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翔原創短影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果斷剛毅而勇於敢作敢為,就會惹禍被殺;謹慎小心而勇於自我剋制,就能全身保命。這兩種做法一個於己有利,一個對己有害。上天所憎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呢?因此就連聖人在這些事情上,也一再謹慎,難以決斷。自然的法則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響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羅網廣大無邊,雖然稀稀疏疏卻無任何遺漏。

    在老子看來,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因此,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但是,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並不是軟弱無力。而是說,勇氣建立在盲目妄為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

    我們看到,現實生活中確實如此。我們沒有勇氣,一味軟弱的時候,只能被動、消頹。我們有了勇氣,卻盲目蠻幹的時候,就會遭受困境。我們只有保持著勇氣不變,並冷靜地觀察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的時候,才能運籌帷幄,長久平安的走下去。

    很多人說,老子只注重自然規律,提倡自然而然,是不努力、膽小、懶惰的思想。

    然而,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追求唯物哲學的時代。作為宇宙中渺小的人類,人們立身處世,違背自然規律,怎麼樣呢?如果把肆意妄為,當做勇敢堅強,怎麼樣呢?

    客觀事物的存在,不由人們的主觀意志來決定和改變。如果我們順應規律,不肆意妄為,怎麼樣呢?

    我不得不承認的是,過去的很多年時間裡,我一直遭受著肆意妄為的苦果啊!我甚至把肆意妄為的衝動,當成勇敢堅強、無怨無悔的意志。後來我才深刻體會到,尋找事物的變化規律,將勇氣建立在事物的客觀規律上,是多麼暢快而又安全!

  • 2 # 開卷有益l侯公子

    要理解這句話,需要從書的整體思想去把握。此言出自《老子》第73章,如下文: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註釋】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活。<蔣錫昌>說:「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敢”即“堅強;“不敢”即“柔弱”。」

    此兩者,或利或害:指勇於柔弱則利,勇於堅強則害。

    「是以聖人猶難之。」:這句是六十三章的文字,重出於此,據帛書本刪。

    天之道:自然的規律。

    繟[chǎn]然:坦然,安然,寬緩。

    天網:自然的範圍。 “恢恢”,寬大,廣大。

    失:漏失。

    【今譯】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遭害。天道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

    自然的規律,是不爭攘而善於得勝,不說話而善於迴應,不召喚而自動來到,寬緩而善於籌策。自然的範圍廣大無邊,稀疏而不會有一點漏失。

    【引述】

    老子以為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人類的行為應取法於自然的規律而惡戒剛強的好鬥。“勇於敢”,則逞強貪競,無所畏懼。“勇於不敢”,則柔弱哀慈,慎重行事。人類的行為應選取後者而遺棄前者。

    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 3 # 岫巖玉洪菲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意思是:一個人無所顧忌,則充滿兇險,有所顧忌,則穩妥靈活。事實上,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既勇敢同時又勇於“不敢”的。

    《論語》中,子路問孔子:“誰比較適合帶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問道:“我不是很勇敢嗎?”孔子說:“可我不僅勇敢,而且還勇於不敢呀!”孔子的“勇於不敢”,不失為金玉良言。

  • 4 # 洛書圖解周易

    大白若辱——

    不顧敏感、頂風而上者,格殺勿論(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委曲求全、隨遇而安者,明哲保身(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5 # 每日讀書A

