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71356101758

    1 絲狀細菌病

    病原菌為絲狀細菌(Leucothrix)。

    絲狀細菌寄生於蝦幼體和稚蝦的體表,如幼體附肢的剛毛, 稚蝦的肋部,鄂足等處。用顯微鏡直接觀察幼體, 稚蝦的患病部位可發現這種細菌。當蝦體寄生大量絲狀細菌時,就發生大量死亡。

    治療方法:將患病蝦放入2、5、10g/m3 的高錳酸鉀溶液中藥浴1h 或1g/m3 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3h均有療效,但高錳酸鉀能使患病的蝦大量死亡。此病的發生與水質不良有密切關係,當發現有大量絲狀細菌時, 大量換水,能抑制絲狀細菌病的發生。降低蝦密度, 仔細清池是預防發生絲狀細菌傳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 黑斑病

    本病由分解甲殼質和腐屑的細菌Benekea sp.所引起。 有時伴隨有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和極毛桿菌(Aeromonas)。發病初期病灶處是較小的褐斑,以後病灶處逐漸潰爛,變為黑色。 細菌腐蝕被破壞了的甲殼下面的組織,最常被細菌感染的部位是鰓絲, 腹部腹面的肌肉,尾節和步足。病情嚴重的個體臥於池邊, 只有腹足和鰓蓋在運動。

    黑斑病是一種最常見的疾病。 疾病發生的過程,首先是甲殼遭到破環,其次是分解甲殼和腐屑的細菌侵入, 最後是一種致命的淡水藻狀菌(Phycomycetous)的侵入,蔓延和發作,引起蝦死亡。用呋喃西林(Furanace)可以治療此病,但效果不穩定。預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運,防止甲殼損傷;降低蝦的密度; 不同水體的蝦不要互相混養。黑斑病不宜化學藥物進行預防。

    3 細菌壞死病

    本病的病原沒有確定。可能是幾個屬的細菌。此病主要發生於蝦幼體,患病的蝦的附肢,尤其是觸角的腹肢發生壞死。細菌首先集中侵襲1-2個附肢, 然後很快使幼體發生死亡。突然的溫度變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體的抗病力。 幼體密度過大(100尾/L),投餵沒消毒的飼料均可引起細菌壞死病的發生。

    用青黴素(2 IU/m3)、鏈黴素(2g/m3)合劑,紅黴素0.65g/m3,呋喃西林7g/m3 均可治療此病。預防措施是仔細進行日常鏡檢,可用抗菌素預防,對幼體要減少溫度和其它因素和刺激。

    4 累枝蟲病

    病原體是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的累枝蟲(Epistylis)。病情嚴重的蝦,在體表經常有絨毛狀物。 在顯微鏡下可發現帶柄的累枝蟲。沼蝦幼體遭到累枝蟲的侵襲,會嚴重妨礙其攝食。硫胺奎寧和醋酸均可治療此病,但以醋酸較為常用。將患病的沼蝦在2×10 -8 醋酸溶液中藥浴1 min,大部分累枝蟲即被殺死。有報道,水的硬度為300g/m3時,累枝蟲大量發生。另一些學者認為,累枝蟲的突然蔓延與水中有較多的細菌和有機物有關。因此, 大量換水,降低水的硬度,減少有機物和細菌的數量可預防此病發生。

    5 肌肉變白壞死病(肌肉白濁病)

    此病是由於鹽度過高,密度過大,溫度過高, 溶氧過低等不良的環境因子的刺激而引起。溫度突變是主要原因,溫度過高或過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蟲寄生於肌肉。

    症狀:腹部最後一、二節的肌肉壞死,逐漸變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只是尾部肌肉變白,而後蝦體前部的肌肉也變白。 個別病蝦則全身變白,鏡檢變白處肌肉已壞死,肌纖維紊亂,橫紋不清。池塘水面很難見病蝦,池底有死蝦,早期發病攝食正常,死亡之後,變白濁的肌肉先變紅。 蝦在死亡之前,肌肉鬆軟,頭胸部與腹部分離。患此病的沼蝦,甲殼變軟,生長慢,死亡率高。在鹽度35‰的水中, 肌肉變白後的仔蝦,1d左右就死亡。個體較大的雄蝦發生肌肉壞死病可能與齡大及生理因素有關。

