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慈音1
-
2 # 方秉潮
中國的評書藝術也在曲藝藝術範疇之內。
評書也是一門古老的文化藝術,它是遠遠早於任何說唱戲曲的。在古代,除了樂器,就是歌舞唱歌,有些文人也會把詩詞改成曲牌,由青樓藝妓彈唱。
而在民間也有些藝人會把書本上和口頭相傳的故事編成說唱節目,在茶房酒樓,田間地頭演唱。
這樣就有文人把長篇故事分章段改編加工後,以特有說講形式在茶樓書場表演,這就是後來的說評書,我們南方浙江這邊叫‘’講大書‘’。
為何稱它為評書呢?是因為藝術家並非單純地在臺上向觀(聽)眾講書上故事,而是一種把小說故事再加工提煉,以插些搞笑,故事情節發展起伏緊張刺激恐怖等等的藝術喧染,在某些事件發展過程中加些評論觀點,這種加評的藝術形式,會給聽眾帶來認知高度,激發想像,溶入感情,彷彿就像身臨其境,讓聽眾進入故事的角色中去等等……。
所以說,評書家在講每篇評書時,都是事先看透背熟書上的故事,然後再分章(一節講的時間),後再加工再創作,加書評後編成稿子,再按稿子不斷演練,完全掌握熟練後才正式表演評書的,而且在開篇講評前還會在腦子裡默過,背誦溫習。在正真開講評書後是不能也不會看稿子的。
當然在中場休息時,也會對下一段評書看稿子複習默背的。
我在6,7拾年代也愛聽講大書(評書)的。在我們本地也有幾個說書人,其中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說書人名叫任家祥,藝名任大頭,他的每場粉絲(聽眾)是最多的,場場爆滿。
任師付在講大書時是從不看稿的,連中場休息時都不看稿子複習的,這就是藝人的真正紮實功底。
-
3 # 閒雲野鶴23754147
吃這碗飯的評書人,記憶力都特別好,在開講之前,早已把所要講的故事情節瞭然於胸,並把故事中的人物安排,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應該換個什麼表情,這句臺詞用什麼樣的語氣,聽眾會是什麼反應,都會反覆揣磨,一期達到到最佳效果。
說評書的人,都很注重藝術效果。什麼時間該怎樣說,該快該慢,張弛有度。有的時候為了抓住聽眾的吸引力,故意賣關子,有時評書人員偶而還加上句口技,或者誇張語氣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什麼時間該用驚堂木,"啪"的一聲,又把聽眾注意力提了起來,都是為了增加藝術感染力。
如果你是初學者,故事內容記不紮實,講給自己人聽,尚可。說給外人聽,講的不生動,平鋪直敘的,你就歇了吧!
不用說象單田方、劉蘭芳、田連元這樣的評書大家,一般人講評書,也不會看著提示的,就沒有這樣的規矩。你連故事情節都講不流利,哪來的藝術效果?如果你看著提示說評書,不用低兩回頭,人早跑光了!
-
4 # 硬核中國
單老的評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聲音沙啞 強勁有力 幽默風趣!本人非常喜愛(白眉大俠 童林傳 隋唐演義 亂世梟雄 劉伶傳奇 欒蒲包與豐澤園等等吧大幾十部評書都聽了無數遍)單老頭些年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採訪中回答記者自己的感受說了一句話 說自己的這個獎給的太晚了!言歸正傳上老無論是mP3還是影片評書,絕對不用稿子!提前看看是肯定的。不會放在桌子上。如果要是表演時看稿子那還算得上評書大師嗎?
-
5 # 朱如蒼
謝邀。簡答。單田芳評書藝術家講評書時看不看稿子。單田芳老師,評書專家,徒弟百出,這麼多年了,評書演講,吐字清楚,裝龍象龍,裝虎象虎。一之快口,能山雨欲來風滿樓,能人歡馬叫地動天。動作形象,目目有神,語態似真,人物表演抓人心。等等等等,更不不要看稿子,特別臺上講述,一氣哈成,栩栩如生,納之臺下靜無聲,腑首貼耳注意聽,一心一意全貫注,一口抓牽萬人心。但是隨然臺上講述時不看稿子,臺下還是要看古書的,歷史經過,朝代人物,事情來攏去脈還是要死記硬背的,歷史不合代,人物名不真,事情不合實,觀聽眾也不會靜心歸一,可能引起譁然。單田芳單田芳,口語藝術最芬芳,評書奇人後無有,碟片著書永留香。
-
6 # 煙花三月是隻貓
評書,也是一個正在走向衰亡的傳統文化藝術。
評書藝術家們講評書的時候是不看稿子的。但在講評書之前,不但看稿子,還要背稿子。 評書藝術家們,雖然在臺上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但評書也是一種表演藝術。一邊說話,一邊看稿子,那是領導講話,而不是演出了。
評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評書是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透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
評書以說為主,但演的成分也不能忽視。演員說的聲情並茂,輔以肢體動作,才能引人入勝。
-
7 # 嘉慶192163642
評書藝人在表演時都不看稿子的,我雖然沒有看過單田芳的表演,但是我肯定他也是不看書稿的,我在現場聽過揚州評話大師王少堂說水滸之武松打虎一章,二個多小時連綿不斷不看書稿,這是上臺表演的基本功,就說評劇,小品藝人趙麗蓉大段臺詞流如下水,她可不識字,以前的藝人不識字的多,全憑師父口授記憶,也沒有什麼劇本。經典劇本是在演出許多年以後,由編劇整理寫成的。京劇的臺詞是千錘百煉不能隨意更改的,評書,評話的臺詞有一些即興創作,有的藝人還聯絡時事插上一段評論。因此能稱為藝術大師,藝術家的藝人具體創作才能。
-
8 # 生活亮亮眼
評書演員在演出中顯然是不會看底本的,否則,那就成了念評書,而不是說書啦!
