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過來呀0

    只能是根據現有資料推測,收益最大的人嫌疑最大,且趙光義用毒的例子也有,上臺後幹掉一批合法繼承人,還和趙普聯手演了個金匱之盟,所以殺兄長的可能高達90%

  • 2 # 毛筍56561098

    應邀答題

    趙匡胤(公元927一976)涿州人(今河北涿縣)。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從周世宗柴榮之子顯德皇帝宗訓手中奪得皇位,建立北宋。年號:建隆、乾德、開寶,公元976駕崩,在位17年,廟號:太祖。

    趙匡義(939一997)原名趙炅,太祖之弟。避兄諱,改名光義。976年,兄崩弟繼,不能算篡位。年號"太平興國等五個年號)997年崩,在位23年,廟號太宗。

    杜太后遺訓:因太祖的天下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的,因此必須"國賴長君"匡胤傳位光義、光義傳位光美(後改延美)延美后,傳位給太祖後人,帝系復歸太祖一脈。後太宗聽了"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一句話"太祖已誤,皇上不能再誤"太宗遂違背杜太后遺訓,將皇位傳給第三子趙恆,即真宗。後"靖康之變"徽宗.欽宗二帝蒙塵,是對太宗的報應。

    公元976年,太祖突然崩於萬歲殿,時年50歲。史書有"燭影斧聲"之說,意為其弟光義所害。但元:黃溍、明:宋濂.劉嚴等人皆稱其誣,無實據。此事乃為歷史懸.疑案也。

  • 3 # 圕小李

    沒有明確史實證明趙匡胤是被弟弟殺害,就趙光義登基當皇帝后的表現看,這家陰狠毒辣黨羽遍佈。沒必要要冒那麼大風險,即使暗害也沒必要用玉斧殺其哥哥而是選擇更隱避的方法。

  • 4 # 使用者76620891807浩然

    趙匡胤被二弟趙匡義用斧頭劈死?這可能嗎?趙匡胤打遍天下無敵手,一根盤龍棍,掃清寰宇!就是有病,坐著趙匡義他也殺不了的,才50來歲,趙匡義那頂點武功能行嗎?下毒能說的通,完全有可能!

  • 5 # 沂藍書院趙月光

    燭影斧聲,是北宋初年的一大疑案。但我認為,趙光義並沒有謀害趙匡胤。當晚是趙匡胤飲酒導致心腦血管猝死。但趙匡胤也沒有給趙光義留下什麼遺詔,金匱之盟也是趙光義和趙普後來編造出來的。皇位傳給弟弟是口頭約定

    杜太后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媽,趙匡胤剛當上皇帝不久,她就去世了。也許去世前,杜太后找趙匡胤和宰相趙普來商量皇位繼承問題。當時趙匡胤35歲,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只有11歲。而周世宗柴榮死時也只有39歲。

    杜太后擔心萬一趙匡胤英年早逝,留下未成年的孫子被人篡權。她兒子就是這麼篡權的啊。

    所以,杜太后要趙匡胤答應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再傳趙光美,趙光美傳趙德昭。

    趙匡胤答應了,但只是口頭約定。後來也從未發現金匱的文書。

    趙匡胤在世時沒給兩個兒子封王。

    趙匡胤死在50歲,有兩個兒子,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但都沒有封王。這個很特別。

    趙匡胤封趙光義為晉王,封趙光美為秦王,這兩個弟弟的地位要高於兒子。

    雖然趙匡胤沒有封太子,也沒有封皇太弟。

    趙匡胤不想食言,又不太甘心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已經有很大權勢。如果冒然封趙德昭為太子,等趙匡胤駕崩後,很有可能有玄武門之變的家門不幸。趙匡胤一直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

    燭影斧聲的過程還原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晚,趙匡胤召趙光義單獨飲酒,大殿裡面沒有其他人。外面的人只看到燭影。

    前段時間,趙匡胤還身體很好,頻繁外出,但心腦血管疾病的前兆已經出現。

    趙匡胤找趙光義,是試探皇位繼承問題。趙匡胤也不知道自己今晚會死。

    酒至半酣,趙匡胤直接挑明:等我百年之後,你來當皇帝怎麼樣?