    ?防治方法:改善環境條件,保持水質良好能預防此病發生。高溫季節,注意保持一定水位;放養密度不宜過大;發現有病蝦,6小時內,應即加適量新水降低溫度調整水質;全池潑灑海因類或碘製劑,連用2—3次,內服維生素。

    6 桃拉症病毒病(TSV)

    發病規律:對蝦規格在6—9釐米;通常在氣溫劇變後1~2天,特別是水溫升至28℃以後易發病;養殖時間在30—60天;發病蝦池水色濃,透明度低,僅在20釐米以內,pH值高於9,氨氮含量則在0.5毫克/升以上。

    傳播途徑及危害情況: 桃拉症病毒主要是水平傳播大部分蝦池在進水換水後發現對蝦染病。同一養殖區內小規格對蝦未見發病,用海水放苗後,以淡水作為養殖水源的蝦池發病少 。對蝦發病後,病程極短,死亡率高。一般發病蝦池自發現病蝦至對蝦拒食人工飼料僅僅是5~7天時間,10天左右大部分對蝦死亡。部分蝦池在積極消毒後轉為慢性病,逐漸死亡,至養成收穫時成活率—般不超過20%。

    症狀 :病蝦有急性和慢性症狀表現,急性:對蝦機體非常虛弱,活力低下,甲殼變軟,空胃、空腸,體表呈淡紅色,尾扇、游泳足變紅,對蝦在蛻殼過程中大量死亡;慢性:急性發作後的倖存者,甲殼表面出現多重損壞性黑斑,能正常攝食。

    防治方法:外用:用消毒劑徹底消毒,並24小時內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次日潑灑碘製劑,治療期間減料。內服:拌料投餵抗菌藥或病毒唑和維生素,特別是Vc,連用3—5天。

    7 白斑病(WSSV)

    症狀:病蝦攝食量大減,甚至停食,行動遲鈍,彈跳無力,浮游於水面或伏於池邊水底不動,頭胸甲及腹甲易剝開,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或暗淡褪色,體表粘附汙物,典型的病蝦在甲殼內側肉眼可見白斑。

    防治方法:外用:全池潑灑含碘消毒劑,連用2—3次,同時可潑灑底質改良劑,消毒劑用後2天,再用生物製劑化改良水質。內服:拌料投餵抗菌藥或病毒唑、維生素、免疫多糖,連用3—5天。

    8 紅腿病

    症狀:病蝦活動力減弱,在池邊水面緩慢遊動或沉底不動,有時作旋轉游動或垂直遊動,對外界的驚擾反應遲鈍,食慾減退或停食,個體消瘦,最主要症狀是附肢變紅,游泳足最早變紅,以後步足及尾肢也呈鮮紅色,此病常呈急性型,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外用:全池潑灑消毒劑,連用2—3次,再用水質改良劑對池水進行調控;內服:抗菌藥連用3—5天,新增營養促長劑等

    9 甲殼潰瘍病

    病原:1)弧菌、假單胞桿菌、氣單胞菌和粘細菌等多種細菌,都有分解幾丁質的能力,但人工感染都沒有成功,這種病可能是由於對蝦體表受機械損害後細菌入侵而引起的;2)維生素缺乏引起

    症狀:患甲殼潰瘍病的蝦行動緩慢呆滯,有時失去平衡,側遊,匍匐在池底,最後死亡。將病蝦離水,發現其頭胸部側面甲殼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腹節的背部和兩側甲殼以及尾節處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或黑色的斑點狀潰瘍,斑點的中部凹下,色深,邊緣色稍白。剛死的親蝦的額劍、尾節和附肢大多有爛斷現象。蛻殼不久的軟殼死蝦佔有一定的比例,在蛻去的蝦殼上有明顯的黑色潰瘍輪廓。

