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從出生就應開始的性別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是不夠的,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
11
回覆列表
  • 1 # 安安寶貝杜亞萍

    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其實就關係到孩子性教育,這是個敏感的話題,但也是怎麼都繞不過甚至說非常重要的話題。因為3-6歲為孩子性心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若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當孩子問一些敏感問題時,成人應該坦然應答,做到不欺騙不迴避不呵斥,當然也不要過度的講很多,孩子問什麼答什麼,不問不答。

    幫助孩子認識成人的身體,培養性別意識,學會照顧好自己身體,愛自己身體。幫助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隱私。

    成人需要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我們華人這方面教育很匱乏,做到科學對待。推薦胡萍老師的《善解童貞》《成長與性》還有許多這方面的優秀繪本。

  • 2 # 呆萌baby

    不妨從生活中的幾件小事做起,告訴寶寶男女有別!

    1.洗澡

    爸爸給兒子洗澡,媽媽給女兒洗澡,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就可以有意識地告訴他們男女的身體結構不同,有一些隱私部位切記不可暴露或者讓別人觸碰。

    2.上廁所

    儘量避免讓孩子去異性廁所或者更衣室,當孩子抗拒去異性廁所以及更衣室時也要尊重他/她的意願,因為這正是性別意識啟蒙的標誌。

    3.換衣服

    在寶貝女兒換衣服時,父親應該主動迴避,這個小小的舉動也是在告訴她何為保護自己,不可在異性面前暴露身體。同時,家長自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換衣服。

    4.讀兒童繪本

    市面上已有許多兒童繪本深入淺出地教導兒童如何區分男女,例如《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小威向前衝》,據悉,兒童3歲就有了性別意識,並且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好奇。家長可以透過閱讀繪本的方式提前和其交流,培養必要的性別知識。

  • 3 # 楊靖

    雖然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性別角色卻是從兒童時期開始受到家庭和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兒童性別社會化的基礎,性教育應該由家長來做啟蒙。但現在家庭教育中性別教育存在著誤區和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別角色錯位,最終傷害孩子。

    比如,“男孩危機”中,由於母親對孩子過分溺愛,或者父親對孩子陪伴很少,在成長過程中,男孩對男性角色認同不夠。

    性別意識發展程序

    在寶寶25-30個月,性別意識開始萌發。他們開始分辨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開始觀察父母,從中獲得與性別相關的典型特徵(如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並願意模仿與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特徵。這個階段是性別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寶寶進行正確的性別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幼兒期的性別角色混亂,沒有找到自身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不僅關係到孩子日後正常的社會交往、戀愛和婚姻,還會阻礙孩子發展成健全人格。

    角色不完整家庭的教育侷限

    角色不完整的家庭不僅指單親家庭,還包括“喪偶式育兒”家庭(指父母任一方完全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和隔代教育的的家庭。缺少另一異性家長的教育,孩子在其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缺乏完整形象的學習榜樣,容易出現“男孩女性化”或“女孩男性化”的傾向。

    父親教育的缺位

    《奇葩說》的論題“每週陪伴孩子12小時,如果做不到就取消爸爸這個稱呼”,很多網友都選擇了贊同。

    “父教缺位”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的家庭分工模式和父親養家掙錢的傳統觀念影響,父親較少或不參與子女的教育中。

    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父親的行為模式、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與功能、與孩子的交往方式與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兒童的性別認同、性別角色認同、性別同一性的形成與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事實研究證明,父愛給予孩子堅強、剛毅、大度、寬容、幽默等心理影響,是母愛不能替代的。父親在孩子發展的許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兒女的性別教育上,能夠培養兒子對女性的尊重,提升女兒與異性交往的自信心。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絕不應該缺席。

  • 4 # 壹念心理

    “我是男孩還是女孩?”如何建立孩子的性別認同?

    每天3分鐘,解決你的育兒困惑

    家長問

    我兒子快5歲了,從小長得白淨好看。家裡人就會買一些粉色衣服,可愛的裝飾給他。他也喜歡毛絨玩具、公仔什麼的。

    性格也比較軟弱,動不動就會哭。我們很發愁,不知道男孩子這樣是不是有問題?請問該如何讓他更有男孩子氣一點呢?

    熊寶媽答

    這是關於“性別角色”的話題。1、孩子的“性別意識”發展一般 3 歲之前,孩子就有性別意識了。我們可以在不經意的時候,問問孩子關於性別的一些問題。

    如果孩子能夠回答正確,說明在認知層面,可以區別男性女性。

    還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問孩子:“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一樣啊?”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回答中澄清錯誤資訊,明確正確資訊。

    要注意糾正一些刻板印象,以防孩子對於性別的認知固化。比如女孩子可以喜歡機械類遊戲,男孩子也可以哭。

    2、回顧和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性別角色期待”。0-3 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吸收來自父母、家人和社會所固有的“性別角色期待”了。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是被動的接受這些資訊。所以,首先,我們要想清楚自己的期待。