    趙光義心裡當然是五百個很願意,但連忙起身退讓。外面的侍者在窗戶上看到了他們的影子。

    趙匡胤接著說:趙光義要再傳趙光美,趙光美傳趙德昭。

    趙光義還是在連連推讓。

    趙匡胤有些不耐煩了,就用手中的玉斧(只是一個玉質玩具,原先用它在地圖上沿大渡河畫了一道線,分割了大宋和大理)捶擊桌案,大聲說:好為之!

    這句話外面的人也聽到了。

    趙匡胤的意思是要趙光義好好把皇位最終傳給趙德昭,但趙匡胤自己也沒把握了。

    此時,趙匡胤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症狀顯露了,大概是頭痛欲裂的狀態。趙光義連忙告退回府。

    趙匡胤自己又喝了點酒就睡了,鼾聲如雷。

    今晚飲酒過量的趙匡胤腦血管破裂,四更時分在睡夢中死去,鼾聲停止。內侍太監連忙進殿觀察,皇上已經駕崩。

    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根本不可能用斧子砍死趙匡胤,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趙光義是半個文人。三個趙光義也打不過趙匡胤。

    趙光義也不敢在酒中下毒,如果趙匡胤發覺下毒,就會一斧子把趙光義劈了,把趙德昭召來繼承皇位。如果趙匡胤是毒發拿不動斧子,也可以喊人進來。屍體會暴露出下毒的症狀。

    太監找宋皇后主持後事。

    宋皇后也沒發現趙匡胤有中毒的症狀,她才25歲,慌了手腳,讓太監頭子都知王繼恩把趙德芳(應該是年長的趙德昭)找來。趙德芳也不是宋皇后生的。(史書記載異常混亂)

    王繼恩早與趙光義成了一夥人,他立刻到趙光義府上。

    話說趙光義與趙匡胤喝完酒後回到府上,立即把開封府左押衙程德玄召來,程德玄善醫術。趙光義秘密把趙匡胤的症狀講述給程德玄,程德玄判斷出趙匡胤有腦疾,今晚過量飲酒,很有可能會暴卒。

    所以趙光義和程德玄兩人焦急地坐在府上,徹夜無眠。

    這時,王繼恩來了,要趙光義馬上到皇宮繼承皇位。

    趙光義、王繼恩、程德玄三人來到大內。王繼恩是皇城司都知,是皇宮守衛的最高官,守宮門的人看是他,立即把門開啟,讓他們進來。宋皇后是個小媳婦,哪裡知道這麼多陰謀詭計,也沒想著讓心腹把守宮門。

    進了大內,王繼恩讓趙光義先在值班室等著,他先去報告宋皇后。

    程德玄說,不要等,直接進殿。

    宋皇后還以為是趙德昭來了。

    宋皇后看到是趙光義,嚇得花容失色,叫聲官家,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在官家手裡了。

    趙光義落淚(激動)說:共保富貴,不要怕。

    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元年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地位在趙光美之下。

    太平興國四年,高粱河之敗,趙光義對趙德昭發火:等你當了皇帝再賞賜將士!趙德昭恐懼自殺。說明趙光義確實有過把皇位傳給趙德昭的想法,雖然是趙匡胤要求的,趙光義內心也不是很情願,但一怒說出了真相。

    太平興國七年,趙光義才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趙元佐和趙元佑封郡王。

    如果趙光義毒死了趙匡胤,肯定對趙匡胤的後代斬草除根,但仍然優待趙德昭,說明趙光義內心沒有這個鬼,內心有另外的鬼:趙匡胤要求趙光義把皇位最終傳給趙德昭!

    但趙德昭自殺了,趙光美被貶死了,趙光義就心安理得地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宋真宗。

  • 6 # 緑威特新農人

    “燭影斧聲”這樁千古謎案是怎麼回事呢?目前史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但有一點史學家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就是趙光義沒有得到趙匡胤的傳位遺詔。“燭影斧聲”這樁謎案現由於史料記載疑點頗多,便有了趙光義下毒酒毒死兄長的說法,又有了趙匡胤毒性發作後,順手拿起“柱斧”戳向了趙光義,由於中毒後身軟沒有足夠的力氣,便拿著斧子在地上痛苦的戳著,趙光義則驚慌離席,本能躲避。透過學者研究史料,趙匡胤之死應該不會是正常死亡。後來的“金匱之盟”也沒有把趙光義的嫌疑洗清,這讓他帝位的合法性深受後人懷疑!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北宋開寶九年的某個夜晚,一對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屏退左右、深夜把酒。席間,在室外不遠處伺候的近侍們時而隱約看見燭影之中弟弟離席閃避,時而又似乎聽到柱斧戳地之聲,之後哥哥大叫:“好為之、好為之。”宴罷,弟歸。當夜,兄暴斃。此即發生在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之間的所謂“燭影斧聲”,一個千古不解之謎。

