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czdgv

    余光中的詩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格律詩時期 (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為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現代化的醞釀時期 (1957-1958) 以《鐘乳石》後半和〈西螺大橋〉為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留美的現代化時期 (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啟迪了余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並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虛無時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為代表。這個時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憂鬱蒼白裡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於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一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衝擊的疑惑。新古典主義時期 (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後半、《蓮的聯想》為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一個高峰。走回近代中國時期 (1965-1969) 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交相對映,均承載深刻。技巧及思考到達高峰。民謠風格時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作品吸收搖滾樂的浪漫精神,以迴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眼前的現實。這個階段的余光中也掙脫了“我是誰”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許,期待自己經由生命的苦楚而臻於永恆的詩藝。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 (1974-1981) 以《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為代表,詩作的知性漸漸多於感性,也較不刻意鍛字煉句,而趨於任其自然。寫實傷今、印證生命的秋收時期 (1981以後) 以《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為代表。這段期間余光中既歌詠親情倫理、諷誦漢魂唐魄、參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桑,由早年浪漫懷古轉為寫實傷今,成了低迴的吟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秋天的四行詩句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