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鍵鼠俠

    八百年長盛不衰的範氏家族受益於範文正(范仲淹,諡文正)的家風影響。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看看這串頭銜涉及的範圍就能夠想到他牛轟轟的能耐,但他本人為官正直清廉、經世致用,將學識和見識循循引導家風族風的建設,最終影響家族興盛八百年。

    范仲淹少年時貧寒,養成了勤儉節約和好學的良好品質。作為古代平民階層的唯二之一的上升通道,讀書科考,進士及第入朝為官。居廟堂憂其君,盡職盡責,處處為國家著想。因敢於直言諍諫,常常觸怒龍顏和得罪朝臣,君子不黨,范仲淹敢於去做本分的事正義的事而不計較得失。

    當然這樣的性格行事多次被貶謫是跑不掉的,處江湖則憂其民。作為一方父母官,想到的是為民解憂。對於社會民風、經濟規律相當的瞭解。比如在鬧大饑荒的年份,有的商人抬升米價囤積居奇,大多的官員會強制米商限價降價但民眾始終無錢買米。而范仲淹卻是讓衙門、寺廟、富人興建土木,僱傭低廉勞力同時也解決勞力吃飯問題;不界入市場經濟控制米價,吸引周邊米商進入本地市場競爭而市場性自動調節米價。雖然民眾生活還是飢苦,但不至於餓殍遍野。

    開封府包青天提刀上陣殺敵的影視劇橋段,其實是有范仲淹的影子。在其任延州知州的任上,整飭軍紀、備積糧草,面對朝廷催戰和西夏兵馬挑釁,因地制宜制定防守和反擊計劃。曾主政延州、慶州、剄州等邊塞州府,最終全都能做到保境安民。

    回到正題,范仲淹為官數十載,總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格言。並身體力行的去踐行,範氏家規族規和子孫後人都受其影響。廣義疏財,將族產田地置為義田,幫助周邊貧民解決生存問題。好學的學風加上廣結善緣,用佛家的話說就是種善因得善果。後人能人輩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一念皆空

    “兵甲富於胸中,憂樂關於天下”,“身先愛國憂民,身後惠澤長流”。可以說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的寫照。

    毛主席1913年在《講堂錄》提及那些“辦事而能傳教之人”:“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範曾辦事傳教之人也。”此處的範即指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潔,富有家國情懷。範氏家族的興旺得益於范仲淹的言傳身教。而范仲淹的一個善舉,更是讓家族興旺800年之久。

    公元1036年,范仲淹對宰相呂夷簡培植黨羽,任用心腹的行為提出尖銳批評,遭到人生第三次被貶。此時,范仲淹已經49歲,範氏族人勸他告老還鄉,購置田產安享晚年。范仲淹一生自律節儉,拒絕了這一建議,不過一個讓家族興旺的念頭萌生—建義莊。

    於是,范仲淹將自家住宅改建成學堂,供族中子弟讀書,同時又拿出所有積蓄購置良田,請精明的族人搭打理。並對經營田莊的所得做了安排,一是資助族中子弟讀書,二是給予婚喪嫁娶一定的禮金,三是對族中經濟困難的發放口糧。

    正是范仲淹榜樣的作用,範氏後人對義莊多有捐助,並保持了良好的執行機制,直到清末,範氏義莊依然有良田5000多畝。靠著義莊的所得,範氏子孫世代受益,興盛800年之久。

  • 3 # 樂觀奔跑的蝸牛

    范仲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范仲淹,北宋時期,江蘇吳縣人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從這句詩就能看出范仲淹懷有一顆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的心。

    1、從小立大志:拯救世人。有一天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著實嚇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說:“小年紀,如何口氣這麼大?”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有些納悶,為何志願如此懸殊,就問他:“你為什麼選擇兩個志願?”范仲淹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個孩子一心想著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樣一顆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

    2、天下為公:當時蘇州有一個著名的風水寶地——南園,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蘇州本地人,於是許多人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利後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說,一家人發達富貴範圍太小,於是他買下南園辦了“蘇州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這塊地在蘇州現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將近一千年來,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他興建大利不為自己,讓更多的人生活在這樣的風水當中,依山傍水,讀書的效果就特別好。

    為何八百年經久不衰?

