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說春秋

    駢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爭議較大、影響較深的文體。王勃的《滕王閣序》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代表駢文的最高成就。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賦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自唐以來,驕文無論作為表達形式,還是作為一種文體,一直受到種種指責。有的人認為驕文是“宮廷文學”、“貴族文學”,“是一股逆流”;有的人認為“駢文字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點”。對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大都持否定的態度,這些看法值得商榷。 駢文產生於魏晉,經南北朝的發展、繁榮直至唐初。“四傑”續六朝文學傳統,屢有優秀作品,而王勃的《滕王閣序》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代表駢文的最高成就。 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變流行的裝演粉飾為抒寫真情,脫離“宮廷文學”的樊籠,拓展了驕文的藝術境界。

  • 2 # 葉筱曉

    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 3 # 趣向雜談

    處於什麼地位?

    初唐四傑什麼水平。

    也就是人家二十幾走的路,寫的文章,已經跟後來活了一輩子寫了一輩子的名家差不多了。

    初唐四傑,有個特點,命都不長,經歷坎坷,沉淪下僚,並無重名與出身。

    而且他們在當時也非主流。

    當時主流,也就是大唐核心價值觀,太宗文藝工作指導思想的意見,總理親自掛帥指導的文藝戰線,樣板就是宮廷體,寫一些華麗的宮廷生活,美女就可以了。御用的稱為上官體。

    因為是大官上官儀提倡的

    文章綺豔,對仗工整,粉飾太平,浮華空洞,纖靡無骨。

    比如這首

    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

    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

    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

    未減行雨荊臺下,自比凌波洛浦遊。

    詞藻華麗,色彩鮮豔,對仗誇張工穩,但用詞輕浮放蕩,思想不高。就是一點享樂太平的生活。寫了一個貴族妖冶女子的形象。

    把她比成巫山雲雨的神女,凌波微步的洛神。一個送性夢一個送枕頭的。也很明顯就是男子想的那種女子形象。

    這篇題目是詠畫障

    畫障也就是屏風。但是上面有名畫。顯然這個屏風我們從詩句看出至少有蔡女泛舟桃花浦,燕姬春望鳳凰樓兩副美女圖。情態動作器物建築都算栩栩如生。還有上官儀的詩句。詩畫兼備。

    八句全是對仗,用字非常講究工穩華麗。不失富貴太平氣象與一種男性視角的女性美。裝飾他們的生活。但亦無任何思想深度可言。

    對比現在不知所云,堆砌起來莫名其妙辭藻的古風流行歌曲,內容飽滿得簡直是一篇屏風製作指導手冊了。

    當然比起現在這群自詡才子,只知道草粉約炮的大v,品味不知道高到什麼地方去了。

    所以頂住壓力,把詩詞文賦,描寫的物件擴充為邊關,邊塞,山川,河流,把抒發感情擴充為建功立業,熱愛祖國與人民,重視現實,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舉動了。

    可謂是一掃南朝齊梁萎靡之氣,而開盛唐進取氣象。

    而且這個造詣,杜甫等人都是服氣的。

    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哂:音沈。微笑,譏笑。

    拿來送那個高票答案正合適吧。

    你算老幾。

    人家臨場寫出的滕王閣序,臨場發揮。就是這個高度。腹稿這個詞就是說的王勃。他是不用草稿,只用腹稿。

    腹裡就把草稿打好了,出來直接連標點都不改的。

    我們這用白話打字還稍有不慎就錯一堆的免了吧。

    他居然覺得不牛逼。

    這隻能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當世能寫文言駢體的幾位,我去見過了。都不是裝x。專業的。

