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水空流

    最後就是長孫皇后生了三個兒子,李世民的繼承人只能從這仨人中產生,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既倒,也只能立李治。再就是關隴唯一認可的也是李治,李世民也立他人也坐不住。天時地利人和李治都佔了。除他別無人選。

  • 2 # 古今博學

    李治能被唐太宗看中,是各個方面綜合的原因。歷史造就某個人物,會給他天時地利人和,你順應了潮流,得到了這些,你也許就可以成為歷史人物,同樣,李治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兒子,能跨過太子和二哥當上皇帝,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李泰為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大肆收買人心,身邊圍了一群大臣,野心膨脹,樹立朋黨。尤其是李泰心狠手辣,引起李世民警覺與不安,放棄立李泰為太子。

    李世民只有三個嫡子,現在去掉了兩個,剩下了李治就成了太子的不二人選。

  • 3 # 紅黑亂侃

    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治的四哥李泰撲進唐太宗懷裡,撒嬌說:“我當了皇帝之後,會把我唯一的兒子殺了,傳位給弟弟李治。”

    這番話,震驚了唐太宗,也斷送了李泰的奪嫡之路。

    於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嫡長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奪嫡,卻雙雙成了輸家。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治,最終成為太子,登上皇位。

    此外,國舅長孫無忌的態度,也影響了太子之位的歸屬。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嫡長子。他出生在太極宮的承乾殿,所以取名叫做李承乾。

    李世民登基之後,嫡長子李承乾理所當然地被立為太子。那一年的他,只有8歲。

    小時候的李承乾,聰明,仁孝,能力出眾,李世民非常喜歡他,經常讓他監國。

    可是,隨著李承乾逐漸長大,加上生病瘸了一條腿,他逐漸變得叛逆起來。

    性格暴虐,耽於聲色,漫遊無度,大臣經常彈劾他;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私自帶突厥人進入皇宮重地,還想刺殺勸諫他的老師;與太常樂人同吃同住,惹惱李世民後,又聲稱自己生病,幾個月不上朝。

    叛逆的李承乾,讓李世民非常煩惱。

    與此同時,李承乾的同母弟弟李泰,也逐漸長大了。

    李泰,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同時也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史書上說他“寵冠諸王”。

    李世民封他為王,卻不捨得讓他去封地,還差點讓他住進東宮附近的武德殿。見他身體肥胖,怕他走路參拜辛苦,特許他坐著轎子去上朝的場所。就連去他的府裡看他,也要大赦雍州及長安,免他府邸所在地百姓的賦稅。

    李泰的待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比如說,李世民給李泰的開支花銷,超過了太子的規格,嚴重逾制,以至於大臣不得不上疏勸諫。

    李世明卻沒有削減李泰逾制的開銷,而是取消了太子開銷的限制,以示自己一碗水端平,沒有忽略太子。

    李泰的待遇,李承乾都看在眼裡。

    雖然李世民一再表態支援李承乾,沒有更換太子的意思,但李泰可不安分,結交朝臣,塑造自己禮賢下士的形象,想利用李世民的寵愛,把太子李承乾拉下馬。

    李承乾把李泰視為自己最大的威脅。

    他先是派人去刺殺李泰,失敗之後,又聯合多位大臣,想要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先下手為強,造反逼宮。

    還沒來得及行動,事情就敗露了。

    於是,太子李承乾被廢。

    《舊唐書》: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尋與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將縱兵入西宮。

    太子被廢之後,嫡次子李泰,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任太子的最佳人選。

    李世民當著李泰的面,承諾會立他為太子。

    李泰趁熱打鐵,投入李世民的懷抱,對他撒嬌說:我以後當了皇帝,會把我唯一的兒子殺了,傳位給弟弟李治。

    李泰的目的,是要向李世民表現自己的兄弟情深,讓他趕緊正式冊立自己。但是,這番話,卻起了反作用。

    李世民聽了這句話,本來是飄飄然的,覺得雖然大兒子不爭氣,這兩個嫡子的感情卻令人感動。後來經過大臣提醒,李世民醒悟過來:天底下哪有哥哥殺了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的道理?

    最終,李世民經過反覆衡量,放棄了嫡次子李泰,改立嫡三子李治為太子。

    《舊唐書》:太子承乾以罪廢,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因謂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懷雲:‘……我見其如此,甚憐之。”

    李世民放棄李泰,選擇李治,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1、李世民的慈父之心

    李泰能說出殺子傳弟的話來,足以體現出他心狠手辣,為了皇位不擇手段。

    但是,要一個父親殺死自己唯一的兒子,只為了把皇位傳給弟弟,是違反人性的行為。連李世民都知道,這樣的事,李泰不可能做得到。

    到時候,李泰做了皇帝之後,面臨繼承人的抉擇,選擇的,必然還是自己的親兒子。

    他又承諾過,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有什麼辦法,可以既不違背承諾,又可以把皇位留給自己的兒子呢?

    自然是除掉李治了。

    所以,如果真的把皇位傳給李泰,李治的處境,就很危險了。

    李承乾被廢之後的一番話,也點醒了李世民。

    李承乾對李世民說:我都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可求的,為什麼要造反呢?主要還是因為李泰想要奪嫡啊。您如果要立他為太子,不久如了他的意麼?

