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歷史

回覆列表
  • 1 # 小生講史

    首先,科舉制度的定義。

    科舉制度由於採取分科舉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制,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唐,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在1905年即清末遭廢除,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

    然後,科舉制度是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2)有利於把考試權收歸中央,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名利的刺激下,有利形成社會讀書風氣,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進士科重視詩賦,這大大有利唐詩的繁榮,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

    (4)通過才學考試來替代以前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憑血統、品行、門第評定的方式,體現社會公平公正。

    弊:(1)考試單一,忽視實踐能力

    (2)八股取士,束縛思想

    (3)考試採用固定程式,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 2 # 不再胡喝

    自隋朝到光緒,科舉制度時間長,難以幾句說清楚利弊。大略一下:利,打通了社會的階層固化的上下通道。精英化治國成為現實。選舉當官比較公平,度絕了人為因素干擾。弊端:拔高了讀書取仕的魅力,其餘萬般皆下品。科舉末期固化了社會思維,阻止了社會進步,愚化了民族思維。封閉了人民眼界。

  • 3 # 微山秋水

    科舉制(文科)選材利有三條:

    1.破除權貴階層世襲,避免權利壟斷。

    2.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有上升的渠道。

    3.有利於普及教育,提升民眾文化素養。

    相對而言,科舉取仕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性,讓讀書人有了奔頭,有利於社會穩定,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

    科舉制最大的弊端不在於科舉這種選材模式,而在於考試的內容。

    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用科舉制度愚化民眾思想,靠幾篇文章論英雄,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被埋沒,同時大大忽視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後果如下。

    1.文學家多,科學家少。

    2.書呆子多,實幹家少。

    3.保守派多,改革派少。

    4.效仿者多,創新者少。

  • 4 # 景雲傳統文化

    每個時期出臺的制度都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而且都會存在一定的利弊,隨著社會的發展制度也在不斷更新,一些舊的制度自然而然的被淘汰。

    當時的科舉制度也體現了對每個人的公平,制度是好的,個人感覺還是受人為因素影響太大。

  • 5 # 使用者7683959968927

    《黨爭亂象》:選舉是競選的舞臺。而‘’黨爭‘’是各黨之間為了謀取和謀奪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最大化,不惜撕裂政治、撕裂經濟、撕裂民族、撕裂思想、撕裂文化、撕裂宗教、甚至不惜撕裂國家的一切(分裂)。

  • 6 # 喜歡的人會發光

    科舉制度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種人才選拔的制度。

    利: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 7 # 田文談歷史

    先說下“科舉制”的有利之處

    科舉制打破了用人制度,沒有關係的普通百姓,只要肯用功讀書,通過科舉考試也能出人頭地。

    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鼓勵了很多百姓奮進學習文化知識,提高了全民的整體素質。

    科舉制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比如詩歌詞賦方面,有文化的人多了,詩人作家也就多了,藝術氣氛也就濃了。

    封建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控制並改變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使得讀書人的思想不能良性發揮,明太祖朱元璋還把元朝的八股文體、定成了科舉考試的文體。

    科舉制的天地君親師的教育思想,導致師門關係盛行,封建社會高階知識分子的老師,當然都是些朝廷高官,由此產生了拉幫結派、結私營黨、官官相護的惡劣風氣。

    可見古代的“科舉制”選拔人才的方式,是弊大於利的,長期以往下去,必然就是改朝換代的結果。

  • 8 # 西西嘻嘻呱呱

    我覺得科舉制選拔肯定是利大於弊的,因為科舉制度的建立使得更多的讀書人有機會為國效力,不管他們的出身如何,明顯改善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任人唯親的情況。這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弊端是到了明朝時期八股文的出現,過於形式化,限制了讀書人進行自由發揮。

  • 9 # 把大象裝冰箱門

    利: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 10 # 80還是90呢

    科舉制開始於隋朝,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望族壟斷政治的傳統,為廣大中下層的知識分子進入仕途開啟通道。從此封建社會庶族階層崛起,取代名門世族的壟斷,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公平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其弊端在於選拔方式單一,無法全面衡量人才。但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講,科舉制仍然是比較好的制度形式。

  • 11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科舉制度是中國隋唐時代產生的,通過制度設定和程式化操作,從所有男性社會成員的範圍內挑選人才,擔任國家行政官員的制度,而且被選拔的人才在理論上可以晉升至皇帝除外的任何行政級別的官職,由於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官僚階級是統治階級(以下詳述),科舉制度的實施,使不同階級的社會成員有機會進入統治階級之中。這種選拔制度,實際上體現了在廣大社會成員之中,存在著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公平的機會。這種不考慮選拔物件的階級屬性的選拔方式,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階級社會中,社會成員階級屬性的本質規定性,使低階級的社會成員有了向高階級躍進的機會。這樣,社會成員的階級屬性不會固化於其出生時所繼承的本源性的階級屬性,他所能達到的階級等級從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努力。

