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68354695682

    在我看來,任何的心理現象背後都是有生理原因的。比如說,情緒其實是受到植物神經系統控制的,而神經系統的正常工作,不能缺少相關營養元素(如B12)和礦物質(如鈣鎂離子)的參與。

    所以說,純素食的人,如果沒有及時補充B12(這個基本只能在肉蛋中找到),非常容易走入抑鬱。今天的飲食環境,一方面食材裡的礦物質(包括鈣鎂)比三十年前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包裝食品和精製澱粉類食品加大了人體對這些礦物質特別是鎂的消耗,所以今天的人,特別容易缺鎂。而鎂離子,對於正常的神經運作不可缺少,缺少鎂的人,情緒不穩,暴躁易怒。

    健康的心理,不能缺少血清素的助力。血清素是產生幸福感的激素,又稱幸福激素。而血清素的產生,不能缺乏Sunny和鎂。

    以上不過是飲食影響心理的冰山一角而已。裡面有B族維生素,鎂元素等。B12必須從動物性飲食中獲取,而鎂離子的標識是葉綠素,也就是說要從綠色植物飲食中獲取。換言之,肉和蔬菜應該是你的飲食首選。這是增加營養攝入,另外一個就是減少不必要的營養消耗。比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消耗更多的鎂,這會增加人體對鎂的需求。下面是人體中鎂的代謝的一些特點

    鎂離子參與人體中超過600種生化反應,是神經離子通道,ATP能量代謝,胰島素生產和作用,營養元素特別是礦物質如鈣鋅鉀的吸收與代謝等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元素;99%的鎂離子分佈在人體組織或者細胞內部;血液中的迴圈鎂離子只佔身體總量的1%,並且得到生理系統的穩定維護

    性質一是說鎂離子的廣泛重要性,性質二是說缺鎂常常是區域性性的。這就意味著缺鎂的表現各不相同。人體的哪個組織或者生理活動容易受到鎂缺乏的影響,這個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基因和生理內環境,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體質問題。缺鎂引起的各種症狀的廣泛,讓我不僅聯想起中醫中的"疑難雜症"。

    一個直接影響鎂的吸收和代謝的飲食因素就是鈣。我們現代飲食中太注重強調補鈣了。在神經作用中,鈣離子是激勵劑,而鎂離子是放鬆劑。過分的激勵會影響神經運作的平衡,同時過多的鈣離子會增加鎂離子的消耗,造成其他地方的鎂離子的相對缺乏。在缺乏外源性補充的情況下,你猜什麼是身體內部補鎂的終極手段?骨骼!所以骨質疏鬆是怎麼來的?是缺鈣還是缺鎂?現在看起來是缺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人認為鈣離子是促炎性的,而鎂離子是消炎的。鈣和鎂的攝入應該是一對一的關係才是最佳的平衡。

    充分的睡眠和積極的運動都能促進體內鎂元素的重新平衡,恰好這兩種也是心理疾病的良藥。長期而言,你仍然需要實現營養元素和礦物質的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ad除了不能打電話,更大,和iphone有什麼區別?優勢劣勢都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