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總說裝甲
-
2 # 軍武次位面
就坦克那個弱雞的態勢感知能力在打得昏天黑地的戰場上能找得著直升機?那才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跟大多數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坦克這種東西實際上在戰場上態勢感知能力非常之差——由於增強防護力的需要,坦克在主要威脅方向上頂著厚厚的複合裝甲,有些坦克還有重型爆反。為了避免開口過多對於裝甲的強度造成不利影響,坦克裝甲帶上往往是儘量少開口,一般除了火炮防盾與成員艙蓋/拋殼與補彈口,能開的口也就是個別電子裝置(如橫風感測器這種東西)、車長周視與觀瞄鏡、炮長瞄準鏡,還有一個非常小的駕駛員潛望鏡。
在這些態勢感知系統裡,能觀察到周圍情況的也就是車長的周視鏡,炮長的瞄準鏡視場非常小且與坦克炮隨動,那個仰角是不可能觀察到任何飛在稍微高一點的天上的東西的。車長周視鏡的視場好得多,但在混亂嘈雜的戰場上,要透過這麼小的光學偵察裝置肉眼觀察到天上的直升機也並非易事。更何況執行反坦克任務的武裝直升機往往都是利用地形與地物的掩護隱蔽突進而後猛然躍升,甚至只是伸出一套觀瞄系統躲在山體與林地後面打黑槍。
所以,坦克在任何情況下實施裝甲突擊都必須有步兵的掩護,沒有步兵的掩護很容易出現浪著浪著就掉坑裡了的結局。更所以,在坦克實施裝甲進攻的時候你讓車長不去觀察突擊路線上有沒有反坦克火力點、敵方坦克、反坦克壕等等大坑小坑,卻把主要的威脅放在搜尋天上有沒有直升機,怕不是石樂志。
既然態勢感知能力決定了坦克基本上就沒有辦法搜尋到直升機,那裝備行動式防空導彈有啥用啊?盲打嗎?不如把野戰防空任務交給伴隨突擊的野戰防空系統(我軍合成營一級的裝甲突擊按照最理想的狀況是有09式自行高炮協同的),這貨態勢感知能力強,配備的高炮威力大,如果以後能換彈炮合一系統戰鬥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這種專業的防空戰車執行起防空任務來比坦克上裝幾個行動式防空導彈要來的科學的多效率高的多了。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一般主戰坦克在進行野外作戰時都身邊都會有伴隨行進的自行高炮負責5公里內的防空區域,而在50公里內區域由各種中近程防空導彈負責,而戰區的防空就由戰機和中遠端防空導彈負責。所以裝甲部隊都是進行體系作戰,術業有專攻,就不需要坦克再裝什麼防空導彈了,坦克只需要專心負責戰線推進就得了,不用擔心其他事情,就像紅海行動中的狙擊手李懂對顧順說的子彈真要是衝著你來的想躲是躲不掉的。
而且由於噸位的限制不可能幾千噸的軍艦那樣既裝防空導彈又裝近防炮,而坦克一般都是在50多噸的體重,絕大部分這噸位都給了防護,火力和防護平分剩下的噸位都已經感覺捉襟見肘,你不用說分出噸位給防空,哪怕連空間都不沒有。所以想坦克裝防空導彈真是太難為它了,而且防空僅僅是要裝防空導彈,還要裝匹配的防空雷達,更加沒有位置還有噸位分給它了。
但是也並不是說坦克沒有攔截導彈的能力,只不過導彈防的不是空對地導彈,而是單兵攜帶的反坦克導彈。像主要大國的主戰坦克都擁有主動防禦系統,畢竟快、準、恨的單兵反坦克導彈的威脅要遠遠大於來自空中對裝甲部隊的威脅,特別是那種攻頂的。
-
4 # 薩沙
其實還真的有坦克裝備過防空導彈。
北韓的天馬號216坦克,是相當有意思的一種坦克。
它在炮塔上加裝了雙聯裝AT5反坦克導彈發射器,還裝了一個薩姆18行動式防空導彈發射器。
從理論上來說,天馬號216坦克具有遠距離殲滅坦克的能力,還具有近距離防空能力(主要是對付直升機)。
這裡不談反坦克導彈,就說說薩姆18行動式防空導彈。最大有效射高3500米,最大射程4500米。
這些數字看起來似乎不錯,但對於快速戰機來說,這些距離也就是幾秒鐘就能飛過。
行動式防空導彈最大問題不是導彈本身,而是在於如何發現敵人戰機。
如果是野戰防空導彈,前提是一定會裝備雷達。在雷達引導的基礎上,導彈才能進行有效攻擊。
行動式導彈沒有裝備較大的雷達,也不可裝備。
那麼,行動式導彈基本只能在士兵的目視距離發射。
而一般士兵目視距離只有幾公里,所以防空能力是很弱的。
所以,行動式導彈主要是對付直升機和低空飛行的攻擊機。
但是,以往直升機和攻擊機,多是用機關炮打擊,會進入行動式導彈的射程。
現在時代不同了,直升機和攻擊機反坦克基本都是用導彈。
而我們熟悉的AH-64武裝直升機,它發射的海爾法機載反坦克導彈發射達到8公里。
這個射程完全在行動式防空導彈射程之外,那麼行動式導彈又有什麼作用。
況且,現代化坦克的成員很少,每個坦克手都有自己的崗位,缺一不可。
如果讓一個坦克手去操縱行動式防空導彈,它的崗位誰來頂上?