    一位修史的,一位搞古日語翻譯的,本身還是博物館與陶瓷的專家。

    都是寫過百萬文言的人。

    我是科班出身,讀古文比較多。讀到只能服氣。

    他們能寫不錯的駢體,也就是能寫。需要幾年煉字才行。一位口占律詩填詞可以。當場急就駢體肯定不行。

    畢竟文言還是隔了一層,現代人。以前是公文體。唐朝公文要求用駢體的。

    王勃這樣臨場命題,即興發揮,文不加點,一揮而就,還能保持千古名篇的水準,只能一個詞,天才。

    駢體很難。有字數對仗平仄的限制。最難的還不是這些,這些作詩機或許比人作的好。當然古代沒有作詩機的,全靠腦子記憶選典故。要求必須是書袋子。所以能做駢體的都是人才。古代百科全書一樣的人才。國務院秘書級別的。

    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

    最難的是湊起來佈局意思,如行文流水一樣一氣呵成。

    可以說上官儀那首那個程度,就形式造詣而言,已經很高很成熟了。

    而王勃哪些詞句吊打他們。整個謀篇佈局只能驚為天人。格局風骨更是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可以說用駢體打敗了駢體。

    你駢體不是隻要華麗不要風骨麼。我就用駢體華麗的打死你。告訴你駢體也有風骨。

    這就是人家二十多歲.....那場宴會是準備吹太守兒子的。結果發現王勃寫的實在太快太好了。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我們學文的很習慣。

    宋代駢體文才被歐陽修用古文運動拍死了。歐陽修一代文宗詞宗,宰相。

    唐宋八大家這個級別,駢體也不多。都是以散文見長。

    知乎上看了這麼久。古文詩詞這一塊。

    真是什麼人都敢上去胡扯。什麼話都扯得出來。

    知乎是個裝x的好地方,不是個學習的好地方。

    回到問題,我告訴你兩句話。

    焦裕祿說的: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

    要學習只能靠自己。我是老實對著註釋,一條一條把滕王閣序讀完了。

    它其實在駢體裡不算裝x的。基本都是明典,而且不生僻。

    裝x的可以讀讀文心雕龍

    先王聖化,布在方冊;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是以遠稱唐世,則煥乎為 盛;近褒周代,則郁哉可從。此政化貴文之徵也。鄭伯入陳,以文辭為功; 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此事蹟貴文之徵也。褒美子產,則雲“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論君子,則雲“情慾信,辭俗巧”。此修身貴文之徵也。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鑑週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書契斷決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離,此明理以立體也。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是以子政論文,必徵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雲“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為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雖欲訾聖,弗可得已。然而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

    全駢四驪六,每句都有典故暗雷。註釋比原文多好多倍。連起來更是恐怖。

    讀了三章後,突然恍然大悟。怪不得劉勰寫完了腦袋就禿了,趕緊當了和尚木幾天就死了。

    我還是讀些容易懂的東西吧。當然劉勰水平很高。是我的問題。

    嫖相宋史方面有研究,他推薦的書我準備買了拜讀。

    他們北朝頭子應該是黨人碑吧。在微博,曬他要讀的書目。我相信他是認真讀過很多的。不然鎮不住這些皮裡陽秋的愛好者的。這些人火力很猛,釣魚很兇。

    乾貨不好裝x,可能暫時吃點虧。沒那麼多露臉的機會。

    但是與人生大有益處。

    我潦倒苦悶之餘,跑到南昌找發小。

    沒有想到他居然在搞傳銷。鬱悶之下,一口氣登上滕王閣,拍下了滕王閣序。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老當益壯,豈效窮途之哭。(這個跟原文有出入,因為我是飯桌上安慰他。他職高,不懂這些。挑幾句針對的。)

    果然不到五年,那種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好吃難消化,吃了屙不下。發小破產,進去了。關了半年。我請他吃飯,給他解釋了這些句子。

    他決心從頭做起,做司機還債。

    華麗的詞藻也可以無骨的。上官儀非文學專業,有幾個記得這個媚詞丞相?

