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言瘋語
-
2 # 鹿港小鎮的世界
提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沒有小孩在上小學。不然,你只會感慨現在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是太重視了。
當然,這樣的重視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我家在北京,小孩的幼兒園畢業典禮就是在國子監舉行的,同時也是開筆禮。小孩先穿上漢服,額頭要點硃砂,這叫開智。隨後,就是幾百人席地而坐,在老師的帶領下朗誦弟子規。之後,則是用毛筆, 寫下人生的第一個字:人。
作為家長,我是全程陪同。說實話還是挺感動的。有人說這些都是形式,我的觀點是,如同升國旗奏國歌大家要站立注目一樣,這些形式,就是培養內心文化認同感的組成部分。
現在小孩一年級學的傳統文化,等於我們那時候的中學時代等小孩上了一年級,發現現在這些小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遠超我們這代人的童年。就拿古詩詞來說,現在小學課本要求背誦的詩詞數量,已經達到了129首。這些詩詞,隨便拿出來幾首,估計很多家長都沒學過。
課本上的詩詞, 其實還僅僅是一部分。拿北京舉例,現在這邊的所有小學,課本之外,每個學生手裡都有一本厚厚的《國學經典》的書。這書裡涉及到的詩詞,那可真的是讓我們大家都感到慚愧。
《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這些都不論,我就說詩詞,而且是一年級要學習的。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這首詩,在我們那個年代,應該是上了中學,在課本中才會學到,可在這裡,一年級上學期就要學會熟練背誦了。再比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也是一年級上學期的背誦內容。
再比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這首詞,同樣是一年級下學期必背詩詞。
當然,除了最經典的詩詞,小學生還要學習聲律啟蒙,就是: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
說實話,作為一個家長,在陪著小孩讀這些傳統知識,自己都能學到不少。就比如這聲律啟蒙。這裡不光是體現了漢字的對仗之美,還包含了不少歷史知識典故,非常有意思。
比如這一句:樑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這裡的同泰寺,原來就是南京的雞鳴寺。很多年前去南京旅遊的時候,也去參觀過。可到了現在,才知道它的來歷。原來,我們一直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排第一的,就是雞鳴寺。
再比如未央宮的典故。原來講的就是當年韓信功高震主,被呂后騙到未央宮殺掉的事情。
以上這些,還只是小學一年級必須要學習的傳統文化,到了二年級,甚至小學畢業前,他們還會學什麼呢?作為家長,我很期待。
-
3 # 參禪擺渡人
為什麼許多人會對傳統文化復興視而不見?我想有部分原因是這個樣子的:
一、歷史遺留原因:
一部分原因,一百年前面對歐美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與滿清以來本國文化上的自卑。
二、語言學習原因:
就一個全民無差別學英語,無形之中對西方歷史的認知與他們的文化,比本國的更多!新冠疫情中歸國躲疫同胞展現出來跟《阿Q正傳》趙老太爺的兒子一般,沾沾自喜於假洋鬼子形象,自覺良好,不屑與本土為伍,許多人表現出來的就是文化的自卑。
三、教科書上的原因:
近年來一些教科書上的民族英雄逐漸逐漸沒有了,給出的理由是全國民族大統一了,但歷史還得尊重,歷史上他們就是民族英雄。你讓學生們還有民族自豪感,有英雄的崇拜感嗎?放眼西方教材與好萊塢大片,彷彿滿眼都是科學家與拯救地球的英雄!要不是一場新冠,發現西方人原來也會裸奔與死亡,估計還生活在高科技的迷信夢幻中。
四、媒體原因:
許多媒體總是帶節奏,總體的宣導是西方人就是有文明,高科技,素質高。其實,好多人去了國外才知道外中國人素質真不高,但媒體無形之中美化包裝了他們,影響了廣大群眾三觀。
-
4 #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文化及傳統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
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文化及傳統都是互相競爭,互相借鑑的,有時候是內部競爭與借鑑,有時候是外部競爭與借鑑。
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文化與傳統都由黑暗部分和光輝部分組成。
有些人拿傳統文化要挾別人,真正讓他穿上長袍馬褂、他得把你恨死,很多是偽君子,您注意一下身邊這類貨色就清清楚楚了。
老說祖上光榮的事、顯得沒一點出息,走麥城的事諱莫如深。如婦女裹腳等等。
亞洲古代的核心文化主要是“皇家思想,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父子相承、一成不變、千秋萬代”。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是民眾文化:勤勞奉獻、顧大局、忍辱負重、善良、敬老愛幼……
理性的推崇應當是:發揚優質傳統文化,創造優質新文化。優質新文化指:先進、科學、正義、公平、奮進、博大、探索的思想及社會風氣。
-
5 # 圓拙
