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君
-
2 # 半卷
今天的風氣是捧陳批郭,我覺得批駁沒問題,問題是批駁的立足點是人品、道德,而非學術。這就很沒意思。按說,特定歷史時期,跟郭沫若一樣的文人不止他一個,哲學家馮友蘭也是,怎麼沒看見有人批駁他。
很多人頂禮膜拜陳寅恪,卻只知道“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段話。而你問問他們看過幾本陳寅恪的書,瞭解他的史學觀念與否,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把陳寅恪、錢穆、呂思勉、陳垣四個學者並稱,可見四人的水平很高。但,陳寅恪的研究不等於真理。學者研究之前都有一個預設,陳寅恪的預設是中國優秀的東西很多都是外國傳入的。在這個預設下,他做了很多推測與考據。比如竹林七賢有可能本身跟竹林無關,而是佛教傳入,比附佛教裡“竹林精舍”,再比如崔鶯鶯是胡人歌女等等。這種預設跟陳寅恪自己的經歷有關,他漂泊西方諸國,就是為了學習西方的史學理論與方法,希望把有用的東西引入國內,所以,他研究裡有這種預設很正常。不能說他的結論就是錯的,但盲目的奉為經典肯定是有問題的。
郭沫若在學術上並非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郭沫若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研究甲骨文是為了檢驗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念在上古歷史是否適用。今天對於郭沫若的質疑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他在學術上貢獻不應該一味的抹殺。郭沫若在甲骨文金文研究、考古工作,古籍整理、先秦思想研究等等都是有功勞的。
我覺得客觀的說,郭沫若的東西你要放在特定歷史時期去理解,那段歷史搞研究會參雜特殊的術語,但是撥開這些迷霧,你會發現郭沫若在學術上是有貢獻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希望對問題有幫助。
-
3 # 智評631
郭沫若才華橫溢卻無人品,每每讀郭沫若的詩,我都在想詩人多情但不濫情,娶了這麼多女人的郭文豪是多情嗎?每每看他寫的關於歷史人物的雜文,我就想這樣學貫古今的人咋就沒點兒風骨呢……陳寅恪學貫中西,近代最有學識的學者,應該尊稱先生“陳先生給王國維碑文裡提到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正是他自己的寫照一想到這樣國寶級大師,死時竟是那般境遇,讓人不勝唏噓,感謝現在中國太平盛世,文化繁榮期待更多人沉澱下來研究學問,太久沒有接班的國學大師了
-
4 # 閣下可知司馬懿
陳寅恪對隋唐五代史的研究貢獻巨大,倡導“以詩證史、以史解詩“。但也有不少學者對其有負面評價,如錢鍾書批評他所考證之事太過細枝末節,如楊貴妃進宮時是否是處子之身,錢鍾書認為這是比”普希金是否抽菸”更無謂更無聊的問題.
郭沫若常被人詬病甚至批判主要因為其風流情史及所謂的軟骨行徑,但不應質疑的,是他在歷史研究及文學方面的貢獻與才情。
(郭沫若)
個人覺得,品性、個人作風固然很重要,但應該就事論事,就成就論成就,先說說陳先生。
(陳先生與家人)
陳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我也略讀一二,感到陳先生對於唐代的政治和制度確實有很多獨特的想法,並且確實都透過嚴謹而紮實的考證一一論證。嚴耕望認為他與錢穆、陳垣、呂思勉可稱為“現代四大史學家”。
(年輕時的陳先生)
白居易的七律詩:
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豈止形骸同土木,兼將壽天任乾坤。胸中壯氣猶須遣,身外浮榮何足論。還有一條遺恨事,高家門館未酬恩。
陳先生如此解讀:
白樂天此詩自言已外形骸,丁生死,而猶倦倦於座主高郢之深恩未報,斯不獨香山居士一人之篤於恩舊者為然,凡苟非韋保衡之薄行寡情者,莫不如是。此實可為唐代門生對座主關係密切之一例證也。我用白話簡單翻譯一下:白居易已將生死淡然,仍念念不忘座主高郢的厚恩沒有機會報答,而這並非只白居易一人不忘初心,在當時,只要不是薄情寡義之人都有類似的報恩情節。這便是唐代門生與座主關係密切的證據之一。補充下,座主即是當時的科舉主考官,被錄取的考生會去拜見主考官,尊其為座主,自稱“門生”。在唐代,若要科舉考中,需要有當權官僚向主考官推薦,才有及第的希望。
陳先生透過不少唐詩來解釋和考證當時的科舉制度及因此形成的門黨之爭。