    而王勃這些剛健雋永,對仗自然,用典貼切的風骨之句,盛唐雖然結束,但是他的詩句與盛唐風骨,將永遠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

    ——-

    還是補充幾句吧。

    沒有想到這篇激起了這麼大反響。

    我表述有些問題。

    王勃是初唐四傑,早夭。其餘的三傑也是才大官小,沉淪下僚,或者政治站隊錯誤,或者得罪權貴下獄,或者誤服用丹藥殘疾,跳水自殺。

    總之文章憎命達。因為不涉及文學普及。所以簡單說幾句。

    王勃是戲作了一篇檄文,因為兩王爺鬥雞,他就寫了篇文章討伐雞。被高宗認為是挑撥王府關係,就封殺了。

    被高宗皇帝親自封殺。可見有生之年,誰敢用他。

    後來為參軍私殺官奴,下獄。出獄後曲探望父親。

    父親遠在交趾,現在越南,不是什麼好地方。

    途中路過滕王閣,適逢太守,要慶賀滕王閣建成,也給自己的女婿露臉,拼爹。借政府工程提升自己女婿的聲望。

    宴會上大家都推說不寫。只有王勃寫了。估計是路過,不明就裡。因此一揮而就。文驚四座。

    因為實力碾壓,拼爹省長也無效。成就了王勃的文名。

    因此王勃寫的那些話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雖然悲涼低沉懷才不遇,但是毫不頹廢自棄,絕不效仿竹林七賢縱酒放蕩。窮途狂哭。

    而是以馮唐宗愨,終軍(他願意為國降服南越,後來被殺為國捐軀)等人自勉。為國捐軀效力。

    我所推薦的,也是這樣幾句。與這樣的精神格調風骨。所以我說這是盛唐風骨。

    其實這篇倒應該給那些以成功的失敗人士勃學家多讀讀。

    老當益壯,豈效窮途之哭。與原文有出入。我非不知。但發雖少白。尚為壯年,所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決不是白首之心。

    因此擅自改了勸發小。我的問題,與王勃的絕世才華沒有半點關係。望諸位明鑑。

    ———-

    至於趁機秀的,顯示其“大作”的幾位。

    我想起一段相聲。

    舊相聲裡某牛逼哄哄的人物,笑別人沒有錢,笑王思聰窮,告訴大夥王思聰沒我有錢,我滿荷包都是錢,都是二塊五一張疊起來的。

    別人問:錢有二塊五一張的?

    他說,您別不信。我拿出來給你看看。

    眾人定睛一看,果然二塊五一張,二百五一疊。

    再仔細一看,也不是假的。有名號有畫押!

    原來是;當票!(古代窮人活不下去,就把東西送當鋪,當鋪給點錢,然後給張票說明當了多少。作為以後贖回的憑據。一疊當票說明窮與破落到一定程度了。)

    您說王勃不行,王思聰窮,就是為炫耀您那一疊當票麼?

    您真是很有娛樂精神。

    可惜的是

    王勃這篇是嚴格的駢文

    轉一篇論文

    所謂駢文,“駢”就是兩匹馬並行的意思。也就是說駢文句式要求對偶,詞性相對,就像兩匹並行的馬。而出句和對句兩個句子的平仄也是有要求的,即兩匹馬的馬蹄踏步是有規則的。很多人對駢文只知道表面的詞性相對卻不知道平仄的問題。我看見過許多自稱“駢文”的作品有些只是詞性的相對,還有些更是認為四字詞語組成的就是駢文的。有些人駢文跟賦分不清,隨隨便便寫些四字詞語堆砌就說是“駢文”。那麼現在我從平仄用韻方面簡要說一下他們的體式要求,顧名思義駢文要求的是“駢”,即對仗工整,除了少部分過渡句子原則上可以用散句簡要帶過外,其他一律嚴格要求對仗,不要求韻。賦要求韻,對仗不強制要求,但能用盡量用。有駢無韻叫駢文,如《滕王閣序》,有韻少駢的叫賦,如蘇軾《前赤壁賦》,有韻又有嚴格對仗的叫駢賦,如庾信《哀江南賦》。鑑於以上,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跟大家探討一下駢文的特點。

