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k17161

    孔子提倡的是不是愚忠愚孝,那麼首先要回歸到問題的起初,孔子關於忠孝的論述是什麼?

    附錄了一些孔子語錄和解釋。

    孔子認為君臣都要懂禮數,做臣子的要堅持大道,而不只是為君王服務。何愚之有?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一定要知道,提醒自己及時盡孝,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這是愚孝,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價值觀都值得懷疑!

    關於忠的論述: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就是說,君要以禮待臣,臣要以忠事君。反而言之,君若無禮,就別怪臣不忠了。)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不要欺騙君主,但應該犯顏直諫)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堅行大道,用”道“事君,如果不能做到,就離開)

    關於孝的論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鬆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 2 # 老鐵LAOT

    孔子君臣之道是:道不同則不為謀,你有選者權,所以不是愚忠。孔子孝道是:如果父母有錯可指出但不要超過三次,所以不是愚孝。

  • 3 # 興中山

    孔孟之道之所以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香,並不是他們的思想有多深邃,而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學說能夠幫助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地位。

    漢唐以來歷朝歷代開國帝王並不尊孔。例如漢高祖劉邦,我想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不會不知到,他身為秦王朝的亭長,帶領起義軍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就違背了君臣秩序;在他和項羽作戰時,其父被項羽俘虜,項羽以其父要挾劉邦,如果劉邦不投降就要把他父親殺了做肉湯喝。劉邦聽了說,他劉邦的父親,就是項羽的父親,如果殺了做成羹湯,不要忘了讓他也喝一碗湯!為了奪取皇位,置父親生死於不顧,這樣的做法也違背了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此可以看出劉邦視孔孟學說為糞土,何來尊孔之說?

    孔孟之道鄙視勞動人民。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佐證。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就是典型的庶人,可想而知朱元璋更不會尊孔。

    孔孟之道禁錮人民的思想,讓人民只知道順從: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去行事,孔孟學說束縛禁錮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失去創造力,所以很難培養出開創型人才。所以守業帝王都尊孔。並不是孔子的學說有多高深,只不過是能幫助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地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是孔子能成為不倒翁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來有不少仁人志士,都對孔子的某些思想提出質疑,例如毛澤東、魯迅等人。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思想具有開創性,不拘泥、不古板!不虛偽!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孔子思想的宗旨,也是統治者約束臣民的緊箍咒。這一思想成了華人一生死守的規矩,不能越雷池半步。在這一思想的薰陶下華人都成了溫順可愛的小綿羊,就是雄鷹也被磨去了堅喙利爪!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認為,仁義、孝慈、忠義恰恰是社會風氣敗壞的表現。是大道被破壞的表現。縱觀歷朝歷代的統治階層,他們要求人民群眾遵從孔子的思想,他們表面上滿嘴仁義道德,背地裡又幹的什麼勾當?就是現在那些孔子的粉絲們,誰敢站出來說自己就是嚴格按照孔子的教導規範自己的?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能夠湧現出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就是因為那個時期人們的思想不受人為的禁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一個寬鬆的思想環境。後來受孔孟思想的束縛,思想進入了牢籠,所以再也沒有那麼偉大的人物湧現!

  • 4 # 地名君

    不是!尋味古人,不能生搬硬套,我覺得夫子倡導的更多的是活學活用。更多的強調的是一種歷經磨難之後的謙遜精神。

  • 5 # 大河灣精靈

    “愚忠”、“愚孝”的特徵是忠人孝人,表現為人身依附關係。

    人是有弱點的,是有私心雜念的,是有可能犯錯誤行罪孽的,不管處於那個層級的人。

    所以盲忠盲孝個人,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壞事。做壞事而沒法校正,就變成邪惡幫群,對他人社會危害性極大。

    我們提倡“正忠”、“正孝”。這裡忠孝的主要是組織家庭的道義章法。各級組織和每個家庭都有相應的道義章法,或成文或不成文。如果這些信條與特定人吻合,值忠值孝。如果偏離或背離,或校正或徵戒,動態調整忠孝物件。

    這種觀念在當今社會已經形成普遍共識,雖然在有些地方可能還完全行不通。但隨著人們的堅持和國家的強力推動,總是要慢慢行得通並順暢起來的。

    孔孟之道的源流及歷史演進,網友已經說清楚了,我不想重複。

    更重要的是當今人們要真正識清“愚”、“正”,努力實行才好。

  • 6 # 浸淫之辭

    孔丘提倡的是“移孝於忠”!

