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勇180607335

    父母總是用各種方式,控制自己的孩子。但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麼做都是錯: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不要碰那個,小心傷到!”“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學習就行了!”“聽我的,別自己瞎弄!”“我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都說了不讓你這樣幹!”…… 發號施令的話也許父母經常脫口而出,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話正悄悄地 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01父母的控制會影響一生如果你認為小時候習慣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自己改變,那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這非常非常難!比如,即便現在的我已經結婚生子,每次我從超市回來,我媽也必定會問:“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如果我不回答,母親大人便會翻購物袋查小票價格。查完之後,她會說:“這個那麼貴,為什麼要買啊?那個沒什麼用,真是浪費錢!” 然後我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和審美,重新評估我的人生。並最終得出:“嗯,我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這樣的想法。 在我媽控制與洗腦之下,她讓我相信:“我這麼懶,這麼蠢,婆婆又這麼不待見我,我一無是處,我照顧不好我自己的孩子!”在父母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是軟弱無力的,就像從未長大,沒有自信能夠養育好他。照顧孩子的任務自然而然地又被長輩攬到身上。 我的孩子小福氣上幼兒園之後我想帶他離開我的父母,我媽便說,“你現在翅膀硬了,用不著我了,你走了再也別回來!我老了,沒用啦!”可如果繼續留下,我媽又會說,“自從給你帶孩子,我多辛苦!這麼大年紀了,還享不到一天福。” 我怎麼做都是錯,常常覺得很痛苦。

    02過度包辦即是控制如果說我是在我媽的控制之下長大,那麼我弟弟就更加可憐了。媽媽41歲生下弟弟,作為家裡的唯一的男丁,弟弟從小,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種種細節不再描述,且說一下弟弟的現狀。 弟弟現在已經25歲了,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打遊戲。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媽,我吃什麼?”他完全不工作(也不想)、不出門(除了去網咖),不社交(除了打遊戲的隊友)。 他就像是一隻被圈養在家的寵物,喪失了一切生存的基本技能。我甚至無法想象,等父母老了動不了甚至離去的那一天,我弟弟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會很客觀的說一句:弟弟這輩子已經毀得差不多了。我曾經想,也許只要他活著,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父母大概覺得:我們會一直養你,可是他自己的人生呢? 03自閉,源於過於被控制我之前的公司有個叫小D的同事。我剛去公司的時候,他每天最早來開門,打掃老闆辦公室,接著就坐下來打遊戲。開始我以為他是老闆親戚,才這麼有恃無恐。可聽同事八卦才知道,小D有自閉症,跟人溝通有障礙,父母離異後一直跟著媽媽生活。 老闆租的是小D媽媽管的房子,礙於情面把小D收進公司,表面上是給他一份工作,實則就是做點“掃地僧”的基礎工作。每個月小D媽媽給老闆300塊,再經老闆的手發給小D當“工資”。我聽了之後覺得好感動,感嘆這世上母愛的偉大。有次單位聚餐,我們叫了小D一起,小D一開始還很開心,有說有笑,可轉身接了一個電話,回來臉色就變了。 他支支吾吾地對我們說,“我不吃了,我媽讓我回去,她好像沒帶鑰匙,我得給她送鑰匙去。”小D說完轉身走了,大家好像都發現了什麼。 其實平常的小D除了跟人交流少一些,說話時不看別人眼睛、說話神情有些逃避遊離之外,跟普通人並沒有兩樣。特別聊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遊戲),還會眉飛色舞。 但一說起他的媽媽,他就會瞬間沉默,陷入一種自閉的狀態裡。也許,小D並不是真的自閉,只是他媽媽的愛讓他窒息。

    04控制是最壞的教育自從有了小福氣,我常常會回頭看自己的成長之路。 像所有的父母一樣,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免不了地為他牽腸掛肚。擔心他餓了、累了、病了、摔了,擔心沒有自己陪伴在身邊,他是不是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有位心理老師說過:“過度擔心自己的孩子,就等於是在咒他死”。這點並不誇張。 自閉的小D,背後是一個連跟誰吃飯都要干涉的媽媽。我的弟弟,被嬌生慣養,25歲不找工作、啃老、宅家,因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已經被家人包辦好了。他們就像溫水裡煮著的青蛙,漸漸喪失了生命機能,漸漸的被這樣的生活消磨盡生命,最後慢慢的死去。

    05控制慾的源頭是缺乏安全感控制慾強的媽媽,大多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她們年幼時或缺衣少食或經歷骨肉分離、生活動盪。長大後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掌控,讓自己的世界不再崩塌。她們想把自己沒得到的,通通都給孩子,對孩子的控制是因為她們自己強烈的沒有安全感。所以寧願孩子天天在家打遊戲,荒廢終生,也不願意他們去外面的世界經歷風雨。但媽媽畢竟不能代替孩子活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獨立的意志,他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可高。若為自由顧,兩者皆可拋。 前人用生命和鮮血告訴我: 自由不僅僅是信仰,更是人性的需要。 如果一個孩子,連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沒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慘收場。06正確面對自己的控制慾我對小福氣也有控制慾。 他不收玩具,我會生氣。他不按時睡覺,我會生氣。他不聽話,我也會生氣。但我寧願他跟我爭辯,給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解釋,也不要他盲目順從。因為我知道,我不能控制他,保護他一輩子。所以一開始就不能千依百順地寵著他。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現在將他保護的面面俱到,將來他在社會上,就會頭破血流。 所有他需要自己歷練和經歷的,他需要自己磨練才能夠收到寶貴經驗的,一樣都不能少。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 2 # 成長囉嗦記