放棄了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智慧,去學西方的文化,就成了不停的搬運西方的成果,而且要努力保持與原機原貌西方的純真性,反映在我們的教育中就是不停的直接的考試,要一個保證得到準確的答案。
這就造成了我們現在的中中國人不能自己來創造,只能不停的學西方。這是一個社會的現實存在。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告訴我們放棄了我們古老的智慧去學西方的文化就成了就只能成為簡單的搬運山寨。這樣山寨現象的現代文化舉世聞名。
另一方面我們還是不停的用西方的模式來觀察我們古老的文化,說這不科學,不停的要求古代的中中國人要有現代的科學模式,中國的古人沒有現代的這種科學的模式,所以我們中華古老的文化是要打倒的,是落後的。這是很多人的思維方式。
基於這樣的思維方法,這樣的學西方文化的方式,我們很難發現我們中華文化裡面的種種的無限的奧妙。
我們中華的文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有很多相對應的地方。但是我們很少來進行脂肪裡面的對比研究。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認為我們中華的文化妨礙我們現代的文明。從一開始就這樣,還沒有哪一個時代,我們古老的文化遇到這樣的對待。
比如說現在的西方科學能夠認識客觀事物,我們中華的文化同樣也能認識客觀事物。不過呢,我們中華的文化認識,客觀規律與西方的科學認識方法有相當的差異性,我們來了解我們中華文化中這種與西方的科學方法不一樣的地方,就能發現我們中華的智慧的奧妙。
現在的西方能建立了大量的分科學,我們中華的文化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大系統。我們能不能發現我們中華文化,每一個文化系統為什麼能夠恆久長青?但是西方的分科學,他要不停的先進證偽,他們所建立起來的分科學壽命很短,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能夠了解這裡面的差別嗎?
現代的西方人能夠運用各種各樣的能量,我們中華的文化中也能夠運用各種各樣的能量。我們能夠分別西方人運用能量的領域與我們中華文化運用能量的領域他們的不同領域展現的風貌嗎?我們來比較一下,就能發現我們中華文化中引用各種各樣能量的微妙之處。
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就是不停的學西方的文化,我們放棄了古老的智慧,所以我們學西方的文化,我們不能自己來創造。創造或者說提升一個有利於現代西方文明的超級模式。
-
6 # 牛頭對上了馬嘴
我看了其他人的文章,說是傳統文化中國人不重視,因為是“五四運動”和“文革”以及受西方的影響。其實是一百多年前,李鴻章站在中華大地上,就感嘆這是三千年來的大變故,並不是現代人的原因。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就是“儒釋道”吧!孔子的儒學是從周禮的“祝、巫、卜、史、禮”等分化出來的。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說過一句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著眾人的面,割去自己的肉去喂鳥,遍體流血卻面色不改。又有僧人堅信佛主,竟然將自己用鐵鉤倒掛,點燃天燈。道教有房生術,皇帝不能分身安慰眾嬪妃,只能吃道士長生不老藥,那就是“煉丹術”,皇帝吃了沒有長壽,只煉出了炸藥。應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自生不足和愚昧。
現代人不能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原因是,所有的傳統文化被“錢”所誘惑了。大講儒學《易經》和買《易經》書的人,沒有提高他們掌握《易經》內在涵養,而是大賺了一筆錢;那些做和尚的娶了老婆和開著賓士、寶馬車。道士們不在清心寡慾,而是在道觀院裡與地方幹部交了朋友。所以,一切的一切,不在外因,而是內因起了變化。你叫現代人要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使現代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瞠目結舌。
-
7 # 郭鵬PengGuo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於工業化以來由西方傳播進來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帶著①西方的工業化及②商業化元素,更帶著③西方的宗教意識,④家庭倫理,⑤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元素,我們認為中國很西化,可能是一種表象,因為以上①到⑤中只有①②比較明顯,②商業化中包含好萊塢大片及商家有意促銷的西方各種節日,但③⑤中,國家層面仍然引導人民遵循中華民族優良傳統,④家庭倫理中,中中國人仍相信及實踐孝道,這個在民間力量非常大,非常讓人欣慰!
其次,文化屬於軟實力,文明的起落中有一個特點,就是軟實力的盛與衰總是跟隨著硬實力的盛與衰,但是卻慢半個節拍,也就是相對落後遲緩一些,就如二戰後明顯美國己經硬實力強於歐州,但歐州人仍然普遍看不起美中國人,認為美中國人暴發戶,有錢缺文化,直到近幾十年才轉變。
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擔心,歷史中,文化有自己的慣性,因為文化是屬於民族性,何況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生生不息?