    (對仗,不光說是意思,還說平仄與詞性。意思也不能重複,要自然流水。

    不然就是典型的合掌: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字是對上了,但意思展不開,在原地打轉。這個就是合掌病。遊子離注)

    一)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虛詞對虛詞。例如杜甫的工對: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數詞+量詞+名詞+動詞+名詞)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名詞+動詞+方向詞+數詞+名詞)

    對仗還應避合掌(合掌是一個比喻詞,一個人的雙手分長在左右兩邊,是對偶的樣子,如果兩隻手掌合在一起,就合二為一了),即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對仗要求言簡意賅,字寡意豐,而合掌則字多而意寡,是大忌。

    (二)平仄相協:這在對聯上要求也很嚴。儘量要求同一句中對應詞語平仄相反(或相同),成馬蹄狀,即“平平”對“仄仄”。如果不能馬蹄,則節奏點要求平仄相協,即“平平”對“平仄”或“仄仄”對“仄平”。一般認為2字詞語第二個字為節奏點。以平仄相對為絕大多數,而平仄相同或前半句同後半句反的為個別特殊句,這種特殊句在《滕王閣序》中只有5句,即標記為紫色的5句,1、3、7、26、40這5句。

    【滕王閣序】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2.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3.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仄平平虛仄仄平,仄平平虛仄平仄)

    4.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虛平)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虛仄)

    5.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6.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平平仄平仄虛平,平仄仄平平虛仄)

    7.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平仄平平虛仄仄,仄仄平平)

    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仄平平平虛仄仄,平平仄仄)

    8.十旬休假,勝友如雲;(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9.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平平仄仄,仄仄仄虛平平)

    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仄仄平平,平平平虛仄仄)

    10.家君作宰,路出名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11.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12.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仄仄仄虛平平平,平平平虛仄平仄)

    13.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平平平虛仄仄,仄平仄虛平平)

    14.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平仄仄虛平平,仄平平虛仄仄)

    15.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16.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仄平平仄,平仄仄虛平平)

    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仄仄平平,仄平平虛仄仄)

    17.披繡闥,俯雕甍,(平仄仄,仄平平)

    18.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平平仄虛平仄,平仄平虛仄仄。)

    19.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虛平)

    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虛仄)

    20.雲銷雨霽,彩徹區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1.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仄平虛平仄平平,平仄虛平平仄仄)

    22.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虛平)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虛仄)

    23.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24.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仄仄仄虛平平平,平平平虛仄平仄)

    25.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虛平)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仄仄平平,平仄平平虛仄)

    26.四美具,二難並。(仄平仄,仄平仄)

    27.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平仄仄虛平平,仄平平虛平仄)

    28.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平平仄仄,仄仄仄虛平平)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仄仄平平,仄平平虛仄仄)

    29.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仄平平虛仄仄,仄平仄虛平平)

    30.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仄仄仄虛平平平,平平平虛仄平仄)

    31.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虛平)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虛仄)

    32.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平仄平虛仄仄,仄平仄虛平平)

    33.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34.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35.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平仄仄虛平平,平平仄仄)

    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仄平平虛仄仄,仄仄平平)

    36.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37.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仄平仄仄,仄平仄仄虛平)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虛仄)

    38.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仄平平虛仄仄,仄仄仄虛平平)

    39.北海雖賒,扶搖可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40.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41.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仄平平仄,平平仄仄虛平)

    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虛仄)

    42.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43.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平仄仄平,仄平平虛仄仄)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仄平平仄,仄平仄虛平平)

    44.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仄平仄虛仄平,仄平平虛仄仄)

    45.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平仄平虛仄仄,仄仄仄虛平平)

    46.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今茲捧袂,喜託龍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47.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平仄仄平,仄平平虛仄仄)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平平仄仄,仄平仄虛平平)