    因此,科舉制度大大沖擊了社會的階級屬性世襲制的陋規,並最終導致維護世襲的嚴格的等級制度的門閥制度的崩潰。科舉制度實施之後,中國社會中社會成員的非世襲和奮鬥意識勃興,陳勝、吳廣“將相王侯,寧有種乎”的詰問,社會成員們的答案是否定性的。由於有了階級屬性躍升的階梯,社會成員們意識到他們的未來地位並不是由他們的出身給定的,而是自己當下行為的直接後果,這樣一來,大大激發了社會成員的奮鬥精神和挑戰精神,一定程度上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活力。

    雖然由於選拔的官員有限,使得社會成員發生階級地位躍升的機會不多,但是這種機會的存在和全社會範圍內(當然女性除外)平等性、以及這種機會提供的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確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即使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雖然有限的民主政治制度曾經在社會中深入推行,但是,階級屬性,尤其是奴隸階級的屬性依然被本質化了,在社會中,沒有制度化的提供給奴隸主動改變自己階級屬性的公平機會。而在西方中世紀,階級屬性的本質化更是被統治社會的宗教勢力解釋為人類社會本質屬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世襲的嚴格的等級制是宗教勢力和世俗統治階級維護有利於自身利益的不公平社會秩序的基石。因此,誕生在公元六世紀左右的科舉制度,在人類階級社會的歷史上看,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進步

    但是,中國古代社會(包括實施了科舉制度的隋唐之後)階級之間政治權利的不平等是階級差異的重要內容,即統治階級相對於被統治階級,具有高得多的政治權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據了壟斷性地位。中國古代社會的統治階級是以世襲制的貴族階層和非世襲的官僚階層所組成,前面說過,在科舉制廣泛推行之後,貴族階層的勢力日益衰落,官僚階層則成為統治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中間力量。因此,被統治的低階級的社會成員只有進入官僚系統,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才能實現社會成員階級屬性的真正改變,由於政治權利的差異是決定社會成員階級差異的最重要因素,使社會成員只是依靠實業和商業的經營,實現財富的巨大增長,經濟地位得到相應的提升,而由於其直接獲得的政治權利並沒有相應提高,那麼該社會成員依舊無法實現階級屬性的改善。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通過科舉考試,並進而進入官僚體系成為社會成員唯一的階級屬性躍升的通道,而如果不這樣做,在其他領域做得再好,也無法實現使階級屬性躍升的目的。

    這種情況造成的後果是:科舉制度將社會中的最大數量的才俊之士的精力和興趣集中到科舉考試中,因為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達到改變自身階級屬性的目的,而為了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對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的瞭解達到圓熟的水平才行。因此,這些才俊之士花費了主要的精力,所關心和研究的物件只能是有助於科舉考試方面的內容,這種關心和研究並非出於興趣和目的所在,而是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雖然也有部分學人有興趣研究這些內容以外的學問,但是這隻能是一小部分人中發生的偶然現象,只能是在不影響準備科舉考試的前提下的“業餘愛好”。

    由於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國家挑選行政系統的官員,科舉考試的內容必然集中在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等政治性的內容上。因此,社會中最有才華的成員將最大量的精力集中於對這方面內容的學習和研究之上。同時,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出於維護統治統治秩序的需要,必然將論證這種統治秩序合理性的政治理論奉為唯一的、統治性的政治理論,其他政治理論則被視為異端而遭到排斥和鎮壓。因此,科舉考試中對考生考試成績的評定,不是以其對政治方面的理論創新能力的高低為標準,而是以其對權威政治理論的熟悉度為標準的,因此科舉考試的推行並不能刺激政治方面理論的更大發展。

    由於科舉制度能夠一舉改善參加考試者的政治地位,進而改變階級屬性,因此,整個社會都盛行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而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讀書的內容就是科舉考試的內容,也就是對權威政治理論的熟悉。其他的、尤其是涉及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即使研究者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可能成為該研究者階級地位躍升的憑藉。因此,在這種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對不涉及科舉考試內容的其他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被社會普遍觀點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奇技淫巧”而倍受輕視,因此,這造成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文化中的邊緣地位,這無疑大大抑制了中國古代社會在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上的進步。

    但是,這種局面的形成決不是科舉制度本身的錯誤,因為從科舉制度本身的目的和手段來看基本上是合理的,造成這種局面的本質原因是科舉制度存在的封建社會中,不同階級社會成員政治權利的是不平等的,而使科舉制度成為改變社會成員命運的唯一方式,而由於改變命運方式的唯一性,使社會精英的精力投入方向和行為方式趨同化,並造成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可避免的單一化。而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形成階級差異的因素的重大變化,社會成員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通過改變自身的經濟地位來改變自身的階級屬性(後文詳述),類似於科舉制度的公務員考試只是改變社會成員經濟地位的方法之一,而社會成員如果能成為其他科學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也能增加經濟收入,並改變自身階級屬性。因此,公務員考試只是吸引了一小部分對此感興趣的社會成員對它的關注,公務員考試的內容並不能成為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的主要關注和研究的物件,並不能限制社會成員的興趣範圍,也並不能遏制社會中科學文化的全面、快速地發展。