很早之前,說書藝人大多不識字,說書全靠聽和師父口傳心授。那時節,自然也就沒有辦法看底本了。
後來,有些說書藝人識文斷字啦,特別是解放後,評書演員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他們不但能夠看懂底本,甚至還能夠加工創作節目,但是演出時肯定也是不能夠看的。
這方面的圖片影片資料很多,足以佐證。
我在小時候經常聽江湖藝人說書,其中大鼓書和絃子書居多,無論三天五天,還是十天半月,沒有一個藝人是看底本的。
-
9 # 紅塵彌勒
評書這門藝術,最早的起源目前確已無靠。但千百年來的心手相應口耳相傳,人們耳濡目染間已經心領神會漸悟真諦。
題主問詢的單田芳老師,是一位聲望卓著的評書表演藝術家。
改革後評書的第一聲春雷,應該是劉蘭芳女士的《岳飛傳》。一部說岳蔚然大關,技驚四座,讓劉蘭芳的名字和民族英雄嶽武穆逐漸深入人心,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為數不多的精神食糧。
袁闊成老先生是當代的評書泰斗。他的表演即使在文革期間也沒停止過。著名的《肖飛買藥》《烈火金剛》等評書,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後來又演繹了盡人皆知有口皆碑的《水泊梁山》和《三國演義》等歷史文化名著。
繼袁先生、劉女士之後,評書表演逐漸席捲全國,尤其是單老的評書,更是因其獨特的表演技巧和表達方式,深受人們的喜愛。
單老改革後的出山之作,就是《隋唐演義》。人們至今還記得,那個略帶沙啞卻底氣十足的聲音,把個大隋唐演繹成了一部風生水起英雄末路的藝術經典。
至於說書人看不看稿子,這個答案應該是明確的乃至肯定的——他們不看稿子。因為稿子早已融化進他們的內心,變成了他們的日常血液在汩汩漫流。他們早已經將要表現的故事內容爛熟於心銘刻於胸,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都能看到評書的影子。評書這門藝術,從來都是言傳身教藝無定法,多少帶有一些隨意性和地域特色。但對於後輩的新晉來說,則又多了文化的積澱,自然會看稿子背稿子寫稿子組稿子,這個和以往略有不同,但終究跑不出那個套路和圈閉。
至於單老先生的評價,應該是各出心裁,解讀隨性,並不統一,也不合流,所謂各抒己見,各持態度。
東北作為評書的發祥地,評書這種藝術形式至今仍在不斷播放。而單老的評書佔據了半壁江山,甚至絕大多數時段——我所生活的城市,恰離單老的故鄉鞍山和袁先生的故鄉營口在三角盤桓之間,只要開啟收音機,就基本保證能聽到單老的評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單老一直堅持在書壇的持續耕耘,也獲得了諸多評書愛好者的追隨和鍾愛。但物以稀為貴,也叫做“美味不可多用”,單老這評書甭管早晚的一味狂轟濫炸,說實話,有些人喜歡,有些人卻受不了。本人早先還對單老頗感興趣,每每開啟收音機都要搜尋一段單老的評書,但今非昔比,也叫吃膩了看慣了,所謂司空見慣而見慣不怪了,我現在基本不再聽這類評書了。當仍有不少單老的擁躉在捧著收音機四處招搖著大聲播放,這也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和一個獨特的風景。
-
10 # 蟲二1111
這個問題都問的讓人懶得回答,
評書相聲表演要看稿子,,,
你以為是領導講話麼。。。
回覆列表
謝邀!單天芳等藝術家在講評書的時候看不看稿子?評書表演藝術家講評書他們的工底十分豐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的口才和記憶力十分突出。他們都是脫稿來演講,但是他們也像老師一樣提前有稿子。對稿子反覆修改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脫稿演講能夠生動活潑激情發揮觀眾聽了如臨其境,活靈活現。藝術家們也非常投入。把原來背的演講稿子給說活了。演講的水平,評書的內容,聽眾的情緒,三者的互動融為一體,所以大家都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