    行善積德,造福世人。范仲淹本人自己在世的時候,不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並且子孫後代代代相傳 。

    優良的家風、學風。范仲淹不僅嚴於律己,對子孫後代也是同樣要求。他自己在年輕貧窮的時候生活作風都是節儉樸實,哪怕是後來做了大官也只是做了一點點小小的調整並沒有太大改變。自己兒子讀書也是絲毫不炫耀,並沒有因為自己父親是大官就奢侈。現在很多人家裡富有,下一代就比較高調,不收斂。

    對後代的教育:更注重思想品德,讓後代擁有更好的德行。

    思想觀念影響深遠,教育後代不要自私自利,只顧自己。范仲淹本人在世就以天下為公,後代在他的薰陶下自然也是以造福世人為己任。

    所以能讓一個家族經久不衰的,根本還是要有優良的品德、為公思想、優良家風。

  • 4 # Moses顧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范家能出那麼多讀書人,可以從以下三件事看出。

    一、范仲淹本人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受益者,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范仲淹早年家境貧寒,母親支援他刻苦攻讀,他經過寒窗苦讀,終於一朝及第,實現了階層躍升,出將入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自己就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典型,因此本人非常重視教育,鼓勵子女讀書受教育也成為了范家的家風。

    二、范仲淹本人大力提倡支援教育

    范仲淹在宋仁宗慶曆四年主持的,史稱“慶曆興學”。慶曆興學的主要內容有三項:興辦太學;普遍設立地方學校;改革科舉考試,規定科舉考試先策、次論,次賦詩,罷貼經、墨義。范仲淹主持的教育改革,與和他同時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安定先生胡瑗(‪989—1052)提倡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范仲淹和胡瑗交好,兩人過從甚密,曾經為胡瑗題詞”孔門衣缽,蘇湖領袖”。 

    據說范仲淹曾經請一位風水先生在老家蘇州看地,想給自家建房子,風水先生告訴他地塊很好,可以保證子孫人才輩出,世代富貴。於是范仲淹改變主意,覺得這麼好的地方,應該蓋學校、建州學,讓家鄉的廣大學子們受益。由此可見范仲淹的公心和“先天下之憂而憂”。而范仲淹的這種垂拱作範的公心和教育理念也自然影響到子孫後代,所以他的後人以讀書為重,800年來不絕如縷,而且名臣宿儒亦不在少數。

    三、范仲淹和望海樓

       范仲淹三十出頭的時候,曾經到我的家鄉泰州擔任西溪鹽官,當時就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捍海大堤,防止海水倒灌,保障百姓耕耘良田,安居樂業。他業餘時間和同在泰州任職的滕子京等人登上城郊始建於後周年間的著名地標望海樓,賦詩酬唱,抒發報國利民的遠大志向,因此望海樓也被視作范仲淹思想的源頭,為他後來創作天下名文《岳陽樓記》打下基礎。 

    至今在泰州還有紀念范仲淹的“文正廣場”,2007年重新望海樓時,原文化部外文局局長、《經濟日報》總編輯、《人民日報》總編輯,全華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孫範敬宜先生應邀寫下了《重修望海樓記》,華章麗藻,文采飛揚,從中可見范家源遠流長的家風學風和書香氣息。

       泰州,漢唐古郡,襟江負海,壤沃物阜,人傑地靈。予先祖范文正公曾為泰州西溪鹽官,而滕子京為泰州海陵從事,嘗把酒賦詩,以相酬酢。公有“君子不獨樂”等句,其“先憂後樂”之意,已呼之欲出。歷二十餘載,乃有《岳陽樓記》問世,發浩音於四海、振遺響於百代。泰州城東南有樓,名曰望海,始建於宋,為一郡之大觀。歷代名賢,多唱和於此。故前人稱斯樓為“吾邑之文運命脈”,洵非虛語。元明以降,兵連禍結,斯樓屢建屢毀,不勝其嘆。豈樓之興廢,或亦有關國運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樓之舉。公曆二零零七年秋,巍然一樓飛峙泰州鳳城河之濱,上接重霄,下臨無地,飛甍浮光,崇階砌玉,其勢可與黃鶴樓、滕王閣媲美,允稱江淮第一樓。望海樓之再興,豈獨泰州一邑 “文運命脈”之象徵哉!

