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ZS解答

    這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首次在陸地作戰中遭遇挫折。與關島、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地的接連失守相比,這無疑是一場勝利。訊息傳到國內,民眾無不歡欣鼓舞,振奮著士氣低落的盟軍,麥克阿瑟與巴丹半島成為了勝利的象徵。

    美軍在巴丹的頑強抵抗,迫使日軍原本50天攻佔菲律賓的計劃成為泡影,打亂了整個“南下”政策的實施,為盟軍在澳洲,以及在西太平洋區域建立新防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此,羅斯福和馬歇爾紛紛致電表示祝賀。

    短暫的勝利,並沒有改變局勢的惡化,麥克阿瑟憑險據守效果不錯,但也將自己置於一個“罐子裡”,島上的給養、彈藥僅夠一個月。唯一的指望就是美軍的海上補給,麥克阿瑟上島後,幾乎天天向國內索要彈藥、物資,遲遲不見補給到達

    當麥克阿瑟還在巴丹半島調兵遣將之際,日軍中將本間雅晴又迫不及待地將新調來的第65旅團,尾隨溫賴特將軍部隊的後撤路線向巴丹發起了進攻。日軍第65旅團指揮官奈良晃中將由於過於自信,對兵力明顯處於劣勢的現實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低估了麥克阿瑟的力量。他向納蒂布山山樑上的阿布凱防線發起了攻擊,但遭到了守島美軍猛烈的炮火襲擊而未能奏效,其中從側翼進攻的一個團,被圍困在叢林中長達一個星期之久。

    奈良晃的失利是日本人在南太平洋開戰以後,在陸上進攻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敗。巴丹在重大的壓力下支撐著,迫使日軍原定的向南發展計劃產生了很大的混亂,從而為聯軍爭取到了在澳洲、西太平洋區域建立新防線所需要的時間。

    就在溫賴特將軍率領著從呂宋島撤回的眾多部隊還沉浸在劫後餘生的慶幸之中時,負責巴丹島後勤的均需官卻面帶愁容地來到科裡吉多島上,向麥克阿瑟詳細報告了巴丹島即將面臨的缺醫斷糧的局面:全島儲存的大米供應不足20天,麵粉不足30天,魚肉罐頭頂多也只能維持50天。如果按現在的標準供應,已經不夠保證全島將近10萬軍民一個月的需求量了。

    酷的現實,使麥克阿瑟更加憂心忡忡。面對日軍對巴丹島的包圍封鎖,他下令從即日起,將島上的人均日常食物配額減為正常時的一半。由於島上缺乏淡水資源,加上日軍飛機的轟炸,美軍在島上的多出貯水設施遭到破壞,島上守軍的飲水也不得不實行限量供應。這使得熱帶流行病,如瘧疾、痢疾等開始在島上蔓延開來。

    時間在一天天的過去,島上的戰鬥在繼續著,彈藥和食物的消耗也在逐步地增加。麥克阿瑟的士兵們現在只能靠每天消耗1000多卡的熱量來維持生命了。麥克阿瑟後來回憶道:“緩慢的飢餓終於使人們筋疲力盡,而這就成為使駐軍毀滅的最有力的因素。”

  • 2 # 拉磨的驢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幾乎與此同時,菲律賓也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成了第二個珍珠港。麥克阿瑟渴望已久的戰爭終於來到,他激動地站在巨大的兵力部署圖前,向駐守菲律賓各島的部隊下達著作戰命令。

    其實,在他的潛意識裡,根本瞧不起日軍的戰鬥力,更不相信珍珠港會在日軍的偷襲中損失慘重。這種錯覺不可能帶來正確的判斷力,致使在開戰最初的幾個小時,讓他缺乏戒備,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

    撤退,是麥克阿瑟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雖說陸地作戰還未開始,但遠東空軍3/4的戰機在空襲中被摧毀,還是讓麥克阿瑟心亂如麻、如坐鍼氈。因為這是美國部署在遠東,阻止日本發動戰爭最大的威懾力量,結果一天之內蕩然無存。沒有空中掩護的陸軍,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讓他略感欣慰的是,在抗登陸的戰鬥中,美菲聯軍在僅存的17架轟炸機的幫助下,成功挫敗了幾次日軍的搶灘登陸,而他的主力部隊還未出動。這樣的局面,讓麥克阿瑟對守住菲律賓充滿信心,更何況,國內的援軍很快就會趕到。

    殊不知,這只是日軍的試探性進攻。2周後,由70艘運兵船組成的、龐大的日本海軍編隊,在仁牙因海灣搶灘登陸。由本間雅晴指揮的第14軍大都來自中國戰場,他們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碾壓著裝備低劣、缺乏經驗的美菲聯軍。

    日軍在幾乎沒有遇到像樣抵抗的情況下,一天之內全部登島,並沿著3號公路向馬尼拉衝去。前線失利的訊息一個接一個,麥克阿瑟再也坐不住了,他開始認識到失敗是不可避免,如何儘量拖延時間?爭取支援的到來,是他首先要考慮的。

    但本間似乎沒有給他拖延的機會,就在當天傍晚,7000日軍在距離馬尼拉以東110公里的拉蒙灣搶灘成功。兩支日軍像“一把鉗子”向馬尼拉撲來,企圖將美菲聯軍主力合圍在此,並各個加以消滅。當晚,麥克阿瑟向國內發出了警告。