    孝!本是做人的底線,儒家拿出來標榜,除了為“忠”君服務,還能有其他目的嗎?而“忠”是相互的,儒家只強調民“忠”君,而不怎麼提君“忠”民。目的就是為了“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的君主專制來服務。

    那麼作為現代人,請不要標榜“孝”了,要把“孝”當做做人的底線來看待。

  • 7 # 朋友請留步我有糖

    孔孟之道的原教旨主義是反對愚忠愚孝的。

    一、孔子的初衷

    孔子作為三聖之一,至今影響著中國的生活。在春秋混亂的時代,提倡仁、義、禮、智、信遊走列國推廣他的學說。至於忠孝,他曾說過:“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大臣應該用周公之道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那就不伺候了!孔夫子還是有脾氣的,保無道昏君有何用?!

    但是從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成果上看,他的學說並沒有被各國國君廣泛接受,社會達爾文主義更適合當時的環境。雖然各國的君主都能以禮相待孔子,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的客氣,最後是禮送出境。

    二、孔子背了幾千年的鍋

    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言論做擋箭牌,孔孟之道一直在背鍋。孔孟之道包含對個體、社會的各種道德準則,正如上面提到的,在不同的條件下違背了初衷就需要改變行為。但是他們的學說裡面也包含了一些封建思想的內容,比如君為臣綱、子為父綱等等,本來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理想的君明臣忠、父慈子孝的社會秩序,但是往往在現實裡雙方都難以做到。鑑於孔聖人在歷史上的地位,既得利益者或者當時的統治階級非常喜歡拿出孔子的言論作為忠臣、孝子的標準,這就叫做選擇性的失聰,再合適不過了。每有新朝成立,新上任的皇帝都會對孔子及其後裔大加推崇。孔孟之道在他們那裡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可以拿來要求別人,自己未必會遵循聖人的教誨,只有臣子們都愚忠,他們才能坐穩江山。可惜孔子已經去世,沒辦法為自己辯護,幾千年過去了,這鍋背的冤!

    三、世上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歷史是個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人贊成這句話,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其中就包括統治階級。他們選擇有利自己的言論或者曲解其中的本意達到維護地位的目的。古文裡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斷句成為讀懂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不同的人對斷句的差異產生的施政思想也會大相徑庭。一種解釋是:老百姓遵循著我們的路線走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愚民的言論跟孔子的思想有巨大的差異。還有解釋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老百姓掌握了詩禮樂這三種教育基礎,那就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還沒掌握,就教給他們,這種說法就貼近了孔子的主張。第三種解釋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老百姓可供任命使用,那就給他安排事情做,不能的話讓他們明白事理。這也可以反映孔子作為教育家的思想路線。另外還有幾種斷句解釋,不再詳述。之所以要列出這些說法,是因為按照不同的解釋做出的政策大不相同,況且對一句話的理解離不開語境。

  • 8 # 亦有所思

    恐怕是的!

    《論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儒家常說“事君”,這個“事”側重於服伺,而不是服務。反過來,這個“使”側重於使用,而不是配合,更不包括尊重之意。

    上對下是使用,上對上卻不是服務,而是服伺。上對下是形式,是禮節,是禮貌,下對上卻要求本質,靈魂和忠誠?

    《論語》說: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這一句裡,犯指的是犯顏直諫,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皇帝隨意殺人,你犯顏直諫之後皇帝不聽怎麼辦?

    《論語》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這個止指提的停止。引伸為辭職。同樣還是上一個問題,如果皇帝隨意殺人,你犯顏直諫之後皇帝不聽怎麼辦?辭職不做?看著皇帝繼續殺人?

    皇帝冤殺大臣叫殺,大殺哪怕是為了天下蒼生殺掉皇上,卻叫弒?

    《論語》說: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實際上這個違指的是禮,但目標是父母,那麼假如父母無德,那麼身為子女需要“違”麼?

    《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那麼這個孝在這裡變成了無條件的孝,只要不涉及到事君,都要不違,忽然就想起了《孔雀東南飛》和《釵頭鳳》

    父慈,當然子孝。

    君明,理應臣忠。

    可一旦前提不在,卻仍然要求孝,忠,事。但顯得萬種虛偽。

    身為皇帝,只是對臣子保持禮節,那麼對於皇帝的殺人放火姦淫虜掠,這個臣子是不是就只能諫之,卻不能阻之,亦不能殺之!當然,為了表明自己的品德,我辭職不做了!好一個辭職不做,面對皇帝的胡作非為,面對百姓的水深火熱,一個辭職就了事了?彷彿在說,我辭職了啊。我看不到老百姓吃不上飯,看不起病,賣兒賣女了啊!

    虛偽至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自己喝彩開頭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