    但是,這種客觀上的抑制性,並不說明中國古代社會從本質上阻礙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由於社會的世俗化,科學的發展不會象對宗教社會那樣產生動搖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的巨大作用,而由於科學發展能夠帶來生產力和軍事能力的大幅度增長,使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加強,只會對國家產生好處,因此,統治階級不具有主動地、有意識地嚴厲打擊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的。而如果統治階級真正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益處,他們肯定會制定相應的政策促進科學的發展,為了吸引優秀人士投身科學,統治階級肯定會將從事科學工作、並作出重大貢獻的的社會成員吸納為統治階級的成員,並仿效科舉制度建立通過選拔和競爭機制的通向科技官僚的上升通道。同時由於這種制度的建立和科技人員地位的上升,社會的價值取向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而這一切也同樣有利於國家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它的可能的形成是合乎邏輯的,可以說,在古代中國對科學精神的弘揚遠較對統治階級利益進行本質損害的民主精神的弘揚為易。因此,我們看到,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在客觀上存在對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抑制作用,但是,中國古代社會並沒有類似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裁判所,對一切有悖於宗教教義的人文和自然科學思想進行殘酷鎮壓,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魯諾由於僅僅宣揚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宗教裁判所處以火刑,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並沒有任何自然科學家是因為其自然科學思想而被統治階級迫害。

    當然,由於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型態還不是民主的社會型態,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威不容動搖,因此,與統治階級政治利益發生密切關係的人文科學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政治的影響和干擾,阻礙了人文科學的發展,使科學精神在這個領域無法充分發揚。但是,政教合一的社會是以宗教和政治的雙重力量影響所有科學的發展,是對科學精神的全面壓制。相對而言,中國古代社會、以及所有政教分離的世俗化社會,還是對科學精神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援。而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和政治對於科學發展的兩方面消極影響力完全消除了,科學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揚,各種科學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 12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而設立的、讀書人蔘加的一種考試製度,且每年都是定期舉行。科舉制度始於唐朝,止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共經歷了一千三百餘年

    科舉制度對中國從唐朝到清朝期間的政治、文化、教育及社會等各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會文化形態和知識分子的性格特徵及其形象,並且對現在的文化教育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儘管科舉制度已經過去上百年了,但是人們對科舉制度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那麼科舉制度究竟有何利弊呢?

    我們先說科舉制度好的一面。首先科舉制度促進了儒家文化的傳承和普及,帶動了社會崇尚儒家文化的風氣。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都可參加的局面,這樣就為國家選拔各類人才提供了很大的可選範圍,普通讀書人可以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上流社會。明清時期的進士之中,有很多人是底層社會的寒門出身。此外科舉制度也起到了文化傳承的作用,眾所周知,讀書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讀書,而這些讀書人可以將中國古代的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同時科舉制度也是知識分子和統治文化的連線點。

    我們再來說說科舉制度不好的一面。眾所周知,凡是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的,都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及第者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袍,手捧欽點聖詔,腳跨金鞍紅鬃馬,前呼後擁,旗鼓開路。這榮譽是相當的高啊!這也是打動千百萬讀書人及全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種因素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讀書就是為了功名利祿。科舉考試的及第與否成了人生大喜大悲的重要因素,就像一首詩寫得那樣“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呀,金榜題名時”。這是對當時讀書人的一個真實寫照。此外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又統治者所出,以四書五經的句子做題目,這就束縛科舉考生的發揮。譬如,明朝發明的八股文,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謝一個字都不行,害人不淺,這就導致了很多人一邊寫一遍亂編,為啥?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內容,廢話連篇。所以科舉考試,你想隨意發揮,那是不行的,這樣就大大限制了考生的創造性,也限制了考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把考生的思維帶入死衚衕,悲哀!科舉考試還助長了官場的腐敗。譬如和珅仗著自己的權勢,多次以科舉考試題目為誘餌收取考生賄賂的錢財。這就失去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不利於國家選拔人才,也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使真正有能力、有才學的人不能更好為國家做貢獻

  • 13 # Lauren周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制度之一。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他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開創了世界的先河,這樣的考試製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先進水平。但是在體現了它的優越性的同時,也展現了其缺點的一面。

    對於國家而言開設科舉大大拓寬了人才選拔的通道,選擇人才的能更加的全面,讓更有才能的人可以為國家出力。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打破了門第限制,使得社會任何階層的人都能通過科舉來實現自己治國施材的願望,更有利於社會發展與國家的穩定。科舉考試相對於其他人才選拔形式,具有相對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開性,是古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和進步。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科舉同樣也有它的弊端存在。科舉制度使得很多想改變自身階層,實現飛黃騰達的人存在僥倖的進取心理,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人人都想通過鯉魚跳龍門一朝成為富貴之人。科舉制度因循守舊,考試內容過於死板,很多有才之人因為不合規範程式而被埋沒和排斥。特別是八股文章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在學術思想上沒有創新,也最後淪為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那些八股文知識分子也成為人們口中頑固不化的老學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上廁所碰到熟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