他說:「對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我對於此點是相當贊同,並以此來要求自己。對於史官和學者的看法,不迷信不盲目。縱使只是回答問題,也需要嚴謹的考證,以得到相對真實的自己的見解,而不只是抄襲某些學者的研究或者谷歌某詞條得到的結果。
再說郭沫若,與陳先生專注於史學不同,郭老算是跨界奇才,被譽為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
(郭老與家人)
在歷史方面,郭沫若被稱為甲骨文和金文最重要的專家之一,他出版了《卜辭通纂》、《兩週金文辭大系》、《甲骨文字研究》、《青銅器研究要篆》等著作。
而郭沫若對中國早期社會的觀點,可以說主導了中國的史學,主導了我們的教科書。比如我們從小學習以至於現在大家依然根深蒂固的——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便是郭沫若對古代史分期的觀點。甚至“封建”一詞也在那之後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儘管對此我並不贊同,但我尊重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和政治背景下郭老的選擇。
(毛主席與郭老)
回顧問題本身,並不需要答者將二人比較,實際上,我認為無法比較,也無需比較。可以肯定的是,二人都對中國史學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5 # 一個貝殼兒
不知道大家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一群持槍的暴徒圍攻,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如果是非常惜命的小編的話,就算不兩腿抖如篩,那心裡肯定也是要打起了小鼓。但是我們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對一群殘暴的日本人的時候,不僅沒有絲毫恐懼,竟然還將日本人罵了一通。更神奇的是,這群日本人被罵了一通之後,並沒有動這位老人,反而是直接掉頭走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老人就是陳寅恪。他除了有深厚的文學造詣之外,還相當有民族氣節。日本侵華的時候,經常找那些社會名流或者是非常有威望的人,讓他們歸降自己的陣營,並且給他們提供非常優厚的待遇,想利用他們的人氣,影響更多的華人。不過,陳寅恪不僅沒有接受日本人這樣的請求,還將這些日本人大罵一通,這膽子可真是不小啊!
當時日軍入侵東北,陳寅恪的父親氣得絕食而死。陳寅恪在為父親料理完後事之後,跟著學校遷移到了昆明。他本來是想去牛津大學任教的,但是二戰爆發,只能暫時呆在香港,在香港大學裡面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開始教中文。
陳寅恪本來以為香港應該是一塊淨土,至少還沒有那麼快被日軍攻佔,但是他沒想到,沒多久日軍就佔領了香港。父親的死亡,以及大遷移之後,陳寅恪已經非常厭惡日本人了,也不想再躲躲藏藏了。而且,那個時候陳寅恪的視力已經不行了,如果再繼續奔波的話,很可能要失明。所以,他就先讓自己的家人逃難去了,自己留在家中等著日本人來。
沒過多久,日本人果然找上門來。這隊官兵不認識陳寅恪,但是看他家的房子不錯,想要進來搶些錢財。這群日本官兵沒想到,一開啟門,竟然有一位老者端坐在中央,絲毫不懼怕他們。日本人很奇怪,一般華人見到他們,都是急著慌忙逃難,所以他們都在猜測這位老者是什麼身份。當時日本官兵中,有一個軍官用中文問陳寅恪到底是誰。這時,陳寅恪才睜開眼睛,對著這群日本人,操著一口地道的東京日語把他們大罵了一頓。
在日本,語言是有級別的,一般能說地道的東京話的,都是一些地位比較尊貴的人。陳寅恪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學的就是地道的東京話。而當時這支日本軍隊的軍官,就是陳寅恪的校友,不過比陳要低幾級。按照這個關係來說的話,這名日本軍官還應該問陳寅恪喊聲"學長"呢。出於尊重長輩的問題,日本人並沒有再繼續打擾陳寅恪,而是掉頭就走。這名軍官還吩咐手下人,以後不允許來騷擾陳寅恪。
-
6 # 王可期
題主設了陷阱,很多回答都是捧陳貶郭。但我認為要客觀看問題,兩位都是20世界中國的頂級大學者,各有千秋。從人格上說,郭沫若勝陳寅恪一籌。