    這是在提醒李世民,李泰為了奪嫡,不擇手段,甚至逼得自己這個地位穩固的太子都要造反。

    如果立了李泰為太子,說明太子之位是可以靠陰謀奪嫡得到的,影響可就惡劣了。

    如今,李泰靠陰謀奪嫡,贏得太子之位,以後,其他人也可以靠陰謀,去搶奪李泰的太子之位,甚至子孫後代,都紛紛效仿。

    就算李治不效仿,李泰也會提防著他。

    遠的,會影響唐朝的皇位傳承。

    近的,李承乾和李治的生命,都會受到威脅。

    李世民最愛的兒子,是李泰。但無論是李承乾,還是李治,都是他的心肝寶貝。他對這幾個兒子,都異常寵愛。

    而立李治為太子,一來,李治看起來宅心仁厚,應該不會對自己的兩個哥哥下手;二來,昭告天下,儲君之位不是靠陰謀奪嫡就可以得到的,防止其他人搞小動作。

    對李世民而言,這是保住自己這3個愛子的,最好的辦法。

    《舊唐書》: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2、長孫無忌的支援

    李世民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為了保住自己的3個嫡子,立李治為太子。

    但是按照禮法,嫡長子被廢,嫡次子李泰就是理所當然的儲君人選。李治只是嫡三子,實在是難以服眾。

    這個時候,是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站了出來,支援李治。

    長孫無忌,不僅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李泰和李治的舅舅,還從少年時期開始,就是李世民的好朋友,和他一起打天下,一起發動玄武門之變。

    他的意見,對李世民有很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他也是大唐的宰相,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在群臣中,影響力很大。

    如果他支援李治當太子,那麼,因李治排行靠後而引發的反對聲,也會小很多。

    對於長孫無忌而言,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無論誰當上太子,登上皇位,他都是國舅。

    但是,選擇李治,卻可以讓他的利益最大化。

    一來,李治性格較弱,年紀較小,登基之後,會比李泰更依賴長孫無忌。二來,李泰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李治處於劣勢,如果李治上位,自己的“從龍之功”會更顯著。

    所以,當李世民說出自己想立李治為太子的意圖的時候,長孫無忌第一個站出來,支援李治,並說:如果有人敢有異議,就斬了。

    李世民放心了,對李治說:你舅舅應允你了,你應該拜謝他。

    李世民又擔心群臣反對,還是長孫無忌給李世民吃定心丸,說:李治仁愛,很得人心,陛下只管去問群臣。如有異議,臣願死一萬次。

    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長孫無忌的支援,讓李治順利地得到了太子之位。

    《舊唐書》:無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太宗謂晉王曰:“汝舅許汝,宜拜謝。”晉王因下拜。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何如?”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伏乞召問百僚,必無異辭。若不蹈舞同音,臣負陛下萬死。”於是建立遂定。

    3、李治的表現

    李治從小,就表現出了一個優秀皇子的風範。

    他聰明,仁孝,友愛兄弟。當李世民問他,《孝經》裡什麼最重要,他回答:孝道是最重要的,小時候要侍奉雙親,長大之後要侍奉君王,最後要修身養性。

    這話,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裡。

    李承乾和李泰奪嫡的時候,他沒有摻和進去。

    漢王李元昌連同李承乾造反,李治因為和李元昌關係好,被李泰恐嚇,他也沒有直接找李世民告狀。

    仁孝,就是那個時代對君主的要求。

    這讓李世民相信,李治,就是未來大唐天子的人選。

    立他為太子,不僅可以保住他的兩個哥哥,還可以給唐朝帶來一個明主。

    《舊唐書》: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節外生枝

    李治終於成了太子。然而從太子通往皇位的道路,並不是一片坦途。

    當李世民想要保住自己的幾個愛子的時候,李治仁厚的性格,讓李世民安心。

    但是,當李治真正成了太子,即將成為大唐王朝的君主,李世民對李治的性格,也有點犯嘀咕。

    他對長孫無忌說:你當初勸我立李治為太子,但是李治的性格太弱了,我擔心他守不住江山。倒是吳王立刻,英武果敢,非常像我。我想改立李恪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

    除了已經被廢的李承乾之外,李恪也是當時李世民尚在人世的,年紀最大的兒子。

    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被廢,嫡次子李泰被剝奪繼承權,如果嫡三子李治再被廢,那麼,按照禮法,太子之位就應該輪到年紀最大的庶子李恪了。

    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李恪英果,像自己。

    對比之下,李世民就起了易儲的念頭。

    他詢問長孫無忌的意見,作為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當然堅決反對。又是說李治仁厚,適合守成,又是說太子地位重要,不可以輕易更換,終於打消了李世民的念頭。

    李治這才得以穩固太子之位,最後順位登上皇位。

    《資治通鑑》: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上乃止。

    寫在最後

    李世民選擇李治做太子,最初的目的,是想要保住自己心愛的李承乾和李泰。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的結局,並不好。

    李承乾被廢之後,流放黔州,沒過多久就去世了。李世民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李泰失去皇位繼承權之後,被貶為郡王,僅在李世民去世4年後,就抑鬱而終。

    李世民終究沒能保住自己這兩個心愛的兒子。

    你覺得,如果他當初選了李泰,他們會不會有更好的結局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月起高鐵將實行全封閉管理怎麼突然實行全封閉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