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拾貳

    總的來說清朝人在清朝初、中期主要是喝黃酒,中葉以後燒酒喝得就多了。而乳酒、葡萄酒等酒雖然也喝,但在酒的一脈承傳和演變中,只能算作是一種點綴和補充。

    清朝各個地區也多是以黃酒為主,其生產的區分也多是以地域來定義的,分為南酒和北酒。南酒以江浙一帶為代表,北酒以山東、河北、北京等地為代表。

    江浙一帶的花雕(女兒紅、狀元紅)是久負盛名的。清人梁章鉅的《浪跡續談》就記載了溫州、杭州和蘇州等地的物產和風俗。

    其中有段關於花雕的“最佳著名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開釀數壇,直至此女出門,即以此酒陪嫁。其壇常以彩繪,名曰花雕”。

    北方的黃酒一直是尊崇古法,也湧現了像滄酒、易酒這樣的名酒。

    朱彝尊也說“北酒,滄、易、潞酒皆為上品”。《浪跡續談》也說“滄酒之著名,尚在紹酒之前。”紹酒可是被稱為黃酒之冠的。由此可見北酒在清初、中期也是主流,而且品質上佳。

    但是隨著南方黃酒釀造中新工藝的進入,以及酒的運輸和儲存等因素使得南酒漸漸地蓋過了北酒。北方氣溫低,北酒南運會受溫度高的影響,容易變餿,而南酒北運就相對差了。

    到了民國時期周作人在《過年的酒》中寫道:“北京的偽紹酒是玉泉(此玉泉非燒酒玉泉酒),大概也不免木侄侄的……”北酒終於還是沒落了。

    隨著北酒的沒落,燒酒漸次興起,旋而遍佈各地。燒酒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燒酒和黃酒佔有量的嬗變取決於兩因素,一是釀酒的原料;一是酒的儲存。

    燒酒主要是以高粱為原料,俗稱高粱燒。高粱在北方種植量大,做糧食口感卻不好,但是釀酒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是出酒率高;其次是酒質純正,烈而不辣;再次是含有單寧,會產生丁香酸和丁香醛,氣味芬芳。

    像茅臺、五糧液這些都是高粱酒。最早的燒酒是黑龍江阿城的玉泉酒,也是以高粱為主,是朝廷的貢酒。阿城玉泉被稱為是中國燒酒的發祥地。而黃酒多是以穀物作原料,像小米、黃米和糯米等。

    但是穀物都是重要的糧食,過多的釀酒,勢必會影響整個帝國的穩定,高粱代替穀物,燒酒代替黃酒就成了大勢。

    燒酒是蒸餾酒,度數高,易儲存。而黃酒在儲存上卻是時間短,易餿。周作人說:“三斤一玻璃瓶,我要吃上半個月,不酸也變味了。”

    燒酒除了高粱燒之外,還有麥燒、米燒和槽燒以及雜糧製造的燒酒。各種燒酒,在建國後被統稱為白酒。

    但是在明、清朝時期,白酒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白酒。戴羲的《養余月令》中說:“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可見黃酒、白酒和燒酒是不同的酒。黃酒一般是指釀造時間長的老酒,白酒是時間短的米酒。

    清朝統治者是關外民族,在飲酒上也有其民族特色。其中乳酒就是一例,在《內務府則例》中記載,宮中每年都會去光祿寺領取乳酒。通化的葡萄酒隨著清兵入關,也跟著進入了北京城,成為了宮廷貢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辣小鹹菜的做法步驟圖,麻辣小鹹菜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