    予登乎望海一樓,憑欄遠矚,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騰之勢,則感世界潮流之變,而思何以應之;望其浩瀚廣袤之狀,則感孕育萬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納百川之廣,則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測之深,則感宇宙無盡之藏,而思何以寶之;望其波瀾不驚之靜,則感一碧萬頃之美,而思何以諧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則感裂岸決堤之險,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願世之登臨憑眺者,於浮想之餘,有思重建斯樓之義。是為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讓我們用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中追思嚴子陵的原話來表達對他的景仰,對範氏家族人才輩出的感佩和欽敬。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同時又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教育家。

    范仲淹的出身如何?

    范仲淹的先祖範履冰是唐朝武則天稱帝前的宰相(685-688)。到范仲淹這一代時已經沒落,父親早亡,家貧無以為繼,母親謝氏改嫁給山東淄博一個叫朱文翰的人,此時范仲淹只有2歲。

    范仲淹跟隨繼父改姓朱,名字是朱說(yue)。1011年,22歲的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出外求學,1015年中進士,此時他用的名字是朱說。

    范仲淹改回祖上的姓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任職上有功改回原來的姓,1017年;一說是1028年,他的母親去世,服完喪後改回範姓。

    范仲淹祖籍在陝西邠州,今天陝西的彬縣;出生於河北常山,今天河北正定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蘇州),家族和後代定居在這裡。(江蘇泰州范公堤遺址)

    范仲淹家族為何興盛800年?

    范仲淹一生在官場經歷了30多年,政績斐然,在江蘇泰州修建了范公堤,他主張推行的慶曆新政(一年左右)被稱為王安石改革的前奏。

    他前後三次被貶,尤其是最後一次,他已經49歲了,很多人勸他用做官積累的財富辭官養老。范仲淹自己小時候吃苦長大,深知普通百姓的不容易,決定為家族興辦義學和義莊。(范仲淹劇照)

    一、范仲淹的財富從何而來?

    有人肯定要問范仲淹的財富是不是貪汙的,其實不然。北宋時期的官員的俸祿是歷朝歷代中最頂級的,范仲淹根本不會貪汙。我們看一下北宋時期宰相和樞密使這一級別的俸祿。根據《宋史.職官志》記載:

    宰相、樞密使月俸料300貫,春、冬衣服各賜綾20匹、絹30匹、冬棉100兩,每月祿粟各100石,謙人衣糧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鹽7石等。

    這是宰相這一級別的俸祿,據推算可以養活300戶普通家庭,單單俸祿摺合現在月薪相當於24-32萬左右,而這還不是全部。到宋仁宗後期又有增加。

    地方州縣官員,大縣(萬戶以上)縣令每月二十千,小縣縣令每月十二千,祿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還有各種補貼,如 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以至餵馬的草料及隨身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數量皆相當可觀。

    宋朝普通的小縣縣令摺合月薪1-2萬,此外吃穿住行幾乎全包,可見宋朝官員的俸祿非常高。到了南宋初期,財政緊張,官員俸祿才減半發放。

    二、范仲淹如何興辦義學和義莊?

    范仲淹的職務較高,存下一筆財富應該是剩餘的俸祿。范仲淹幾乎沒有給自己的子女留下多少財富,他全部用來為其家族興辦義學和義莊。

    范仲淹用自己積攢的俸祿為義莊購置了不少的田產,初期大概有1000畝左右,交代家族內富有農業經驗的人耕種,收益歸義莊支配;范仲淹又將自己的家鄉的住宅作為義學,家族內子弟無論貴賤都可以免費學習。

    義莊的收益主要用來辦如下事務:一、家族義學的開支;二、家族人出外遊學、考學的資助;三、資助家族內成員的婚喪嫁娶,分擔他們的負擔;四、接濟家族內貧窮人家,保證吃飯問題;五、家族可以向義莊進行借貸等

