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讀歷史

    夷陵之戰後蜀國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批精兵猛將戰死沙場,二是荊州的丟失導致蜀國地理位置更加不利。

    首先劉備從三國出起兵,一直到夷陵之戰前,好不容易積攢了一批大約十萬的精兵。這批精兵久經沙場,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同時還有許多作戰經驗豐富久經陣戰的戰將,這些都是蜀國的根本所在。依靠這些兵力劉備能夠奪取西川,並在漢中打敗曹操,威震天下。但是在夷陵之戰中這些精銳損失殆盡,日後諸葛亮時期也一直沒有恢復之前的實力,因為後來徵召的新兵作戰力完全無法同那些久經沙場的精兵相提並論,更缺乏作戰的猛將。諸葛亮死後,蜀國情況更加不堪。所以夷陵之戰後,蜀國對外作戰都戰績不佳。

    再就是荊州的丟失也使蜀國更加不利。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提到要佔據荊州和益州,從兩線對魏國發動戰爭才能夠取得成功。但是夷陵之戰後蜀國永遠的失去了荊州,日後北伐只能從漢中出兵。但是那裡地理位置險要,雖然別人打不進來,但是自己也很難出去,尤其是軍糧等後勤物資運輸極其困難,以至於後來魏軍只需要堅壁清野,堅守不出,就能對付蜀軍。而蜀軍缺乏糧草,最終就不得不撤兵。如果荊州沒有丟失,那麼從荊州出兵要比從漢中出兵要容易得多,對魏軍的威脅要大得多。

    所以綜上所述,夷陵之戰後蜀國一蹶不振是荊州的丟失和大批精兵猛將的陣亡導致的。

  • 2 # 淡墨淺白

    夷陵之戰是三國最後一次大戰,徹底奠定了三國的局勢。

    夷陵之戰為什麼對三國的局勢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呢?尤其是對蜀中國產生根本性的轉變呢?

    戰略

    夷陵之戰本質上是荊州爭奪戰的延續。曾經劉備佔領漢中,實際控制荊州的南郡、武陵、零陵,蜀漢對外形成雙拳出擊的局面。而荊州地區一丟,蜀漢對外如同失去一臂,再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地理攻勢,只能成為“縮頭龜”的局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少佔領荊州恢復雙拳出擊,如果順利滅了東吳,形成雙雄爭霸的局面。

    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為了穩固統治不得不恢復和東吳的盟約,徹底失去了荊州。這也導致了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戰略只能是蠶食,而不是一戰而決天下。

    戰爭

    夷陵之戰本身對蜀國的影響。據吳國史書記載夷陵之戰吳軍消滅蜀漢士兵八萬餘,而同時鎮北將軍黃權全軍投降曹魏,黃權要防禦魏國兵力最少也要兩萬左右。按照這樣計算蜀國這一戰失去了近10萬兵力,而且幾乎都是老兵。而當時蜀國在編的人口也就是90萬!按照男女比例一比一,男性就是45萬,再去掉老和幼就算15萬,這一戰失去了1/3之一的成年人口,這對一個國家的統治是很致命的。

    而且劉備公元214年從佔領四川,到公元222年發動夷陵之戰,不到八年的時間,蜀國內部的勢力尚未完全臣服。這也是劉備為什麼讓諸葛亮鎮守成都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戰後,劉備不回成都主要自然是羞愧,其次未嘗不是和諸葛亮形成鉗制之勢讓內部反對勢力(劉璋舊部和本土世家)不敢亂動。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諸葛亮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內政上。

    劉備

    劉備是當時蜀漢的靈魂,而劉備經歷夷陵之戰後精、氣、神全失。劉備當時已經60多歲,古人中已經高壽了,此時年老失其“精”。夷陵之戰失敗,氣急攻心,失其“氣”。劉備累敗累戰就是因為他有關羽和張飛的不離不棄,而關羽和張飛先後離他而去,劉備失其“神”。劉備死去,劉禪必然比不上其父,諸葛亮再厲害,也只能是丞相做不了主公。蜀國失去了開拓進取的領袖。

    宿命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漢末三國,三大戰役決定了天下大勢。曹操在官渡燒了袁紹的烏巢糧倉,袁紹死,曹操興。孫權劉備在赤壁燒了曹操渡江連船,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劉備崛起。夷陵之戰,陸遜燒了劉備八百里連營,劉備死,天下三分定。

    夷陵之戰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是東漢末年英雄燃燒的最後光輝!

  • 3 # 竹杖芒鞋181851981

    個人覺得有兩點主要原因吧:

    第一:丟了荊州,荊州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以至於曹操,孫權都做夢都要拿下荊州。丟了荊州,劉備集團每次要出兵都要從蜀中出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荊州物產豐富,又是經濟重鎮,丟了荊州,單靠蜀地,國力當然不行,蜀漢經濟不行,曾一度靠蜀錦作為財政的主要來源,沒錢國家難以強大,何況在那種戰亂時代!

