俱樂部每家4%,合計64%,像2016賽季中超公司收入16億,足協雖然不能完全按照36%的比例分成,但其中也會從中超拿走很大一部分。

    此外,引援調節費等收入目前沒有公佈,或許也會列入足協收入之中。

    所以,足協不差錢,中國隊也不差錢,而且都是各公司拼命給錢,乘坐公務艙的事情,也沒有必要糾結,難道40多天打了十幾場比賽的國腳,還要擠在經濟艙去國外比賽不成?

  • 4 # 後仰大風車

    15年的時候,足協宣佈與體育總局“脫鉤”,撤銷了事業編制,此次成為了表面意義上的獨立法人,走向了民間,也就是說,足協的工作人員,都不是公務員,但實際上待遇什麼的,還都是延續著原來的那一套,有人說,足協是一個披著民間組織的政府機關,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真正的話事人其實還是足管中心,能其決定作用的還是足管主任,足協只是足管中心的馬甲。

    中超聯賽上個世紀就實行了市場化,但其實只是半市場化,足協在管理,中間多了一箇中超公司,有這個公司,中甲就被稱為是中超了,聽起來就相當高大上。

    前面說足協是獨立法人,既然是法人,自然是佔股的,足協佔了中超差不多36%的股份,每年的一部分收入就是靠這個股份分紅,而中超的收益如何?這幾年相信大家也都看在眼裡了,自打許老闆加盟後,一路攀升,所以足協也是越來越富裕了。

    除了分紅,足協還有國際足聯的世界盃分紅,因為足協也是國際足聯大家庭的一員,按世界盃的成績,國際足聯每屆都會給足協分點紅,上一屆世界盃,國際足聯就拿出了53億的分紅分給各個國家隊,俱樂部球隊,是按勞分配的,足協由於國足不爭氣,沒進世界盃,於是只拿到了75萬美元,如果當初國足爭氣,那足協至少能拿好幾番的獎金。

    另外,聰明的足協還經常在中超球隊上收取罰款,像今天秦升故意踩人腳指頭,明天阿蘭故意偷襲別人後背,足協都能收到一筆不菲的罰款,此外,足協最高明之處在於發明了調節費,但凡有球員在引援中超過了規定數額,就要繳納等同轉會費數額的罰款,此招甚高,權健最有發言權。

    總的來說,足協主要是靠中超分紅(轉播費、贊助商等等商業收入)、舉辦,參加國際比賽出場費、國際足聯,亞足聯分紅以及大大小小的罰款等等。

    錢怎麼花?

    這個有點難倒我了,按理說足協不差錢,錢大致是四個走向,第一個是足協工作人員的工資;第二個是國家隊的支出(球員補貼,洋教練工資等等);第三個是青訓的支出(這個花銷比較大);第四個是扶持低級別的聯賽,比如中乙,女足聯賽等等;

    但這幾年中國足球有沒有進步,青訓怎麼樣,女足球員的待遇如何,我想我就不用多說了吧。

  • 5 # 差了不太多

    中國足協的錢分幾部分:一、聯賽收入的分成,由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以及門票收入組成,其中光轉播費就賣了5年80億,由中超公司持股分成;二、各大讚助商的廣告費,比如耐克等;三、今年新出的政策,叫轉會調節費,外援內援超過額度就收取100%的調節費,類似NBA的奢侈稅。大致算下來,足協年收入可以達到40億左右,其中一部分聯賽收入要分給所有中超中甲俱樂部,每個俱樂部可以分到3000多萬。現在知道為何總局不肯放權了吧?這麼肥的肉誰會放手。

  • 6 # 小狼聊體育

    中國足協的主要收入靠售賣轉播權、贊助商。2016年中國足協收入達到了7億元人民幣,2017年資料目前沒有公佈。

    此外,中國足協在中超公司還有36%的股份,按照這個佔股比例,中超公司收入的36%也將分給中國足協。此前,中超版權賣出80億元天價的新聞大家都還記得,也就是說中國足協最少要收穫28.8億元。當然,版權費不是一口氣支付,要分期支付。最終是否會分給足協這麼多也不得而知,只是透過中國足協在中超公司所佔股權比例計算而已。