    無論事情的真相如何,宋太宗越過宋太祖已經二十五歲、正值壯年的長子趙德昭,以“兄終弟及”的所謂合法程式繼承了皇位,其本身就足以讓人產生太多的聯想。再佐以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所謂“燭影斧聲”,似乎一切都直指宋太宗的皇位來路不正。 那麼,宋太宗是否真的殺兄弒君篡位了呢?正史肯定是信不過的。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啟了君主生前查閱實錄的先例之後,正史已然沒有了其原本的真實度和可信性。野史記錄又增添了太多的演繹,夾雜了太多的個人好惡,似乎同樣不可信。更何況,歷經千年歲月的侵蝕,歷史的本來面目早已支離破碎。我們只能根據現存的一些文字記錄進行推測。不過,個人覺得,所謂“燭影斧聲”是宋太宗殺兄弒君篡位之舉的理論似乎並不能成立。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宋太祖的皇位本就是來路不正的。當年,作為後周禁軍統帥之一——殿前都點檢的宋太祖在陳橋驛學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搶了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社稷。為了防止手下將領有樣學樣,登基不久的宋太祖便以兩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手下眾多將領的兵權。同時,因為自己曾經擔任過的禁軍統帥權力過大,大到足以行改朝換代之事。宋太祖登基後便不斷將禁軍統帥的權力分解、稀釋,使之逐步形成了相互鉗制、相互掣肘的局面,即始終處於權力平衡狀態,無法一家獨大。最終,禁軍只有惟皇帝之命是從。有了這個大前提,問題就來了。宋太祖連負責京師防務的禁軍都不放心,皇城乃至皇宮的宿衛就更加不可能假手他人。最起碼,貼身的衛士以及皇宮的守衛應當都是宋太祖自己非常信得過的人,而不可能是宋太宗的人。如此一來,宋太宗憑一己之力,想要在深宮之中、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殺兄弒君,而且還能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開寶九年,宋太祖雖然已經身患疾病。但是,從尚能兄弟深夜把酒來看,還沒有病入膏肓到連呼救的力氣都沒有的程度。如果宋太宗真的殺兄弒君,那麼宋太祖只要大吼一嗓子,周圍的近侍、衛士立馬就能聽見。從在室外伺候的近侍聽到那句“好為之、好為之”來看,應當說二趙大聲說話時,周圍的人基本還是可以聽到的。如果是這樣,宋太宗幾乎連下手的機會都沒有。更何況,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自幼習武、膀大腰圓,即便在病中,哪怕是病入膏肓,為了活命而奮起一擊的能量依舊是不容小覷的。起碼相對文弱的宋太宗能否扛得住,很難說。

    再者,自古弒君篡位者,很少有親自動手的。一則、此舉很可能危及自身安全,得不償失。二則、自己親自動手,罪名很難洗脫,連殺人滅口都做不到。揹著一個親手弒君篡位的罵名,沒有誰願意。所以,才出現了史書中最常見的那兩個字“暴斃”,以及專諸等一大批刺客。試想,如果宋太宗真的有心殺兄弒君篡位,大可以選擇其他方式,完全沒有必要自己親自動手。假手專業人士,其成功率也遠高於相對文弱的宋太宗自己親自動手,不是嗎?