    48.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49.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50.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平仄仄平,仄平平虛仄仄)

    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平平仄仄,仄仄仄虛平平)

    51.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52.一言均賦,四韻俱成。(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53.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滕王閣詩》的平仄探究

    【與在駢文中平仄節奏點為詞語第二字不同,格律詩直接要求二四六分明,預設無論是否為二字詞語構成一概認為偶數字為節奏點,所以後人總結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一三五位置的平仄不要求,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一定要平仄間隔。這同時體現了平仄在詩和駢文中的一些共性。《滕王閣詩》算是古體詩到近體詩的一個過渡很明顯的詩。首先它的同聯的平仄很嚴謹,節奏點平仄都符合格律詩的規則,但是最後兩聯沒粘上。也就是“粘對”體現了“對”而不完全體現“粘”。用韻上,《滕王閣詩》用了兩個韻腳,《平水韻》麌韻和尤韻,平仄韻同時用,這也區別于格律詩要求的只能押平聲韻的用韻規則。同時也區別於古體詩只要求韻而對二四六分明不強作要求的規則,這也許就是初唐到盛唐、古體詩到近體詩的發展的探索的一個縮影】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格律詩中第三字如果是平,那麼五、六字可換平仄,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七律。但是個重要的過度時期的作品。

    ———-

    為啥別人是防偽嚴格的鈔票,真金白銀。而你那些只是一錢不值的當票。

    因為僅僅就形式而言,許多現代“詩人的大作”“辭賦”也一錢不值。

  • 4 # 人心慧語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遊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 5 # 蒙學園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遊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寫到“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關,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

    從內容上看,《滕王閣序》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 6 # 平定山人

    初唐四傑首屈一指的王勃作《滕王閣序》時,年僅14歲。洪州(今江西)都督閻公不相信王勃所作,在宴會上閻公意圖藉此機會顯示自己女婿孟學士才華,事先就讓女婿寫好了宴滕王閣的文章,宴會開始,他故意拿出紙筆,遍請賓客們寫作,都推辭了。王勃一點沒有推辭,接過紙筆就寫,都督非常生氣,藉故更衣,退出宴會。專門派人探聽王勃寫些什麼,第一報探聽的人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笑道:”這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接著報道:”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了便沉吟不語。當聽到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時,這位都督閻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連忙趕回宴會,等候王勃把文章寫成,極歡而罷。

    《滕王閣序》是王勃駢文的代表作,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語言精煉,深入淺出,音調鏗鏘,琅琅爽口,散發出音樂的美。在中國古典“駢賦”散文體裁中,它可同魏晉南北朝時期庾信的《哀江南賦》相媲美,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維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共同矗立在古代散文的最高峰。

  • 7 # 祥耘

    瑞祥 文【著名的《滕王閣序》一文,在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著名的《滕王閣序》一文,由唐代文學大家王勃於上元二年所編著的一篇駢文。在此筆者簡單闡述一下:

    一.《滕王閣序》一文原名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宴滕王閣序》、《滕王閣詩序》。

    二.《滕王閣序》被後世們稱之為“千古傳誦之美文佳作”。

    三.《滕王閣序》特點之點睛妙用,糸屬名篇,名句佳言不謂小。

    四.《滕王閣序》特色之在於精,精於用詞簡練,精於描寫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這也是數字釀成的此種字簡意深之例。

    五.《滕王閣序》特徵之在於收放自如,收放自如是比喻他的文化功底,是最佳用詞的收放自如。

    六.《滕王閣序》特技之在於博,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博之用意在於博覽群書,在這篇《滕王閣序》文中,處處體現了王勃所學之博。