    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先認可孩子,再引導”,這樣讓孩子在不牴觸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引導。

    千萬不要讓孩子有“被糾正”的感覺,我們的嚴令禁止,會起到反作用。

    因為,我們可以去引導,但不要過於刻板,非黑即白。

    這樣,儘可能向孩子傳遞符合傳統認知,但不過於刻板的性別角色的價值觀,尤其在內在品質方面。

    3、幫助孩子發展性別認同感。性別認同感就是對自己是男孩女孩表示接納和喜歡,對於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女孩很接納、認同。

    我們可以對孩子表現出的男孩子氣,表現出肯定和欣賞。

    總之,我們要儘可能讓孩子感到:我喜歡我是個男孩子,我喜歡我自己是一個這樣的男孩子。

    發掘更多孩子值得欣賞的地方,無論孩子是怎樣的表現,他都是一個很棒的男孩。

    男孩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喜好、言行舉止,而其他的一些內在的品質和外在的社交、語言表達、情緒管理等能力,其實和他是男孩女孩沒有太大關係,每個孩子都需要發展這些品質和能力。

  • 5 # 芝士啟蒙

    孩子在兩歲以後,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生存需求,而是開始對更多事情充滿好奇心跟探索欲了,於是他們經常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向身邊的爸爸媽媽尋求答案,而這些問題裡經常會有“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我頭髮長長了就可以變成女孩嗎?”……

    其實孩子在大概在 2 歲左右,就能朦朦朧朧意識到不同的性別,不過只是“萌芽”階段,這個時期正好是絕佳的幫助孩子認識身體、建立性別意識的時期。

    2-3歲,開始教孩子認識身體

    2-3歲的孩子會慢慢注意到男女的差別,他們會好奇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有什麼不同。這時正是絕佳的幫助孩子認識身體、建立性別意識的時期。

    家長可以透過繪本或者模型,介紹男孩跟女孩不同身體部位的名稱。在具體名稱上要遵循科學的原則,但是不必過於拘泥,比如可以叫“乳房”,也可以說是“neinei”,男孩子的生殖器可以叫陰莖也可以叫“小雞雞”,就像孩子有一個學名和有一個乳名一樣自然。透過這一系列的認識身體過程,孩子也可以建立更加清晰完整的性別意識。

    建立安全意識,如何保護自己

    除此之外,家長應該逐漸幫助孩子建立起隱私觀念,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告訴孩子,內衣遮蓋住的這些隱私部位除了爸爸媽媽,不可以讓其他人看到(醫生檢查身體除外)更不可以觸控。

    男孩不能哭,女孩要溫柔?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爸媽不要強迫孩子們接受傳統觀念中對不同性別的定義,而是應該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即使孩子的行為可能與當下社會對這一性別的固有觀念存在差異。

    父母如何看待和評價自己的孩子的行為,其實也會讓孩子形成最初的對自己的印象。能夠清晰區分“我是誰”,比起刻板地接受“女孩應該怎麼樣”“男孩應該怎麼樣”,是孩子人生更關鍵的自知能力。

  • 6 # DrX說

    美國防性侵教育短片,花7分鐘讓孩子遠離傷害!

    五種報警,是整部短片的重中之重。

    這五個警報,不僅非常全面的概括到了各種危險的場景,也讓孩子輕輕鬆鬆的就能夠理解。

    視覺警報:如果有人看你的隱私部位,或者讓你看其他人的隱私部位,這就叫做“視覺警報。”

    言語警報:如果有人談論隱私部位,這就叫做“言語警報。”

    觸碰警報:如果有人觸碰你的隱私部位,或者叫你觸碰他們的隱私部位,這就叫做“觸碰警報。”

    獨處警報:壞人只有在你獨自一人的時候才能傷害你,倘若與陌生人單獨待在一起,這就是“獨處警報。”

    約束警報:如果有人擁抱,背或者親吻你,這就是“約束警報。”

    當然,在這五種警報以外,也有三種特殊情況:

    沒有人被允許看隱私部位,談論或是觸碰隱私部位,但是“爸爸媽媽可以。”那也只能是在他們需要幫你清洗隱私部位或者你的隱私部位受了傷的時候。

    其他人只有在父母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比如保姆幫助洗澡,或者在媽媽的陪伴下去看醫生。

    當孩子問及跟自己的姑媽擁抱,屬不屬於約束警報的時候,老師的建議真的是妙極了。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愛心圈”,只有在這個圈子裡的人,才是可以擁抱和疼愛孩子的人。

    我們給孩子做性教育教的是父母對於性這件事的經驗和知識體系,比如我們教孩子吃飯,一定是教孩子怎麼拿筷子怎麼咀嚼,都是我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對於性這件事情,我們自己的知識儲備、體驗、感受是什麼樣的,一定會在無形當中傳遞給孩子,所以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問問自己,對於性這件事情,你自己的感受、認知、價值觀念是什麼樣的?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DrX健康科普】哦,你想了解的科學餵養、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疾病護理等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亞牧羊犬怎麼訓練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