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49300283379

    近年來的幼教改革,人們十分重視教育觀、兒童觀的轉變,並且更加重視發揮遊戲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中的獨特教育作用。遊戲,是幼兒自由意志的體現,這是遊戲的本質特徵,教師應確立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意識,讓幼兒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讓幼兒在遊戲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是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這一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活動。活動是幼兒發展的基礎。幼兒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學習活動蘊含在生活、遊戲活動中,而幼兒遊戲既是幼兒認知、個性、情緒、社會交往能力等發展的途徑、手段,也是幼兒發展的真實寫照。因此,它被確定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成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基本形式。在遊戲中,幼兒既能操作各種材料,又能與同伴交往,其動作、言語、思維、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貫徹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原則的同時,遊戲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習之於嬉”的觀念日漸人心。因此,在實踐中要發揮遊戲的教育功能,善於抓住生活和遊戲中的教育機會,深入挖掘其教育價值,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活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去感知、操作、探索、發展。

    一、遊戲設計

    遊戲設計一:3-4歲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差,但是他們樂於操作、探索,於是我們教師安排了認識“冰”的活動。教師給每個幼兒都準備了一盤冰,有大、有小、有厚、有薄,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玩一玩等方法探索冰的特徵。孩子們在玩一玩後,都爭先恐後地說:“冰是涼涼的”、“硬硬的”、“容易碎”、“滑滑的”。

    遊戲設計二:春天來了,我們教師帶領幼兒到公園踏青,讓幼兒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孩子們在公園中奔跑玩耍,捉迷藏。

    教師問:“那你們說春天來了嗎?”幼兒說:“春天來了。”

    教師問:“誰能說說春天在哪兒?”有的說:“小草變綠了,小樹上長出葉子了。”有的說:“迎春花開了。”有的說:“天氣不冷了。”有的說:“我看書上說燕子在春天會飛回來。”有的說:“在冬天睡覺的動物會醒來。”有的說:“那叫冬眠。”

    教師接著問:“你能說說哪些冬眠的動物在春天醒來嗎?”有的說:“有青蛙、有熊、有蛇。”有的說:“還有烏龜。”有的說:“我上動物園時看見很多的小動物從它的房子裡出來了。”

    教師接著問:“我們出去玩時,衣服上有什麼變化呀?”小朋友說:“不用穿棉衣了。”還有的說:“不用戴帽子,不用戴手套了。

    反思與體會:在談話中沒想到孩子們把春天說的這麼具體,並且情緒高漲,可見家長已經帶孩子進行了觀察或者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這就增加了教師進行此項活動的信心。

    遊戲設計三:玩色玩紙系列遊戲,團紙拓印—小樹開花了的遊戲。開始我只是把它設計成“玩紙系列”之一,可當我發現幼兒對遊戲的某個結果—“紅花”印在“黃花”上,花的顏色就變了感興趣時,馬上調整了自己的設想,把玩色融入到遊戲中去,豐富了遊戲的內容。在遊戲中我添加了“變色紙”,“會跳舞、畫畫的小球”等內容,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還培養了幼兒對色彩的感受力,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視覺感受力和動腦思考的能力。

    二、在遊戲中啟發、引導幼兒

    教師作為遊戲夥伴的隱性指導。此時教師的指導意識並沒有失去,但已不是作為教師,而是幼兒遊戲的夥伴,共同處於幼兒愉快的遊戲世界的指導。幼兒喜歡獨自遊戲,自由結伴遊戲,他們不需要也不願意成人的過分干預。但這並不意味著幼兒不需要或不喜歡和教師的共同遊戲。許多教師的經驗是:當教師投入到幼兒的遊戲活動中,往往更能夠吸引幼兒,玩得更有興致。因為幼兒年齡小,能力弱,遊戲的玩法技能相對比較缺乏,教師的參與往往使遊戲有更多的變化和情節的深化。但前提是教師此時是作為幼兒的遊戲夥伴,是以平等的身份與幼兒共同遊戲,共享快樂。就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孩子共享歡樂。教師的童心、遊戲心會使幼兒備感親切、自然、融洽,從而營造出寬鬆和諧的遊戲氛圍,有助於教師更深入細緻地觀察瞭解幼兒,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當然,教師始終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參與遊戲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以不干擾幼兒的遊戲為前提,以幼兒遊戲的快樂為根本,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的。

    教師直接點撥給幼兒建議幫助的顯性指導。這是教師在幼兒遊戲之外,插入的有目的教育指導。強調遊戲中幼兒的主體活動表現並不是對幼兒遊戲的放任,也並不排除遊戲中教師適時適度插入的教育教學,為了幫助幼兒獲得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而更好地開展遊戲,只不過這時的遊戲已暫時轉變為教學,融入了教師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意圖。

    三、遊戲總結與反思

    在遊戲的結束時,教師要引導幼兒自發地進行交流,積極地表達情感,相互體驗,共享快樂,共解難題,進一步為幼兒提供表現和交往學習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觀察表格作觀察記錄,便於分析總結,及時調整教育或遊戲的目標方案。

    同時,在遊戲中出現不安全傾向時,教師就及時對幼兒行為進行調整,避免或阻止可能產生的不安全後果。遊戲中出現了過激的行為時,如幼兒為了爭取遊戲、爭演角色、爭奪玩具打起來了,有些幼兒專門干擾別人遊戲,破壞別人的玩具,教師必須介入阻止並加以協調。幼兒在遊戲中有求助時,教師要予以幫助。如兩名幼兒同時要玩同一遊戲角色或玩具互不相讓,請教師給予裁決等。

    我們真正感受到:在遊戲中,幼兒的動機是“我要玩”、“我要學”,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學”。因此,其身心總處於積極主動狀態,而不是無聊、厭煩、無所事事等消極狀態,他們按自己的意願決定活動材料、夥伴、方式、方法,透過模仿和想象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把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具體遊戲活動為載體,要讓遊戲活動成為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獲得發展,達到“看似無教育,其實有教育”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用補水液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