陳寅恪和郭沫若的共同特點在於,他們不僅熟知傳世文獻與典章制度,而且都懂得很多語言,站在世界漢學前沿。陳寅恪長期在歐洲留學,據說懂20多種語言。郭沫若長期在日本留學,精通德英日三種語言。此外,郭沫若精通甲骨文金文,精通音韻訓詁,考據功夫紮實。因為有了這些長期積累和過人天賦,他們都能在歷史學研究上取得成就。
陳寅恪研究隋唐制度,提出關隴集團的概念,晚年研究柳如是,詩史互證,在方法上多有啟示。郭沫若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提出歷史分期,晚年致力翻案文章,影響一代學人。他們的研究都推動了史學研究的進展。相對來說,陳寅恪更精細綿密,郭沫若更氣勢磅礴。
陳郭有兩次學術交集,郭沫若都後來居上。陳寅恪認為李白為胡人,郭沫若透過考證,確認李白為漢人。陳寅恪研究《再生緣》,用力頗深,考證出作者陳端生生平。郭沫若也研究《再生緣》,在資料佔有上超過陳寅恪,更正了陳說很多錯訛。
陳寅恪有濃厚的貴族精神,為自己家族興亡哀嘆感慨,晚年更以史學研究寫興亡之感。郭沫若更多平民精神,從來不計個人得失,將一己生命安放於國家人民的命運沉浮之中。個人主義的陳寅恪,比之集體主義的郭沫若,當然在氣局上略顯不足。
-
7 # 鴻鵠迎罡
拋開人品不談,如果僅僅從學問層面進行就事論事的話,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陳寅恪(1890年——1969年)和郭沫若(1892年——1978年)兩位,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問家,在學問層面,他們都是可以拿到滿分的文化巨匠。
陳寅恪出身名門,畢業於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兩所中外著名學府,其祖上出了許多人才,但是,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研究十分廣泛,在歷史學、語言學、古典文學、新詩、哲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因此,他被同行稱作“教授中的教授”。
陳演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名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發自肺腑的人格宣言與精神信仰,激勵著民國時期所有知識分子的言行舉止,成功推進了民國時期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局面。
在歷史學領域,陳寅恪貢獻極高。他遵循“在史中求識”的原則,同時,結合西方的“歷史演進法”,把歷史的演化與聯絡結合起來研究歷史,尤其注重對歷史證物的考據和研究。透過這些方法,他把許多歷史真相還原出來,尤其對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歷史發掘的詳細程度和豐富程度,堪稱國內第一人。我們現在能讀到許多關於這些朝代的歷史,都拜陳寅恪所賜。
另外,在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以及敦煌學的研究中, 陳寅恪同樣有許多經典著作。我們今天研究歷史學和古典文學時,陳演恪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他的專著足足有10多本,幾乎每本都是範本,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1940年)、《唐代政治史述論稿》(1941年)、《元白詩箋證稿》(1950年)、《柳如是別傳》(1965年),等等。
郭沫若同樣是一位大師。除過歷史學之外,在新詩、戲劇、考古、書法、翻譯等領域,都有分量十足的作品。是一位可以比肩蘇軾的全能型人才。
筆者之前在多篇文章中談過郭沫若先生,在此,簡單談談他,主要說說他的幾本代表性著作的意義,就能完全感受到他的價值。
《郭沫若全集》經過許多學者修訂和完善,到目前為止,已經產生10個卷本。首卷出版於上世紀50年代,是郭沫若所有作者的集大成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才華橫溢的郭沫若。現代學者若要研究郭沫若,這套書是最好的資料。
《中國史稿》著作於上世紀30年代,是中國現代第一本採用分色法標註的、關於歷史的地圖書籍,書中圖文並茂,從原始社會時期,一直介紹到近代,在地裡標註上,採取古今對照法,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瞭解地方風情和歷史真相。