    除了轉播權之外,贊助收入也是中國足協的重要收入來源。看看中國隊開新聞釋出會時候背景板上的贊助商logo,就知道中國足協不缺贊助商,大把商家希望透過各級國字號來做廣告。耐克和阿迪兩家裝備巨頭,甚至還為了中國足協的贊助權益展開過競爭,最終耐克戰勝了阿迪,此前阿迪曾連續多年贊助中國足協,耐克能擊敗阿迪,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

    別看中國足協一年能賺7億多,但是也剩不下什麼錢,因為花錢的地方更多。

    以2016年為例,各級國字號訓練比賽以及教練員支出1.86億、青少年足球推廣1.21億、女足賽事發展6400萬、其他競賽8000多萬、裁判培訓3000多萬……一年下來,中國足協還能剩個1億多。

    裡皮的年薪多少?2000萬歐元,摺合人民幣1.6億元左右。所以,中國足協靠自己當然請不起裡皮,因此只能由恆大集團代中國足協出這份錢了。

  • 7 # 足球部落

    作為主管部門,國家體育總局每年會向下屬各中心撥款,用於該中心分管體育專案的發展。據介紹,國家體育總局每年向中國足協撥款總金額大概在3000萬人民幣左右,對那些優勢專案的撥款金額則要翻倍,有些奧運會重點專案甚至在7000萬至1億之間。當然足球肯定不是重點照顧物件。

    除了總局撥款的收入之外,足協每年還會從福特寶公司和中超公司獲得一筆收入。中國足協是福特寶公司的股東,福特寶公司所有盈利收入按照原則都需上交中國足協。此外,中超公司每年盈利的10%也要上交中國足協。不過這兩筆錢的數額並不固定,由兩家公司的經濟效益決定。

    除了總局撥款和這兩家公司的收益外,足協其他收入基本上就要靠贊助商。包括耐克公司提供的裝備,以及之前萬達提供的贊助等。

    從2000年開始,在國際體育營銷公司的幫助以及福特寶公司的努力下,將中國七支國字號隊伍(國家男足、國奧、國青、國少、國家女足、女青、女少)統一打造成了比較系統的訓練、比賽、商務運營體系,即大家通常所說的“中國足協中國之隊”專案。多年以來,除各支隊伍參加正式國際比賽(亞洲盃、奧運會、世界盃等)的部分訓練和比賽經費來源於政府撥款外,其主要訓練和比賽經費來源於商業收入,包括商業贊助、賽事收入等。長期以來,一批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和媒體給予了“中國足協中國之隊”以強力的精神和物質支援,基本保障了“中國足協中國之隊”的訓練和比賽。

  • 8 # TakeMeWander

    我大概談論一些觀點

    首先,罰款。17賽季開始,“王小平很忙”這句話十分盛行,這個賽季,足協加大了球場上的懲戒力度,從秦升腳踏維特塞爾禁賽半年開始,一年下來陸陸續續開除了一百多張罰單,罰款幾千元到上萬元不止,積累下來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吧。

    其次,引援調節費。聯賽在金元攻勢下,球員的轉會身價呈現出巨大的泡沫上漲,本土標王從於海孫可一路飆升至七八千萬,中超中甲更是在世界足壇瘋狂砸錢,用遠高於球員身價的價格引進高水平外援。足協為了控制泡沫的上漲,促進俱樂部經濟運營合理化,推出了引援調節費政策,將本土球員和外援的轉會價格控制在一個範圍內,超出部分將繳納同等金額的引援調節費,國安的巴坎布,權健的莫德斯特,一方的卡拉斯科都超出了引援調節費制定的範圍,按照規定,俱樂部向足協繳納同等金額的引援調節費,用於推動青訓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極星應該怎麼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