    此外,從一些現存史料來看,宋太宗在宴罷當晚是回家了的。次日,宦官王繼恩違背開寶宋皇后之旨迎接宋太宗入宮時,宋太宗甚至猶豫了一陣。從這一點看,宋太宗殺兄弒君似乎也不能成立。如果是他親手殺了宋太祖,那麼,他的心裡必然是有底的,起碼善後的事情應當早已準備妥當,只等繼位了,完全沒有必要猶豫。況且,如果宋太宗真的殺了宋太祖,當夜他為何還要回家?立即接管皇宮,以免夜長夢多,不是更加符合正常邏輯嗎?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宋太宗殺兄弒君,倉促間很難將現場徹底清理乾淨而使他人無法察覺,開寶宋皇后完全可以對外以弒君的名義處置宋太宗,而不是跨過宋太宗和宋太祖長子趙德昭搶先迎立宋太祖幼子趙德芳以造成既定事實,這一點也是不符合正常邏輯的。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兇器。宋太宗拿什麼來殺宋太祖?整個宴席上出現的唯一勉強可以稱為武器的就是“柱斧”,但那只是一件供人把玩的小型禮器而已,根本無法用於行兇殺人。私藏兇器?在守衛森嚴的禁宮之中私藏兇器,似乎也不太可能。徒手?相對文弱的宋太宗徒手去殺武將出身、自幼習武的宋太祖?除非他是想找死或者瘋了……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所謂“燭影斧聲”,其事或許真實存在,但應當與宋太宗殺兄弒君無關。個人覺得,可能性更大的,應當還是宋太祖向宋太宗交代身後事或者宋太祖想上演第三齣“杯酒釋兵權”。不過,個人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如果是交代身後事,宋太祖似更應當留個見證,而不是密室相談。如此一來,宋太祖交代了什麼,豈不是全由宋太宗雙唇一碰?更何況,宋太祖彼時只是生病,從尚能兄弟深夜把酒來看,應當並沒有病入膏肓,交代身後事似乎也顯得為時過早了些。

    因此,個人覺得,宋太祖很可能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為兒子趙德昭上位鋪路,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似乎事與願違,兄弟二人談的並不愉快,甚至很可能發生了爭論、乃至爭吵。或許有人會覺得跟皇帝爭吵有些不可思議。但是,不要忘了,一母同胞的二趙在宋王朝建立之前做了整整二十一年的布衣兄弟,兄弟二人在私下沒有外人時發生爭論、乃至爭吵並非沒有可能。不管怎麼說,總之兄弟二人談得並不愉快。最後,宋太祖說出了那句頗顯得有些無奈的“好為之、好為之”。個人覺得,或許宋太祖更多的是想暫時安撫胞弟,等來日再從長計議吧。以宋太祖兩次“杯酒釋兵權”的行為邏輯來看,當夜即向胞弟舉起屠刀、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似乎不太符合宋太祖一向的行事風格。

    這次不歡而散的兄弟把酒之後,宋太祖當夜暴斃。換句話說,沒有任何正史、野史記載宋太祖是當場死亡。也就是說,從宋太宗離開皇宮到宋太祖死亡,這其中是有一段時間的。這也等於是變相否定了宋太宗的“殺人時間”。因此,個人覺得,宋太祖很可能是死於受刺後激引起的原發疾病加重身亡或者受刺激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身亡。從醫學角度來看,個人更傾向後者。從存世的宋太祖畫像來看,宋太祖應當說是較為肥胖的,某些文字記載似乎也應證了這一點。加之年近五旬,正屬於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加之兄弟不歡而散的刺激以及酒精的催動,本已身患疾病的宋太祖突發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由於宋代醫療技術的限制,宋太祖當夜暴斃也就都可以說得通了。

    或許這才是所謂“燭影斧聲”的真相,並沒有那麼多的陰謀詭計、血腥屠戮。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未必就是事實。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事實真相恐怕只有河南鞏義城外永昌陵和永熙陵地宮中躺著的趙氏兄弟自己知道了……

  • 8 # 國史記聞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凌晨,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隨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可以說從太宗即位之日起,關於他弒兄篡位的傳言就沒有斷絕過。那麼,趙光義真的是謀殺了兄長趙匡胤之後才成為宋朝第二任皇帝的嗎?

