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
2 # 9527bayreuth
很簡單,比如一座破爛不堪的寺廟,雖然很爛但是還沒有倒塌。裡面的僧人也都在。因為裡面還有一個主持在維持局面。現在主持死了,僧人也沒人管了,寺廟東西都被僧人分了,各奔東西都當起了主持。誰手裡都有點東西,誰也不願意聽誰的,當初都是一起唸經的,一個輩分,憑什麼聽你的。一個道理。
-
3 # 人類文明史鑑
可一旦帝位被人推翻,唯一維持統一的象徵都沒了那這個國家就連想保持統一都沒有人來做一個表面統一的象徵,那還怎麼統一?就只能各自為政,這就是藩鎮割據的由來。
-
4 # 欣欣向榮然然而上
秦,漢,唐,宋,元,明,清的建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是歷史的車輪,改不了。除非當政的政府能像日本人那樣內部消彌分崎跟上時代自我革新。
-
5 # 博謙房主人
滿清到近代以來,雖然已病入膏肓,但經過所謂的“同光中興”,依然維持著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統治秩序,地方割據局面一時難以形成。但滿清在太平天國起事與各地民變的過程中,地方勢力已經一步步做大,這也是滿清無法控制的,滿清的滅亡,不在於孫領導的辛亥革命,而在於地方勢力的做大。梁任公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不希望推翻滿清。
-
6 # 四明山鍾昌山
梁啟超講的只是歷史規矩而已,東漢亡,軍閥割據混戰,民不聊生,唐亡,又是軍閥割據,變五代十國,社會混亂半個多世紀,總之一個政權滅亡後,會出現權力真空,各方勢力一定會逐鹿中原,爭奪最高執政權力寶座,動盪,混亂,戰爭都是必然結果。
梁啟超為何會認為推翻清政府會引起軍閥割據?在我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清政府無兵可用清朝直屬朝廷的軍隊是八旗和綠營,是清朝入關的重要王牌,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清朝政府用於拱衛京城、駐守地方的重要軍隊。
但天下太平之後,八旗綠營卻開始了腐敗和墮落:八旗子弟大多不習弓馬,不會帶兵打仗,整日吃喝玩樂,少有的有識之士也被淹沒在諸多紈絝子弟當中;而綠營已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即便最後的精銳滿蒙八旗,最終也在英法聯軍的打擊下遭遇慘敗。
因此朝廷為了維護統治,必須儘快從八旗綠營以外挑選人馬編練新軍,但地方編練的軍隊最終卻為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地方軍政大員把持,清政府無兵可用。
地方擁兵自重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湘軍等地方武裝快速崛起。
這些軍隊由地方大員自籌軍費,軍官大多為地方大員門生故吏、親朋好友,士兵主要由宗族組成,父帶子、兄帶弟,非常團結,但往往唯地方大員命令是從。
而李鴻章的淮軍、張之洞的楚軍、劉於潯的江軍等地方團練武裝,其組建形式與湘軍並無二致,軍隊內部只效忠將領而不效忠國家的氣息濃厚,因此軍權也逐漸從朝廷轉向地方。
儘管慈禧以高明的政治手段解除了曾國藩等人手中的兵權,但地方大員已經擁兵自重。
列強的支援為了攫取更多利益,列強希望“以中治中”,利用中國地方官員來鎮壓中中國人民的反抗。
此外,1873年由於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並引發世界農業危機,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而此時的中國正在經歷洋務運動,經濟增速快,對外需求大,列強需要加大對中國商品、技術的傾銷力度,搶佔中國市場以此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而洋務運動的主力是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首的地方大員,他們急需大量引進來自歐美的新式機器、槍炮來建設各種新式工廠,武裝新式軍隊,達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從而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最終目標。
因此雙方很快勾結在一起,李鴻章等人與列強關係親密,得到了列強的大力支援,迫使慈禧最終選擇支援洋務運動。而有了列強支援,李鴻章等人的實力也開始越發壯大。
東南互保,地方開始軍閥化隨著義和團運動的不斷髮展,中外衝突也變得愈演愈烈。面對當時的情況,無論中國各位地方大員還是列強都清楚中外必有大戰。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地方大員開始與列強相互勾結,力圖將義和團運動限制在北方地區,避免南下。
在滿清政府與列強開戰之前,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地方大員即商議如何儲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十一國同時宣戰 。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以李鴻章為首的地方大員稱皇帝敕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獲得列強諒解。
1900年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援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簽訂《福建互保協定》 。
此次事件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事件標誌著清廷顏面掃地,對地方再無約束力,各地方督撫開始軍閥化。
一旦滿清王朝被推翻,對地方失去控制,軍閥割據將立馬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