    第二,夷陵之戰,劉備集團中能征善戰的將領已經損失過半,左右手張飛,關羽都在之前死了。劉備夷陵之戰損失的都是精銳,是剛和曹操爭奪關中留下來的精英,夷陵之戰損失的精銳太多,元氣大傷,以至於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而且蜀中勢力複雜,有益州本土勢力,劉璋舊派勢力,然後才是劉備勢力,劉備剛坐穩益州不久,自己精銳軍隊也損失慘重,益州其他勢力難免有所異動,平復這些內部勢力也是非常燒腦的。可以說夷陵之戰後蜀中內憂外患,一直也沒有緩過來,諸葛亮不斷北伐,其實也有很大原因是為了均衡蜀中各方矛盾,大家先別窩裡橫,一起矛頭對外,北伐!

  • 4 # 伊耆角木

    與喪失多少兵沒有關係,關鍵是兩個原因,一是蜀漢損失了最會打仗的指揮官;二是蜀漢徹底喪失了奪回荊州的最後機會。

    夷陵之戰,確實不像三國演義裡那樣,什麼劉備帶了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實際上劉備率領的至多也就十萬人,並且其中幾萬還是從蠻族借的兵。陸遜火燒連營,也並沒有讓劉備全軍覆沒,只是主力受損,損耗最多也就是三四萬人。兵力損耗並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因為劉備死後沒有多少年,諸葛亮就連續南征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兵力最盛,可見幾萬兵力損失固然會造成一定影響,但不至於一蹶不振。主要的問題在於兩個,一是蜀漢失去了最會打仗的人,二是蜀漢徹底喪失了奪回荊州的機會。

    所謂蜀漢最會打仗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劉備自己。跟三國演義不同,歷史上蜀漢的絕大部分基業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如果要說其陣營中有誰能稍許和他相提並論那就只有關羽了,偏偏關羽也是早於劉備而死。其他人只能說是將才,而非統御一方的帥才。劉備自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劉備掛帥,分兵則劉備關羽各領一軍。劉備的軍事成就不低,比如火燒博望坡,不像小說裡諸葛亮的主意,而是劉備親自指揮。那時,曹操北上攻打袁尚,劉表命劉備率軍抄其後路,劉備一路打到葉縣,臨近許昌,夏侯惇、于禁、李典阻擊,雙方在博望坡交手,劉備佯裝敗退,併火燒自己的營帳,讓夏侯惇以為劉備逃遁,與于禁率軍追擊,最後被劉備伏兵困住,多虧李典接應,才獲救。此戰雖未成功奪取許昌,但劉備伏擊曹操頭號心腹夏侯惇的戰績也算耀眼。

    再有就是此後無論赤壁之戰後定荊州、入蜀奪益州,還是與曹操爭奪漢中,直至夷陵之戰,劉備都是事必躬親。因為除了他,實在沒有人能堪主帥重任。其他武將不是資歷地位不夠,就是能力不行。還有我們熟知的定軍山之戰,也是劉備親自指揮,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黃忠只是個衝鋒隊長的身份,甚至比對各人傳記,連夏侯淵也不是黃忠殺的,而應該只是死在亂軍之中,黃忠僅僅是表現勇猛而已。故而,最能打仗的劉備死了,蜀漢的軍事實力勢必大打折扣。

    第二點就是荊州。夷陵之戰後,蜀漢再無機會染指荊州,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設想徹底泡湯。其實按照當時的局勢,劉備伐吳,與其說是軍事鬥爭,不如說是政治威脅。魏蜀吳三國的鼎力格局是一種平衡,魏最強而吳蜀皆弱,所以,三家都很清楚,吳蜀兩國必須聯合才能對抗曹魏,不能有大規模內耗,否則曹魏一定坐收漁翁之利。東吳奪荊州後,吳蜀關係達到冰點。劉備拉開架勢伐吳,就是瞅準了孫權不敢輕舉妄動,希望他能妥協,將整個東吳控制的荊州部分全部拱手相讓。

    一開始東吳也害怕劉備來拼命,所以一路後撤,始終不交戰。但是到了夷陵—猇亭一線,如果劉備再進軍,之後就是一馬平川,整個東吳控制的荊州地區(包括湘水劃界後原本就已經歸東吳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就會落入劉備手中,這是東吳不能容忍的,越過了東吳底線。加上劉備捨棄戰船,讓東吳發現劉備並沒有準備打到江東大本營的意思,只是侷限於荊州。於是決定反擊,一舉擊潰劉備。劉備也清楚不能硬耗,所以在還有兵力一戰的情況下選擇退走,雙方都要回去防範曹魏偷襲(後來曹魏果然攻打江陵)。

    所以,夷陵之戰後,吳蜀立刻恢復了通使,關係迅速正常化。甚至再後來孫權稱帝,諸葛亮也讓人道賀。因為吳蜀同盟不能再有任何的破損,蜀漢也就再也不可能染指荊州。夷陵之戰是最後的機會,已經喪失了。沒有了荊州,就沒有隆中對中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克復中原的條件。只剩益州,只能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道難,外界難以進入,裡面也難以攻出,蜀漢自然難有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運第一次是在什麼地方開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