    范仲淹家族的後代,無論貴賤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大環境,不會因為錢的問題發愁,優秀者還會受到家族的重點培養,800年下來出80名狀元,400名進士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一些家族的成員功成名就後,很多都回饋義莊,這使得義莊逐漸擴大。到清朝末年時范仲淹家族的義莊有耕地5300畝,是開始時的五倍多。

    范仲淹幾乎傾盡所有家產興辦家族的義學和義莊,以身作則,為家族做出了表率,一代代范仲淹家族的後人把這些都堅持舉辦下去,才使得家族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

  • 6 # 鄧海春

    談及范仲淹,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宋代名相”或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救世情懷。毋庸置疑,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學習與敬佩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家風的形式貫穿始終,即使歷經幾代王朝更替,仍屹立不倒。

    不過歷史上狀元都是有據可考的,題目中所說的80個狀元有些誇張意味。史載:唐朝至清末共有649名狀元,其中姓範的狀元只有兩名,而且他們都與范仲淹無關。還有范家後代進士也並沒有那麼多。儘管如此,範氏家族興旺了800餘年卻是事實。就連抗戰時期,他們的家底仍十分厚實。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他們為何能如此綿延不絕?

    首先,筆者認為範氏家族綿延800餘年的榮耀是榜樣作用所致。范仲淹作為範氏家族的先祖,他的生平與思想無不感染著每一個範氏後代。他“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幼年的悽苦遭遇,使他樂善好施、心繫百姓;從寒門子弟縱躍成為上流之士的經歷,又使他對讀書心存感激。

    當然他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取功名,而是透過讀書提高見識或待考取功名後為國分憂。另外他遵從傳統的宗法制度,超越家,重視族,堅持將光宗耀祖、贍宗睦族視為己任。其子範純仁曰:“臣父仲淹,先任資政殿學士日,於蘇州吳、長兩縣置田十餘頃。其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謂之‘義莊’。一直以來范仲淹致力於修家譜, 創義田, 興義莊, 透過多種手段為範氏家族建立了一個多重架構的宗族福利保障體系。

    其次,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若沒有範氏子孫們的自覺認同,也很難造就這般榮耀。明末範鳳翼在《覆宗侄孫石夫孝廉書》中曰:“質老同宗同道, 生平知己, 何異同胞。”範景文亦有贈詩:“水木自吳天衍派, 璽書專尚月為卿。同人應語偕憂樂, 獨往寧堪滯釣耕。”他們都是范仲淹的後世,從他們的字裡行間能很明顯地看出他們強烈的精神歸屬感。他們往往是透過家譜瞭解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軌跡和世系脈絡,並以史為鑑——擇其善者發揚光大,其不善者摒棄修正。

    除此,不忘出身,重教守業也是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范仲淹生於貧寒之家,即使透過自身努力成為朝廷貴族,但人們常說“攻城容易,守城難”,家道中落的戲碼時常發生,就連朝代都會更替,更何況是家族?範氏家族歷代子孫嚴於律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並對前人的事情銘記於心。

    范文正公家訓不過百字: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雖然只有區區百字,其中蘊含的真諦是無窮的,總的來說,它是在告誡後世要不斷學習,不忘出身,完善自我,積善行德。

  • 7 # 小唱說歷史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他的口中,範氏家族在他的影響下1000年不衰。

      從古自今,每一個名人雅士都有他們成功故事,但是說道最後還是有一個長遠的目標,踏實前行,才獲得成就。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貧寒,年青時極窮,生活艱難,心想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

      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置義田,給貧窮無田地者耕作。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貧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濟那些貧苦的人。

     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曉得三百多家也只能餬口而已,都過很貧窮的生活。

      如果過得很富裕,他哪有能力養活三百多家。這是我們華人中的大賢。

      不久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孫都賢顯貴,綿延不絕,傳至今已超過八百年了,蘇州一帶範氏後人依然興旺。

      

      范仲淹善心為他人謀福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報給範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十倍、幾百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行善的典範,受世人的敬仰讚頌。

      在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縱然自己發達有財富,他用這個財富去利益社會,叫大家共享,這個福就愈來愈大,子子孫孫享受不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