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大棍

    肯定會比現在多出幾個名家,只此而已。首先是票價的問題,像梅蘭芳、麒麟童那樣的票價肯定不太好賣了,還有就是科班的取消,不讓男孩子學旦角等等問題,關鍵是民國中期,京劇已經發展到巔峰狀況了,再想突破已經很難了!袁世海、李少春、王金璐、高盛麟等等老前輩們,造詣都非常高,可是,就是這些大家,也很難再壓過四大鬚生、楊小樓、金少山等人了。這也是很多文化形式的共同點,除非是對京劇進行一次大的改革,太難了。個人愚見,請大家糾正。

  • 2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你設想1950年京劇名角兒搭班自負盈虧一直延續到現在,那麼基本上可以生存下去。1950年至1965年這15年裡京劇傳統戲演出還是比較興旺,票房,單位工會都有組織京劇統戲社,那個時候年代沒有對外開放,文學藝術比較單調沒有多樣化,老百姓只有喜歡國粹京劇藝術,然而為什麼京劇藝術斷層二代人全然不懂京劇傳統戲呢?這裡主要因素之一,傳統戲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八個樣板戲,樣板戲的誕生上面有佈置我們每一個老百姓都要看後來拍成電影藝術,更加要年年看,月月看,天天看,我們那個時候在學校裡讀小學,自己出五分錢或壹角錢看一場樣板戲或二場樣板戲,老百姓對樣板戲個個領會貫通從小學生,中學,大學生,工廠裡的工人,機關事務公職人員,人人都會唱樣板戲。樣板戲通俗易懂,用標準普通話說唸白,唱腔唱詞容易聽懂,唱腔音樂優美動聽。然後逐漸京劇傳統戲恢復上演,老百姓有碰到了大問題對京劇傳統戲一巧不通,唸白一點也聽不懂,不要說;京劇傳統戲唱腔了,因而京劇傳統戲沒有做到普及人們自然而然不懂,許多人把京胡當成二胡。所以說;當今京劇藝術做到繼承和傳承已經相當不錯了,損失二代人只有重新再來做到普及,京劇才有生命力只有這樣。

  • 3 # 使用者52182521912

    傳統文化需要政府扶植才能傳承下去,自負盈虧,連飯都吃不上好容易賣點票,還不夠交各種費用了,餓肚子還想唱戲,還講什麼傳承文化,夢去吧

  • 4 # 如義齋人

    我們不妨分三個時期來分別進行分析。

    一、1950年至1965年

    人民當家作主,廣大藝人的社會地位肯定會得到進一步提高,生存環境也會得到保障和改善。在人們的業餘生活還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雖然是自負贏虧,但在“雙百”方針下,傳統劇目的推陳出新和現代戲的創作和演出都會得到蓬勃發展,整個戲曲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繁榮景象,著名的藝術家和名家應該更多,成就也會更大…… 既然是角兒挑班組團,等級肯定會更嚴,演出質量有保障,但各班組之間的交流上,無論是傳統戲的整理,還是現代戲的創作演出上,肯定會有所保留……

    二、1966年至1976年

    文革時期,文學藝術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傳統戲作為“四舊”而停演,樣板戲獨大,現代戲一統江湖,而且許多藝術家名家因為受“迫害”、受衝擊…… 班組團社的演出會很受影響,繁榮發展肯定談不上,但基本生活可以保障……

    三、1976年以來……

    隨著各種禁忌的解除,傳統戲演出的恢復,戲曲會出現短暫的繁榮景象。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豐富,戲曲演出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巨大的衝擊,其生存會面臨毀滅性的嚴重挑戰,後繼的人才和演出質量都會受到巨大影響,真正願意為戲曲藝術獻身者會少之又少…… 且看今天的現實,因為有國家財政扶持,各種大賽和拜師活動蓬勃開展……但觀滿大街的藝術家,藝術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如果缺少政府財政的扶持,中國戲曲暫時也許會苟延殘喘…… 最後,死路一條!

  • 5 # 半知先生

    我覺得在面對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大家都不太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去沉下心閱讀,欣賞,學習,思考的時代,一個共享資訊的時代,許多傳統的藝術形式都需要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不能永遠守著自己固有的形式,就像當年四大徽班進北京才造就了今天京劇一樣,京劇也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但在京劇經歷了輝煌以後,就再也沒有任何進步了,唯一的一次革新還是新中國的八大樣板戲,然後就徹底停滯不前了,今天戲曲這種傳統的娛樂方式遇到了太多的競爭,影像化,數字化,快餐化,短小化,甚至同為舞臺藝術也有話劇,舞劇,音樂劇等等競爭,如果從1950年開始京劇久直面這些競爭,那麼今天的京劇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要麼就被歷史的車輪徹底碾壓,要麼就蛻變成一個全新的樣子和形式。但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要死不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偵探柯南中有很多光照著一個黑人的主題曲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