    防治:1)細菌感染引起的:外用: 氯製劑或碘製劑全池潑灑;拌料投餵抗菌藥物。

    2)飼料中長期新增維生素。

    3)全池潑灑土黴素每立方米水體2克,每2—4小時潑灑1次,連續7次。

    4)投餵藥餌:將土黴素混合在飼料中投餵,用量為80毫克/千克,連續投餵10天。

    10 黑鰓病

    病原:鐮刀菌或由水質惡化、維生素缺乏引起

    症狀:鰓病變而產生黑色素沉積,尤其鰓絲末端,點狀或整個鰓呈黑色,如細菌侵襲引起,菌絲大量生長時會突破鰓膜長出鰓外,使鰓絲末端象“花”朵狀,病蝦反應遲鈍,瀕死的個體側行於池底。

    防治方法:分析發病原因,對症下藥。

    功能性黑鰓:新增維生素,特別是穩定性維生素C。

    細菌性黑鰓:全池潑灑消毒劑,用底質改良劑改善水質、底質;拌料投餵抗菌藥物,連用3—5天。環境性黑鰓:用生物製劑,同時用底質改良劑等。

    綜合性黑鰓:綜合上述幾種方法,明確主次,對症下藥。

    11 幼體真菌病

    症狀:蝦各期幼體大小皆比同期幼體小,無節幼體體長不大於0.5毫米,該期最易受真菌感染,其次是蚤狀幼體。發病的幼體活力差,趨光性弱,變態時間長,身體粘汙嚴重,附肢剛毛卷曲,有的幼體體表附著大量的動孢子。無節幼體間歇運動停留時間長,卵黃松散,尾棘部分或全部脫落,體內菌絲不明顯;蚤狀幼體腸胃空,腹部彎曲,體色發白,體內尤其是頭胸甲網狀菌絲明顯。該病原菌在體內繁殖迅速,從幼體活力減弱到幼體死亡一般只需8—10小時。

    病因:是由鏈壺菌引起的,該病菌可營寄生生活,也可營腐生生活。

    防治:無節幼體期最易受病原真菌感染。該期幼體非常嬌嫩,抗病能力弱,對治療藥物很敏感,預防真菌病發生比治病更為重要。幼體發生真菌病後,採用移苗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對真菌蔓延有一定的遏制作用。蝦各期幼體趨光性很強,透過燈誘可進行幼體移池。

    12 蛻殼綜合徵

    症狀:死亡後殼軟,體色變紅,鰓絲髮黃或發白,有的還伴有零星黑色斑點。由於該臨床症狀在對蝦蛻殼後所發生,故稱為“蛻殼綜合徵”。該病發病突然,流行範圍廣,死亡率高。每年8一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後,在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的情況下容易暴發。

    病因:該病的誘發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颳大風,池水變渾濁;突降暴雨,水體理化因子驟變;換水量大,水質不穩定;天氣由溫和突然變冷,變冷後突然又氣溫升高,或陰雨天氣突然又太陽猛烈等等。這些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導致對蝦應激反應,大量蛻殼。蛻殼後如遇溶氧低,則會因缺氧死亡;如遇底質差和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含量高,則會中毒死亡;如遇水質惡變,病原密度大,則會被感染而死亡。一些發病蝦池,白天溶解氧均低於2毫克/升,有的雖開增氧機,但底層溶解氧仍不超過3毫克/升,普遍發現氨氮、硫化氫等毒性氣體超標,導致對蝦死亡。發病成蝦體長為3~8釐米,時間為每年的4一10月份,多見於8~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後容易暴發。

    防治:引蛻殼綜合症的原因很多,在治療時要分析發病原因,對症下藥。

    13 維生素C缺乏症(黑死病、壞血病)

    病因:餌料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

    危害性:病蝦體表的甲殼下層,發生片狀的黑色斑點,但黑斑處的甲殼表面光滑,無損傷。黑斑特別容易發生在關節處或關節附近。黑斑也可發生在鰓、胃和後腸的壁上。病蝦厭食,腹部肌肉不透明,變黑處的組織附近有血細胞炎症。仔蝦和幼蝦階段易發生。通常24—27小時死亡,每天死亡1—5%。

