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色的悟空
-
2 # 中歐的呼喚
最好的陪伴就是放手讓他去飛,這可能是西方父母和中國父母對子女情感依賴不同的之處。
華人自古講究“養兒防老”,因為古時候人老了之後除了靠子女(而且主要是靠兒子,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沒有可以依靠的,因此家族全靠親情維繫。這是一種傳統觀念,無法以現代的眼光來評定其是與非。另者,中國沒有宗教,因此“孝”之道是治國理念,在漢時有舉孝廉的官方行為,孝子是要受到表彰的,作為一種社會道德標準,也沒法用現代眼光來論其是非。
西方早些年也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可不只是華人的特權。農耕時代,也要講究人口集中才有生產力,才可以興旺。只是這些人工作性質的變化,由於工作原因,更多人選擇外出發展。歐美人選擇去大都市跟華人選擇去北上廣深是一個道理,沒有什麼差別。人往高處走,到哪都一樣。
只是說,西方人表現親情的方式跟我們有所不同。他們更加強調子女的獨立性和個人的權力,所以會給對方留出足夠的空間。不同的理念造成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不能用一個標準也檢驗。比如我經常遇到父母親騎車帶孩子出去玩,很小的小朋友自己推車上坡,父母從來不幫手,不能說父母親不疼不愛孩子,只是在培養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華人整天說疼孩子,可是真正陪伴孩子成長的還真不多見。經常看到的是父母親和孩子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機,卻很少見到像國外父母那樣帶孩子跑步做遊戲的。
關於家族觀念,我們對西方也存在誤解。比如西方國家也非常講究團聚,聖誕節很多天就開始走親訪友開帕踢,平安夜一家人在一起守夜,有的地方還要齋戒禁食,如今他們的節日習慣堅持得比我們的春節還要好。
再比如有的國家允許使用父母親的房產做抵押給子女買房,按揭款由子女自己支付。也有的父母早早把房子給孩子置好,以便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去打拼。尤其是一些家在偏遠貧窮的地方,如果孩子可以到大城市(比如首都)去工作,父母親一樣會給予大力的經濟支援。我就遇到過一個單親媽媽表示,一定要掙夠錢給孩子在首都買一個小公寓。我還認識一個單親父親,早早給兒子蓋了一棟小樓,如果孩子將來沒有好工作,就在家裡開家庭旅店。
看來父母子女形同陌路,只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
3 # 海嗨嘿
外華人的祖先多數都是從鳥變化而來的,在一班情況下只子女能獨立生活或到了國家法定獨立年齡就會象鳥一樣大家各自飛去找吃的,他們國家根本沒巨嬰出生。
特別是西方人基本上都是強制每個公民買了保險的,人一但到了退休年齡就由國家出線養著,這樣就行成了父母子女只是親戚關係,不會有什麼詹養關係。
-
4 # 醬爆影視製作
這個問題還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點,國外的教育講求的孩子自立,所以孩子成年後就基本上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了,自己的家庭一般都是自己照顧,壓力自己扛,父母把孩子養大了就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了,唯一的一點就是父母不需要孩子給自己養老,因為有健全的養老制度,國內的養老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很多父母都急不可耐的給兒子媳婦照顧下一代,有的說是喜歡,還有的說是怕不給自己養老。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照顧了也不一定說你好,照顧了也不一定養你老,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養老還的靠制度才行。
-
5 # 木易yanghx
感謝邀請。應該也不是吧!國外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式上與咱們國內的父母有大不同。國外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自己帶孩子,自己教育孩子,沒有什麼婆婆不給幫忙照顧孩子之類的話題,人家更是沒有這種觀念。國外的父母在孩子18歲以後,就讓孩子自己出去生活,自己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不像咱們國內的父母,養大了兒女,還要養孫子。國外的父母在自己年老後,基本上都是住養老院,不是人家沒有親情,是人家的思想觀念就是那樣,不靠孩子靠國家。當然,國外的養老政策也值得咱們國家借鑑。
-
6 # 平凡的人142131931
誰說外華人不注重親情,只是別人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他們更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們長大以後去獨立生存,不像中國家庭那樣把兒子養大,還要給他買房,買車,還要給他娶媳婦,帶孩子,什麼事情都要父母一手包辦,婆婆不給媳婦帶孩子,媳婦就把婆婆當作陌路人,甚至當作仇人。華人所謂的親情多半就是存在太多的依賴性,而外國的親情存在著一種獨立性。外國的養老機構比較完善,不存在養兒防老的說法。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就非常崇拜他的母親,他稱呼母親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他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受到他母親的影響,因為他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得知他父親是個渣男後,就和他父親離婚了,全靠他母親把他和姐姐帶大,而且把他培養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現在卸任後多次回家看望家鄉的親人和朋友,還幫他同父異母的姐姐辦了一所職業和體育培訓中心,你能說別人不注重親情嗎?
-
7 # 初心不改踏雲輕邁時空
外華人也是人,是有情感需求的人,只是孩子對父母的親情表達方式不同,只所以顯得疏離淡漠,是他們對個體人格的獨立性更看重。
孩子一旦成年,就會象自然界的很多動物一樣,開始自己人生的起點,為生存而尋找適合自己l的生活方式,父母不會再去幹涉,當然多數父母在孩子困難時,也給於一定資助,但是有償的。會讓孩子懂得沒有兔費的午餐,父母養育孩子成人,教給他最基本的生存法則,立足社會靠自已,習慣成自然,父母放心孩子闖世界,孩子也不擔心父母生話,因為有些國家,養老體系很到位,各自的生活很獨立,相對交叉點少,看起來有點不熱絡。
其實他們也是愛父母的,只是對父母沒有過多的要求和期待,不會以親情的名義,向父母無償索取,並認為這是應該的。不會以親情進行道德綁架,讓父母的晚年,變成他們生活的幫傭。而我們覺得和父母關係親密,那是因為很多人依賴父母,嘗未斷奶自立。
回覆列表
為了需要編造的宣傳而已。
環境不同,三觀不同,某些國家親友之間相對獨立,不是非要時時刻刻待在父母羽翼之下。
早些年為了宣傳資本主義即將滅亡,渲染資產階級人情冷漠。
小時候就寫過作文:資產階級人情冷漠,人不如狗。 給的材料就是某華人喜歡養狗。回過頭來看看,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