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其本質應歸屬與心理學,涉及到變相的“改宗效應”。

    簡單說,改宗效應其實很常見。比如一個病人去看醫生,醫生給他開了藥,即使藥物是對症的,但是在藥效還沒有發揮的時候,病人仍舊不相信醫生。這時他再去找第二個醫生,第二個醫生開出新的藥物,即使不對症,他也會認為第一個醫生沒能力,第二個醫生有能力。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也是這樣,的心理學改宗效應的一種變相體現。

    究其本質,不過是人性的懦弱。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就是一種情緒標籤而已,當人在自己能力不足以改變形勢的情況下,又想要保有對形勢的主導權,就會變得不肯承認自身的缺陷,轉而去尋找掩飾缺陷的方法,即使扭曲正確,也要保住主導優勢。

    在行為學裡,當人的知識、理智無法主導行為的時候,行為就只能由性格來主導。至於外來的和尚是不是真的會念經,就完全靠碰運氣了。

    換句話說,承認“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是不擇手段保護自己的做法。愚蠢嗎?非常愚蠢,但這就是人類的本性,無可改變。

  • 2 # 嘉醒居士

    為何說外來的和尚好唸經?這個民間俗語為什會這樣說?日常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至於為什麼這樣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

    這句話本意是說外面請來的和尚比本地和尚領唸的好。其實,就唸經而論,本地和尚不見得就不如外地和尚,本地能工巧匠不一定輸給外地人。實際上這句話多半帶有諷刺意味,說的是現在有些人做事或者處事不相信身邊人,盲目崇拜信奉外地人(或者不熟悉的人)。

    其實從中國佛教文化起源可以看出一些根本,最早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都是一些梵文,因此本地和尚看不懂,需要外地和尚來唸經和翻譯,比如最早的譯經家鳩摩羅什、竺佛念、竺法護、竺法蘭等。另外一個就是印度僧人擅長唸誦,如《竺法蘭傳》:“自言誦經論數數萬章。”又,《曇柯迦羅傳》:“誦大小乘經及諸部毗尼。”又,《鳩摩羅什傳》:“什公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正是緣於這種高度重視誦經的傳統,故僧人呈現出驚人的記憶力,讓初次接觸佛教的本地皇室貴族驚歎不已。

    《高僧傳》卷二《佛陀耶舍傳》曾記錄了這一情形:“耶舍先誦《曇無德律》,偽司隸校尉姚爽請令出之,興疑其遺謬,乃請耶舍,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

    這種“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的驚歎中,無疑飽含了當時的士人對外來弘法僧人的欽佩,於是“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刻印在本土人士心中,從而產生強烈的衝擊,無形之中也推動了佛法的流播。

    可以說,“外來和尚會念經”這句俗語,其最初從古印度早期佛教傳播重視口頭傳播形態,以及傳入中國後對本土文化心理衝擊的真實反映。

    從早期這種從佩服的字意僵化到後來盲目的文化崇拜,逐步演變成了一種調侃甚至貶義詞。

    禪宗有個公案,講的是成都馬祖的。馬祖的父親是賣簸箕的,馬祖得道還鄉時轟動了全城。大家都哄傳城裡來了個高僧,等一見了面大家都說:“原來是馬簸箕的兒子呀!”,意思有點看不起之意,所以馬祖感嘆到:“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鄉”。

    因此外來和尚好唸經現在也經常用在生活中各個方面,比方說有專案招標,人才招攬,部門空降等等,這些事情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即本地或本單位本部門對這個人太熟悉了,他的缺點優點大家都非常清楚,上臺了難免很多人不服氣,還有就是關係錯綜複雜,用你不用他,會破壞相對平衡的關係網。往往在這個時候“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就管用了。各方利益誰也不得罪,也不相互牽連,幹活的人能施展手腳,用人領導相關人員也避了嫌。

  • 3 # 一點學堂

    “外來和尚會念經”,對於華人來說,是一句老話,也是我們常常遇到的尷尬。在高校裡,這種現象很普遍,比如洋教授的待遇比華裔洋教授高,華裔洋教授又比本土的教授高,可要是真論教學水平,還真不是那麼回事。這個現象,不僅高校有,其他的單位裡其實也有。

    供給來自不同的範圍:一是本單位的人,二是單位之外的人。但在供給成本上,這兩種人是不一樣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第一:和外來的和尚比,本單位的教授成本是比較低的。因為他們比較熟悉本單位的聽眾更喜歡聽什麼樣的內容,以及喜歡什麼樣的風格,而且也不需要長途往來,授課的準備工作沒有外來的和尚那麼辛苦。