    為了避免被圍殲,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撤退到巴丹半島和科裡吉多島,憑藉海峽作為天然屏障繼續抵抗,並等待增援。撤退命令迅速下達,南部的部隊甚至沒有與日軍交火就撤了下來,2天后,麥克阿瑟對外宣佈,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

    然而,退守巴丹只是為了延緩時間。

    1942年1月,8萬美菲聯軍在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的指揮下,退守巴丹半島。整個半島面積約1250平方公里,西高東低、南北有高山,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聯軍利用有利地形挖壕固守,在麥克阿瑟的計劃中,這個地方至少能堅持半年。

    日軍第65師團在本間雅晴的指揮下,尾隨美菲聯軍向巴丹發起了進攻。一個月的戰爭打得“順風順水”,日軍低估了對手防守的決心和實力,遭到了島上聯軍猛烈的炮火襲擊,甚至有一個團被圍陷在叢林中達一個星期之久。

    這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首次在陸地作戰中遭遇挫折。與關島、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地的接連失守相比,這無疑是一場勝利。訊息傳到國內,民眾無不歡欣鼓舞,振奮著士氣低落的盟軍,麥克阿瑟與巴丹半島成為了勝利的象徵。

    美軍在巴丹的頑強抵抗,迫使日軍原本50天攻佔菲律賓的計劃成為泡影,打亂了整個“南下”政策的實施,為盟軍在澳洲,以及在西太平洋區域建立新防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此,羅斯福和馬歇爾紛紛致電表示祝賀。

    短暫的勝利,並沒有改變局勢的惡化,麥克阿瑟憑險據守效果不錯,但也將自己置於一個“罐子裡”,島上的給養、彈藥僅夠一個月。唯一的指望就是美軍的海上補給,麥克阿瑟上島後,幾乎天天向國內索要彈藥、物資,遲遲不見補給到達。

    原來,在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中,現有的船隻、武器彈藥和兵員,不可能同時滿足兩個戰場的需求,必須有所捨棄。顯然,歐洲戰場的分量更重,這也是補給船遲遲不到的原因。說白了,菲律賓在美國的戰略中已被放棄。

    全然不知的麥克阿瑟,一邊不停要增援、要補給,一邊給前方將士打氣,“增援很快就到”。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軍方許諾的援助物資和增援部隊始終不見蹤影。他也不再去前線慰問了,因為將士們質問補給在何方時,他無言以對。

    但麥克阿瑟決不投降。

    1942年2月的巴丹半島,美、日雙方的戰鬥進入膠著狀,雙方的損失都很大。更讓本間雅晴著急的是,由於久攻不下,失去耐心的日本軍部,將精銳的48師和第5航空隊調往泰國,剩餘兵力很難發起有效進攻,他乾脆停止進攻,進行心理戰。

    首先,將附近民眾集中起來,全部趕往巴丹半島,守軍不得不安置這些難民。要命的是,大批難民也在消耗著本就不多的補給,守軍每名士兵的配額已減少到原來的1/4,飢餓是麥克阿瑟面臨的最大問題,而本間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其次,圍困巴丹,除了每天投下大量的炸彈,還有大量的宣傳品。缺醫斷糧的日子,讓原本戰鬥意志不高的美菲聯軍,士氣更加低落,失敗情緒瀰漫著整個前線。日本東京廣播電臺更是宣傳,美中國人把菲律賓人當炮灰,不會有援軍來。

    當然,更有效的還是勸降指揮官。但當勸降書送給麥克阿瑟時,他連看都不看,隨手扔在了一邊。作為久經沙場、將名譽視為生命的麥克阿瑟,無論如何也不會選擇投降。同時,他向羅斯福保證決不投降,在巴丹半島戰鬥到底。

    不久,美軍陸軍部正式明確,不再向遠東派遣救援的訊息傳來,守軍的失敗情緒迅速被絕望情緒所替代,人們都在質疑巴丹還能守多久?這時,指揮官的表率作用有著巨大的意義,麥克阿瑟向官兵們表示,他和家人都將留下來,抗戰到底。

    勸降不行的日軍,再次發起了進攻,一個月終於突破了第一道防線,前進了12公里,退守到第二道防線的美、菲聯軍站穩了腳跟,日軍再也無力進攻了,雙方又恢復了平靜,惡劣的自然環境折磨著雙方士兵,守軍因非戰鬥減員已達到50%。

    美國軍方開始考慮撤退,第一批撤出巴丹的是一支密碼破譯分隊,他們帶著機器成建制的撤出;隨後,菲律賓總統奎鬆一家以及一些美國高階官員,也鑽入了美軍潛艇逃往澳洲。麥克阿瑟再次拒絕了馬歇爾的好意,他和家人堅持留下來。

    不管怎麼說,危難之際最能彰顯一個人的品質。麥克阿瑟在明知遭到“拋棄”,前途無望的情況下,依然與他的士兵們在一起,是值得稱道的。儘管有些人認為他是在“作秀”,但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名軍人和指揮官,麥克阿瑟是稱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領域就是種花養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