《甲骨文字研究》擁有極高學術價值,最重要意義是證實了中國歷史上商朝和周朝的存在。同時,對漢字從甲骨文向金文轉化的梳理,書寫材質的變化,都有重要的考據作用。
-
8 # 張傑談史
有關的問題不想爭執了,但還是想說說二三十年後對這兩人可能的看法。
其實郭沫若學術評價受到其人品的影響,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實際上郭沫若既沒有拋棄妻子(和張瓊華是舊式婚禮,與魯迅相似;和郭安娜是分手;和於立忱是子虛烏有),也沒有對上阿諛奉承(所謂的給斯大林、毛、江等人的奉承信都是後來人偽造),更是在特殊時期堅持真理累及自己的兒子(特殊時期毛批評郭沫若的學術觀點,郭長期不認錯,直到1974年才不得已認錯)。這樣的人,遲早會以一個正面的形象重構出來。
當郭沫若真實面目重新面向世人時,他的學術成就一定也會客觀公正地被更多人所認可。至於陳寅恪,差了很多。
-
9 # 曾園
這兩位歷史學家,有段時間處於競爭狀態之中。
陳寅恪先生被學術界公認為“三百年來僅此一人”、“教授中的教授”。這沒有問題。不過坊間流傳的是陳先生外語如何好,這就有點不嚴肅了。歷史學家厲害就厲害在他的創見與理論是否還能引起今天學者的重視。
普通人可購買一本名叫《劍橋中國隋唐史》的書,在這部全球隋唐史頂尖專家撰寫的書裡,只要出現“陳寅恪”三個字,通常會被尊稱為“偉大的中國史學家陳寅恪”,他的名字被引用多達十多處,要麼被讚揚,要麼被反駁,要麼被引用,總之不可能被忽略。他的思想、觀念、治學方法今天仍然被全球史學家權衡、吸收,成為人類精神財富的一部分。
郭沫若,撇開他身上文學家的身份與文革中的不佳傳聞。也可以稱得上是歷史學家。尤其是甲骨文與歷史專題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尤其有意思的是,1949年後,陳寅恪被稱為資產階級歷史學家,郭沫若這個無產階級歷史學家當然要超越他了。
1953年郭沫若邀他進京擔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被拒絕。
1958年,郭沫若發表了《關於厚今薄古問題》等文章。郭沫若在自己的文章中說:“資產階級的史學家只偏重史料,我們對這樣的人不求全責備,只要他有一技之長,我們可以採用他的長處,但希望他不自滿,更不能把他作為不可企及的高峰。在實際上我們需要超過他。就如我們今天在鋼鐵等方面十五年內要超過英國一樣,在史學研究方面,我們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在資料佔有上也要超過陳寅恪。這話我就是當對陳寅恪的面也可以說。陳寅恪辦得到的,我們掌握馬列主義的人為什麼還辦不到呢?我才不信。一切權威,我們都必須超過他。”
在《再生緣》研究的成果發表上,郭沫若領先了陳寅恪。陳寅恪從1953年就開始研究《再生緣》,次年便完成著作《論再生緣》,但未能公開發表。據說康生想見陳寅恪,被拒絕。懷恨在心。康生見過《論再生緣》稿本後,說:“那個‘孟麗君’(《再生緣》中的主人公)可不能再宣傳了,那裡面講打高麗,北韓方面有意見。”
郭沫若在1961年見過陳寅恪的稿本,也開始研究工作,不久便取得了新的成果,而且在學術成果的公開出版發行上創造一個紀錄。從4月在《光明日報》發表《〈再生緣〉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陳端生》開始,一年下來,他先後公開發表論文7篇。1962年初,周恩來總理曾經打招呼,不要再在報紙上討論《再生緣》,以免由此傷害中朝友誼,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
競爭歸競爭,陳寅恪並不以為意。郭沫若南下廣州,與陳寅恪有過愉快交流。
-
10 # 陳老牛1
王可期講得好,須補充的是,郭的史學研究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研究,真正達到歷史科學的境界;陳的史學研究多是資料性的研究,考證功力也大,但觸及不到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運動,還很難夠得上歷史科學。這源於郭掌握了馬克思主文,而陳卻始終與馬克思主義無緣。兩者雖各有其長,但價值高低就判然有別。故在氣局上陳比之郭不是“略顯”而是“大顯”不足。
-
11 # 鯨哥321
郭沫若,一直忠誠於毛澤東,有什麼問題嗎?論國學,郭完全可能超過陳。全社會都在指鹿為馬,這戲好看。
-
12 # 農村種金屬
一個在山之巔,一個在地之上。
-
13 # 天涯社群505416882
郭沫若審時度勢,順應潮流,一代英豪! 陳寅恪螳臂當車,倒行逆施,一個小丑。
-
14 # 江湖夜語不點燈
郭某何德何能,可以和陳寅恪相提並論?