    第二:本單位的人透過給本校的學生上課,有助於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地位,而且這種地位可以累積,這對於他在將來取得較高的預期收益是有利的,但是對於“外來的和尚”來說,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就小得多。

    你看,經過這麼一分析,我們就能明白,國外的和尚成本高,所以價格就應該高一些;與之相對應,國內的和尚成本低,價格低一些。

  • 4 # 周子歡

    生活當中,遇到了很多面臨選擇的時候,家庭內部的人,給予建議,總是吸收的不多,而同樣的問題,建議由朋友或者其他陌生人發出,往往也會遵循。

    在我們熟知的圈子裡,見多的人,大多有了一定的“耐藥性”,心裡預值就存在的很高,司空見慣,喜歡一定的新鮮感,並非水平相對較高,只是滿足群眾獵奇需要。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看到大家回答的都太專業了,如此露怯了。

  • 5 # 來龍去脈a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是怎麼回事?答案:就是白痴,死後全部禿驢下地獄。

    好唸經的和尚為什麼死後全部要下地獄呢?聽我慢慢道來。

    自己一開始就學《兵法》十三篇,其實《兵法》跟佛法是一樣的,懂字的人都會念《兵法》,都會把兵法編成歌來唱,也可以把兵法編成咒語來唸。也都會為孫武做聖誕,也都會建孫武廟來拜。但是,這樣的修行全部都是白痴。

    二次大戰的時候,日本打到中國來了,那些白痴拿著《兵法》來唸,建孫子的寺廟來拜又來供。請問日本會投降嗎?日本會退兵嗎?

    所以現在整個中國的寺廟禿驢有幾十萬,那麼建的寺廟要多少錢?要多少錢維修?破壞了多少花草樹木?有多少惡報沒有得到改善?

    佛法跟兵法是同樣的道理,佛法到了這些唸經的禿驢手上,全部變成了廢紙。

    所以外面來的和尚唸經死後全部要下地獄。

    南無阿彌陀佛

  • 6 # 老漁破船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記得還有種說法“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本題所述“好唸經”與“會念經”應該算異曲同工吧,只是“好唸經”多了層意思,在這段句子裡面,“好”的詞性除了形容詞,還應該有個詞性是“助動詞”,當詞性是形容詞時,與會念經一樣,可以理解為,外來的和尚能念好經;當詞性是助動詞時,“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就成了“要念經”,“該唸經”或“得唸經”了。說到這裡,對於這段話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點,1,區域層面的不同,外來的和尚帶來了新的理念,這個解釋也適合去外國的中國和尚;2,為外來的和尚提供合適的唸經環境,“他得”,“他要”或者“他該”唸經了,這個解釋同樣也適合在外國的中國和尚……老漁以為,國內的和尚其實也是很有水平的,如“三個和尚沒水喝”是在考驗僧人悟禪時的定力;“兩個和尚抬水喝”讚揚了僧人間的協調性;“一個和尚挑水喝”說明了出家人的艱辛。好了就回答這些,希望滿意。

  • 7 # 自在瞭然1

    現在事實證明變了。和尚從印度過來,反而和尚在印度不吃香了。有時外來的把經念一通,就是亂念,旁人也無法弄懂,本來好好的一本經,確讓有些人念歪了,還裝著一本正經,根本就沒有拿出來念,亂編些騙人,背後亂幹,當著信眾就是個假正經。

    就算唸的好經,有的是天天念,然而做事,就把經忘得一乾二淨。

  • 8 # 彭克榮老虎點茶

    不是這樣的。

    給你三本附圖中的經書,你來唸念看。你也會和道士和尚一樣不會念這三本經。

    各有各經,各有各的念法。

    跨行唸經,是念不好經的。

    這和尚念《道德經》,道士念《金剛經》,是念不來的。

  • 9 # 建築結構自癒合防水

    嗯,我最近面臨了這個問題,公司設計產品手冊,怎麼整老是能挑出各種毛病來,非讓去找他介紹的一個專業設計師請教去,無奈之下就去了,去了人家一看,字型沒毛病,圖片沒毛病,啥都沒毛病,就這樣啥也沒修改就又回去了,嗯,我想說的是太過熟悉了,反而對方不會信任你,去請外人來做,不知根知底,覺得他是懂得,不管真假,說的就管用。所以有時候吧,該花錢就花錢,花錢買的是安心。覺得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心理上是服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陸是如何分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