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二講史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英華人以為大清朝還是王者,結果一打才發現是個青銅。

    中英鴉片戰爭背景

    隨著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快速發展,因此不斷開拓海外市場,銷售它的工業產品,而擁有眾多人口的大清國就成了英國眼中的寶地。

    然而在與清朝的正常貿易中,英華人卻始終佔不到便宜,因為清朝的自然經濟根深蒂固,清朝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以至於英國的那些工業品在中國根本打不開銷路,甚至這種情況一直到五口通商後自然很嚴重(這也是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動機——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而英國對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織品卻需求很大,如此便產生了貿易逆差,英華人不但沒能賺到華人的銀子,反而被中國賺了個盆滿缽滿。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貿易形勢,英國不法商人開始向清朝偷運鴉片,並且情況越來越嚴重,流入清朝的鴉片數量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

    林則徐上表道光帝說:“鴉片流毒天下,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於是朝廷派遣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

    後面就是我們知道的了,林則徐於1839年6月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步升級,英華人於1840年6月28日挑起中英戰爭,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那麼為什麼虎門銷煙和英國發動戰爭中間間隔了一年之久呢?除去交通限制,英華人在顧慮什麼、糾結什麼呢?

    (主流說法之一)虎門銷煙的訊息傳到英國國內後,不可一世的英華人覺得受到了前所未有恥辱,於是就是否對清朝發動軍事打擊進行議會投票,結果以271:262的微弱優勢通過了決議,這也就是題主說的英華人戰前煎熬與決策。

    ①1840年春,英國議會在辯論對中國出兵是否合理的問題時,“反對派以拒絕支援一種惡毒的、有傷道德的交易而進行戰爭為理由反對政府的政策”。——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材料表明,有一部分英華人反對發動鴉片戰爭是因為良心還沒完全丟掉,知道是自己不道德在先,向中國挑起鴉片戰爭是不佔理的。

    ②另一方面,英華人也慫,儘管此時的英國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但大清朝畢竟也是從康乾盛世走過來的老牌封建帝國,雖然清朝的腐竹沒落是肉眼可見的,但以清朝的人口、地利優勢,真的動起手來了,英華人也沒有把握必勝,畢竟它們有這個欺軟怕硬的傳統。

    但最終還是“帝國神聖不可侵犯的利益大於一切”,什麼道德仁義都得靠邊站,一旦放下了思想包袱,所謂的煎熬與糾結,都不是阻礙發動侵略戰爭的因素。即使還沒有取得議會的正式授權,英華人的軍艦還是出發了。

    戰爭經過:

    1840年6月英國艦隊到達並封鎖廣州海面,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虎門外大角、沙角炮臺,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逼近北京,至此,道光帝代表的清廷開始跪地求饒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英國就這樣以微小的損失(英國傷亡523人(陣亡69人) 、 中國傷亡22790人)輕易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估計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侵略果實得到的這麼容易。那麼為什麼英華人的戰前預判和結果差距這麼大呢?這還得從雙方的軟硬實力對比來分析:

    簡單講,政治制度上,當時的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比起清朝的腐朽封建制度,代表了更高的生產力水平;經濟水平上: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它們的蒸汽機的幹活效率遠遠領先清朝人的男耕女織,因此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思想上,比起沒開化的,而且盲目自信的清朝人,英國已經經過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

    最後,關鍵還要看軍事力量對比,畢竟這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直接因素。英國已經步入了火器時代,而清軍還是以大刀長矛為主,清軍的人數優勢在英華人的堅船利炮面前只有被吊打的份。

    比起發動戰爭前,英國議會里的爭吵不休,清軍的不堪一擊和清廷的軟弱脊樑骨,著實對不起英華人的高度重視,戰前預判與戰爭結果差距之大是如此之大,實在令人大跌眼鏡。說到底這是一個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和沒落封建帝國之間的較量,清廷在外表的虛假繁榮背後其實已經淪為了一張紙老虎,看上去也挺唬人,實際上並不經打。

    最後有必要補充強調的就是,無論現在某些政客怎麼狡辯,鴉片戰爭都是英華人為了自身利益挑起的一場侵略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火車六個小時,怎樣儲存七八斤活龍蝦?