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是現在的日本山口縣下關市。 《馬關條約》簡介: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下關市簡介: 下關(下関,Shimonoseki)市是山口縣最大的一個城市,建於1889年,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三面環海,風景秀麗,自古以來以海、陸交通的要塞而聞名,是一座商業、水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全市總面積716.2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27.8萬人(2013年9月)。年溫差、日溫差較小,年平均氣溫16.4℃,最高氣溫33.7℃,最低氣溫零下1.7℃,年平均降水量1762.5毫米。由於自然條件較好,歷史上地震等自然災害甚少。
馬關是現在的日本山口縣下關市。 《馬關條約》簡介: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下關市簡介: 下關(下関,Shimonoseki)市是山口縣最大的一個城市,建於1889年,位於日本本州最西端,三面環海,風景秀麗,自古以來以海、陸交通的要塞而聞名,是一座商業、水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全市總面積716.2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27.8萬人(2013年9月)。年溫差、日溫差較小,年平均氣溫16.4℃,最高氣溫33.7℃,最低氣溫零下1.7℃,年平均降水量1762.5毫米。由於自然條件較好,歷史上地震等自然災害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