所以,與其這樣胡搞,不如直接在裝甲部隊配屬專業的野戰防空武器,比如野戰防空導彈和小口徑防空自行高炮等等。
-
5 # 麥田軍事觀察
有關在坦克上安裝防空導彈以及防空炮的構想,不是今天就有的,已經多年的歷史了,許多國家進行過嘗試,甚至有少數國家已經這麼幹了,但是這個技術一直就沒有成為主流,主要原因倒不是說技術問題無法解決,也不是成本過高,無法承受了,關鍵在於:有沒有這種必要性?
坦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地面突擊,其任務不包括防空作戰,現代作戰已經進入體系化時代,強調的是多軍兵種的協同作戰,每一款裝備只要在這一體系內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即可,不要求其完成本職任務以外的事情,坦克是地面突擊的主力,它屬於接受其他軍兵種支援的對手,其中包括:防空掩護支援。無論是對付直升機,還對付固定翼攻擊,實際都屬於防空兵的任務。
簡單一點說,地面部隊的遠中近三層的地面防空體系,還有空軍的戰鬥機支援等,其中伴隨坦克,有自行高炮等單位,這些防空單位的任務就是解決所有的空中目標,坦克的任務就是掩護這些單位行動,不讓它們受到對方坦克火力的威脅,也因此,這不是一個能不能辦到的事情,而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
-
6 # 鷹鴿分析
坦克主要以坦克炮、並列機槍和高射機槍為主要裝備,很少有坦克直接上防空導彈,但也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半島某國的“先軍號”坦克就在炮塔外側安裝了俄製SA-18防空導彈系統,屬於一種簡易的安裝模式。
一般情況下,坦克對空作戰主要依靠自身搭載的高射機槍和作戰編成中配屬的野戰防空系統,主要因為坦克的主要作戰任務為對地突擊作戰,其防空作戰任務更多的依靠作戰編成中的野戰防空系統提供對空保護網,可分為伴隨式防空保護和要地區域防空保護兩種方式,高射機槍的對空作戰能力有限,僅限於自衛。
理論上講,坦克裝備防空導彈在技術上沒有太大難度,完全可以安裝或者配屬行動式防空導彈,就如同“先軍號”坦克安裝的俄製SA-18防空導彈系統;但實際運作中還是會帶來諸多不便,比如增加坦克重量、佔用坦克炮塔空間以及很難快速滿足射擊條件等等現實問題。
因此,坦克裝備防空導彈並非坦克發展主流,尤其是體系作戰理念主導的大背景下,單純安裝防空導彈顯得有點多餘,弊大於利。
首先,坦克安裝防空導彈系統會大幅增加成本和坦克重量。為什麼會有增加成本這一說呢?當前陸戰裝甲裝備體系中成本最高的當屬野戰防空系統,例如自行高炮或自行防空導彈,其中自行高炮的成本與主戰坦克達到3:1的成本比例,由此可見一般;而自行高炮成本之所以這麼高,主要貴在相應配套的雷達電子裝置上。
坦克固定安裝防空系統就需要完善的探測、跟蹤以及打擊體系,權且不管安裝這些雷達電子裝置對坦克炮塔空間的影響,僅僅製造成本就會成倍的飆升,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坦克重量的大幅增加,一般情況下,自行防空系統攜帶4-8枚防空導彈,加上雷達電子裝置就基本達到底盤載重飽和,由此可見整套系統的重量並不少,坦克安裝要麼犧牲防護能力,要麼犧牲機動能力,畢竟坦克發動機功率擺在哪裡,而防護和機動又是衡量坦克作戰能力的核心指標。
其次,坦克空間特徵限制攜帶行動式防空導彈的潛力。理論上除了固定裝備防空導彈之外,也可以配屬行動式防空導彈;咋眼一看合情合理,實際推敲可謂漏洞百出;眾所周知,坦克因防護需求,雖然自重重型坦克達到60噸左右,但其車內空間冗餘並不是很大,進過坦克車體內部的人都知道,無論是西方國家坦克還是中俄坦克,內部空間都相對狹小,和20噸級步戰車相比空間完全不在一個檔次,車內基本不具備存放行動式防空導彈的尺寸條件,坦克出入艙口尺寸也很難滿足帶彈出倉條件,綜合起來就是太小、太窄。
有人說可以將行動式防空導彈固定在車體外部,這裡有兩種含義,第一種類似“先軍號”坦克直接固定在炮塔上,直接帶來的問題是射擊條件很難滿足,需要車體機動變化方向來滿足導彈發射射界等條件;第二種就是跟載物一般固定在車體外部,需要時取出使用,這也不合理,因為防空導彈屬於精密裝備,很難在經受坦克機動時的顛簸以及特殊地域如涉水時帶來的問題,因此看似合理實則很難做到合理。