    一、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不是父母的附屬物,所以,父母應該儘可能的尊重孩子的想法。

    二、孩子是思想不成熟的個人,父母要給予必要的引導,不能完全任孩子胡鬧,任意妄為。

    三、有句話是“孩子是父母折射的影子”,所以父母應努力做到“言傳身教”,而不是控制。

  • 3 # 芃媽百草園

    首先作為家長,如果有一顆“控制孩子”的心,說明這樣的家長並不清楚育兒的關鍵是把孩子當成應該平等對待的人,而不是自己的“所屬物”。

    孩子只是在能力上不具備成人的標準,不能認為一切必須要由父母做主,凡事“親力親為”包辦一切的家長,再怎麼辛苦,也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家長育兒越是放手越是快樂,孩子也會成長的很好。這個放手,家長必須要明白,不是完全放任自流,畢竟孩子吃飯穿衣大小便都需要家長教的,放手是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得事自己負責。家長不能替代孩子吃飯走路,該是孩子做得事就必須要孩子自己做。

    有時候孩子不是家長想象的那樣“低能”“不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也會茁壯成長。

    家長應該減少焦慮,放下對孩子的“不放心”了,讓自己輕鬆上陣,畢竟陪孩子成長的路上需要我們精神百倍一路同行。

  • 4 # 賽賽284208846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生會接受很多的教育,從家長教育、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教育。

    如果把對孩子的教育比作一棵樹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幹,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而我們期待的果就是孩子獲得的成就。

    尤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甚至一生。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怎麼處理事情的孩子會依葫蘆畫瓢地學過來。

    看到過一句話:擔心,是一種詛咒。

    的確,作為父母,我們會過多地擔心我們的孩子,“你還小,不會做,給我吧我幫你做”"天氣這麼冷,你要多穿點才行""多吃點,要不會餓肚子的"......類似這樣的話,我們以為這是對孩子的關心、愛護,一年一年這樣做著。殊不知孩子煩得不行,聽話吧,自己心裡不舒坦;不聽吧,又得聽嘮叨“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所以為了孩子,我們要做的不是控制孩子,一定要他按照我們說的去做,如果他有一點點地反抗,就大發脾氣。

    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多學一些育兒知識,瞭解孩子的生長規律,放下心,放開手,讓孩子快樂生活。

    努力上進、積極自信,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有一個教育層次圖,父母可以看看。在育兒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最好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5 # 早早媽育兒

    作為父母,對孩子有萬千期待,所以對自家的孩子總會格外要求,甚至格外嚴厲。我們控制著孩子的行為,甚至想控制著孩子的思想,希望孩子能按父母計劃的軌跡成長……

    在我看來,這種做法是欠妥的。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 小時候我按照父母的要求認真學習,上興趣班,報考縣上最好的英語實驗中學,高中選擇理科……或許,我父母認為他們成功了,但我自己卻有不一樣的感受。我曾不理解父母,我曾抄襲過別人作業,寫家庭作業曾偷過懶……受到父母的嚴厲苛責甚至打罵後,我和父母的關係便不那麼親近了,不是所有話都可以和父母聊……年齡稍大一些,看到父母辛勞工作,省吃儉用為我付出以後,我稍微懂事了,我明白了責任和感恩……

    現在從事了教育工作,我再回頭來思索,我才醒悟,最高階的育兒方式,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成全孩子,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你和孩子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平等關係。家長要做的,僅僅是走進孩子的內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一路引導孩子,而不是主宰孩子。愛孩子所愛,愛是成全!孩子犯錯,出現不好的行為時,不應該是指責,而應站在孩子這一面,用孩子更易接受的方式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

  • 6 # 祝曉琳博士

    這是當下很多家長共同關注的話題,現在家長對孩子的焦慮問題已經從初中逐漸提前,以至於很多家長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有不適應,其中原因主要有:

    1、家長缺乏科學且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自己幼時的教育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現時期的育兒方法,因此緊張、擔心甚至焦慮;

    2、中國很多家長對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慾,希望孩子聽話,努力學習,希望他們能按照他們渴望的目標而發展,但孩子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不會完全按照家長的意志而成長,家長如果不能說服孩子時,更願意用長輩對晚輩的壓力或控制力去與孩子相處,當然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抗和不配合,

    3、家長對孩子的擔心更大程度上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不確信,既害怕錯失教育的機會,也對自己現有的教育方法不有效而憂心,

