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史通今
-
2 # 四馬奔程
在封建社會,每一位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王朝可以千秋萬世,所以在立太子的時候必定會精挑細選,最終選擇一個德才兼備的兒子來管理自己留下的江山,乾隆也不例外,然而乾隆立太子的過程卻充滿了心酸,可以說到最後是迫不得已才立嘉慶為太子。乾隆一直都想立自己的嫡子為太子,可能是受“立長不立幼,傳嫡不傳庶”的封建思想的影響,先後立了兩位嫡子為太子,可是都不幸早夭。乾隆無奈只好從庶子中選擇,可是厄運接踵而至,乾隆的兒子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到乾隆六十三歲時,十七個兒子只存活下來六個,這其中又有兩個兒子過繼給了別人,所以只能在剩下的四人中選擇太子。八皇子是剩下的最大的皇子,又聰穎過人,按理說太子之位非八皇子莫屬,可是偏偏八皇子有一個缺陷,他是個瘸子,有損皇家威嚴,所以乾隆放棄了他;十一皇子書法精湛,但是文氣過重,缺少滿人尚武的精神,而且還很吝嗇,缺少皇家風範,所以也被排除;十七皇子那時還小,但是據說他從小就學會了尋花問柳,而且胸無大志,常常跟別人說他不想當皇上,乾隆自然也是放棄了。如此下來,只剩下十五皇子永琰了,永琰愛好讀書,沒有什麼不好嗜好,算是一箇中規中矩之人,乾隆無奈只好立永琰為太子,永琰以黑馬姿態殺出,即位後稱嘉慶皇帝。
其實嘉慶皇帝也不算平庸,只是生於那個時代,造就了平凡的皇帝。乾隆為何立嘉慶,原因有幾點:
1.乾隆17個兒子,本來乾隆是打算立嫡子,無奈嫡子都早夭,只能從庶子立找繼承人。
2.乾隆活了80多歲,晚年兒子只剩6個了,能夠選擇的範圍也較少。
3.當是能夠入圍的,只有十一皇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相比之下,永琰更加仁孝,不做作。乾隆一向以仁孝治國,對永琰比較傾心。
4.永琰為人比較豁達,在朝中聲望較好,而且比較聽話,這是乾隆選他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乾隆最後只能選擇永琰,成為嘉慶皇帝。
清朝初期能出現四海臣服、國威振奮的強盛局面,能夠出現長達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執政者們個個都具備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傑出才幹外,還在於他們都選擇了優秀的繼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勵精圖治的雍正、銳意進取的乾隆,無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細選的最佳接班人。
嘉慶是乾隆皇帝的繼任者,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任皇帝。翻閱清朝正史,我們找不到關於對嘉慶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翻閱清人野史,也查不著他的哪怕一件風流事。就是這樣一個品格端方、為政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的人,卻成為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毫無建樹的嘉慶,身上最明顯的標記就是乏術和平庸。那麼,乾隆為何會把皇位傳給他,把偌大一個帝國託付給他呢?
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排行靠後且是庶出的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範圍。但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後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範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兒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永琰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在大清國力日益衰減的情況下,按說由永瑆這樣一位性格鮮明、頗有主張的皇子來繼承皇位,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但事實上,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永琰。
乾隆選擇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後來者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繼承他的政策,不遺餘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並把自康熙以來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無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乾隆對永琰的態度和用心,就連當時來京的北韓使者也多次向北韓國王彙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