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灬然
-
2 # 阿鵬澎蓬碰
臺灣相對大陸的人才儲備,孵化速度,毫無優勢。一個2300萬人口的省份,以相對寬鬆的教育模式,要在中國突出重圍,並非易事。許多臺灣人將孩子送回臺灣讀書,不是大陸教育不好,而是大陸競爭激烈,從此來看臺灣學子猶如溫室花朵。
-
3 # wbs20100321wys
像林志玲這樣的人都己經賺的錢幾輩子都用不完,要那麼多幹什麼?現在大陸賺點錢的臺灣人,為臺灣獨立做最後衝刺,他們知道日子不會很長,所以要價很高。
-
4 # 見智見仁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初相對臺灣落後,引進很多臺資企業。
大陸經過20多年努力跟進發展,人工成本上升,臺灣在大陸較多是低端製造業,為了更大獲利,臺資企業搬遷至越南、印尼等成本更低國家。
加之國家產業升級結構調整,臺資企業沒有大的發展,競爭力低下, 故而又有部分外遷或回臺。在大陸的臺灣人則越來越少。
-
5 # 雲中一擊
前幾年的臺灣人,依仗的是合資企業背景,臺灣企業關係,比較熟悉的外語能力,借勢而入,自然風光。
現在劇情反轉,優勢不單單是臺灣人具有了,熟悉國際遊戲規則的大陸人越來越多。而且,臺資企業的活躍程度,遠不如當年,所以,還在大陸混飯吃的臺灣人,就明顯感覺少了許多。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大陸經濟崛起,這也是必然結果。
畢竟,臺灣就是這麼一個小島,它的人口總量就這麼多,所以,他一旦失去自己的優勢,臺灣人就會消跡於大陸的滾滾人流中。
-
6 # 灸針療法傳承
主要是這兩年菜獨上臺了,加上疫情影響,人流和投資都開始斷了。當然臺灣的資本和人才紅利也發的差不多了。但假如能放開,那麼臺的半導體技術和人才還是可以在現在的產業政策裡做一做的。
-
7 # 潘氏天下智言
除了半導體電子產業及塑膠產業外,的確臺企在大陸的競爭力下降了。這其中臺企的經營理念己大大不適應中國大陸市場競爭了。創新思想市場策略均被大陸民營企業所超越。
-
8 # 艾雪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工作關係與臺商有過接觸,當時的臺商很有點趾高氣揚的感覺-有資金、有技術、有國際視野。上海虹橋有個高檔小區(古北小區)基本都是臺灣人在租售。一些跨國公司聘用的華人管理人員基本都是灣灣人。但時過境遷,來到了21世紀大批國內中高層管理者培養出來了,同樣的管理崗位僅僅只需原來薪酬的一半就能搞定,替代率日漸增多。久而久之中高層臺籍人員見少,反而技術類的臺籍人員多了(純粹是打工賺錢)。眼下國內各高校對工科類的學生培養力度逐年增加,許多重要門類企業年輕人挑大樑。記得有家車企老闆豪邁地說“晶片也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要跨界拿下晶片製造,屆時兩岸同胞在平等基礎上可以同臺競爭了
-
9 # 老朱150617043
臺灣人的格局就那麼大,隨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的發展,臺灣人的井底之蛙的小心思顯然就適應不了了,必然會被淘汰。
-
10 # 鄔三中隊
還是受新冠病毒影響的原因,它臺灣有啥企業?沒辦法,新冠狀病毒沒了,到時都回來了,論發展趨勢,還是大陸好太多,傻子不回大陸發展。
-
11 # 心海152109279
最近幾年,臺灣人到大陸來工作,或者來做中級高階管理者的人日趨減少。說明臺灣人才的綜合素養在日新月異的潮流面前已顯落伍,跟不上時代發展,所以,逐涉淘汰也是正常的。
反觀大陸,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度和質量不斷提高,人才的胸懷、格局和眼光追著時代之光迅跑。遠遠超出了臺灣人的想象。臺灣人才的優勢再也不存在了。
天道輪迴,此一時彼一時也。大陸的教育、人才培養、人才貯備和發展,是臺灣省望塵莫及的。此仍臺灣來大陸賺錢的人越來越少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姑娘”當道,暗地裡使壞,拼老命“鬧獨”,挷美國大腿,極力破壞兩岸統一,大陸民眾非常憤怒。那些在大陸賺錢再回臺鬧“獨”的民族罪人,也不大容易在大陸混了,只得灰溜溜地滾蛋。
不過,目前在大陸詐騙的臺灣人好像多了起來。尤其是沿海邊遠地區,透過電話網路的金融詐騙。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
-
12 # 生活領域觀察員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代輪迴,今天的大陸無論那方面都不會輸給他們,而且還有他們身上沒有的勤勞吃苦肯幹的精神。臺灣人還一直淘醉在他們經濟高速發達的年代,常常還沾沾自喜,時不時還諷刺大陸人吃不起,吃不起那。就眼前還僅存的小確幸也不會太久,畢竟現在還得靠大陸養著。
-
13 # 小草二世
看當年到處都是臺商大廠的東莞,今天所剩無幾,臺灣人會多嗎?一間大公司走人,中游及供應鏈就跟著消失,連同眾多服務行業都卷鋪走人。。風光不再了。
-
14 # fairplay012
唉!大多數是些低端產業,比如俺侄過去打工的一家臺資企業就是做聖誕樹的,有多少技術含量?
走了好,說明大陸產業進步了,大陸工人的成本高了,大陸也有了國際貿易的經驗和渠道了。
-
15 # 李昕跨越海峽
這個問題我問了幾個臺灣人,答案有點兩極化。某資深臺商認為,現在大陸確實有臺商外移現像,但只能是暫時的,3-5年內必再返回大陸,因為大陸有1.世界最大的市場。2.勤奮的人工。3.完整的交通和配套供應鏈。4.穩定的政府政務和堅實工商財經措施。5.水電供應無虞。
一位經常往返的陸配表示,確實有人員減少。隨著大陸經濟發展,一些源自臺灣本土的傳統經營銷售手法也確實面臨水土不服,這是臺幹減少的根本原因。目前兩岸氛圍不理想,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他們之中大部分人有家人還在臺灣,需要他們來養活,特別是現在的兩岸防疫政策,會影響他們來大陸發展的意願。
也有一位臺灣朋友坦言,政治意識形態作祟和當局“抗中”操作,在表面上會影響兩岸人員交流,但實質上臺灣經濟和大陸不可分離,無法脫鉤。大陸給了臺灣巨大的紅利,民眾卻處在“內宣”的矇蔽下,但是兩岸同文同種,血濃於水,所以現在臺灣人在大陸短暫的消長,不會影響兩岸的持續融合發展。
回覆列表
第一,由於中國近幾年內地經濟復甦,和政府大力發展民族自主企業,所以國內優秀企業遍地開花。外資企業得生存空間變小。
第二,由於近幾年兩岸關係發生變化,和國際形勢變化,有一部分外資企業搬遷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以上兩點是個人看法。當然還存在別的原因,請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