    原文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譯文勇敢而膽大妄為就會遭到殺害,勇敢而不逞強就能保全性命。這兩種行為一個遭害一個獲利。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自然的法則,不交戰而善於勝利,不發言而善於迴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寬緩從容卻善於計謀。蒼天佈下的法網廣大無邊,雖網眼稀疏,但不會遺漏。解析老子以一個“勇”字開篇,然後引到了無為的人生哲學上。“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裡的“勇”是勇氣、勇敢的意思。整句話的大意是勇敢到無所不敢為時,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勇敢到有所顧忌時就能保全性命。怎樣理解呢?老子在這裡的意思是真正的勇敢,是敢為又有所不敢為,而不是恣意妄為、膽大包天。可是老子怎麼又把生死和勇敢聯絡到一起了?它們之間到底有怎樣的因果聯絡?老子沒有具體說明,需要我們聯絡老子的思想體系去細細體味。老子一貫主張無為,這是他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前面的諸多章節中老子一再為我們闡釋了無為的內涵,這一章老子再一次提起,並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勇敢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過了這一限度就會轉向反面,就不能稱其為勇敢而只能稱作魯莽了。魯莽是一種性格缺陷,在今天看來,魯莽是不可能遭殺身之禍的,而在當時就有可能會被殺害甚至株連九族,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老子所說的“勇於敢則殺”並非誇張之辭。老子又說:“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透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勇,程度不同,結果就大相徑庭。老子一貫主張自然無為之道,重柔弱不重強悍妄為。我們都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違逆的,違背自然規律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勇於敢”是恣意妄為,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舉動,所以老子認為會招致殺身之禍。與此相反,“勇於不敢”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所以就“活”,即保全性命。老子將生死和勇提到同一高度來論述,可見把握好勇的度是多麼重要。“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磾然而善謀。”老子說自然的法則是不交戰而善於取勝,不發言而善於迴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寬緩從容卻善於計謀。主要是說順應自然、不爭不奪卻贏得了萬物的歸順和愛戴,不戰而征服了萬物。我們人類之所以要“勇於敢”,是因為有私心,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才和別人爭奪、和自然爭奪,而大自然是不與人爭的,所以它取得了萬物,人在爭取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自己所謂的勇敢。這種勇敢是違逆天道的,是註定要遭受失敗的。最後老子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八個大字總結,八個大字如同八支無形而又殺傷力極強的槍,時刻瞄準為所欲為的統治者、無所不敢的亡命之徒……

  • 6 # 自明誠熊

    老子的意思就是柔弱勝剛強。也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想當然,不要意氣用事,不要自以為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順利的時候,要善於看到問題,要未雨綢繆,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不順的時候,不要垂頭喪氣,要看到希望,要找到突破口,要持之以恆。老子深信,天下大事必成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總之,不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那種內心恬淡,沉著冷靜,做到虛明靈覺。

  • 7 # 馬振廷1

    勇者強壯,勇於敢是犯上作亂,不殺他殺誰?有死地殺早亡也。老子曰,為奇者殺之熟敢?勇於不敢,強壯老實守法尊道守德,無死地。王要殺這樣的老實人,才真昏君呢。不用造反他也坐不長。強壯之士必然活著的時間長,能活到自然死亡。

  • 8 # 尋心念V同你解讀人性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老子認為,果敢而無謀,膽大則少慮,無謀與少慮則只能役氣用事或意氣用事。役氣用事帶來的只能是人的滅亡。"不敢"帶來的卻是多多謀劃與細細思慮,"不敢"則會很好地儲存人的生命的力量,就能很好存活。

    "敢"還指耿直與堅強。"不敢"則指多慮與柔弱。假如一味地積極追求剛強就被殺死,一味地追求柔弱卻能夠存活。敢與不敢是兩種不同的追求,結果是迥然不同,截然相反。

    勇於敢”者被殺,是捨生取義:比如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利,卻死的悲慘——害;

    【為Guan、做領導不能太正直:否則人間正道是滄桑】

    勇於不敢”者能夠活下來,是重生輕義,雖然不利於社會的文明進步——害,卻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利。

    【做人也不要太懦弱:否則容易受欺壓】

    老子是非常善用反語來表達主張,講述道理的。大多數人都以勇敢為讚美,然而勇敢本身是有利有害的。

    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惡。“勇敢”也如此,需要勇敢的時候勇敢,需要退讓的時候退讓,這才是天之道。

    華人講究•中庸之道:做人不能太正直,也不要太圓滑。

    善若水:看似人有七情六慾,卻又能自控的泰然自若

    文案:

    華人推崇外圓內方:本色做人,角色做事

  • 9 # 隨便閣主

    把這句話重寫一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了:

    勇於敢者則殺或活,勇於不敢者則活或殺,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老子認為遵循天之道者,生之徒;悖離天之道者,死之徒。雖有僥倖,但終不可為。所以老子接著說: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勇“不是生存或消亡的標準,”敢“亦不是生存或消亡的標準。

    ”天之道“才是生存或消亡的唯一標準!

    更多內容可參閱作者的“道德經原成”系列影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次握手”是什麼意思三次握手是什麼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