我們與蒙恬,霍去病寫著幾乎一樣的文字,我們仍然喜歡李清照的詩詞,前段時間不是有《知否》在熱播嗎?我們仍然喜歡將鄧稼先老人尊為民族英雄,而鄧老當年也一直珍藏在杭州嶽王廟照的相片。
中華民族,過去,現在,將來一直生活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因為以此為根本,為底線,為容器,與時俱進,相容幷蓄,虛懷若谷,海納百川!
-
8 # 五寨快樂無限
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有很多精典的東西應該傳承,可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中國人認識的偏差,現實的艱難,很多東西很難做到古為今用。
-
9 # 欄杆拍斷
恢復傳統教育,宣傳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鼓勵扶持傳統文化產業,國家為支援傳統文化的確做了很多工作,中國人不重視的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
一、文化斷層引起的連鎖反應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體系都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體,並進入科舉,成為讀書人晉升階梯。這種形式自慈禧老佛爺1905廢除科舉為止;北洋時期的五四運動,掀起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以迅雷之勢掃除了文言及八股等舊文化形式,胡適、陳獨秀、魯迅等新文化大師輩出,在蔡元培“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感召下,中國民眾迎來了思想的大解放,這個時期的知識分子對於傳統文化並沒有徹底推翻,而是在傳承中推成出新,人文氣息濃厚,即有新思想的靈魂,又不失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古大夫的氣節。
改革開放以後出生長大的八零後,九零後,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和他們的先輩不同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並不是主導,且不能產生人們需要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由此傳統文化在新一代年輕人的身上產生了斷層,這種斷層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難以為繼。著名畫家、學者陳丹青說:“文化的斷層比肉體的撕裂更為痛心”
網路時代東西方各種文化紛至沓來,特別是美國好萊塢為主的西方文化以及日韓等東方文化的進入,對當代青年造成極大衝擊,這種文化帶來的現代觀念已經改變了年輕人的思想,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和融入度日漸衰微,傳統文化面臨當務之急,急需改變,恢復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地位任重道遠!
中國傳統的文化產業大部分已經被時代淘汰,或者失去繼承,新型文化產業興起時間不長,大多隻為商業利益,存在底蘊不足,脫離生活的不足。以中國產電影為例,以倡導傳統文化的佳片太少,好看愛看又賣座的鳳毛麟角,張藝謀早期作品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曾得過國際大獎,但筆者認為其中所體現的並非中國優秀文化,即使如此,這類文化電影也並不多見,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好像只有一部《霸王別姬》,何其悲哀!
-
10 # 友愛太平洋
一、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中國需要改革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走出國門,邁向世界,需要的是數理化、生物技術、英語,科學技術……,不需要中國傳統文化。
(2)人類正在走向未來,走向未知,走向遙遠的宇宙星球,科學技術發展飛快。為了立足現在,迎接未來,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尤為重要。傳統文化能解決什麼?
(3)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今天世界上的高科技,不協調,不容切,不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股文、詩詞歌賦、孔孟之道等,與今天的計算技術、通訊技術、遙控遙測、空氣動力學,數學、物理、航空航天………,幾乎沒有一點兒聯絡。
(4)說白了,為了有飯吃,為了跟隨時代發展,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誰都不願意“之乎者也”地浪費時間,浪費現在,浪費自己!
二、我建議:把中國的“之乎者也”、“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埋葬到土裡去吧!中國,需要張開翅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高科技,迎接智慧世界,去飛向更遠的宇宙,去迎接新時代!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這個詞太廣義了,內容太多,而且還有這地域、語言、人群、教育程度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
有些東西是曲高和寡的,舉個例子:崑曲。曲聖湯顯祖在寫《牡丹亭》等曲目的時候,就限定了這種文化是陽春白雪系的,是隻需要展現給一些“懂”的人的高雅文化,不需要所有人都對其進行了解。
而東北的“二人轉”,很顯然就是“下里巴人”式的文化了,更突出的是勞苦大眾的娛樂性,而這種文化,高雅的人,肯定是欣賞不來的,甚至是帶點鄙夷的。
在古代,或者近現代,娛樂方式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多樣化,因此更多的傳統文化更多都偏向於“實用性”,也就是一定具有一定的價值。
但現在隨著工業的發展,很多純手工的傳統文化,比如“焗碗”“磨剪子”等手藝類的文化,由於原料、手工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會覺得直接換一個更省事,只能被淘汰。
而且,現代人更追求“高速率”,但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都需要細細揣摩,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因此不被重視絕對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