    傳言的真偽

    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傳言就是所謂的“斧聲燭影”了,“斧聲燭影”出自宋仁宗時期的僧人文瑩所著的《湘山野錄》。但是它有幾個不可信之處:第一、文瑩並非親眼見證了“斧聲燭影”而是聽聞的傳言,他生活的時代距離太祖駕崩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第二、“斧聲燭影”一事在《湘山野錄》中首次出現,後來的故事也都與之類似,甚至是直接引用了《湘山野錄》的原文,所以“斧聲燭影”的記載雖然有多處,但依然可以看做是孤證;第三、《湘山野錄》本身就是一部文人筆記或者野史,可信度低。

    很明顯,以“斧聲燭影”來斷言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傳言的起因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期間宋朝終於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他先後消滅了吳越國、清源軍、北漢等政權,隨後開始大規模的北伐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他對宋朝的穩定是有很大貢獻的。但是這些都沒有能夠遮掩他身上的汙垢——宋太祖趙匡胤在幾乎沒有徵兆的情況下突然駕崩,隨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紛紛“不得其死”,他們的弟弟趙廷美也被貶房州後抑鬱而終。太祖宋皇后的後半生始終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後都很長時間不允許被下葬,以上這些事都與趙光義有著直接的關係。

    既然趙光義對自己的嫂子、侄子以及親生弟弟都這麼狠毒,那麼他完全有弒兄篡位的嫌疑。

    趙光義沒必要弒兄篡位

    但是如果以宋皇后、趙廷美以及趙德昭兄弟的遭遇來反推趙匡胤之死就明顯的是緣木求魚了——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

    與趙光義的即位有著直接關係的就是趙匡胤在世之時對趙光義的一再提拔與栽培——趙匡胤駕崩之時他的長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了,次子趙德芳也已經十七歲,這在之前或者之後的歷史上來說,他們早就應該被冊立為太子或者封王甚至就藩之國了。但是趙匡胤不但沒有冊立皇太子,甚至都沒有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封王!

    而趙光義則早早地“親王尹京”,按照五代的慣例,尹京的親王就是皇位繼承人!

    除此之外,趙光義在京城中早已經發展和鞏固了強大的勢力網,這種勢力甚至阻撓了趙匡胤的遷都計劃。也就是說,趙光義已經得到了皇位繼承人的“名”與“實”。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有什麼必要弒兄篡位呢?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也曾經分析過杜太后“金匱之盟”的真偽問題,杜太后與趙匡胤有沒有這個約定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匡胤在位期間本身就有傳位給趙光義的計劃。

  • 9 # 馬律師的普法課

    對比趙匡胤陳橋兵變奪權的經歷就會理解,所謂的燭影斧聲只不過是無稽之談。

    首先,我們覆盤一下趙匡胤是如何上位的。

    當時的後周世宗柴榮死後,留下的是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柴宗訓即位。趙匡胤就是當時柴榮留給自己兒子的顧命大臣之一,靠著皇上的信任,趙匡胤成為殿前都點檢,掌握了北周的禁軍大權。

    這個時候,面對勢單力孤的孤兒寡母,趙匡胤心裡有了想法,畢竟前車之鑑不遠,後周太祖郭威就是欺負後漢幼主年幼,黃袍加身,得到的天下。

    歷史再重複一遍,現在機會到了趙匡胤這裡,他還是逃不出人性的慾望控制,走上了跟郭威一模一樣的道路,相同的橋段在陳橋驛又重新眼了一遍。

    現在如果你是行將入土的趙匡胤,你會怎麼辦。經歷了兩次黃袍加身的你會不會擔心自己辛苦打下的大宋基業。

    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都看出了問題,她臨死前對趙匡胤說:如果當時周朝是長子而不是幼子即位,還能有趙家的天下嗎?你死後應該把皇位傳給你弟弟。

    這話已經很露骨了,趙家要想不重蹈歷史覆轍,就該吸取前兩次的教訓,不要讓幼子即位。這樣宋朝的江山才能穩定。

    趙匡胤肯定也清楚,這個世界最容易變的就是人心。當初趙匡胤捨身救柴榮,可謂是周朝大大的忠臣,可後來面對權力的誘惑,不也是變為竊國之賊。

    而且弟弟趙光義跟隨自己多年,朝堂和軍隊中的勢力都很大,自己死後,自己的孩子又有誰能壓制住他。

    與其親人之間兵戎相見,不如順水推舟。

    假如你是趙匡胤,你會怎麼選。

    你似乎沒得選,當時的趙匡胤似乎也沒得選。

  • 10 # 中國通史影片A

    這個基本可以肯定,就是趙光義殺的,但是歷史書不可能這樣記載,所以沒有史書可以印證這一點,也就沒有史學家來下結論了,

  • 11 # 歷史阿Q

    宋太祖死的極為突然,且死後由自己的弟弟登基,而不是自己的子嗣,所以他的死存在很大的疑問。後世許多人,包括不少史學家都猜測,宋太祖之死與宋太宗趙光義有關。很 有可能是宋太宗趙光義,為了皇位謀害了自己的哥哥,繼而搶奪了本屬於自己侄子的皇位。