    防治方法:拌料投餵維生素C,每公斤餌料新增1—2克。

    14 痙攣病

    病因:溫度、光度、壓力、驚擾等刺激而引起。

    危害性:病蝦的腹部向腹面彎曲,僵硬,不能拉直,輕者僅腹部的中部彎曲,重者則將尾部彎到頭胸部之下,最後死亡。病蝦腹部略呈白色,但不象肌肉壞死病那樣不透明。

    預防措施:高溫季節要注意提高水位;在高溫和強光下,儘量不要捕撈或驚動蝦;發病後加注適量新水可恢復。

    15 黑殼病(又名:烏殼病、青苔病)

    病因:附著性藻類,主要是一些附著性矽藻、褐藻、絲狀綠藻等。病症:青蝦體表被藻類附著,體色變黑或墨綠色,感染嚴重者,完全被青苔所包裹。體質差,活動力明顯減弱,不能順利蛻殼。遇池中缺氧,可引起大批死亡。

    預防:勤換水,保持水質清;

    16 固著類纖毛蟲病

    病因:由纖毛綱的多種原生動物寄生在蝦體內引起。主要種類有鐘形蟲、聚縮蟲、累枝蟲等。病症:病蝦體表、鰓、附肢等表面附著有淡黃色棉絮狀物,當蟲體寄生在鰓部時,可使鰓變黑,鰓組織變性或壞死,引起細菌繼發性感染。體表感染嚴重時,阻礙青蝦脫殼,引起死亡。

    預防和治療:同藻類附著病。

    17 爛鰓病病因

    該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等細菌引起。病症:青蝦鰓部顏色先變成紅色,再逐步生成黑色斑點,鰓絲殘缺破損、潰瘍,病蝦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預防:1.苗種用2~3%的食鹽水浸泡15~30分鐘;

    治療:1.片片淨0.3~0.4ppm全池潑灑,重症連用2~3次;

    2.溴氯海因0.3~0.4ppm全池潑灑,重症連用2~3次。

    18 爛眼病病因

    該病由細菌感染引起。病症:病蝦行動呆滯,伏於水草或池邊。眼球受損、腫脹,角膜顏色由黑變褐,嚴重者眼球潰爛、脫落,剩下眼柄。

    預防與治療:同爛鰓病。

    19 紅體病(別名紅頭病、紅腿病)

    病因:由多種弧菌感染引起病症:本病以軀體和附肢變紅為主要特點,有些青蝦心區附近由透明青色變成了桔紅色,俗稱紅頭病.本病有暴發性特點,有些患病青蝦尚未表現出紅體特徵,即伏於水草或池邊死亡。

    預防:同爛鰓病。治療:外消同爛鰓病。內服:複方恩諾沙星或複方複本尼考,一般以5~7天為一個療程。病癒後,在飼料中新增保肝類或營養類藥物,投餵5~7天,增強體質,鞏固療效。

    20 甲殼潰瘍病(又名:褐斑病、爛殼病)

    病症:病蝦體表、附肢、觸角、尾扇等處,出現紅色或黑色點狀或斑塊狀潰瘍,病重時病灶增大、腐爛,嚴重感染時可穿透甲殼進入軟組織,使病灶部分粘連,阻礙青蝦脫殼生長,有的附肢、觸角、尾扇甚至爛斷。

    預防和治療:同紅體病

    21 軟殼病

    該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疑與種質退化、不良環境條件、營養缺乏有關。

    病症:青蝦蛻殼後,新殼疲軟不硬化,一段時間以後青蝦死亡,有些蛻殼未遂即死亡,常伴有斷肢爛須現象,遇冷空氣可造成大量死亡。

    預防:10月~11月,飼料中長期新增FRC-活力源、免疫王、VCE等營養類中西藥製劑,增強青蝦體質;池塘中潑灑硬殼寶,滿足青蝦蛻殼所需的礦物質。

    治療:全池潑灑硬殼寶1~2次,然後用雙季銨碘0.3~0.4ppm,消毒2~3次,一般可治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不好好吃奶為什麼,讓寶寶餓一會兒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