綜合上述,與其花費精力冒著影響坦克機動和防護的風險去安裝防空導彈,倒不如研究合理配置作戰編成,提高坦克於野戰伴隨防空系統之間的協同作戰,如此對提升裝甲部隊生存能力更有助益;此外,依據現有裝備,加強車載高射機槍對空防禦作戰訓練,提升射手對空作戰的命中效率,這才是真正之道。
-
7 # 使用者92780611160
做為地面裝甲突擊主力的坦克,其大部分空間都用在了裝甲防護上。基本上沒有空間再安裝防空導彈系統了,即使強行裝配防空導彈,也只能裝配類似單兵行動式防空導彈。近程防空導彈的體積和重量偏大,發射條件苛刻,無法裝配在坦克上。在搜尋和探測方面,防空導彈只能依靠車內乘員利用光學儀器手動探測,效率低下可靠性差,同時加劇了車組乘員的工作負擔;最重要的是,單兵防空導彈的效能遠不如專業的近程防空導彈,射程近速度慢,抗干擾能力也差,很難對抗攜帶反坦克導彈的武裝直升機。還有就是單兵行動式防空導彈的特點是簡單、體積小便於隱蔽,主要用於陣地伏擊。
坦克的設計原理主要是重火力支援和突擊,防空的話各國現在重點還是放在雷達的研究上。真正能起到防空作用的還是數高射炮和野戰防空導彈。而且一旦進入城市戰,防空武器基本就成擺設了。遠不如透過各種機動裝備組建起來的突擊群來的方便。現在無論是武裝直升機還是戰鬥機,在技術上,都具備了超視距發現和超視距打擊。你還沒看到人家那,就已經被打掉了。所以給坦克上安裝防空裝置無疑是畫蛇添足。
-
8 # 優己
現代坦克大都有裝備肩扛式導彈的!使用的時候只要把頂蓋開啟,伸出去就可以發射。像俄羅斯的t90坦克就有標配2枚針式防空導彈,可以用來打直升機用的。至於美軍方面,由於美國一直都是取得制空權的一方,整個天上的戰機都是美國空軍,就不再需要裝備防空導彈了。
坦克從用途上看本身就不適合在炮塔上掛搭任何武器。坦克從誕生到現在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突擊手,是在衝鋒路上的第一人,這使得其遭到敵方火力打擊的機率是最大的,一場仗下來坦克很少有不受傷的,所以呢,儘量把武器內建,利用坦克的裝甲來保護,這是坦克不能將防空導彈外掛的主因。
其次,俗話說得好要想看得遠一定要站得高,防空導彈也得藉助於雷達的威力,坦克從設計上就不適合掛裝雷達(同樣是第一個原因引起的),沒有雷達的坦克也就是個瞎子,裝不裝導彈都無所謂了。
不過呢,由於現代反坦克武器的增加,坦克很少單獨行動了,正常來說一個坦克營的兵力會搭配一部防空導彈發射車,這種導彈發射車足以承擔一個區域內的防空任務了,也不太需要坦克自己去防空,在這個時候坦克只要專心做好自己的角色便好了。
回覆列表
從70年代起,瑞典、德國、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家都先後研製成了動力/傳動機組前置、乘員單層配置、火炮頂置的新結構坦克模型或試驗車。其中火炮頂置的方案包括外裝頂置炮、外裝頂置可升降火炮和內裝頂置炮(即火炮裝於小型無人炮塔中)等多種佈置方案。
這些方案的共同特點是,放棄乘員雙層配置,採用乘員單層配置,將所有乘員配置在車體內幾乎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乘員不再隨火炮一起轉動;火炮裝於乘員頭頂以上,將炮尾及駐退機構移到乘員艙以外或小型無人炮塔中。這樣佈置能使坦克正面面積減少30%~50%。因此對於給定的乘員組空間,正面裝甲防護可增加30%~50%;若給定正面裝甲防1護力,可使正面裝甲防護重量減輕30%~50%。
當坦克在山脊線後射擊時,外裝頂置炮坦克暴露的火炮正面面積只有0.35m2。外裝頂置可升降火炮坦克在山脊線後射擊時,不但暴露的面積與外裝頂置炮坦克的一樣小,而且每次射擊所暴露的時間也大大減小。外裝頂置可升降火炮佈置方案,還有利於解決車輛最高點周視觀察和向炮尾供彈問題,但是它的炮架結構較複雜。
著名的頂置炮實驗坦克有70年代的西德VTS外裝頂置炮坦克、80年代的瑞典UDES-19外裝頂置炮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