-
15 # 塑膠佛
郭沫若就一跳樑小醜,不配給陳寅恪提鞋
-
16 # 黔首乙
一個鐵骨錚錚一個奴顏媚骨。
-
17 # 老瓜瓢
兩位先生在文學領域,各自貢獻了大量才智,又都對歷史考古有很深造詣。這是事實,也沒什麼好質疑的。
問題是,多年後的今天,很多人因為對二位先生的人品和性格不認同,連帶著想把他們的知識和貢獻也抹殺了!
這樣好麼?“人不對,他的一切就都不對。”這樣的想法不僅狹隘,也是倒退的。延伸出來,我們和別國有矛盾了,就抵制否定人家的一切,哪怕人家代表世界最先進生產力的東西也棄之不顧。
-
18 # 手機使用者51051040862
陳寅恪是學者,郭沫若是學者,又是政治家,政治家就成不了完人,始終都是別人品評的物件,學者就安全,是天生的品評者,學者往往是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代言人,政治家是以社會國家為重,也會兼顧自己的官爵。
-
19 # C利胡圖
某就說幾句膚淺的話吧!歷朝歷代不泛所謂有個性、有骨氣的名流,但是他們除了留給後人茶餘飯後的閒聊讚歎外,其中有幾個對當時所處的社會發展有過突出的貢獻?某始終覺得,愛惜自己的羽毛,往往便捨棄對社會的擔當。而後人評價前人,則多是從自己所處的時空環境出發,所以未免自以為是,有失偏頗。
回覆列表
先說陳寅恪。
陳先生的名字如雷貫耳,他的名字就是一種信仰,就是一種精神。先生治學嚴謹,而且品格高尚。他被稱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他的家學淵源頗深,而且他的家族就像是半部近代史。他的祖父陳寶箴作為湖南巡撫,但是卻思想先進,支援戊戌變法,譚嗣同死後的屍體就是他的祖父來收斂的,他的父親陳三立痛恨日寇,最後絕食而亡。陳先生一生揹負著這麼大的光環,能夠走出光環,說明他的學識確實是頂級的。他的鴻篇鉅著柳如是別傳,很多人只聞其名,看完的人非常的少。
陳先生學貫中西,講課旁徵博引,自然會引來其他人的旁聽。但是因為他學識淵博,講的太深入,導致有的學生太苦惱。
陳先生最著名的一句詩就是“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當時他眼睛患了疾病,困在成都,因為沒能得到好的治療,所以後來失明。這句詩也是他當時的寫照。
他為後人留下的最寶貴遺產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
郭沫若,近代重要的人物。
雖然他是文學家,但是在文學上的他的建樹遠遠不及和他齊名的那幾個人,也就是魯郭茅巴老曹其他的五位。
但是史學上,他的貢獻和學識無論如何都是否定不了的。
但是為人詬病的人就是他的私生活。
本來嘛,私生活是個人的事情,但是老郭在這方面做的確實有些過了。
一聲不響的離開日本妻子,然後和別的女人結婚,我雖然反對道德批判,但是郭這種不服責任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