  • 8 # 浙江湖州羅林

    年輕時期讀古文,最喜歡的篇目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及柳宗元的《小丘西小石潭記》。這些遊記,真是文情並茂!不僅詞章華美,情真意切。而且背誦起來,朗朗上口。而對六朝到初唐的駢體文,切深感頭痛,其詞章雖華麗多彩,但使用典故也太多,沒有詳盡的註釋,幾乎讀不下去,而註釋文字往往蓋過正文,使人望而生畏!當然,王勃這篇《滕王閣序》是名篇!王勃是初唐傑出的詩人,他寫的這篇序,情趣生動,和諧可誦。在描寫,排鋪,敘事,抒情等語言運用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登高望遠,抒情懷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題材,其中產生了多少名篇佳作?王勃的《滕王閣序》雖然詞采絢麗,但格式講究,內容充實。讀起來感覺很是真實。清晰的敘事,詩意的景物,給人的印象是自然順暢!“南昌故都,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不寫樓臺,也不寫盛。直接寫滕王閣所在的地理位置,境界開闊,落筆大氣。滕王閣的樓臺的的壯麗,山川之宏遠,市井之繁華,舟船往來之眾多!登閣之時,傳來漁家的歌唱,大雁飛過之聲。真是繪聲繪色,各盡其妙,真正是達到了情與景的有機融合。“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這誇張的筆法,突出了高閣入雲的壯觀,生動地描繪了簷尖如翼飛,紅霞流盡天的景象。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繪景繪秋的千古名句!秋天之水光霞色美景,在王勃的筆下是何等令人陶醉!紅霞在天上飄動,白鷺在紅霞中翱翔,一紅一白的色差對照,這文章就寫得入畫三分了吧!王勃的名篇留給後人的是鮮明生動,和諧融合的藝術風格。值得傳承!

    補註:不寫盛。應改為:不寫盛會。

  • 9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唐初的經濟繁榮,促進了文化繁榮,出了許多有名的文人學士和詩文。王勃、楊炯、戶昭鄰和駱賓王被稱為“唐初四傑”。“唐初四傑”中最為出名的當數王勃。

    王勃,維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村)人。他出身於望族,自小就聰敏好學,志向高遠。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志向高遠的詩人,卻時時處處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滿坎坷和危機。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遊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滕王閣序》-詩詞賞析

    初讀《滕王閣序》者,多會被其飛揚恣肆的辭采所折服。作為駢文典範,王勃此文氣勢恢弘自然,意境開闊,辭采更是絢麗工整而少堆砌矯飾。

    而《唐摭言》等諸史籍對王勃寫序時當場立就,年齡幼小等種種渲染,更在此文背景上騰雲起霧,讓人讀文章時不免多了一份唏噓之慨。勃文多佳句,字裡行間才情灑落,其中“落霞,秋水”句,更是博得千古喝彩聲。

    然而細品此文,則覺浮華背後,淒涼難掩。細按歷代駢文宏於此篇者數矣。信然勃文辭藻華麗,但即使是膾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過脫胎於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馬射賦》)。

    因此可見文字如何鋪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觸動千載讀者的則是文字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勾勒著模糊的相似圖景。勃文好處,亦不在舞臺繁華之景,而在燈火闌珊之時。

    王勃少年天才,新舊唐書皆言其六歲即解屬文,新唐書更是頗令人生疑的記載勃九歲作《指瑕》以擿顏師古所注《漢書》之失。少年王勃已經以才高名天下,卻又在志得意滿之時急轉直下,關於他人生的這一錯落,新舊唐書有一段相差無多的記載。

    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瞭解到兩個重要資訊,一為勃年未及冠就已經名動朝野,並且被朝廷授予官職,可謂少年得志;二為王勃的人生轉折在為沛王門客時因一篇戲噱之文而起,而此時王勃依然年輕,可謂少年失意。

    少年得志與轉瞬失意,這過於巨大的命運張力對一顆年輕的心靈來說過於殘酷了,果然他之後未能走出陰影,殺官奴,遠走交趾省親,一個天才的生命迅速耗盡能量,在慘淡的近乎荒謬的落水悲劇中收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大多數女人都一樣,後悔結婚,後悔生孩子?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