    4、教育孩子,更需要家長的覺醒與成長,用智慧教育的創新理念,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天性、規律、潛能與天賦,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動因與樂趣,這樣孩子對學習和生活有了活力與動機,家長的擔心自然就消除了。

  • 7 # S馮瑩

    在育兒路上我們不需要控制孩子(以沒有生命危險為前提),只需要放下那顆不安的心

    生活中我們總想控制孩子 讓他們成為我們一樣,做的事是符合我們的標準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為什麼不給他一個自己成長的空間呢?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邏輯,你什麼都掌控了,那他的思維邏輯就會變成:反正媽媽說了算,那我什麼都不需要考慮了。

    感受最深的一次就是我們家孩子玩拼圖32塊,他整整拼了二十幾分鍾,我看到錯了,說實話,我心裡也很焦急,我想告訴他哪裡錯了,但我還是控制住了自己。孩子給我的驚喜是,他不急不躁,竟然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點,拆掉再繼續,最終完成。

    試問:假如我們在孩子玩了一半的時候指手畫腳,那他還願意繼續嗎?估計跑去玩其它的了

    讓手讓孩子慢慢來

  • 8 # 寧媽育兒

    在育兒方面,很多家長確實喜歡控制孩子,或者說“管制”。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擔心孩子吃不吃得飽,穿不穿得暖,一遍又一遍問要不要上廁所?嬰兒時期的把尿其實就是最初的“控制”。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是家長的擔心。就是題主提到的“不放心”。為什麼不放心呢?因為家長對孩子不信任,不相信他們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吃飽了,穿暖了,什麼時候要去廁所,等等。其實我們小時候也是被這樣對待的,我們的父母用擔心的方式表示關心。說到底,是父母把自己的擔憂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實孩子自己完全可以處理好,反而是家長的介入會干擾孩子的正常成長。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與孩子的拉鋸戰。

    二是父母為了確定自己的權威地位

    有的父母透過控制孩子來換取對自我權威的認同感。

    父母與孩子經常會進行權力之爭。比如,父母與孩子一起去商場,孩子要玩具,父母不給買,孩子哭鬧撒潑打滾,有的父母最終妥協,孩子就贏得了勝利,以後還會用哭鬧的方式迫使父母就範。另一種情況,父母打了孩子,就是不買,父母贏得了勝利,貌似樹立了自己的權威,卻傷了親子關係。

    《孩子挑戰》這本書中提到,孩子的固執,不合作,跟父母對著幹,其實是一種權力之爭。孩子透過眼淚等方式迫使父母屈服時,他就贏得了戰爭,獲取成就感。

    反之,父母的不當控制,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

    正確的方式是接納自己的情緒,信任孩子,雙贏合作。

    當然這些不是說說這麼簡單,需要父母時時覺察,不斷修煉。所以說,育兒就是一場修行。

  • 9 # 花姐姐家庭教育

    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父母為什麼要控制自己的孩子呢?

    又為什麼放不下心呢?

    一般來說,放不下心的父母往往都比較焦慮,焦慮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周圍人的比較,另一方面來自自己的無知,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是學霸,自家孩子怎麼就不是了呢?希望自家孩子也能成為學霸。

    還有一種宣揚快樂教育的,只要孩子快樂就好,可是當孩子成績明顯落後於同伴了之後,開始著急起來,於是開始抱怨,開始擔心,然後心就放不下了,孩子以後該怎麼辦呀?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做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有問題了,你要知道哪些問題是從他出生起就存在的,哪些是後天可以改變的,這件事情是需要學習的。

    例如:學習成績不好這件事情肯定是後天決定的;

    但是如果不學習,父母就會把學習好不好當成天生的,家裡出了個成績好的孩子就好像是中彩票一樣,過去人可以這樣,現在的人假如還是這種觀點就是無知了。

    出了問題就要改變,改變是需要認知升級的,否則也會焦慮,也放不下心,那如何認知升級,答案也是需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這樣孩子才能在你的引導下起向一條幸福的道路。

  • 10 # 積極思想的力量

    在你問出這個問題時,你自己為人父母心裡都已經有了“答案”,又何必多此一舉問這樣的問題。

    做家長的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而不是以自己的立場去想孩子的問題。

    你嫌孩子做事“有問題”,首先要想你自己的“想法”是否也存在著問題?想自己如果說了這樣的話,是否會傷到孩子?

    因為你“死盯”著孩子,孩子會有種“被控制”,“被束縛”的感覺,孩子的感受沒有得到家長的尊重,就會反抗,也就是家長們認為孩子的“叛逆”,什麼都跟自己對著幹。

    其實不是孩子想跟你對著幹,是家長把孩子看得太死了,什麼都放心不下,什麼都要用“看不順眼”的方式跟孩子“單方面”的交流,這樣孩子心理就會變得“不舒服”,變得什麼都不想跟你說了,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孤單一個人,沒有辦法得到家長的理解。

    孩子如果長期跟您這樣相處,就要引起注意了,是不是應該換一種交流方式跟孩子溝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伊朗問題,是本世紀大國之爭的一個重要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