    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既沒有遺詔記載,也沒有正統的儀式記載,並且在當年就改了年號,這一系列不合常理的表現,似乎都為趙匡胤是被自己的弟弟謀害的說法增加了可信度。不過雖然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也沒有關於宋太宗謀害宋太祖趙匡胤的證據出現。

    趙匡胤於開寶九年去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於永昌陵(今河南鄭州鞏義)。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

  • 12 # 大城公

    關於趙匡胤的死因,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所以無法加鹽加醋加辣椒去描述。

    但是,史書不記載,不等於沒有線索可尋。這裡,介紹一些趙匡胤生前和死後的片斷。

    一,趙匡胤死後,最大得益者是誰?趙光義。那麼,趙匡胤的突然死亡,而趙光義又在場,就肯定與趙光義有關係了。

    二,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不存在。趙匡胤有兒子,不傳,而傳給弟弟,這就是歷史疑點。趙光義沒有繼位詔書!拿不出!正史記載,說什麼“太后遺囑”,趙母告誡趙匡胤:小兒主政不祥,容易被推翻!所以皇帝輪流做,你做完了,給光義做,光義做完了,給光美做,等到光美做完了,才輪給你兒子做。

    這份太后遺囑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因為趙光義駕崩,就傳位給兒子做!沒有輪給趙光美!

    簡單地說,趙光義繼位不正。奪來的皇位!

    如果他是趙匡胤認可的接班人,肯定有趙匡胤留下的傳位詔書。他瞎編出“太后遺囑”來解釋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那是行不通的,那時趙匡胤是皇帝,他說了算,太后幾句話影響不了他立誰做接班人!

    三,史書記載,趙匡胤常說自己的兒子不行,子不類父!不像他英明神武。而有些史料(包括野史)說,趙匡胤特別欣賞趙光義的氣質,龍行虎步,有帝王之相。所以有意傳位給趙光義。

    四,史料記載,趙匡胤晚年經常內疚和後悔,覺得自己對不起周世宗柴榮!不該欺負孤兒寡母搶奪他們的江山!

    可以肯定一點,是趙匡胤晚年複雜的心理變化,使得他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在皇位傳承方面沒了主意!他說兩個兒子不像他,不能幹大事,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割據,有兵就是草頭王,政權更替太快!很多的例子都是接班人無能造成!趙匡胤見慣不怪,所以對接班人的選擇特別謹慎。

    他自感有負柴榮的信任和託付,監守自盜,搶奪了人家孤兒寡母的江山。有這種愧疚心理也正常。

    但他的確沒有明確指定趙光義繼位!這一點也不用懷疑。

    四,趙匡胤好酒好色,好江湖義氣,常常夜飲。那麼他會不會死於中風?腦梗心梗?當時夜深,皇宮裡只有趙光義一人陪他喝酒說話,按理說趙光義再傻也不會在皇宮裡謀殺皇帝!因為這樣做很難擺脫嫌疑!

    但事情就這樣發生了,趙匡胤突然死去,趙光義登基做皇帝!

    五,趙光義是開國元勳,特級功臣。發動陳橋兵變時,第一個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的,八成九是趙光義乾的好事!是他逼迫哥哥做皇帝!因為從趙匡胤做皇帝以後及晚年的態度,他一直心裡愧疚,覺得對不起柴榮!所以他要厚待周氏廢帝,下旨不得誅殺大臣!(北宋王朝不殺大臣,只將犯罪犯錯的大臣貶往邊遠地區吃苦)

    也許正是趙匡胤在接班人選方面的猶豫不定,促使了趙光義的篡位決心!因為趙光義是有野心的,他年紀輕輕參加了陳橋兵變,最活躍分子,他敢造反,就敢第二次造反!他能將黃袍披在哥哥身上,就敢把黃袍披在自己身上!

    總之,沒有史料證明趙光義謀殺趙匡胤,但也沒有史料證明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所以只能說趙光義涉嫌謀殺趙匡胤!因為他有野心,有動機,有條件,有能力,有迫切需要。而且他是最大的得益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呼延覺羅是哪個民族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