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69109692826

    可靠的辨別方法是:看、聽、測試。

    看,主要看晶體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較強,油脂光澤;

    聽,真玉聲音清脆,反之聲音悶啞;

    測試,真玉從玻璃上劃過,玻璃上留下劃痕,而玉石本身則絲毫無損。

    常見的假玉有塑膠、著色玻璃、雲石(大理石)、電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鹽水製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製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鑑別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塑膠的質地比玉石輕,硬度差,一般還容易辨認。

    著色下班也容易區別。

    只要拿到燈光或Sunny下檢查,就會看見玻璃裡面有不少氣泡。

    比較難辨的是電色假玉,這旨經過電鍍,給劣質玉鍍上一層美麗的翠綠色外表,很容易誤以為是真玉。這時就需要仔細觀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綠中帶藍的小裂紋,就是假玉。因為電鍍時會留下裂紋,行家稱為“蜘蛛爪”。

    也有人說,將電色假玉放置熱油中,電鍍色就會消退,還其本來面目。

    以玉粉、水晶加鹽水製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鑑定方法很簡單,即它們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僅2。8。用手掂掂輕重,或用天平稱量即可辨別真假。

    用硝子仿製的玉器,看去比玉還潔白瑩潤。古人說:“玉賽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樣,才算是高階的。可見,硝子和玉難以分辨。然而真假終究是不同的。就顏色來說,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純白者極少,硝子則是勻淨潔白的純白色。

    就玉性來說,玉溫潤細膩,如脂如膏,硝子雖也溫潤,瑩潤之中卻難免有賊光。白玉是天然產物,體質很難全部均勻一致,內中玉筋、玉花等。硝子為人工所制,則無上述表象。白玉質地堅實,無氣泡可尋。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氣泡、氣眼外露。弄清這幾條,就不會把硝子製品當成玉器了。

    識別古玉主要具備幾方面的知識,首先要了解歷代玉器的紋飾。這就需要到博物館去觀摩展品,還要經常翻看有關的玉器圖冊,看多了你就會感到歷代玉器的特點是不同的,它們按照不同的時代分成了不同的型別。你觀察的越仔細,掌握的時代特徵越多,你的識別能力就越強。

    如果一件原本屬於商代器型的玉器,紋飾卻帶有某些戰國紋飾特徵,那麼這件玉器或者屬於舊玉後改,或是後來的仿古制品。如果你判定了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你還可以判斷它的製造年代。一般來說仿商代玉器出現的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歷代玉器的形狀特點。

    這是因為許多玉器的形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漢代的玉杯多呈現細高筒狀,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闊,與漢代風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發生了變化。往往透過一件玉器的形狀特點就能判斷它是哪個時代的作品。對於古玉形狀特點的瞭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識別能力就越強。

    例如,目前的舊貨市場上常能看到仿製的商代玉戈,這些玉戈在形狀上與商代作品差不多,又進行了做舊處理,但這些作品往往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線又無商代作品特徵,據此可識別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時代玉器的加工特徵。這些特徵主要表現在開片、鑽孔、紋飾雕琢和表面光澤處理幾方面。

    在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中就已出現了線切割技術,玉器上往往留有線切割痕跡。如果在一件玉器上發現有線切割痕,這件玉器的時代就可初步確定新石器時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為多,鑽孔技術又隨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徑變化很大,或兩端直徑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這類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現,但在孔的形狀、內壁光澤上與古玉不同。

    周代之後某些玉器的鑽孔也有特徵,但差別細微,須經仔細觀察才能識別。在紋飾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澤處理上,歷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戰國、明代、清代的許多玉器上都還有玻璃光澤,但戰國的玉器顯得光澤含蘊;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剛硬;清代的玉器則顯得滑軟。

    第四是要識別新玉與舊玉。

    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顏色外,還可能有其它顏色,這主是盤色和沁色。盤色是玉器在手中盤磨所產生的顏色變化,這種顏色主要出現於傳世玉器。一些玉器製成後,沒有經過土中埋藏,在傳世過程中長期經人盤摸,色澤會產生變化,有人稱之為"熟"、"熟坑"等。

    有一些玉器經埋藏產生色變後又經盤摸,也會成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經埋藏後產生顏色變化,這種變化很複雜,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沒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變色,有些玉器則區域性變色;有些我們已知道它是受何種物質所沁產生的色變,有些則很不明確。

    古人對玉的沁色有許多稱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屍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價低,嘗見菜玉連環上儼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此古土也。"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說,清陳性《玉紀》記玉古色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等,另外還有許多有關玉色的說法。

    我們能見到的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稱為水銀沁;綠色,稱為銅沁;赭褐色,稱為鐵鏽沁;白色如霧,稱為水沁;暗黃色,稱為土沁。經觀察,銅沁、鐵鏽沁、水沁、土沁確與銅、鐵、水、土有關,是受銅、鐵、水、土侵蝕所造成的。

    玉器人工染色的歷史很長,古人染玉主要是彌補玉質本色的不足,使玉更有光彩。

    隨著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場的擴大,染玉成了仿製古玉、製造假古董的重要方法。各時期的染玉做舊方法不同,所染出的玉色也不同。染玉做舊在清代前、後可分為三個階段。熟悉玉色和染色的人往往一看玉上的染色就能對作品的製造年代有一個大致的判斷。目前對清代之前玉器的做舊染色,我們知道的並不完全,而清代的仿古作品,北京故宮及臺北故宮都有一定的收藏,只要常看展品就可瞭解它們的特點。

    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象,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主,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準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泌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古玉鑑別的書籍,如果有興趣建議可以買來看看,裡面介紹的方法很詳細。

    還有樓上提供的網站,都可以作為參考。不過說實話,要想透過看書上網的方法就學會鑑別玉器,是有點不現實的,關鍵還是要多接觸些真品,積累手感和實戰經驗,找相關專家學習一些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生態發展聯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